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古诗杜牧《齐安郡中偶题》赏析.doc
齐安郡晚秋翻译及赏析

齐安郡晚秋翻译及赏析第1篇:齐安郡晚秋翻译及赏析《齐安郡晚秋》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前言】齐安郡晚秋,杜牧诗。
看似游赏山水,吟啸抒怀,闲适自得;但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当年赤壁好汉争雄,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两相对比,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喟叹世事如云。
【注释】①散后;一作欲散②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翻译】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
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
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
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
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鉴赏】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表达出厌倦世间争斗、逍遥于山水之间的意愿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忆齐安郡翻译及赏析《忆齐安郡》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
一夜风欺竹,连*雨送秋。
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
终掉尘中手,潇湘钓漫流。
【前言】《忆齐安郡》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表达了作者虽碌碌无为,但努力学习,终将能功成隐退,做成潇湘的渔父的黄州刺史时的理想。
【注释】齐安郡:即黄州。
云梦泽:古*汉平原上的众多湖泊。
汩汩:水急流貌,指文思源源不断。
力学:努力学习。
掉:回转。
漫流:水势很大的河流,四处流淌的河流,此处指潇湘的大水流。
【翻译】在我一生中睡眠最充足的地方,就是云梦泽的南部的黄州。
秋天的诗句并翻译

关于秋天的诗句并翻译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关于秋天的诗句并翻译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描写秋天的古诗及意思1、《秋词》刘禹锡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1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赛过春天。
万里晴空,1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2、《山居秋暝》王维原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1场新雨,夜晚降落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1能告知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假如有那么1天,我们1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2.关于秋天的诗句及他的解释描写秋天的古诗和描写秋天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屈原《9歌·湘夫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萧瑟:孤独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
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战国楚·宋玉《9辩》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3国魏·曹丕《燕歌行》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
晋·陶渊明《戊申岁6月中遇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芙蓉:荷花。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赏析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赏析《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诗名《齐安郡中偶题二首》,“齐安郡”:在湖北黄冈黄州。
杜牧是在“会昌”二年(842年)外放为“黄州”刺史的。
“黄州”包含了现在湖北黄冈,黄陂,麻城。
杜牧的这次外放属于贬官性质了,“牛李党争”的结果。
“偶题”:应该是看到什么风景,突然触发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那么杜牧在“齐安郡”中看到什么风景了呢?又引发了什么想法?来看原诗:“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分析“两竿”对“半缕”,是很对仗。
问题是,为什么是“两竿”,而不是“一竿”呢?好像一般都是一竿落日。
我本来也认为杜牧这里是两竿高,可是如果是两竿,那也太高了,那就不是什么“落日”了。
所以最好的解释恐怕是,依然是一竿落日,只不过还有一竿在水中。
也就是说杜牧在溪水边散步,看到溪桥上有一竿落日,而水中是它的倒影。
水面还有柳树的倒影,这柳树如轻烟,可是为什么是“半缕”呢?按说他也可以说是“一缕轻烟”的。
恐怕还是因为水,因为水波荡漾,一缕轻烟也就成了半缕了。
赏析杜牧说,两竿落日在溪水的桥上,一竿在天上,一竿在水中。
岸边一排垂柳如缕缕轻烟,水波荡漾,水中的倒影却只剩半缕了。
这里的“两竿落日”的“竿”是否还有竹竿的意味?也就是说,杜牧也有可能是站在水中的竹筏或者小舟上,艄公用竹竿撑船前行。
这样的画面也颇有些意境。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分析那么溪水中还有什么呢?绿色的荷叶,慢慢品读,我们发现杜牧惯用“多少”。
《江南春》里是“多少楼台烟雨中”,而这里是“多少绿荷相倚恨”。
而这个“倚”字也出现几次了。
对于楼台,杜牧自己是“倚遍江南寺寺楼”,而这里的绿荷是相互倚靠着,在“恨”。
这个“恨”究竟是什么恨呢?先不妄猜。
看下一句,“一时回首背西风”,应该是西风吹来,荷叶的背面有些翻起来。
而杜牧这里给拟人化了,反而是荷叶回首,主动背向了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全诗翻译赏析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全诗翻译赏析“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两句是说,池塘里众多的荷叶,经西风一吹,翻卷起来,好像在怨恨西风无情,互相依偎着,回过头去背向着西风。
这是秋天傍晚荷池的景色。
诗人以拟人化手法,不仅写出了风翻荷叶的动态,而且还表现了它们的精神境界。
从傲风回首的绿荷形象中,融进了诗人的影象,即遭到挫折仍岸然兀立,不肯苟合求容的精神。
出自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之一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注释⑴齐安:今湖北省黄冈黄州一带。
⑵两竿:这里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⑶相倚:形容荷叶密密层层地依偎在一起。
译文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译文2:小溪桥上落日斜挂只高两杆,柳影淡淡轻风吹入半缕轻烟。
田田绿荷依偎而立似有怅恨,一时翻动回头全都背着西风。
赏析《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
这是两首秋景诗。
这首诗写秋日暮景,通过落日烟柳之景,绿荷西风之状,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图画,并经过诗人的艺术剪裁和点染,把在秋风乍起、日已偏西时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组成的画意与诗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
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
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
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
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
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唐代: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译文: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赏析: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
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
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
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
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
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
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
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
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
将痛苦咀嚼成诗句——杜牧《齐安郡偶题》(二首)赏析

