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

雨果美丑对照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以《巴黎圣母院》为例摘要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明确提出美丑对照原则,这一原则既是浪漫主义创作的纲领,亦是雨果美学思想的核心。
而《巴黎圣母院》正是将这一辩证美学思想,发挥到极致的作品。
本文将从人物自身的对照与人物之间的对照两方面,浅谈该原则在人物塑造中的运用。
关键词美丑对照美学雨果《巴黎圣母院》正文所谓“美丑对照原则”,是指美与丑是共存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不应只表现优美、崇高,也应表现“丑”,正如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共存,黑暗与光明相共……”[1]《巴黎圣母院》正是雨果这一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不仅表现人物自身存在着美丑对照,而且人物之间也构成了“美中有丑,丑中有美”的人物网。
(一)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在人物自身的对照方面,主要有三位人物,即外表丑却心灵美的加西莫多,以及外表美却心灵丑的弗比斯、克洛德。
1.加西莫多“那四角形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的红美貌地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直大瘤遮住了的右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大牙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
”[2]在加西莫多的外貌描写中,作者几乎用尽了一切丑化的词语。
不仅如此,作者还给他加上了驼背、耳聋、单眼失明等残疾,这使得加西莫多成为了一个不仅丑陋,而且畸形的人间至丑。
可就是这样一个样貌丑到极致的人,却有着一颗单纯而柔软的心。
因为从小生活在圣母院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导致加西莫多形成了相对单一的性格,其核心特点可用“忠诚”概括。
前期这份“忠诚”表现为不加判断的愚忠,而在艾丝美拉达的感化下,这种“忠诚”开始有了是非善恶的判断。
2.弗比斯弗比斯是法国国王卫队的队长,“穿着漂亮的军装,有一副高雅的容貌和一柄剑”[3]。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巴黎圣母院是一部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所著的经典小说,以巴黎圣母院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卡西莫多与美丽女神爱丽丝的爱情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中世纪巴黎的城市风貌和社会状况,更深入探讨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小说中,巴黎圣母院作为背景的美学形象被深刻展现出来。
在我读完这部小说后,我不禁陷入对美与丑之间关系的思考。
首先,巴黎圣母院作为一座古老而庄严的大教堂,宏伟壮观的建筑令人叹为观止。
尽管受到岁月的侵蚀和战争的摧残,但圣母院依然屹立在巴黎市中心,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座教堂展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建筑技艺的高度。
当我阅读雨果描述圣母院时,仿佛能够感受到这种伟大和庄严的美。
然而,在圣母院的美之下,也隐藏着丑陋的一面。
小说中,卡西莫多这个驼背丑陋的钟楼魔王所代表的丑陋与圣母院的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卡西莫多被拘禁在教堂钟楼中,成为了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存在。
他的丑陋外表与纯洁善良的内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通过雨果对卡西莫多的描写,我不禁思考美与丑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卡西莫多对爱丽丝的倾慕和对美的追求成为了他生命中唯一的光辉。
爱丽丝的美丽和纯洁吸引着卡西莫多,并使他重新找回了追求美的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与丑似乎并不是相互矛盾的存在,它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互相转化、融合。
此外,在小说中,雨果通过对巴黎圣母院的描写,深刻反思了社会对美的偏见与歧视。
卡西莫多被视为丑陋的象征,他所承受的孤独和痛苦都是因为他不符合社会对美的标准。
而圣母院则成为了社会对美的代表,它代表着正统的宗教信仰、上层社会的权力与地位。
这种对美的定义导致了巴黎圣母院内部种种不公与不平等。
通过这样的描写,雨果提醒我们反思我们对美的定义和偏见。
总而言之,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深入探讨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宏伟壮丽的圣母院与驼背丑陋的卡西莫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逐渐发现美与丑并非相互排斥的存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共存、转化和融合。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i>《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烂漫派小说,他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
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的夸张和强化了,在作者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下面,我就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简单阐述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i>在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烂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烂漫派小说,他处处体现了雨果所倡导的“美丑对照”原则。
