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吆喝教案

合集下载

吆喝教案模板小学语文老师

吆喝教案模板小学语文老师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三年级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吆、喝、叫”等生字,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析、表演等方式,体会吆喝的韵味,感受吆喝文化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魅力。

2. 朗读课文,体会吆喝的韵味。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体会吆喝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吆喝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吆喝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听到的吆喝声,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吆喝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字典或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2. 教师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并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教师巡视指导。

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吆喝的韵味。

四、拓展延伸,提高素养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吆喝声,搜集相关资料。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集成果,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吆喝的魅力。

2.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六、课后作业1. 搜集家乡的吆喝声,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模仿课文中的吆喝方式,编写一段自己的吆喝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品析、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吆喝的魅力,体会吆喝文化的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吆喝》教案 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吆喝》教案 鲁教版

3.吆喝教学目标:1.了解旧北京吆喝的内容、作用。

2.整体把握文意,品味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发挥自我创造能力,创造有新意的口头广告。

☆★☆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0日)原名萧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

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

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一、教师提问:1.本文是什么文体?(散文)2.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儿时北京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

)“吆喝”怎样读?(yāo he)二、学习词语:招徕.(lái) 钳.形(qіán)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馄饨..(hún tún) 佐.料(zuŏ) 饽饽..(bō) 小钹.(bó) 雪花酪.(lào) 海棠.(táng) 蘸.(zhàn)兜.里(dōu) 秫秸..(bí qí) 荞.麦..杆(shú jiē gǎn) 卤.煮(lŭ) 山楂.(zhā) 荸荠(qiáo) 马趴.(pā) 嘞.(lei)三、默读课文, 思考:(一)、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二)、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三)、找出本文中的一些过渡句,说说这样过渡的好处。

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那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要求默读,自我思索)A 、文章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复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吆喝声,从“我小时侯,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 吆喝》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 吆喝》公开课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吆喝》以平易近人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时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幕幕,缓缓的追忆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文章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

学生可以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吆喝教案(通用3篇)

吆喝教案(通用3篇)

吆喝教案(通用3篇)吆喝教案1教学目标:体味老北京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魅力。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丰富的文化内涵,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体验听相声《买布头》学唱生活中的吆喝,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吆喝》,去聆听北京城特殊韵味的吆喝声,感受他的那份心动。

二、朗读感知1、让学生听录音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围绕北京城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作者介绍了北京城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不同的吆喝,及叫卖的内容和方法。

早晚吆喝:早点、百货、夜宵四季吆喝:蛤蟆骨朵、西瓜、柿子、葫芦……2、小组竞猜(听录音猜行当)三、研读品味(品味语言特色)品吆喝的“味儿”介绍北京口语特点:讲究分寸,委婉,事物名词后加“儿”作者描写要和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富有京味的语句,并大声朗读,品味其中的意味。

例:冰棍儿----三分嘞葫芦儿----刚蘸的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朗读品味法,比较品味法、语境体悟法、生活体验法) 品吆喝的“法儿”阅读第11段品析吆喝的“法儿”例:借甲事物形容乙事物:葫芦儿-----冰塔儿夸张手法:小玩艺儿赛活的具有戏剧性:就剩两挂啦三分嘞告诉制作过程:蒸而又炸,油油儿又白搭。

小组合作:选择任一商品,设计吆喝内容和吆喝方式,体会生活乐趣四、走出课堂哲人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

到民间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第二课时一、体会情感。

作者在《吆喝》一文中怀念的不仅仅是吆喝的内容,他还怀念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自豪)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

(赞美)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是否也会想起什么?怀念些什么?二、拓展阅读(略)谢谢指导!附:酸梅汤【吆喝】哎玉泉山的水来东直门的冰喝的嘴里凉了嗖嗖给的又多来汤儿好喝呀【解说】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节,多数人家会买杨梅来自行熬制,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镇后饮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吆喝)教案 鲁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吆喝)教案 鲁教版 教案

3.吆喝教学目标:1.了解旧北京吆喝的内容、作用。

2.整体把握文意,品味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3.发挥自我创造能力,创造有新意的口头广告。

☆★☆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1月27日――1999年2月10日)原名萧秉乾,生于北京,蒙古族。

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

主要著译作有《梦之谷》、《人生百味》、《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尤利西斯》等。

一、教师提问:1.本文是什么文体?(散文)2.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儿时北京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

)“吆喝”怎样读?(yāo he)二、学习词语:招徕.(lái) 钳.形(qіán) 铁铉.(xuàn) 囿.于(yòu) 隔阂.(hé) 馄饨..(hún tún) 佐.料(zuŏ) 饽.饽.(bō) 小钹.(bó) 雪花酪.(lào) 海棠.(táng) 蘸.(zhàn)兜.里(dōu) 秫秸..杆(shú jiē gǎn) 卤.煮(lŭ) 山楂.(zhā) 荸荠..(bí qí) 荞.麦(qiáo) 马趴.(pā) 嘞.(lei)三、默读课文, 思考:(一)、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声?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二)、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三)、找出本文中的一些过渡句,说说这样过渡的好处。

四、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那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顺序组织起来的?(要求默读,自我思索)A 、文章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复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吆喝声,从“我小时侯,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优课教案教学设计《吆喝》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优课教案教学设计《吆喝》

