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 利他:帮助他人
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 帮助行为

第十二章帮助行为什么是亲社会行为?答: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什么是利他主义?答:利他主义(altruism)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的回报,甚至没有要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想法。
利他行为经常有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的含义。
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社会经济学:人们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还交换社会性商品:爱、服务、信息、地位等。
2.内部回报(1)内疚感:消除内疚感,减少不良的感觉,并恢复自我形象,促使人们坦白、道歉、帮助、避免再犯错,使人们敏感,使亲密关系能持久。
(2)坏心情——好行为的例外(3)好心情,好行为:快乐的人更乐于帮助别人,好心情使我们看到光明面,增加积极想法和积极自尊,更可能根据价值观与理想行事导致积极行为。
帮助行为能缓解不好心境,维持好的心境。
二、社会规范(一)含义:符合社会期望适宜的行为和应尽的义务1.互惠规范:对于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2.社会责任规范: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考虑以后的交换。
3.性别与受助:男性性别角色包括骑士风度和英雄主义;女性则被希望成养育和关怀。
被知觉为柔弱和具有依赖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三、演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1.亲缘选择愿意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的人,帮助近亲是本性(文化)2.互惠—期望得到回报在小的、与外界隔离的群体中更好地起作用。
经常看到帮助自己的人。
只发生在相熟且同甘共苦的同住者中。
偏远乡村的互惠行为比大城市多。
3.群体选择当群体之间进行竞争时,互相支持的、利他的群体比不利他的群体会存在更长久。
真正的利他主义真正的共情和怜悯驱使我们为了别人的切身利益而帮助他们。
当我们去评估他人的福利,发现他人需要帮助,并站在他人的立场时,我们就体会到了同理心式的关怀。
第二节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一)“旁观者效应”:“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当旁观者的数目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更少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更少地把它解释为一个重大问题或紧急情况,更少地认为自己有采取行动的责任,可能更多的是在看其他观察者的反应。
(优选)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利他帮助他人

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
社会交换、社会规范和进化理论对利他的 解释具有相似性。
真正的利他主义
关于利他的本质,自私论者认为人们为了 心安而利他。 心理学家认为,既有利己的考虑,也有无 私的考虑:因某人不幸而感到的痛苦既能 驱使我们逃离这种情境,也能驱使我们提 供帮助,从而解除我们的痛苦。 当我们感到我们与某人有所关联时,就会 产生共情。
别说谎,否则你会活在内疚里。
我们在犯错之后(不管别人知不知道)的 行善愿望反映出我们既需要减轻个人的内 疚感,也需要恢复动摇了的自我形象和期 望确立积极的公众形象。
解除内疚感的其他方法,如坦白,会减少 内疚引起的助人行为。
内疚有很多好处,促使人们坦白,道歉, 帮助,避免再犯错误,使亲密关系能够维 持。
帮助行为也能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内部的回报可以解释为什么献血能让人对 自己感觉良好,离家在外的人会帮助那些 以后再也不会见面的陌生人。
研究发现,经常帮助他人的人,更少犯罪, 更可能成为良好公民,有利于精神健康。
内部回报
接近一个痛苦的人,我们也会感到痛苦, 给予帮助能让我们得到安慰。
内疚感:是一种我们总是设法回避的、令 人痛苦的情绪。
这个规范要求人们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 人,而不考虑今后的交换。
实验表明,即使帮助者不为人知,或他们 不能期望任何回报,人们也会帮助那些需 要帮助的人。
然而,人们的帮助是有选择的。 只有人们将需要帮助对象的困难归因为不 可控因素的时候,才会帮他。
性别与助人规范 女性更容易得到男性的帮助,而女性对男 性和女性一视同仁。
消极心境 内疚感是消极情绪,那么其他的消极情绪 能够引发助人行为吗?
