青花瓷的初级鉴赏
《青花瓷》赏析

《青花瓷》赏析《青花瓷》是中国台湾流行乐男歌手周杰伦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钟兴民编曲。
它收录于周杰伦2007年11月2日发行的专辑《我很忙》中。
该曲以其浓郁的中国风和独特的旋律,成为了周杰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经典之作。
在《青花瓷》中,周杰伦以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才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歌曲的词作者方文山在歌词中运用了丰富的中国元素,如“素胚”、“釉色”、“天青过雨景德镇”等,将中国青花瓷的美丽与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周杰伦的演唱更是将歌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除了浓郁的中国风,歌曲的旋律也是《青花瓷》的一大亮点。
周杰伦在创作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音乐元素,如“摆渡”、“摇曳”、“漂移”等,使得整首歌曲充满了动感和节奏感。
而钟兴民的编曲更是将歌曲的旋律和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在歌曲的MV中,周杰伦也展现了自己的导演才华。
他通过精湛的视觉效果和音乐配合,将中国青花瓷的美丽和神秘展现得更加生动。
MV中的场景、服装、道具等都充满了中国元素,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青花瓷》是一首充满中国风和独特旋律的歌曲。
它不仅展现了周杰伦的音乐才华和创作能力,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和神秘。
在歌曲的演唱和MV的制作中,周杰伦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独特的视角,让人感受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而在歌词方面,《青花瓷》也是一首充满意境和画面感的歌曲。
方文山的歌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将中国青花瓷的美丽和神秘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句歌词都像是一幅画,让人仿佛看到了青花瓷上的每一笔每一划。
这种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也让《青花瓷》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此外,《青花瓷》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歌曲,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通过《青花瓷》,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青花瓷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青花瓷辨认的最简单方法

青花瓷辨认的最简单方法
1.看胎质:元青花瓷可以通过看胎质来鉴别,元青花瓷的胎质厚重、坚实,器壁较厚,并且元青花瓷大器较多。
但是瓷胎里面一般都会有铁褐色小点,含有的杂质相对较多。
2.看气泡:此外元青花瓷也可以通过看气泡来鉴别,元青花瓷大多是采用柴木窑烧制而成,瓷器的气泡巨细不一,并且比较亮堂。
而元青花瓷仿冒品多为气窑烧制,气泡细小,巨细相间、不透亮。
3.看颜色:从元青花瓷的颜色来看,元青花瓷的发色有浓艳、正艳、青灰三种,并且采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出来的青花颜色为带点紫色的深沉蓝,青色中泛点绿色。
4.看圈足:元青花瓷的圈足大多较宽而矮,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
但是大部分元青花器内和器底有釉斑,并且瓶罐类元青花胎体多为四段三接。
5.看纹理:从元青花的纹理来看,元青花瓷大多采用手艺拉坯或脱坯成型技术,因此瓶、罐等类型的元青花瓷内壁一般都会留下明显的指纹、旋纹。
6.看釉面:从元青花瓷的釉面来看,元青花瓷采用了蘸釉、浇釉和刷釉技术,它的釉质给人的感觉是饱满、肥厚的,但是整体的平坦度相对较差。
7.看纹饰:从元青花瓷的纹饰来看,元青花瓷的纹饰繁密、层次多,比较常见的是七至九层纹饰,而这些纹饰的主题以佛教、道教纹饰以及中华民族前史故事为主。
青花瓷鉴赏300字

青花瓷鉴赏300字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最为著名的品种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
随着明清时期的发展,青花瓷逐渐成为宫廷和民间常见的器物,其制作工艺和装饰艺术也愈加精湛和丰富。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一种。
它以青花为饰,白瓷胎为底,集彩绘、雕塑、镂空等多种技艺于一体,是中国古代瓷器艺术的瑰宝。
青花瓷的特点是色彩对比鲜明,图案清新雅致。
在鉴赏青花瓷时,首先要看的是它的造型和胎质。
好的青花瓷造型应该匀称、规整,线条流畅;胎质则要细腻、坚硬,色泽洁白。
其次是青花的发色和绘画技巧。
真正的青花瓷,青花颜色鲜艳、明亮,蓝色中带着微微的黑色;绘画则要细腻入微,构图精妙。
最后,还要注意青花瓷的纹饰和款识。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窑口,纹饰和款识都有所不同,这也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
