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运动及发展
汉服介绍

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 国皇后翟衣样式。而现代朝服 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 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 (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 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 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襬十 分宽大、蓬松。
汉服运动
汉服运动是21世纪初在中国国力上升, 一部分汉族人民族主义思想“觉醒”的背景 下,以青年族群为主体,以复兴清代前汉民 族传统服饰为出发点,借此复兴中华传统文 化、回归华夏文明内涵为目标的一场文化运 动。或者说,唤起民族意识、找回华夏价值、 恢复华夏尊严、重振华夏文明是汉服运动的 使命和目标。
汉服的样式特征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主要标志,它的主要特征 为交领、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直领(对 襟)等特征为非主流的补充形式。
汉服的样式特征
所谓交领,是指汉服的左右两边衣襟垂直相交, 在领口处形成一个英文字母“Y”的形状;右衽呢, 是指左右衣襟相交的时候,是左边的衣片压在右边 的衣片上,是衣衽的出口位于右侧;通过身体左右 两边衣襟上的带子相系;
冕冠分解介绍
帽卷 即帽身,图 中没有标出。帽卷夏 用玉草、冬用皮革作 骨架,表裱玄色纱, 里裱朱色纱做成。 玉笄 插在帽卷 两边的纽孔中,用于 固定头发。 武 帽卷底部的帽 圈,用金片镶成。
冕冠分解介绍
缨 冕板左右垂下 的红丝绳,在颔下系 结,用于固定。 充耳 缨上左右各 一块的黄玉,悬挂于 两耳边,象征君王不 能轻信谗言。 天河带 冕板上垂 下来的一条红丝带, 长度可以垂到下身。
十二纹章介绍
“十二纹章” 就是以十二种固定 的文饰,或画、或 织、或绣在天子及 诸侯的官服上。一 种文饰称为一章, 并以饰章的多寡来 表示等威,而且一 章有一个含义。十 二纹章来源于古代 华夏族部落的图腾 崇拜,是中华皇权 的神圣象征。
浅谈汉服运动

复兴传统服饰的方式进而推广汉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是近现代一部分国人民族传统意识的觉醒下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终极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有一些人认为汉服运动没必要,他们认为汉服穿起来并不方便,缺乏可操作性。
并且,他们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主义,爱国应该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而不只是通过服装这一种形式。
然而,我认为这是必要的。
说到汉服穿着的不便,我认为这不是什么问题。
文化都是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的。
汉服,作为文化的一个符号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在原来汉服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形成我们新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装。
另外,汉服也并非一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着装,如果那样的话,那有可能就成了服装的复古罢了。
汉服可以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日服装还有一些正式场合的礼服。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受着文化全球化的强烈冲击,很多传统的东西已经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我们懂得了独立自由,却忘记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通,却不懂角徵宫商;我们熟知莎士比亚,却不知春秋左传;我们西装革履,却没有自己的衣裳。
并非说一切传统的东西我们都要维护,而是要以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传统是其灵魂,是其归宿,我们不能丧失我们的灵魂,不能失去我们的归宿。
汉服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
通过服装这么一种形式,引发人们的好奇心,促使国人更加积极地去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汉服运动不应仅仅是只是汉服的复兴,更重要的是对我们传统礼仪和传统习俗的复兴,是对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其中传承和继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汉服的复兴只是一个引子,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族文化的复兴来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汉服运动是一场民族文化的复兴运动,汉服的复兴只是一个引子,是起点,而非终点。