结果发现,对儿童而言,助人行为减少, 对成人而言,助人行为增加。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
巴特森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著于他人的同情情绪。
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此即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另一种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此即纯利他主义取向。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
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
而个人的公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
人们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做出助人行为。
移情。
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最新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的理论解释-有的时候,人愿意无偿地帮助他人,即便是他并不认识此人,或者他的助人行为也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可以预见的好处,他却仍然选择了助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中一类美好的事物,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学者提出动物也有利他行为,例如,某些物种的老年动物会不惜牺牲自己来挽救同类中的年轻动物,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种族繁衍的机会。
然而,只要有深入的思考,人们就会产生一些疑问:动物的利他行为与人类的利他行为有何不同呢?利他行为是不是源于本能呢?人类的利他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节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利他行为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
利他(altruism)是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却能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利他行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提出理论观点,并用实验加以验证,逐渐深入分析这一现象。
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本章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
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为什么在生死关头会有人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姓名:学号:班级:专业:把生留给战友在社会心理学上是一种“利他行为”,而“利他行为”从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上来看利他是生物的本能,有助于物种保存。
动物往往帮助那些有保存基因价值的对象,使得这一物种的传递更有可能。
助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只有互相帮助,物种才能更好地战胜环境威胁,在竞争中胜出。
这被保存并在基因中传递下去,成为该物种赖以生存的本能。
所谓“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是这样来定义的,即: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因而,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与利他行为相近的术语还有“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
利他行为社会规范理论的解释:助人是被社会认可并受到鼓励的行为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对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每个人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为了自身的声誉和社会责任而采取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
比如有人会在生死关头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
在动物身上一样如此,比如,汤姆逊瞪羚的利他主义行为:当狮子或猎豹接近时,往往会有一只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
生物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方式,它只发生在最早发现危险的汤姆逊瞪羚身上。
按照一般的行为原则,最早发现危险应该最早逃跑才是最佳生存策略。
但汤姆逊瞪羚的“英雄主义”却放弃了第一时间逃生的机会,并以此代价向同伴报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
这一行为看上去颇似我们前面提到的母鸟保护幼鸟的行为,但它们的内涵却有明显的差别。
因为汤姆逊瞪羚所保护的并非是它的子女或亲属,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项没有任何收益的投资。