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3.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了解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教学课时二课时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情感。

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

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

(讨论如何动笔?)4.看看着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

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

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技巧,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

)三、质疑解疑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四、作业布置:1.将昨天采集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

2018-2019年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吆喝》word表格教案

2018-2019年秋鲁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吆喝》word表格教案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A
1.研讨与练习二。
B
2.选用课时作业细节巧练
C
教学
反思
本课通过放录音还原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使学生兴趣盎然,
朗读课文较积极。本课文生字词较多,掌握起来少显得费力。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吆喝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吆喝教学设计鲁教版五四制1

吆喝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逸事,刻画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风俗风情画卷。

学习本文让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还能体会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觉察美的眼睛。

学情分析:关于“京白”这一地址特色的语言,学生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直观体味朴素、幽默的北京口语,并让学生搜集地址吆喝的声响材料,加深学生对民族语言的感悟钟爱。

教学目标:依照学生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学习体会,设立目标如下:一、知识和能力目标一、把握字词:招徕囿于隔阂合辙压韵铁铉二、分析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有条不紊地介绍复杂事物的技术。

二、进程和方式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把握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吆喝事实上是一种广告,随时期的进展,这种广告慢慢消失,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味文章语言,体会京白的浓郁地址特色。

教学难点:感受京城胡同文化的民风风俗。

重点分析4——10段。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讨。

教学资源:搜集一些吆喝的声响。

教学手腕: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录音机放一些吆喝的录音)吆喝声,是“生活的交响曲”,若是光阴倒流,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人们常常能够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类吆喝声。

此刻,这些清楚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咱们无尽的联想,那旧日的生活片断,人一辈子的各类印象恍如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检查预习情形(投影仪)1、注音:招徕lái 囿于yòu 隔阂hé合辙压韵zhé铁铉xuàn2、词语:招徕合辙压韵隔阂随机应变油嘴滑舌3、作者简介: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

三、整体感知: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找一名同窗回答课文的整体思路是如何的?(另一名同窗补充)明确: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四段总领全文,“我小时侯,一年四季不论起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第3《吆喝》教案

教学目标:体味老北京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
魅力。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味丰富的文化内涵,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时间:二时
第一时
一、情景体验
听相声《买布头》学唱生活中的吆喝,让我们一起走进
萧乾的《吆喝》,去聆听北京城特殊韵味的吆喝声,感受他
的那份心动。

二、朗读感知
、让学生听录音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围绕北京城的吆
喝声介绍了什么?

作者介绍了北京城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不同的吆喝,及
叫卖的内容和方法。

早晚吆喝:早点、百货、夜宵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
四季吆喝:蛤蟆骨朵、西瓜、柿子、葫芦……
2、小组竞猜(听录音猜行当)
三、研读品味(品味语言特色)
品吆喝的“味儿”
介绍北京口语特点:讲究分寸,委婉,事物名词后加“儿”
作者描写要和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浏览文找出
文中富有京味的语句,并大声朗读,品味其中的意味。

例:冰棍儿----三分嘞
葫芦儿----刚蘸的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的最有好感。
……(朗读品味法,比较品味法、语境体悟法、生活体
验法)

品吆喝的“法儿”
阅读第11段品析吆喝的“法儿”
例:借甲事物形容乙事物:葫芦儿-----冰塔儿
夸张手法:小玩艺儿赛活的
具有戏剧性:就剩两挂啦三分嘞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告诉制作过程:蒸而又炸,油油儿又白搭。
小组合作:选择任一商品,设计吆喝内容和吆喝方式,
体会生活乐趣

四、走出堂
哲人常说,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到民间
去采风,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
背后的学问,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

第二时
一、
体会情感。
作者在《吆喝》一文中怀念的不仅仅是吆喝的内容,他
还怀念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
商贩的叫卖。(自豪)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赞美)
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是否也会想起什么?怀念些什
么?

二、拓展阅读(略)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
谢谢指导!
附:酸梅汤
【吆喝】哎玉泉山的水来东直门的冰
喝的嘴里凉了嗖嗖
给的又多来
汤儿好喝呀
【解说】酸梅汤是老北京传统的消暑饮料,在炎热的季
节,多数人家会买杨梅来自行熬制,里边放点白糖去酸,冰
镇后饮用。

玉泉山的水是有名的山泉水,很好喝,旧时皇上只喝玉
泉山的水并有专门的水官从西直门走水。所以卖酸梅汤的以
“玉泉山的水”来做宣传。而东直门有全城最大的冰窖,在
冬天的时候,卖冰的会把冰放在冰窖里储存起来,到天热的
时候卖。

西瓜
【吆喝】哎这斗大的西瓜你就船这么大的个块儿咧吃了
呗呶快来哎

润嗓子甜嘞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5
这两个大俩哎
【解说】北京城卖西瓜的小贩,有的整个的卖,有的就
切成小块儿零卖。在闷热的季节,很多住家都喜欢在晚饭后
去逛街,买块儿西瓜边走边啃消暑。王府井花市大街有家西
瓜摊,一个瓜切成16块一样大的块,用很夸张的吆喝叫卖。

附:调查表
学校民俗文化调查表
姓名:
时间:




感想
教学后思:语文于生活,语文也反映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