华夏民族的文化是永无止境的,汉服运动作为一场民族文化复兴运动,并非死板地复古,而是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汉服由来及简介

简介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溯源汉服起源于华夏文明肇始的炎黄时代,定型于春秋战国,汉民族在汉朝正式形成后遂有汉服之名。
此后,历朝历代均有沿革,但其基本特点从未改变。
宋明两朝为汉服的集大成时代, 古朴、典雅、华贵、明快等多种风格并存,百花齐放,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汉服体系。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隐扣束带、宽袍大袖,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礼服制式严谨,为正式场合穿的服饰;常服一般去掉大袖,适合百姓日常起居。
以衣冠(汉服)、礼仪(汉礼)为表征的中国,被邻国评为衣冠之国、礼仪之邦。
汉服运动是旨在以复兴汉民族传统服饰为媒介,引导人们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寻回失落的华夏情节,由物质的汉服导向精神的文明,并最终实现传统中华文化向现代转型的社会文化复兴运动。
“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与华夏衣冠(汉服)相应的礼不是形式,而是民族历史之积淀,民族之根脉,汉服之美更须礼仪之大的依托。
礼的卑己尊人、长幼有序、严密规范诠释着华夏社会的理想,而庄重、纯正、质朴的周礼更充分的发挥了礼的内涵。
汉服属广义的礼的范畴,通过礼仪的形式,指向华夏文明的内涵,因此汉服是礼与仁的统一。
名称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汉服的起源及各朝代发展简介

汉服的起源及各朝代发展简介神话及传说时代汉服(前26世纪初—前21世纪初)夏朝汉服(前22世纪末—前17世纪初)神话及传说起源——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黄帝统⼀华夏部落。
在他治下,政治安定,⽂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字,农业,⾳乐,历法等。
黄帝的正妃嫘祖,传说中就是她⾸创养蚕制丝织绢,从⽽发明了汉服。
嫘祖⾐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实际起源——远古时期,⽣产⼒极端低下,对⼈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
⽯器时代后,⼈们掌握了制造⼯具和使⽤⼯具的⽅法,发明了⾻锥和⾻针.从⽽创造了原始服装。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器时代的仰韶⽂化时期,⼈们的⽣活⽇趋稳定,产⽣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织成的⿇布来做⾐服,后⼜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们的⾐冠服饰⽇臻完备。
中国汉服⽂化——商朝汉服(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简介商朝汉服样式商朝是中国第⼀个有⽂字记载的朝代。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
这⼀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和下裳(裙)。
袖⼝较窄,没有扣⼦,在腰部束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条像裙⼀样的“蔽膝”,⽤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以暖⾊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和褐⾊,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
只是以朱砂和⽯黄制成的红黄⼆⾊,⽐其他颜⾊更鲜艳,渗透⼒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直保存⾄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法往往染绘并⽤,尤其是红、黄等正⾊,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画笔添绘。
上⾐下裳:据考证,商朝时期就出现了上⾐下裳(注:上穿⾐下穿裳(裙),上下配套)款式,只不过那时的上袖⼦较短,下裳也较窄,那时已出现交领,后来⼀直延续到明。
常服礼服那时就已分开,礼服制度,初步建⽴在那时,但还不完善。
上⾐下裳为举国通⾏的统⼀款式。
综上所述,那时民族服装属性已经确⽴,上⾐下裳为漢服体系的第⼀个款式,也是在后期属于最本原的款式。
汉服起源形成

起源形成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
汉代衣冠直接继承自秦朝,如汉蔡邕《独断》卷下:“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
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
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
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
言古服者,应先及之。
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