这一行为与吸血蝙蝠的“互惠利他”有着更明显的区别,对个体来说这一行为的投资风险与预期回报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而且也不可能通过识别机制来剔除那些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搭便车”者。
第12章 助人行为

12.2 助人行为的理论观点
一、决策理论 二、学习理论 三、进化理论 四、社会规范:责任、互惠和公平
一、 决策理论
1. 知觉到需要
2. 个人的责任 3. 权衡成本与收益 4. 决定如何给予帮助和采取行动
二、学习理论
1.强化
• • 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得到奖赏时,更倾向于帮 助他人和与他人分享。 又有研究表明,某些形式的赞扬比其他形式更有效。
12 助人行为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利他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助人行为的理论观点 情境因素:助人行为何时发生 助人者:谁最可能提供帮助 受助者:谁最可能获得帮助 接受帮助的体验
12.1 利他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利他(altruism): 指自愿采取的帮助他人的行为,且不预期会得到任何形式 的帮助.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包括任何类型的帮助或想要帮助 他人的行为,而不管助人者的动机. 利他和亲社会行为概念的区别?举出生活中亲社会行为的 例子。
2.观察学习 • 研究表明,观察亲社会行为的榜样作用也是很 重要的。
三、进化理论
• 动物物种也表现出一些亲社会行为。 • 进化心理学认为,任何具有高度生存价值 由基因决定的特征,倾向于被遗传给下一 代。对于个体的基因来讲,这种利他的倾 向可能具有高度的生存价值,但是这种生 存价值不是针对个体本身而言。帮助血缘 关系较近的亲属可以增加个体自身基因在 子孙后代中的存活率,这是进化生物学的 基本原则。
利他行为

Altruistic Behavior 利他行为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利益帮助他人的行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个人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利他行为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在一般社会交往中的利他行为;二是人们在紧急事件中的利他行为,即旁观者介入行为。
在非紧急情况下的一般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实验表明这种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在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的,而且在程度上也是相应的。
社会规范的制约作用还表现为在遇到有人需要相助时,会自觉地将提供帮助看作是自己的责任。
交往情景中的榜样作用也是影响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实验证明,人会不自觉地按照情景中榜样的行为方式行动,或采取利他行为,或在一边袖手旁观。
除上述环境因素外,个人内部的心理状态,如个人的认识评价,对产生利他行为也有影响。
此外,人在交往中因伤害他人而产生的内疚感也可以成为他采取利他行为的动力。
所谓“利他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一般是这样来定义的,即:一个人所作出的行为对他人是有利的,而对自己则并没有明显的利益。
或者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只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因而,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与利他行为相近的术语还有“助人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等。
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用来涵盖所有与攻击、欺骗、谋害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一类行为,如同情、协助、善举、分享、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人类亲社会行为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从一般性的有益他人的行为到做出自我牺牲。
通常,社会心理学家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不期待外来酬赏,给他人带来利益,自发自愿,自动自选进行的行为,通常称为利他主义行为(简称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可能出现在一般情景下(或称非紧急情况中),也可能出现在紧急情况下。
在一般情况下出现的利他行为,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主动打扫公共卫生、为残疾人服务等等,这些利他行为通常是利人不损己的。
12 利他行为 (2015-6-17)

她在印度的时候,就一直不穿鞋。人家就问她:徳蕾莎修女,
你怎么不穿鞋啊? 徳蕾莎说:我服务的印度大众太贫苦了,他们很多人没有鞋 穿。我如果穿上鞋,跟他们的距离就差的太远了。 原来徳蕾莎所服务的印度大众,大部分都是很穷,他们都没 有鞋穿。所以她自己也就不穿鞋了。