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的夸张和强化了,在作者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下面,我就以《巴黎圣母院》为例,简单阐述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伽西莫多。
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伽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浓烈的烂漫主义色彩和很强的可读性。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
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
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
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
由《巴黎圣母院》透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由《巴黎圣母院》透析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作者:赵丹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4期不是水晶,依然璀璨。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璀璨的水晶之一。
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远近闻名的剧作家、小说家,而且还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和领袖。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第一部浪漫派小说,不仅在十九世纪的文坛上引起了轰动效应,而且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深刻小说。
在阅读这本书和欣赏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心灵上还是视觉上,都给读者强烈的“美与丑对比”冲击。
虽然书的内容题材取材于现实生活,但是往往最能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就是源于现实生活,故事内容被作者大大夸张及强化,作者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在大师的浓墨重彩之下,勾勒出鲜明的人物性格,编织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形成一幅幅多彩而奇特的画面,揭露了十九世纪黑暗社会的尖锐问题。
《巴黎圣母院》中美丑对照是雨果文艺作品的主要创作原则,作者把人物性格剖析的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加准确深刻的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多变,感悟人生的现实。
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照是这篇巨作的一大看点。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是对照艺术的精髓。
作家通过女主角爱斯梅哈尔达与四位男性人物纵横交错的关系描写,以及各自的强烈感情,展示出爱情、婚姻等不同层次的爱。
首先,女主人公爱斯梅哈尔达在小说中是靠街头卖艺为生的流浪人。
“天工的尤物”①外表光彩靓丽,本质天真纯洁,是美丽的化身,善良的传播者,人性美的象征。
在她的身上实现了内外兼容美的高度统一。
当爱斯梅拉达看到加西莫多在赤日炎炎下苦受鞭刑,只有她同情怜惜,把水送到口渴难耐的加西莫多唇边。
当衣冠禽兽的克罗德强行暴力威逼之时,爱斯梅哈尔达则表现出不屈不饶,敢于反抗的顽强意志。
她讨厌克洛德,同时也害怕克洛德,但这并不足以使她动摇内心。
甚至在绞刑架前,她也丝毫没有妥协。
面对克洛德狰狞丑恶的嘴脸,她表现出非一般人所拥有的勇敢与坚强。
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巴黎圣母院》描述了爱与被爱的诸多痛苦,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真谛。
在这样一部悲剧到底的小说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概括而言:纯洁、善良、坚贞不屈、极富同情心、舍己救人的爱丝梅哈达;阴险、狠毒、虚伪、没有人性的克洛德和善良、高尚、疾恶如仇的卡西莫多。
还有无情无义的弗里斯,落魄诗人甘果瓦和丢失了孩子的可怜母亲“香花歌乐女”等,其人物各具特色,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色。
克洛德 (阴险狠毒、虚伪狡诈、苛刻自私,可悲可怜敢爱敢恨 )克罗德:克罗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
有教士的阴险和虚伪,但是也有人性被压抑的悲哀。
一方面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加西莫多劫持爱丝梅哈达;又出于嫉妒刺杀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哈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
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
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克洛德也是被命运折磨的一个可悲又可怜的人。
他有他善良和人性的一面。
他很小时候就被父母做主,要他献身神职,他照顾弟弟,收留加西莫多,但是他的人性已经被教会的制度一步步异化。
所以在他身上表现的是严厉,苛刻的,自私的,虚伪的,更是狠毒。
他由一开始对于爱斯梅拉达的爱就是畸形的,残缺的。
处处表现出狰狞可怕的一面,让人不寒而栗。
作为一个教士,他过着清苦禁欲的生活,他回避人世间的欢乐和享受。
在任何人面前他都得伪装出一副冷漠的神情。
他是虚伪的,冷漠的。
这就是克洛德,一个复杂多面的,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可怜人。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断定克洛德就是这样一个可憎可恨的人物。
我们无法否认,他在爱情面前是个敢爱敢恨的勇敢者,他爱得真切、爱得透彻、爱得疯狂,他是经历了灵与肉的挣扎和搏斗,拿人性与神性进行了严峻的挑战。
这份勇气足以令爱情游戏中的各色伪君子无地自容,面对强烈的爱情,作为一个从事圣职的副主教,他对宗教禁欲主义的挑战又是无比大胆的在赏识克洛德对爱情的勇敢追求的同时,又不得不指出这爱的畸形和变异。