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
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
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
除此之外,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为扎紧,有人还常戴鸱角帽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等下裳。
[2]折叠后世发展汉服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汉服文化简介30字

汉服文化简介30字
汉服,又称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汉服(古称华夏衣冠)起源于中国黄帝时期或华夏时代(《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其中,“服”是代表衣着华丽,即汉服文化是“华”的含义之一),并在周朝形成系统化的礼仪服饰。
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汉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体系。
汉服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成为了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浅析汉服文化与“汉服运动”

浅析汉服文化与“汉服运动”[摘要]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又称为汉衣冠,还可以叫做汉装、华服。
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是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治理天下时,汉服就已经具备了形式。
经过周朝,到了汉朝之后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
汉服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还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而当今兴起的“汉服运动”人们对其的看法褒贬不一,我们应该批判继承汉服与汉服文化。
[关键字]汉服,汉服文化,汉服运动[正文]一、汉服的基本介绍(一)服饰结构汉服的服饰结构多种多样,但是主要有以下三种主要服制结构特点:1、交领右衽“交领”指领口的交叉,交领中的左右对称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而“地”代表着“方与正”。
“衽”,指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称“右衽”。
“交领右衽”就是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
这种服制特点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
2、褒衣广袖“褒”是宽大的意思,而所谓“褒衣”则是指宽大的衣服,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而“广袖”则是宽袖的意思,显示出了一种雍容大度,飘逸灵动,汉服的袖子又称“袂”,汉服的袖子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3、系带隐扣汉服一般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如果用扣子则将其隐藏。
(二)纹章配饰及色彩选择汉服的纹章极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
官服章纹代表官级,民服主要是十二生肖、八卦图和吉祥图。
而配饰主要有玉佩、香囊、剑等。
汉服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阶层分界,从唐代以后,黄色只有天子权贵们才能穿用,并且色彩以深色为贵,浅色次之。
(三)形制类型汉服的形制主要分为深衣制与襦裙制。
“深衣制”是指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
汉服产业发展现状

汉服产业发展现状
汉服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深藏于汉服,汉服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自唐朝以来,汉服一直受到国家机构和民间有关部门的重视,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追捧和青睐。
汉服的发展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在政府的促进下,汉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民性的产业。
从汉服的发展现状来看,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产业,涉及到从汉服的生产、加工、设计、销售等各个环节。
在汉服的发展中,政府的支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国家汉服产业促进中心的设立,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汉服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由于汉服特有的审美风格和文化气息,汉服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目前,许多国际知名的服装品牌,也纷纷将汉服融入到他们的设计理念中,为世界带来更多的中国文化。
