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合集下载

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而且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贬之者称其为大刽子手、大汉奸、大卖国贼、誉之者称其为近代化的开创者、奠基人。

功1 为华工争取权利。

李鸿章“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2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很明显,不过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

它并不能直接地推动文化和文明的进步,李作为清朝官员,维护其统治是应该的,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完整与安定,使更多百姓免予战乱之苦。

3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李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且配有先进武器,成为清朝最强的部队,为清朝防守边疆。

4李鸿章重视知识分子的培养。

李创办了武备学堂、军医学堂等一批新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军事理论、科学技术、工程、外语等专门专业人才5李鸿章有进步思想。

李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

6经济上,李鸿章开始注意西方的制度,提出改变传统的思想方法和生产方式、注重商务,强调“自扩利源,劝令华商出洋贸易,庶土货可畅,洋商可少至,而中国利权亦可逐渐收回”,同外国侵略势力进行商战。

轮船招商局和外国船只竞争。

7外交上,“弱国无外交“,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其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让李鸿章背负了洗不去的污名,他也是受害者啊!7李鸿章不仅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

他主持的洋务事业涉及到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是洋务运动的集大成者。

答 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十九世纪六十年

答 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十九世纪六十年

答: 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发生的一切大事几乎都与李鸿章有密切的关系更因为他是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
首先,李鸿章的一生中;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对外签订了<<中法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李鸿章被冠以"大官僚买办""卖国贼",地称谓,不可否认,李鸿章的劣迹是理应受到抨击和批判的,但是,从阶级和历史的角度看,他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如岳飞,林则徐,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政策。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李鸿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们还应考虑到慈禧和光绪这两个国家的主宰黑锅不能总让李鸿章一人背着。

马关条约
1.《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

难怪杜尚
2.这两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
3.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其次,我们运用唯物史观看待任务,李鸿章是使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人,他开创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和资本的扩张。

上海轮船招商局
江南制造总局
1.洋务运动的时间和内容。

2.洋务运动的影响。

3.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第三,在中国近代史中,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能救中国吗?。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历史作业:对李鸿章的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一、序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国愤史,民怒史,心伤史,充满着血泪与屈辱。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就一直被西方列强欺辱,战败、赔款、割地,是中国严重丧失领土的完整和人民主权。

说起清末的“卖国贼”、“千古罪人”,人们总会想到那个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这也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思考李鸿章时,我们发现,他所处的那个封建旧社会和君主制度的尴尬时代就注定了他不能实现其理想抱负、施展个人才华的个人悲剧,这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众多。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李鸿章的评价是这样的:“吾敬李鸿章之材,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国之大器,生不逢时。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功大于过的,他在中国经济和外交的现代化建设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李鸿章,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他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也是清末的外交家、政治家。

他受业于曾国藩门下,继曾国藩之后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得到西太后的器重,参与掌管清政府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最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太平天国时期,他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镇压太平军。

他是一个真正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他开启了中国看世界的大门。

林则徐也是看世界的文人与官吏,但他属于旧时代的文人与官吏,他所开启的战争世界是企图将外国人全部驱逐出中国,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而李鸿章看的世界比林则徐来得伟大。

他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深感中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贫穷”,得出“现富后强”的认知。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军也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三、生平事迹与功过1、创建淮军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在太平军的攻击下,失去了整个长江下游的最后一支主力军。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评李鸿章

评李鸿章

评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如梁启超所说, 19 世纪末“四十年来, 中国大事几无一事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1]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官场上吒咤风云,纵横捭阖。

他从事洋务运动30 余年,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军事、民用工业,并革新教育,培养人才,堪称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但与此同时,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所坚持的中庸的求和外交思想,使他背上了千古骂名。

一、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李鸿章是晚清洋务派的重要领袖,在19世纪持续将近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之中,他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当时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瓜分和掠夺的对象,同时国内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李鸿章将当时局势概括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这两句话简明扼要,引人深思,深刻地凸显了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岌岌可危的局面。

而中国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强,李鸿章用敏锐的时代眼光,看到在国家面临危局之时,洋务运动可以让饱受侵略和欺凌的古老中国走向富强走向文明,他所说的“我朝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体现了李鸿章兴办洋务运动的决心与信心。