浅谈《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的美丑对照原则

浅谈《巴黎圣母院》人物塑造的美丑对照原则[摘要]:对照手法的运用常能凸显差异,起到很好的表情达意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塑造的美丑对照的剖析,旨在理清人物之间、人物自身肉体和灵魂的差异和矛盾,感受15世纪法国社会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精神。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人物美丑对照《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具有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表现力。
小说以至善至美的爱斯美拉达、邪恶的克洛德和丑中显美的卡西莫多三者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以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展现了美与丑、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雨果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场景有机连缀起来,第一次成功地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人物形象,打破传统观念中美与丑的绝对对立,使美丑事物相依相傍。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组人物对照。
一、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热情活泼,不仅容貌美,而且心灵更美,简直是善的化身。
小说通过面貌各异、性格迥异、地位悬殊的克洛德、加西莫多、弗比斯和甘果瓦对她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展示他们各自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与爱斯美拉达的性格和一系列品质形成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
1、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都是孤儿,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最初他们两人毫无交集,一个美丽善良,一个凶恶歹毒,是美与丑的对比。
后来,卡西莫多因受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美拉达而惨招鞭刑时,爱斯美拉达竟垂怜于这个丑陋而又对她凶恶的人,不顾众人的眼光为他送水。
这个举动使二者间建立起了无形的联系,唤醒了本性不坏的卡西莫多内心深处潜藏的善,并使他逐渐用后起的善掩盖被副主教克洛德所同化的恶,以至于后来多次倾力营救爱斯美拉达脱离险境。
善化后的卡西莫多虽容貌无改,但和爱斯美拉达拥有了同样至善至美的心,这为我们对人物的审美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美丽与丑陋:《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与社会批判

美丽与丑陋:《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与社会批判引言《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31年出版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描写巴黎圣母院发生的故事,探讨了美丽和丑陋在艺术中的表现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本文将深入分析《巴黎圣母院》中所展示的美与丑,并探讨其所传达出来的艺术意义和社会批判。
一、美丽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表现1.1 艺术构思与建筑描绘《巴黎圣母院》以其精致而壮观的建筑描述了美丽。
作者通过对建筑风格、结构和细节的描写打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向读者展示了美与细腻之间的关系。
1.2 登峰造极之作:埃斯梅拉达舞剧小说中埃斯梅拉达舞剧是美丽艺术最高峰之一。
通过舞剧的描写和埃斯梅拉达的形象刻画,雨果以艺术形式展现了女性的美丽,呈现出深情、纤弱与智慧相结合的形象。
1.3 斗兽场与真实之美小说中的斗兽场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将死亡与残酷暴力转化为视觉享受。
这种不寻常的美丽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道德和人性本质等问题的思考。
二、丑陋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表现2.1 博谬主义之刺小说中既有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美,也描绘了许多丑陋恐怖的形象。
其中最著名的是博谬先生(奎塔瓦),作为一个畸形人物,他代表着社会对不同人群和离经叛道者的嘲笑与排除。
2.2 社会阶级丑陋小说中也通过描述人物关系和社会阶级来探讨社会丑陋。
贵族法尔西特反映了那些自私和虚荣之心,在追逐权力和地位时使得社会变得丑陋。
2.3 视觉和道德的冲突小说中描述了因磨坊女郎于达恩纳而引起的美和丑的冲突。
她虽然长相丑陋,但在内心具有美好品质与高尚行为,体现了对外貌与内心之间的对比。
三、艺术与社会批判3.1 反映社会问题《巴黎圣母院》通过对美丽和丑陋的描写,以及人物关系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雨果试图通过艺术手法唤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进行社会批判。
3.2 对现实社会道德的挑战小说中许多角色在追求各自利益时表现出无情和自私。
对巴黎圣母院的评价

对巴黎圣母院的评价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被誉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通过描写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以及一群性格鲜明生动、极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并由此揭示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书中所涉及的主题广泛,涵盖了爱情、友情、信仰、人性、权利等众多领域,其深度及广度都让人叹为观止。