齐安郡偶题(二首)杜牧其一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其二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慕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将痛苦咀嚼成诗句——杜牧《齐安郡偶题》(二首)赏析程朝晖杜牧作为晚唐诗坛杰出的诗人,其绝句成就很高,一向享有盛名。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
”会昌二年(842年),任黄州刺史,时年已年近40了。
袁行需先生说:“晚唐诗人用一切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装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
”无论是自愿还是受排挤,也不论是升还是被贬,单就杜牧所处晚唐社会现状,及其所面临的处境,杜牧到黄州后,其心情一定不会太好。
其黄州诗作流露出的情绪少有欢愉,多为哀怨,便是他郁郁寡欢、忧愁伤感的真情的表达。
晚唐时期的黄州,是何等一个荒凉偏远之地。
从杜牧诗中即可略见一斑:“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
”(《雪中抒怀》)杜牧本有经时济世之才,亦有为国效劳之志,出任黄州刺史,所有的抱负雄心都无从施展,委曲、不甘、无奈、伤感填满了杜牧的心田,唯有借诗渲泄内心的愤懑与不快。
他在黄州的写景抒情绝句,含蓄精炼,意境幽美,韵味隽永,别开妙境,宛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
《齐安郡偶题》(二首)便是47—诗—品他这一类诗歌中最好的代表作。
其一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这首诗所传达的核心情感就是“恨”。
至于恨什么?因何而恨?我赞同陈邦炎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的观点,即“众芳荒芜,美人迟暮”之恨,也就是平生壮志难酬、不甘才华徒然摇落之恨。
晚唐的杜牧可谓是生不逢时,满腹才华,满腔豪情,却无用武之地。
因此,当他面对傍晚时分,秋日夕阳映照下的满池的荷叶时,同其他许多失意诗人一样,忍不住将自己内心之恨,倾泄于西风绿荷之中。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诗的前两句对仗极为工整,诗人用中国山水画的笔法,将秋天傍晚的景色,细致传神地描绘出来,让人身临其境,叹为观止。
写景诗——《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doc

写景诗——《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原文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原文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原文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原文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二》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齐安郡晚秋》古诗词翻译及鉴赏

《齐安郡晚秋》古诗词翻译及鉴赏《齐安郡晚秋》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齐安郡晚秋,杜牧诗。
看似游赏山水,吟啸抒怀,闲适自得;但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当年赤壁好汉争雄,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两相对比,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喟叹世事如云。
①散后;一作欲散②齐安郡:即黄州。
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秋风瑟瑟,柳影渐渐稀疏。
我所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寂静、苍茫。
游赏黄州的山水,闲云倒影在水中,让人赏心悦目,闲来吟啸抒怀,日子倒也过得闲适自得。
残灯暗淡的雨夜,一起下棋的友人已经散去,酒醒后孤枕难眠,又看到北雁南飞。
当年英雄豪杰争雄的赤壁还在,而如今只有我这样的蓑翁在此垂钓。
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
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表达出厌倦世间争斗、逍遥于山水之间的意愿。
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
(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晚唐时期。
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秋天的古诗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赏析
《齐安郡中偶题》,别名《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晚唐时期杜牧所写的七言绝句。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齐安郡中偶题》原文:
作者: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齐安郡中偶题》赏析:
诗的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两竿落日",则既非在红日高照之下,也非在暮色苍茫之中。
在读者眼前展开的这幅画中的光线和亮度是柔和宜目的。
地点是"溪桥上",则说明诗人行吟之际,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这为后三句远眺岸上柳影、俯视水上绿荷定了方位。
诗的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写从溪桥上所见的岸柳含烟之景。
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用词也极其精确。
这一句中的"半缕轻烟"与上句中的"两竿落日",不仅在字面上属对工整,而且在理路上有其内在联系。
正因日已西斜,望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就不可能是朦胧弥漫的一片浓烟,只可能是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而且,这"半缕轻烟"不可能浮
现在日光照到之处,只可能飘荡在"柳影"笼罩之中。
这前两句诗纯写景物,但从诗人所选中的落日、烟柳之景,令人感到:画面的景色不是那么明快,而是略带暗淡的;诗篇的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感伤的。
这是为引逗出下半首的绿荷之"恨"而安排的合色的环境气氛。
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写从溪桥上所见的荷叶受风之状。
这两句诗,除以问语"多少"两字领起,使诗句呈现与所写内容相表里的风神摇曳之美外,上句用"相倚"两字托出了青盖亭亭、簇拥在水面上的形态,而下句则在"回首"前用了"一时"两字,传神入妙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间的动态。
在古典诗词中,可以摘举不少写风荷的句子,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几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几句词是"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而如果只取其一点来比较,应当说,杜牧的这两句诗把风荷的形态写得更为飞动,不仅笔下传神,而且字里含情。
这里,诗人既在写景之时"随物以宛转"(《文心雕龙
·物色篇》),刻画入微地曲尽风荷的形态、动态;又在感物之际"与心而徘徊"(同上),别有所会地写出风荷的神态、情态。
当然,风荷原本无情,不应有恨。
风荷之恨是从诗人的心目中呈现的。
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觉得它们似若有情,心怀
恨事,因而把对外界物态的描摹与自我内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为一。
这里,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南唐中主李璟有首《摊破浣溪沙》词,下半阕换头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历来为人所传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却认为,这两句不如它的上半阕开头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并赞赏其"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而原词接下来还有两句是:"还与韶光共顦顇,不堪看。
"这几句词以及王国维的赞语,正可以作杜牧这两句诗的注脚。
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其所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芳时不再、美人迟暮之恨。
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哀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