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枣核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2.掌握将枣核卤制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枣核的食用方法和营养价值;2.枣核的卤制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对枣核进行卤制操作时需要掌握适当的火候和时间。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引入在本次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枣核的基本情况,如营养价值、传统食用方法等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正式教学步骤一:准备材料教师可以用黑板或屏幕展示所需材料的图片或名称,包括:•枣核6-10颗;•酱油;•糖;•料酒;•姜、蒜。

步骤二:洗净、晾干将枣核用清水洗净,并晾干备用。

步骤三:卤制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加入枣核后加入少量酱油、糖、姜、蒜和料酒,调制成卤水,然后将枣核加入锅中,用中火煮至水分收干。

步骤四:起锅待枣核卤制完成后,将锅离火,让其自然降温,即可食用或保存。

3.总结在教学结束前,教师可以对全课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回顾,强调重点内容和难点,并指导学生检查操作结果。

四、教学评价在本次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和实际的操作项目进行评价。

五、教学拓展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和技能,例如探究更多枣核的食用、保存方法,或与其他类似技能相结合,如制作果酱、饮品等等。

通过这样的拓展,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经验。

六、教学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用新鲜、干净的枣核,严格肉眼检查;2.保持锅的清洁,避免锅中有杂质导致口感不佳;3.控制好火候,根据枣核大小和材料的饱和度适当调整。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枣核教案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枣核教案

枣核教学设计一等奖枣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枣核的形态、结构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枣核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应用。

2.难点:枣核的内部结构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颗红枣,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红枣的组成部分。

(2)引导学生关注枣核,提问:你们知道枣核有什么作用吗?2.枣核的基本特征(1)展示枣核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枣核的形态。

(2)讲解枣核的形态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等。

3.枣核的结构与功能(1)讲解枣核的结构,包括:外壳、内核、胚芽等。

(2)分析枣核的各部分功能,如:外壳保护内核,内核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胚芽是种子发育的基础。

(3)讨论枣核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4.枣核的应用(1)展示枣核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制作工艺品、提取油脂、作为肥料等。

(2)引导学生思考枣核的其他可能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组织学生进行枣核应用的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创意。

5.实践活动(1)分发枣核,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工艺品,如:小挂饰、小摆件等。

(2)指导学生进行枣核油提取实验,观察枣核油的颜色、状态等。

(3)鼓励学生将枣核作为肥料,种植植物,观察植物生长情况。

(2)让学生分享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悟。

(3)教育学生关注自然,珍惜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四、作业布置1.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枣核应用的短文。

2.收集生活中的其他废弃物,思考其可能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在实践活动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安全,避免意外发生。

2.在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作业布置环节,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枣核的形态特征与结构:通过展示实物枣核,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其外形特征,如枣核的形状、大小、质地等。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枣核》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枣核”、“新娘”、“秤砣”等;(3)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2. 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3. 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2. 诗歌形式的创作与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诗歌全文及注释;3. 相关传统文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枣核》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朗读与背诵:(1)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诗歌;(2)邀请几位同学上台背诵诗歌;(3)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家中进行诗歌的背诵。

3. 词语解释:(1)讲解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枣核”、“新娘”、“秤砣”等;(2)学生通过注释和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4. 修辞手法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举例分析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意义和作用;(3)学生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5. 诗歌创作与展示:(1)鼓励学生以《枣核》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2)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创作;(3)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鼓励。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2)提供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中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内容、形式和创意等方面。

《枣核》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枣核》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枣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枣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枣子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而枣核是枣子里面的核,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是十分熟悉的,但是经过课前调查发现有部分学生是不认识枣子这一事物,从而并不认识枣核,因此在制作《枣核》这课的课件前,利用百度获取了数字资源枣核图片,在希沃白板5插入获取的图片资源形成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枣核"的小巧。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上,理解课本的关键字词难度大;阅读方面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教学前运用360安全浏览器获取《枣核》范读音频,教学时播放范读音频进行范读。

教学目标:1.会认12个生字,积累“折、涨”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准备:多媒体、希沃白板5、枣核图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枣核插图)问:这是什么(生:枣核)设计意图:利用百度获取数字资源枣核图片,希沃白板5插入获取的图片资源形成课件,课件播放图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枣核"的小巧,从而与后面“枣核”做的“大事情”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同学们知道虽然枣核非常的小,但是他能干很多事情,小小的身体蕴含大大的力量,体现出枣核的勤快和聪明。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民间故事《枣核》(板书课题:枣核,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字词学习(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范读音频)听范读音频,疏通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运用360安全浏览器获取《枣核》范读音频,帮助学生疏通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二)检查预习,字词学习,1.认读生字(指名领读、齐读)。

2.词语中认读生字(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生字,齐读)。

3.多音字的积累。

三、课文解读(一)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枣核的特点。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枣核》。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乡下的故事,通过描述主人公枣核的聪明才智和勇敢善良,教育学生要像枣核一样有头脑、有骨气、有担当。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和担当精神。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够将课文中的情景和人物性格特点联系起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图片展示乡村景色,引导学生回忆乡村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和担当精神。

3. 讲解生字词:通过PPT展示生字词,让学生朗读并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巩固学习效果。

5. 情景模拟:分组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情景模拟,体会角色的性格特点。

6. 课堂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枣核聪明勇敢担当七、作业设计1. 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回家后,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家长签字确认。

2. 生字词练习:要求学生用本课所学生字词造句,增强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乡村景色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自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通过讲解生字词,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通过情景模拟和课堂练习,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枣核的聪明、勇敢和担当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生字词的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24年统编版春季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学设计