青花鉴定方法.ppt

所以,凡是对应的花卉纹一模一样,应该为印花。
文
文本
文本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种画工,只 有现代人才随意 画,古代人绘画是 非常讲究的,如果 这样没有规则,是 会杀头的。
2
这样低级的错误不会出现在古代。
3
清代到民国瓷器,基本上都是:“糯 米”胎“,”泥鳅背“,康熙年的瓷器,” 鸡笊裂缝 “ 出现比较多。
8
4
下面的二个青花罐,一个现代一个清代,这里,我们主 要是看青花料,现代的青花料是化学料,民国以前 都是钴料,化学料在瓷器上,一,不入胎,二,不晕散, 三,看起来很死。
5
由于科学的发展,电脑的应用,对景德镇仿瓷器带来了 福音,他们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瓷器的底、胎不能仿 外,其它仿得几乎没有区别,所以,他们把仿古代瓷器的 底,做成了上图一样,所以,凡是这种底,基本上就是现代
做旧了。
6
历史上青 花瓷有七种钴 料:凡是钴料 彩色,都是晕 散的,而 不晕 散的青花,就 是化学料。化 学料是改革开 放后的产物。
7
最后,鉴定技巧不可一概而论,这还需 综合瓷器的价值,朝代、窑口、做工、保存 完好程度、传承是否有序、背后的文化内涵 和市场上藏家的洗好以及资金实力共同决定 了瓷器的价格,无论是收购还是出手,都需 三思后行,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财源广 进。
青花瓷歌曲赏析

《青花瓷》是一首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和浪漫情感的歌曲。
以下是对这首歌曲的详细赏析:1.歌词之美:《青花瓷》的歌词富有诗意,通过描绘青花瓷的美丽和神秘,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歌词中的“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青花瓷的精美和雅致,同时也隐喻着爱情的美好和纯粹。
而“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则表达了爱情历经千年而依然如初的执着和坚韧。
2.旋律之韵:《青花瓷》的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柔情和细腻的情感。
周杰伦的演唱深情而富有感染力,副歌部分的旋律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整首歌曲的编曲和制作也十分精良,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3.文化内涵:《青花瓷》是一首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流行歌曲。
周杰伦在歌词中运用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元素,如青花瓷、牡丹、窑烧等,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歌曲也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与青花瓷所代表的永恒和不朽相呼应。
4.音乐视频:《青花瓷》的音乐视频制作精良,将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完美地呈现出来。
视频中的画面精美绝伦,将青花瓷的细腻和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视频中还展现了古代中国的风情和文化底蕴,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5.故事情节:《青花瓷》讲述了一个邂逅的故事。
男主人公在江南小镇与一个女孩儿相遇,两人之间的爱情在时间的推移下逐渐加深。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许多波折和磨难,最终是否能够成功地在一起,成为了歌曲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
整首歌曲以青花瓷为线索,将爱情与瓷器相结合,展现了一段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故事。
6.创作才华:周杰伦在《青花瓷》中展现了他深厚的创作才华。
歌词的细腻和诗意、旋律的优美和动听、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都充分展示了他的音乐才华和艺术造诣。
《青花瓷》音乐鉴赏

《青花瓷》鉴赏从《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灯伫立在窗口”到《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再到《千里之外》里的黯然神伤“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离恨是歌者永恒的主题。
《青花瓷》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在于这种离愁别绪被描写得更加婉转细腻,隐藏得愈加含蓄而韵味别生,仿佛青橄榄在口,可以慢慢回味。
论意境,《青花瓷》宛然一出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墨山水,水云萌动之间依稀可见伊人白衣素袂裙带纷飞;论词句,《青花瓷》却是一幅笔端蕴秀临窗写就的素心笺,走笔曲折只因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论曲调,《青花瓷》仿佛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这三者叠加至一处,《青花瓷》一曲正如其名,恰似那“自顾自美丽”的青瓷极品,洗尽铅华,古朴典雅,清新流畅。