有一次,戴安娜王妃去访问印度,亲自去拜见徳蕾 莎。她突然间发现徳蕾莎的脚上没有穿鞋,事后她给别 人讲了这么一句话:我跟她握手的时候,才发现她没有 穿鞋。而我脚上穿了一双白色的高跟鞋,真羞愧啊! 后来,南斯拉夫和科索沃爆发内战,徳蕾莎跑去问 那些指挥官:你们这些男人,到底要打到什么时候啊? 知不知道里面有很多妇女和孩子,他们逃都逃不出? 那个指挥官说:徳蕾莎修女啊,我想停火,对方不 停啊,我没有办法。 徳蕾莎说:好吧,我去找他们。 赤脚的徳蕾莎冒着生命危险毅然走进战区,一听到 徳蕾莎修女在站区里面,双方立刻都停火了,徳蕾莎告 诉对方她要来救助妇女和儿童。等徳蕾莎把那些可怜的 孩子和妇女带走以后,两方又打了起来。
徳蕾莎修女十分瘦小,并且驼背。德雷莎身著质地粗糙的衣 裳。徳蕾莎慈祥的脸上尽是农夫般的纯朴,长年的曝晒风霜而长出 满脸的皱纹。徳蕾莎对于世人,象是伟大的母亲。
德蕾莎的感人事迹
她并不是印度人,而是欧洲人。朴素的“沙里”下,隐藏著
一个高贵的灵魂。她是最令人景仰的妇女,靠著神的恩典,她服务 穷人中的穷人,彰显着神圣的博大之爱。
在小悦悦的家乡山东聊城, 大学生们为离世的小悦悦祈福
就这样让我静静地睡着 躺在阿姨的怀里 躺在医院的床上 不要让我睁开眼睛 我害怕那飞驰的车轮 再一次碾过 我害怕那一双双 冷漠的目光 就这样让我静静地睡着 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 就当我压根就没有来过 就当我是一片雪花 无声无息地融化 就当我是十字架 来一遭就是为了 拷问那些早已麻木的灵魂 ———凯迪网友苏玉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极心境
内疚感是消极情绪,那么其他的消极情绪 能够引发助人行为吗? 结果发现,对儿童而言,助人行为减少, 对成人而言,助人行为增加。
利他主义对于成人是一种自我满足,可以 带来自己内在的回报。 而帮助行为对儿童不能起到类似的奖赏作 用。他们不能从帮助他人中体验到快乐。 人生来自私? 最初帮助他人是因为物质回报,然后是社 会性回报,最后才是自我回报。
社会交换理论并不主张我们要有意识地去 监控花费和收益,只是表明这类因素能预 测人们的行为。
以献血为例,人们肯定会权衡献血的代价 和不献血的代价,以及收益。
社会交换 催生帮助行为的回报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
外部的报偿可以解释企业为了提升形象而 捐款,…… 我们的付出是为了收获。
因此我们会热心帮助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 的人,帮助那些我们渴望得到其赞许的人
谁会提供帮助
除了内部因素(内疚感和心境等),外部 因素(社会规范,旁观者数目,时间压力, 相似性等)。还要讨论帮助者本身的特点。
人格特征
人格并不能区分助人者
人品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但态度和特质 很难预测一个特定的行为。
宗教信仰
如何增加帮助行为
我们能否通过把那些抑制帮助的因素反过 来用以增加帮助呢?或者我们教化帮助的 社会规范,通过社会化使人们自视为乐于 助人的人。
第十二章 利他:帮助他人
5.12大地震后,大连一个自愿者打的来到震 区 9.11后,血库挤满了人,食品站挤满了人, 衣服站也挤满了人,人们都希望能够贡献 一些什么。
很多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救助别人而牺 牲自己。
利他主义是自私自利的反义词。一个利他 的人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 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别人。
别说谎,否则你会活在内疚里。
我们在犯错之后(不管别人知不知道)的 行善愿望反映出我们既需要减轻个人的内 疚感,也需要恢复动摇了的自我形象和期 望确立积极的公众形象。
解除内疚感的其他方法,如坦白,会减少 内疚引起的助人行为。 内疚有很多好处,促使人们坦白,道歉, 帮助,避免再犯错误,使亲密关系能够维 持。
人们为什么、什么时候会做出帮助行为? 谁会做出帮助行为? 怎样才能减少冷漠而增加帮助行为?
我们为什么有帮助行为
利他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哪些事情会激发 人们的帮助行为?
获得回报,避免惩罚
几种关于帮助行为的理论都一致认为,从 长远来看,帮助行为会使施与者与接受者 同样受益。
有一种解释假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社 会经济学”指引。人们相互之间不仅交换 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而且还交换社会性 的商品--爱、服务、信息、地位等。
实验表明,即使帮助者不为人知,或他们 不能期望任何回报,人们也会帮助那些需 要帮助的人。
然而,人们的帮助是有选择的。 只有人们将需要帮助对象的困难归因为不 可控因素的时候,才会帮他。
性别与助人规范
女性更容易得到男性的帮助,而女性对男 性和女性一视同仁。 外表具有吸引力的女性更容易获得帮助。 女性也更喜欢寻求帮助
除了亲属,我们还和很多人拥有共同的基 因。我们怎么区分哪些人和我们拥有共同 的基因呢? 外表的相似性,地域的接近性……
互惠
一个有机体帮助他人,是因为它期待得到 回报性的帮助。
在偏远的乡村比在大城市更容易发生互惠 行为。在小的学校,城镇,教堂,工作团 队,宿舍中,所有的人都容易形成互相关 心的共同信念。
比较和评价帮助行为的理论
社会交换、社会规范和进化理论对利他的 解释具有相似性。
真正的利他主义
关于利他的本质,自私论者认为人们为了 心安而利他。
心理学家认为,既有利己的考虑,也有无 私的考虑:因某人不幸而感到的痛苦既能 驱使我们逃离这种情境,也能驱使我们提 供帮助,从而解除我们的痛苦。 当我们感到我们与某人有所关联时,就会 产生共情。
社会规范 很多时候我们帮助别人不是因为我们有意 识地去算计那样的行为符合自身利益,而 是由于自身利益的更为微妙的一种形式: 因为某些东西告诉我们应该这么做。 这种东西就是规范,它们规定了我们生活 中适应的行为和应尽的义务。 两种驱动利他行为的社会规范:互惠和责 任规范
互惠规范
对于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 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如果你不出席别人的葬礼,别人也不会出 席你的。
生活中有很多两难局面 窗外的尖叫是嬉戏还是求救信号? 躺在地上的人受伤程度如何? 用砖头砸烂玻璃打开车门的人是小偷还是 车主?