同时,《巴黎圣母院》的语言也非常优美,富有诗意和哲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巴黎圣母院》无疑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教育意义上看都是无可挑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 ------------甘 霞 一、 摘 要: 美永远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与之相对立的丑则是人们惟恐避之不及的。它们之间相互矛盾斗争,但并不势不两立,反而又相互依存。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就集中体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美与丑,美与真、善,以及美、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美、丑我们不能仅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外表 心灵 美 丑 On the "Notre Dame de Paris"
of beauty and ugliness abstract: Beauty is always the goal of people, as opposed to the ugly is the people to shrink away from the sufferer. Their mutual contradiction, but not be irreconcilable opposed to, but also interdependent. Hugo in the "Notre Dame de Paris" embodie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inner and outer beauty, beauty and ugliness, beauty and truth, goodness, beau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gly and the society. For beautiful, ugly we cannot only see with your eyes,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o feel and experience. Keywords: Notre Dame de Paris beauty ugly appearance 二、引言 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近于优美,粗俗藏在高尚的背后,善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美、丑对照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在同一部作品中,既可以有表现丑的事物,又可以有表现美的事物,它们之间既有矛盾斗争的关系,又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由于丑的存在,更衬托出美的更美,同样由于美的存在,也可以使丑的更丑。《巴黎圣母院》则集中体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结合;美与丑的相互对比、相互衬托的关系;美与真、 善的关系。 文中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结合的具体表现就是主人公吉普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她可谓美丽绝伦,美得闪着光芒,她的美丽深深地吸引着卡西莫多、副教主克洛德、弓箭队队长弗比斯等人。爱丝梅辣达不仅有美丽可人的外貌,还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渴望。当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的人绞死的时刻,这时爱斯梅达尔拉毫不犹豫的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了他;当曾经劫持她的畸形丑陋的加西莫多被绑在柱子上在烈日下受鞭打示众,因口渴快要晕死过去的时候,她不计前嫌而给他喂水;她对爱情至死不渝的信念,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她宁死不屈。 这样的高尚的品格、善良的心灵与她美丽的外表结合在一起,成为了雨果心中最完美的女神。 文中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则是丑到极致的加西莫多,内心所散发的心灵美——善。敲钟人卡西莫多,长相畸形,外貌十分丑陋——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但他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慕是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是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纯朴的爱,他用尽自身的力量,甚至生命去保护她。 文中丑的一种表现形式则是以外表英俊而内心邪恶或虚情假意,也就是主教克洛德的“恶”与弓箭队队长弗比斯的“假”。相貌堂堂、英俊健美的弗比斯,实际上是一个轻薄的花花公子,他对任何女性都是虚情假意,他对女性没有真爱,只是玩弄与占有,这样的人的确令人反感、厌恶,觉得丑陋之极。副教主克洛德,他阴沉的脸本来就令人可怕,但是他内心的扭曲更叫人恐惧。他对爱丝梅拉达的贪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畸形的占有欲,由于得不到爱丝梅拉达,由于西方宗教对他思想的压制,他在法庭上说谎。那时他的心灵和他的面容都扭曲而变得丑陋。 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结合是多样的,但从《巴黎圣母院》里面人物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人的外在和内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着多种典型的方式。就像美丽的爱丝梅拉达,她就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统一,她是人们憧憬的、梦想的美的化身。而丑陋的卡 西莫多,则是内在美与外在丑的统一,虽然样子丑陋,但是心灵却比谁都要美丽善良。伪君子弗比斯和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却实质衣冠禽兽,是外在美与内在丑的表现。