总的来说,汉服产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政府支持的措施,以及汉服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需求,都为汉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汉服产业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持续发展,才能做到更加细致、多样、完善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服运动及发展汉服运动是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目前汉服运动的参与者以青少年,青年族群为主体,以重现华夏传统衣冠——汉服为出发点,借此复兴华夏传统文化的一场文化运动,并提出了“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口号。
可以说汉服复兴运动,复兴的不只是一件衣裳,而是一种文化,乃至一种信仰!通过穿着汉服入殓传递族群记忆。
在清代,由于“生从死不从”的规定,汉族士人通过穿着汉服入殓对剃发易服制度表示抗议,并通过在公共空间举行葬礼这一仪式展示传统衣冠,使族群身份的记忆持续传递。
清末期:民族志士参考日本和服制作汉服在清朝末年的革齤命宣传中,汉服被赋予了悲情的想象,也被转化为宣传符号。
典型人物为章太炎、秋瑾等。
章太炎汉服照。
章太炎在日本时,找不到汉服裁缝,让日本裁缝参考和服样式制作了汉服,虽然形制不正,但他专门在衣服上写了“大汉”二字,这是他一生最爱的“汉服”,该衣服至今仍展于杭州博物馆。
民国期:政府颁定民国礼制采用汉礼汉服祭天近代期:台湾政府制定祭孔礼仪服饰当代汉服运动大事记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华裔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成为当代公开自制汉服第一人。
这是汉服消亡三百年后首次以其民族服饰身份亮相。
2003年9月1日李宗伟上传束发着深衣奏古琴照。
他也是当代第一个束发着汉服,穿汉服给学生讲课的人。
2003年10月30日武汉“采薇作坊”的邱锦超上传当代第一套汉服商品照,“采薇作坊”也是汉服运动中第一个汉服商家。
2003年11月22日王乐天穿汉服上街,成为首个被媒体报道的人。
汉服复兴运动扩大为公共事件,汉服运动的局面为之一新。
2004年8月22日刘斌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武术比赛,这是汉服第一次以武术服出现,为汉服与其它传统文化协同发展寻求了新思路。
2004年10月5日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33名网友,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全国范围内的、着汉服祭祀先烈活动。
2004年11月12日方哲萱只身着汉服参加天津祀孔大典,并撰写《一个人的祭礼》,影响颇广。
图片:方哲萱.jpg2004年12月2日网友“大宋遗民”制作FLASH视频《再现华章》,引用大量汉服照片,并填词演唱,这也是第一个专门为汉服复兴运动制作的视频作品2004年12月7日丁晓棠、王琢和郭丽红三人将篡改汉服成“寿衣”一词的某电子公司告上法庭,这是汉服诉讼第一案。
2005年2月8日刘荷花全家着汉服迎春节,是将汉服引入家庭中过传统节日的第一人。
2005年3月13日吴飞与“华夏复兴论坛”七位网友在济南举行了释菜礼,为儒学实践派的首次礼仪活动。
2005年4月26日宋豫人在河南郑州开展了以汉服为主题的讲座,后逐步演变为《汉家讲座》,其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2005年5月6日礼仪研究者吴飞为吉恩煦着汉服行加冠礼,或为第一次正式的传统成人礼。
2005年8月,重庆大学学生张梦玥发表论文《汉服略考》,这是关于汉服概念的第一篇专业论文。
2005年10月1日由汉网组织的“首届汉服知识竞赛”在北京举行,全国各地40多位网友参加。
网友“小狐仙”的汉服舞蹈广泛传播。
2006年1月3日严姬的笄礼在武汉举行,这也是近200多年来笄礼的首次重现。
图片:笄礼.jpg2006年1月8日50余位网友在上海松江,首次采用汉礼汉服祭祀先烈夏完淳,并开启了汉服团购先河。
2006年2月11日江阴文庙举行了祭祀“江阴三公”活动,也拉开了全国各地定期祭拜民族英雄的序幕2006年2月19日瞿秋石以条幅、宣传单方式公开介绍汉服,是汉服活动中第一次引入宣传标识,该方法沿用至今。
图片:瞿秋石.jpg2006年3月1日全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店“汉衣坊”在北京开张,主营汉服礼服、汉式婚礼等。
2006年4月7日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网友着汉服过上巳节,这是汉服活动第一次与传统节日相结合2006年4月9日十几名学生身着汉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乡射礼,这也是360年来中国大陆第一次再现射礼。
2006年5月16日武汉市516名学生穿汉服举行了成人仪式,这是官方首次参与主办的大型汉服礼仪活动2006年6月9日马来西亚华裔赵里昱着汉服从美国回到中国,是第一个穿汉服回家的海外华人。
图片:赵里昱.jpg2006年7月18日写给汉服运动的第一首原创歌曲《重回汉唐》录制完毕,此曲被广泛翻唱,并引发了众多汉服复兴者的共鸣。
2006 年7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将汉族着装图片更为“汉服”,这是汉服运动的一次突破。