2024年统编版春季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学设计
4.情感态度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七、板书设计
1.课题:《枣核》
2.生字词列表
3.故事主要人物:小男孩、老奶奶、枣核
4.故事情节概括:帮助老奶奶、枣核的力量、美好的结局
5.主题思想:小东西大作用,关爱他人,善良的力量
八、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上积极互动,是否能够理解故事内容。
2.尝试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十二、教学评价与反馈循环
1.建立定期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家长反馈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2.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课文朗读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故事内容。
3.分析故事情节
(1)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4.学习生字词
(1)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通过游戏、练习等方式巩固生字词。
十三、教学注意事项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2.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故事进行创意性的解读和延伸。
3.培养阅读习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十四、教学反馈与评估
1.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建议。
3.环保教育:结合故事中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进行环保主题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2024年统编版春季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学设计

2024年统编版春季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学设计
2024年统编版春季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一颗红枣,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听说过关于枣核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枣核》。”
2.学生自由分享对枣核的了解和印象。
3.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2)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尝试用课文中的知识解释。
六、教学反思
(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感受,提出建议。
七、教学辅助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插图、生字词卡片、故事情境等。
2.实物展示:红枣、枣核等实物,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角色和情节。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枣核》课文。
-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和教学资源。
2.网络资源: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平台,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如绘画作品、小剧本等。
3.社会资源:
-联系社区,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十四、教学注意事项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2.家长参与:
-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如监督孩子的家庭作业,参与孩子的阅读活动。
-邀请家长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生活智慧,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视野。
十九、教学资源整合
1.教学材料:
-整合教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
-制作教学课件,增加视觉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教学活动:
十七、教学实施细节
1.课堂管理:
-确保课堂纪律,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有序的学习环境。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枣核》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枣核》的故事内容,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写作。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枣核》,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枣核》的故事情节,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3.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枣核》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呈现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呈现《枣核》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

4.3 操练学生通过模仿、角色扮演等方式,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4.4 巩固学生进行听力、阅读和写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口语表达通过课堂口语练习和角色扮演,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使用《枣核》相关的故事教材或电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

6.2 辅助工具利用多媒体教具,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6.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相关的文化背景调查和拓展学习。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枣核》相关的图片或提问方式,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7.2 步骤二:讲述故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动作,讲述《枣核》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

7.3 步骤三: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 核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
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能够概括段意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把握
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3. 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教学方法】
齐读,分读,讨论,总结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自主学习
1. 出示生字词,请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组一组,观察学生组词或组短
语的能力。如:蹊跷(qī qiāo) 掐指一算(qiā) 故弄玄虚(xuán)
殷切(yīn) 嫣红(yān) 玛瑙 (mǎ nǎo) 山坳(ào) 厂甸(diàn)
核潜艇(qián) 匀称(chèn) 镶嵌 qiàn 国jí籍。理解词意并会用“托
付、安顿、蹊跷、分量”组成短语。
2.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提示纠正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词语。如:
(1)正音方面:“分量”中的“分”是多音字,在此读“fèn”,不读“fēn”。
二、课文学习的导入
师: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
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每一颗花草树木,
每一片土地,每一滴水的思念之情呢?在我们眼里几颗普通平常的枣核在海
外游子起了怎么样的作用?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所要告诉我们的。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秉乾,化名萧若萍,蒙古族,现代著名
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生于北京。萧乾
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效的作家、翻译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
化交流使者。
引导:

“枣核”一文,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
的“旧时同窗”尽管“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但越到晚年思乡越切,总是想起
故乡院里的那棵枣树,当作者来美时再三托付“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来,以
在花园里试种一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1. 学生默读课文,感知文章。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3)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整体感知:

2. 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
依恋故土的。
理清文脉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枣核”
2.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
么?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她带几颗枣核。索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见枣核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说枣核
第四部分: (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点名主题。议枣核
体悟情感

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
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她思念家乡。
2.开头是怎样巧设悬念的?有何作用?
索要急切,不明用途。一设悬念
如获至宝,不宣用途。再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迫切想了解真相,引人入胜。
3.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思乡的心理活动?
1、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2、体会出游子的心境
3、想厂甸,想隆福寺 4、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5、近来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4. 哪些句子描写思乡的行动?
1、栽杨柳树,种睡莲。 2、亲手建造“北海”。
3、追忆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4、试种家乡的枣树。( 暂未做)
选材特点:以小见大。
探究

一、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写她的生活、事
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对比,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上的地位。(虽然有丰厚的物质享受,
却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远离故土的缺憾。)
二、 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还感到“心中总像是缺点什么”?
• 缺的是踩在祖国大地上的踏实感及主人翁之感,缺的是与故友欢聚的温
馨,缺的是故乡亲人的亲情……
• 因为:身处异国他乡,缺少故乡的风土人情,缺少乡情乡韵,这里不是
心的归宿。
结尾的内涵:

点明老华侨思乡之情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巨大的
凝聚力。
质疑: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
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
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咬文嚼字:

1、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若改为“她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
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若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
同?)
3、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劈头”有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意思,领“我”踏访后花园,
别的什么都不问,“劈头”就问“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
道”,表达出朋友急于向“我”倾诉思乡之苦的情态。

归纳课文内容: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
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
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
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
连在一起。
拓展延伸:

思念自己的国土、思念自己的家乡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的情感之一。
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真正的领悟到了不管我们走到哪儿,身在何方,
我们的思乡爱国之心永远都不会变的。
最后我们边听边欣赏无数海外游子向往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凝聚
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来结束这一节课,会唱的同学们一起唱。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作业】
用第三人称改写课文,把它写成一篇故事
【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