古筝撩拨,牙板清脆,琵琶淙淙,《青花瓷》的中国风分外动人。
方文山用“素胚”“仕女”“汉隶”等系列词汇描摹了传世青花瓷的风采,周杰伦的唱腔柔情而古朴,略带江南戏曲的雏形,绝妙填词配复古音乐,构成了一阕佳作。
在《青花瓷》里我听到了《东风破》里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听到了《发如雪》里前尘后世轮回不息般轻轻的喟叹,也听到了《千里之外》天各一方生死难忘的一生等待,甚至听到了《爱在西元前》里风化千年而精魂不死的爱的誓言……心中五味陈杂,漫天的思念翻滚如潮,而耳旁却依然只是轻轻淡淡的吟唱而已,云淡风清。
《青花瓷》里最感人的一个字,我以为是这个“等”字。
一个“等”字,唱尽多少无奈和惋叹。
这一等,是无望的等,是来生的等,是明知不可等的等,可是曲中却只用淡淡的语调唱来,再平常不过,仿佛只是每天等待日出那般简单;等待的时候,可以看书写字,可以吟诗作画,可以赏花弹琴,只是时时不曾忘记等待的人。
痛苦吗?不,《青花瓷》里唱得如此悠然,原来满腹的离愁别恨也可以慢慢洗淡。
求不得、爱别离又怎么样呢?众生皆苦,等待也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不如就当此生的相遇,只是为了来生的重逢埋下伏笔,这样想来,不禁释然。
青花瓷歌曲鉴赏及评价

《青花瓷》是一首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情感的歌曲,它以青花瓷为象征,通过讲述一个古代的故事,描绘了一个关于爱的悲伤故事。
歌曲曲调细腻柔和,词曲相得益彰,歌词中的语言如同一幅精致的画卷,展示出中国文化的优美和深邃。
首先,从歌曲的词曲创作来看,《青花瓷》展示了作者深邃的创作才华。
歌词的内容深入浅出,情感丰富,通过描绘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情感和人文关怀的故事中。
歌曲的曲调悠扬动听,旋律优美,与歌词相得益彰,让人沉醉其中。
其次,从歌曲的背景音乐来看,《青花瓷》的背景音乐搭配合适,能够完美地衬托出歌词和旋律的情感和氛围。
同时,背景音乐的细节处理也非常到位,能够让听众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和魅力。
最后,从歌曲的意义和价值来看,《青花瓷》不仅是一首充满历史情感的歌曲,更是一首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歌曲。
歌曲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情感,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青花瓷》是一首充满历史情感和文化内涵的歌曲,它以青花瓷为象征,通过讲述一个古代的故事,描绘了一个关于爱的悲伤故事。
歌曲曲调细腻柔和,词曲相得益彰,歌词中的语言如同一幅精致的画卷,展示出中国文化的优美和深邃。
青花瓷赏析

青花瓷赏析
《青花瓷》是一首充满书生飘逸气息的周式中国风歌曲,将离愁别绪描写得婉转细腻,是一首好听的歌曲。
以下是对这首歌的赏析:
1. 曲风:《青花瓷》的曲风独具特色,它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歌曲以古筝、笛子等传统乐器为主,同时也融入了电子音乐的元素,使得整首歌曲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感觉。
2. 歌词:歌曲的歌词也非常精美,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歌词中通过描绘青花瓷的制作过程,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爱情的追求。
3. 意境:《青花瓷》的意境非常优美,通过对青花瓷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歌曲中的青花瓷不仅仅是一种瓷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 情感表达:《青花瓷》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歌词中的“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力量。
总的来说,《青花瓷》是一首非常优秀的歌曲,它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这首歌曲的歌词精美,意境优美,情感表达深刻,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爱情的美好。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青花瓷目录一、概述二、青花瓷的发展史及特点三、青花瓷的制备工序四、影响青花瓷质量的因素五、青料及款识简介一、概述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
中国青花瓷器图案清晰艳丽,给人以明快素雅之感,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二、青花瓷的发展史及特点(一)始于唐代的艺术(618—907)青花瓷始于唐代中晚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
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
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
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
胎釉之间施化妆土。