图片:dsfadfadsf.jpg2006年11月12日洪亮夫妇在上海举办周制婚礼,是当代第一对依古礼举办婚礼的夫妇,他们婚礼也成为了众多汉式婚礼的模版。
图片:周制士婚礼“同牢”图.jpg2007年3月11日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中国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时,穿着汉服学位服,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全国两会提案2007年3月24日中国首家汉文化餐厅,“汉风食邑”在北京开张,店内的顾客都是身穿汉服就餐。
图片:汉风食邑.jpg2007年4月5日20余家知名网站联合发布倡议书,建议北京2008年奥运会采用“深衣”作为礼仪服饰,并将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图片:奥运礼.jpg2007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子衿汉服社”,这是第一个高校汉服社团。
图片:子衿汉服社.jpg2007年10月28日百度汉服吧首任吧主“溪山琴况”因心疾去世,享年三十岁。
“汉网”,“天汉网”,“百度汉服吧”等网站举办悼念活动。
图片:溪山琴况.jpg2007年11月24日“Q版《大明衣冠》——漫画图解明代服饰”在天涯论坛发布,后出版为《Q版大明衣冠图志》,多次加印,影响颇广。
图片:Q版《大明衣冠》人物.jpg2008年1月23日第一本介绍汉服和汉服运动的图书《汉服》正式出版。
图片:ic eb.jpg图片:ic eb.jpg2008年1月26日珠海电视台春晚播出《汉服汉礼》节目,节目以汉服展示的形式介绍了汉服汉礼。
此后,汉服展示被广泛使用到汉服宣传中。
图片:珠海电视台春晚播.jpg2008年4月27日陈小末在韩国首尔穿汉服守护奥运圣火,掀起了海内外同袍穿汉民族传统服装迎奥运圣火的热潮。
2008年5月3日马来西亚“第一届华夏文化生活营”开营,通过穿着汉服、学习礼仪、感受华夏传统生活的方式,推动华夏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保存和传播图片:华夏文化生活营.jpg2008年6月9日《华夏衣冠》电子杂志创刊号发布,这是国内第一本以汉服为主题的电子杂志。
2008年10月5日黄海清在无锡掌箍阎崇年,引发公众对于“康乾盛世”、“阎崇年的清朝历史观”、“中国学术界话语霸权”的思考与讨论。
2009年1月28日百度汉服吧发布“汉服同袍自制新春拜年视频集”,自此以后汉服吧每年春节都向全球网友征集汉服拜年视频2009年3月7日英国网友以穿汉服巡游伦敦的的方式,揭开了海外汉服复兴运动的序幕。
2009年3月25日明华堂提出汉民族礼服设想,通过对汉族服饰传统面料的纹饰研究与复原,制作了新款袄、裙、披风套装,是高端汉服市场的先行者图片:明华堂.jpg2009年5月27日浙江理工大学学生自制汉服学士服,是首次被媒体报道的实践着汉服照毕业照的活动。
2009年5月28日四川成都举办的端午节活动,签到人数为195人,参加活动者超过240人,观礼人数超过400,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汉服活动2009年8月16日杨娜身着汉服,与55个少数民族共同参加了“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这是汉服第一次与55个少数民族服装同台亮相。
2009年10月28日“中国妆束复原小组”花费两年时间,复原了汉、唐、东晋三套衣裳和妆容,再现汉人先祖的妆容仪态。
图片:西汉长寿绣曲裾袍.jpg2010年2月15日“汉家服裳”歪歪语音频道创立,这是最早的汉服YY频道,也是最早开设汉服相关讲座的YY频道。
2010年3月27日首个公益汉服动漫团队“汉风弄晴工作室”建立,并发布了大量汉服动漫作品,汉服动漫MV等,影响广泛2010年3月27日中国云南汉服向旱区大量捐水,影响着更多汉服个人或团队加入慈善行列。
2010年7月21日第一个汉服广播剧社——青聆子衿工作室成立,并发布了《耀世风华》,这是首部汉服题材广播剧。
2010年10月16日成都的“反齤日游行”大学生们误认为孙婷(化名)所穿的汉服是和服,强行要求其脱下后在公共场合焚烧汉服。
2011年2月3日首届汉服春晚在网络上发布,共由23个节目组成,内容涉及汉舞、国画、诗词、刀剑等多方面,受到广泛关注。
图片:汉服春晚.jpg2011年8月8日汉服地图——全球汉服信息查询系统正式推出,这也是服务于汉服运动的第一个公益程序。
2011年9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开设《走近汉服》选修课,并附有学校校本教材,这是汉服第一次进入教学课程。
图片:教学课程.jpg2012年3月6日留学生“璇玑”身着汉服在英国街头表演笛子,照片流传而走红各大网络社区。
图片:“璇玑”.jpg2012年3月14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我为汉服狂》,这是首部汉服纪录片2012年3月31日“诗礼春秋”服饰2012品牌发布会在中国时装周上举行,展示了以汉服为设计蓝本的中国特色礼服图片:诗礼春秋”.jpg2012年6月21日,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采用汉服汉礼的形式,此后每年该学校均采此形式对学生授予学位。
2012年9月27日成都汉文化研究交流会举办了中秋传统文化活动,并邀请当地政府、企业、文化界知名人士参加。
2013年4月30日首届海峡汉服文化节在福州开幕,两岸共有70家社团参加,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赠送亲笔题词。
2013年6月23日徐娇和方文山分别以汉服,汉服混搭造型亮相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成为首次汉服走红毯的两位明星。
图片:徐娇和方文山.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