人们不愿意把事情闹大。
确定责任
但是,在明显的紧急情境中,人们还是会 袖手旁观 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还有其他人也在场。
别人一定比我更专业,他们知道该怎么办
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攻击性榜样助长攻击行为,冷漠的榜样助 长冷漠的反应,热心的帮助能够助长利他 行为吗?
进化心理学
生命的本质就是使基因存活下来。我们的 基因驱使去我们采用某些能使其存活机会 最大的方式。
那些为了陌生人的利益而自我牺牲的基因 是会被淘汰的。而这种自私性却以两种无 私的方式体现:亲缘保护和互惠。
亲缘保护
基因使我们更愿意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 的人。因此,我们愿意为下一代奉献。 基因的利己主义促使了父母的利他主义。 父母对孩子的奉献远多于孩子的回报。
为什么经常会发生大群的观众面对需要帮 助的人却无动于衷呢?
旁观者数量
单独在场,90%的人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 助。
注意
单独在场时,新事件更容易引起注意
解释
他人都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他人一定 是对的) 如何对情形定性? 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打架
走开,我又不认识你!65% 走开,真后悔嫁给你!19%
当人们不能给予回报时,会因接受了援助 而感到威胁和被贬低。骄傲、自尊心强的 人通常不愿意寻求帮。
接受别人主动提供的帮助会打击他们的自 尊心。
社会责任规范
对于一些依赖性很强,又无力回报的人, 比如孩子,非常贫困的人,残疾人,一些 被认为是不能够全部回报期所受恩惠的人, 那么,社会责任规范就发挥作用了。 这个规范要求人们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 人,而不考虑今后的交换。
文明进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各种方 式来缓解内疚感:用动物和人做祭品、供 奉谷物和金钱、忏悔试, 说自己参加过这个实验,测验的时候答案 基本上都是“B”。 实验时,主试问被试有没有得到过实验的 一些消息。 被试基本上都撒谎说没有。 实验后,主试让被试帮个小忙,结果,撒 谎的人平均付出63分钟,而没有撒谎的被 试只愿意拿出2分钟时间。
帮助行为也能提升我们的自我价值感。
内部的回报可以解释为什么献血能让人对 自己感觉良好,离家在外的人会帮助那些 以后再也不会见面的陌生人。
研究发现,经常帮助他人的人,更少犯罪, 更可能成为良好公民,有利于精神健康。
内部回报
接近一个痛苦的人,我们也会感到痛苦, 给予帮助能让我们得到安慰。
内疚感:是一种我们总是设法回避的、令 人痛苦的情绪。
坏心情-好行为的例外 坏心情并不能总是诱发好的行为(利他)。
在愤怒和悲伤的心情下,会经历强烈的自 我关注时期,会抑制对别人的付出。
好心情,好行为 快乐的人愿意帮助别人吗?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好心情更容易诱发 好行为。 车主发现车有张纸,(罚单常放的位置, 广告常放的位置)。如果车主在罚单的位 置发现了广告,会松口气。这时他会更耐 心地帮助别人。
去除对帮助的抑制
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
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心
利他主义的社会化
教化道德包容
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把帮助行为归因与利他主义动机
自己的愉快是副产品
假被试遭受假的电击,让真被试在一旁观 看,间歇期,假被试报告自己很痛苦,还 有童年的生活阴影,对电击很敏感。 告诉一半被试,这个受害者与他们有很多 相同的地方。
结果,这一组被唤醒的被试,都愿意代替 那个假被试接受剩下的电击。
我们何时会帮助
什么环境促使人们提供或不提供帮助?为 什么在场的他人数量、个人的情绪状态、 人格品质和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帮助行为? 他们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让司机目睹一个助人的榜样,结果,他们 更可能帮助抛锚的司机
时间压力
一个悠闲的人,可能停下来帮助处于困境 中的人,一个有急事的人则会继续赶路。 即使一个赶着去做“先进事迹报告”的人, 也不会停下脚步。
相似性
相似性容易引起喜欢,而喜欢又会引起帮 助行为,因此,我们更多地对那些跟我们 相似的人产生共情,也更乐于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