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二)发展于宋朝(960—1279)1957年浙江省博物馆在龙泉县金沙,发现了13块北宋时期青花瓷片,三件青花瓷碗残片,其中两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青白、青灰和白中泛蓝。
火候较高,无吸水性,与浙江省江山钴土矿原矿接近,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北宋青花使用的钴料是浙江料。
1970年在浙江绍兴的环翠塔基中出土的青花瓷片,胎质细腻、色泽洁白,釉色白中泛青,无吸水性,青花色泽也较浅淡。
重庆市博物馆在该市郊一座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墓中发掘出土一件青花瓷碗。
从这些青花瓷实物来看,宋代青花器在制作、彩绘等方面都比唐代青花大有进步和提高。
(三)元朝大量出口(1271—1368)青花瓷经过唐宋两代300多年的不断发展,到元代中期终于在景德镇烧制成功。
从此奠定了景德镇为中国瓷都的基础。
元代青花的釉料是进口料。
其特点是因含氧化铁较高,出现黑色铁斑疵,泛色较浓重鲜艳,其青花深入胎骨,在用手触摸器物表面时,有凸凹不平之感。
元代用进口料,这是因为当时瓷器生产量大,元代地域也很大,特别是元代中期对外扩张有较强的实力。
元青花瓷除供国内需要外,还有大量出口。
二十世纪后期,在韩国海域打捞出一中国沉船,船上满载元代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元代除向朝鲜、日本出口瓷器以外,向西亚阿拉伯国家也有大量出口。
(四)明朝(1368--1644)明代前就已设立御窑厂,洪武二年政府就规定“祭器皆用瓷”。
在对外入贡国的答赠中,也需要大量瓷器,洪武七年就一次性赐赠琉球瓷器七万件。
可见当时的瓷器生产量如此之大。
洪武时期,青花色调略发灰,呈淡青色,主要是用的国产青花釉料,部分是元代留下的进口青花釉料。
1964年南京故宫出土的瓷器中,有一部分是洪武时期的制品。
其中有一件官窑青花云龙纹盘,外壁绘青花云龙,里壁模印,盘心画如意云三朵。
总之,明青花瓷比元青花更有发展,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突破元代。
永乐、宣德时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达到又一高潮,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胎骨坚、釉精细、青花浓艳、造型多样和花纹优美而负盛名,被世人称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永、宣时期采用的青花料有三种:一是进口釉料,色泽鲜艳,带有黑色铁锈斑点,据说是由郑和出洋带回来的钴土矿,含氧化铁较多。
二是国产料,青花较深为蓝色,比较柔和,多用于民窑产品。
三是进口料和国产料混合使用,各取所长,进口料容易晕散、流淌,多用于写意画面,比如绘画庭院婴戏,画庭院用进口青花料、画人物用国产青花料,这样巧妙结合层次分明,艺术效果较好。
永、宣时期的青花大盘较多,绘画内容常见的有缠枝花卉、一束莲,多为砂底,有小点火石红斑。
这时期也生产一些其它器如永乐年制造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还有玉壶春瓶、梅瓶、贯耳瓶、高足碗、盖碗等青花器。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主要以国产青花为主,泛青淡色。
这时期的青花瓷烧制得很少,几乎不见有上述三朝的官窑器。
有人称之为中国明代瓷器史上的黑暗时期。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主要使用国产料——平等青,效果很好,其色泽淡雅幽青可爱,特别是成化时期出现的青花淡描图案,给人们以青秀淡雅之美感。
成化青瓷的造型不如前朝那么多样,但是玲珑、精巧的小件器物较多。
绘画体材方面,最为典型的纹饰是婴戏图案。
弘治朝的青花器仍用平等青料,在造型风格上是成化朝的继续。
器物以盘、碗为主。
青花图案方面多以莲池、游龙纹最为常见,是当时特色。
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从色泽上看,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有少量仿成化风格的淡雅青花器。
胎质厚重、青花的色浓中泛灰。
在器物造型方面比较多样,大件青花器又重新出现。
在纹饰方面以波斯文作为图案的主题,是当时盛行的一种装饰。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的青花瓷用料主要是回青彩料,它产于我国新疆、云南等地。
据《窥天外乘》的记载:“回青者,出外国。
正德间,大璫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
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
”嘉靖青花瓷器除了以青花色调取胜外,器形品种更多样化,除了各种餐具、陈设器皿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
道教题材较多,在青花瓷上出现“福”、“寿”等字装饰。
隆庆时的青花瓷风格基本上同嘉靖类同,回青料仍在应用,色泽更显鲜艳。
在传世品中,有六角壶、花形盒、银锭式盒等。
最有代表性的青花瓷是云龙纹提梁壶,是隆庆官窑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万历的青花瓷,早期回青料,中期以后开用国产料,它的产地在浙江信州、绍兴、金华等。
万历青花没有嘉靖青花色泽浓艳,略许泛灰色。
器物多为生活用具和陈设品,最有代表性的青花瓷是北京明定陵出土的青花大瓶,高73厘米。
这时期的花纹图案多为龙凤、花卉、人物等内容。
明末的天啓、崇祯两朝的官窑青花瓷很少发现。