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或是丑的,真的或是假的,善的或是恶的事物与人,而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在观察,用我们的心在体会。对于美与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然而我们 不应该只相信眼睛,我们还要用心去感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美与真、善的联系;我们要用头脑去思考,怎么才能变得美丽,而社会对美与丑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美与丑的距离只是一线之间,我们应学会用正确的审美观去真正的了解美与丑。 三、正文 在《巴黎圣母院》中,人们只看到了爱丝美拉达的美。可是我觉得克洛德·弗罗洛也是受害人之一,这个在《巴黎圣母院》中作为宗教势力的代表,是副主教。他的形象是复杂的、发展的。简单来说,这个人物形象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的:(1)正常人的自然性。克洛德·弗罗洛幼时受过良好教育。他勤学好问,知识渊博。他富有责任心,在父母去世后,担当起照顾幼小弟弟的责任,长兄胜过慈母。他还富有同情心,收养了被人视为魔鬼的丑人加西莫多。以上种种,都足以说明克洛德·弗罗洛是一个有着正常人性的人。(2)无法摆脱的社会性。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在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从思想到行动都与天主教会密不可分,受其统治。克洛 德·弗罗洛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主教代理,既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又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专政的工具。他身上的污浊之气,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生活的社会背景、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思想、行为。(3)无法控制的兽性。克洛德·弗罗洛爱上了爱斯美拉达,但当时的统治阶级却推行禁欲主义。他的禁欲主义是虔诚的,同时也使他身心倍受摧残,扭曲了他作为自然、正常人的灵魂,失去了正常的人性。当他看着爱斯美拉达被绞死的时候,他的兽性、他身上透露着宗教恶势力的本质便被暴露得淋漓尽致。这几个方面,在他的心中激烈冲突,使他几乎疯狂、痛不欲生。他的最后死亡,更证明了他既是宗教势力的代表,同时又是宗教的牺牲品。(一)正常人的自然性,一开始,不可否认,克洛德是一个正常的人,甚至是优秀的人。他出身于中等家庭,在当时被称为上等市民或者小贵族。按常理,他可能有着不学无术、花天酒地的少爷脾气。但是现实却相反,他是一个听话、勤奋、好学的人。他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别人眼中的优秀神父。献身神职,并不是他自己个人的意愿,这一切是早在幼年时由父母决定的。他是从拉丁文学习认字看书开始的,并养成低头垂目、轻声说话的习惯。他在童年就被父母送进大学城托尔希学院,过着隐修学习的生活,在经书和词典中长大成人。①这对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这孩子,生性忧郁,总是一幅老实相,不苟言笑,学习十分勤奋,领悟也很快。在课间游戏时,他从不吵吵嚷嚷,也不同福瓦尔街那些酒徒胡混,更不知打耳光揪头发为何种游戏;即使在一四六三年那次暴乱中也没有他的份。很 少见他嘲笑蒙塔居的穷学生,不叫他们因穿风帽短斗蓬而博得傻帽的绰号,也不嘲笑道尔芒学院那些公费生,尽管他们剃得光光的脑袋,身上穿着四王冠教堂红衣主教书所说的湖绿、宝蓝、绀紫三色粗呢制服,都是极好的笑料。②这说明,他本是一个品质优良的好学生。这样的思想道德在当时的社会是很难得的。“他本善良!”这无庸置疑。在学习上,他又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经常出入大小学堂。山谷圣彼得教堂的神父,每次到圣旺德日西尔学校开始宣讲教会法典时,首先注意到总靠着一根柱子站着的一名学生,那就是克洛德·弗罗洛。只见他携带了羊角墨水瓶,用嘴咬着鹅毛管笔,垫着磨损的膝头纪录,冬天还要往手指上呵气。每星期一早上,学校一开门,神父就看见一个气喘吁吁跑来听讲的,就是克洛德·弗罗洛。因此这个年轻的神学生虽然才十六岁,在神秘学方面比得上宗教评议会的神父,在经院神学方面比得上索邦学院的博士。③除了法典之外,他还精通医学和各种自由学科,攻读了草药学、膏药学,成了热症、扭伤、骨折和疔疮方面的专家。在自由学科方面,他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还攻读语言,学会了拉丁文、希腊文、希伯莱文,这三座圣堂,当时很少有人能够登堂入室。他如饥似渴,不断获取和积累知识的财富,到了十八岁,他修完了四个学院的全部课程。十八岁,多少人还处在年少无知之中啊!而他,却已成为博古通今的人。这样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又有多少?!在学习、知识方面,他是出类拔萃的!此外,他的正常人的自然性还体现在对弟弟的疼爱抚养上。1466年盛夏的那场瘟疫,是他有生以来所面临的一场危机。那场灾难,夺取了他父 母的生命,使他成了一个孤儿,同时也使他成为了家长。这种突如其来,对于一个生命中原本只有读书、知识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冲击。但他却还是毅然接受了现实,勇敢的担当起了兄长家长这一重担。从此,他的生命中又多了一份牵挂与留恋,弟弟便成了他生命中的另一个二分之一(另一个二分之一是知识)。于是他对小约翰(他弟弟)投注了全部的爱心,况且他生来就有一种痴情,性格沉稳,虔诚而专注。他把孩子视为十分脆弱、十分珍贵的东西,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这远远胜过一位兄长,简直成了一位母亲。“从此,克洛德感到肩负重任,便极为严肃的对待生活了。有小弟弟占据他的头脑,这不仅成为了他的娱乐,而且成为了他研究学问的宗旨。他决心对上帝负责,全身心献给这孩子的前途,决心一辈子不要女人,不要孩子,只保证弟弟的幸福和前程。从此,他更加专心致力于教职的使命。由于他品德高尚、博学多才,采邑又直接附属于巴黎主教,教会的大门自然为他敞开。年仅二十岁,他就得到了教廷的嘉惠殊恩,当上了神父,成为圣母院中最年少的教士,主持人称‘懒汉圣坛’的最晚的弥撒。”④三十六岁之年便成为巴黎主教群中第二个头目,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主教代理)。面对被人遗弃、没人收养、相貌奇丑的加西莫多,克洛德对他流露出了深切的同情。他在收养加西莫多时暗自许下心愿,为了对小弟弟的爱心,他要抚养这孩子长大成人,将来小约翰无论犯下什么过错,都有以他的名义做的这桩善事来赎补。这是克洛德为小弟弟积的一份阴德,未雨绸缪,算是善行的一笔投资。以备小约翰日后淘气时的不时之需。虽然这是一同情、善良、怜悯之举,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