(五)清朝的没落(1644—1911)清初顺治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
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
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
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
青花料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
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
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
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
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
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
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
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
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
瓶、觚等多平砂底。
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
碗的底部多跳刀痕。
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康熙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
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
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而备受推崇。
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
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
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
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
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
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
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
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
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
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嘉庆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
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
道光、咸丰、同治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光绪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
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
青花加料彩器多见。
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
宣统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三、青花瓷的制备工序青花瓷器的制备工序并不太繁,在不过分追求产量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很先进复杂的设备条件,所以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就能够盛行。
它的制备工序过程基本上和普通白瓷一样,所不同的是多一道青花料处理工艺及一道釉下彩绘工序。
(一)青花料的处理在生产青花瓷之前,在一个重要的工序就是青花料的处理。
现在常用的青花料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天然钴土矿。
一种是人工配制的青花料,两种青花料的方法亦稍有不同。
使用天然的钴土矿做为青花用料,就要把它先行用水进行搓洗数次,除去污泥杂质,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锻烧,锻烧之后,要经过拣选分级,一、二级料做为高级青花瓷用,三四级料则做为普通青花或釉用,再进行舂碎,然后在瓷质研钵中进行磨细。
初磨几天要进行漂洗几次,以除去杂质及可溶性盐类。
研磨细度愈细愈佳。
使用人工配成的青花料,则应事先配好色基,进行混匀磨细,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锻烧,锻烧之后,要漂洗多次,再进行研磨及干燥,然后根据产品要求进行配制青花用料再一次磨细。
人工配制青花料的手续比使用天然钴土矿时要稍多些,但它也有优点,如缺乏优质天然钴土矿时,精细青花瓷照常可以生产,色调可以由人控制,色彩深浅沉艳,能随心所欲;呈色较稳定,生产大批配套产品或长期生产同一规格产品时,其色调较易于稳定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