李鸿章提出办洋务的总纲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这思想贯穿于整个洋务运动时期。

李鸿章认为当时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实力过于悬殊,应当避免与西方列强发生军事冲突,同时遵守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办事就可以与列强和平共处。

这种思想显然是存在问题的,但是在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又必须承认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当时敌强我弱,清政府妄图改变不平等条约,与西方列强展开斗争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对外保持“和局”的真正目的是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通过创办军事工业、近代海军以自强,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增强与洋人抗争的能力。

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开始的时候他认为中国只需要学习外国的“利器”和“制器之器”,至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则没有必要学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范文一: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四十年来中国大事记》)。

《清史稿》也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

但是,与李鸿章的地位和影响相比,史学界对他的研究是不够的。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但在抨击和批判的同时,也需进一步作出阶级的、历史的说明。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还以当年出戍时“苟利国家生死外,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词句勉励自己,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家魏源,当太平军危及到他的阶级利益时,也在江苏高邮举办团练,直接参预镇压活动。

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

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

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也时刻提醒统治者要防止农民揭竿而起,把自己置于农民起义的对立面。

由此可见,不独李鸿章一人采取了与人民为敌的态度,包括那些曾在历史上有过功绩,而且被后人加以肯定的进步人物,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统都是站在劳动群众的对立面的。

李鸿章历史

李鸿章历史

李鸿章:晚清政治家与改革者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桐,字子黻,号少荃,晚号仪叟,安徽合肥人,是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参与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但颇具争议的地位。

一、早年经历李鸿章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李文安是清朝的进士。

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学习了书法、诗词等。

1840年,他考中秀才,之后进入国子监学习。

然而,鸦片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投笔从戎,加入了林则徐领导的抵抗英军的行列。

1847年,他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二、政治生涯李鸿章的政治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的一场自救运动,旨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强国富民。

李鸿章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他主张自强,认为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学习西方的科技。

他在直隶总督任内,创办了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

他还推动修建了天津机器局、开平煤矿等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2.中法战争中法战争是晚清时期的一场对外战争。

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积极参与了这场战争。

他主张和谈,认为战争对中国不利。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法新约》,使中国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指挥北洋水师与作战。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北洋水师在战争中全军覆没。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失去了对朝鲜的宗主权,并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给。

三、历史评价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但颇具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既有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功绩,也有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污点。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

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挫折,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就任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几乎处于左右中国朝局的地位,我国资产阶
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70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

读中国近代史者势不得不说李鸿章。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的劣迹加以批评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批判的同时,也该进一步作出阶级的历史的说明,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由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治者都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的。

既然如此,对身为清朝大官僚的李鸿章的评价怎么能因为他镇压过革命的‘政历问题’而一锤定音呢。

对于他经手签订不平等条约之事,也应作具体分析。

不可否认李鸿章代表清朝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民族灾难。

从签订《马关条约》来说,甲午战争正逢慈禧太后六旬大寿,这个报定‘宁亡外夷,不给家奴’的清朝最高统治者,即主张和解了事,以免影响她的庆典。

在清朝全面战败的情况下,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日谈判期间,他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晕倒。

但是他仍然据理力争,可惜城下之盟,他也无回天之力,最终签订了《马关条约》,据说他在签字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得对美国使团顾问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西安,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而中国可以抵制到无限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
强烈的反响,康有为发动了公车上书,掀起了维新变法的高潮。

《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怨四起,但又不能指责清政府为慈禧太后倾进国库一心筹办万寿庆典,故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马关条约签定后,将所有致败之由、误国之责都归咎于李鸿章个人,反映了清统治层中既不敢正视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万恶之源,又不敢抨击真正的罪魁祸首慈禧一伙。

对李鸿章的口诛笔伐,虽然有时意气多于冷静的分析,难于对其作出全面而切合实际的估价,但却反映了朝野上下的思想动向,表现了人们对战败乞和的愤慨和国运垂危的关注。

甲午战后,李被解除了位居25之久年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他也视马关条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身再不履日,两年后出使欧美各国回国途径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不肯上岸,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啊,在忽忽悠悠的木板上毅然决绝的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的挪过去。

如果说李鸿章一生仅仅局限在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那么他理应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是在他从政的50多年里,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化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我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他为中国的近代化提供了不少新东西,因而对这样一个表现复杂的人物是不能全面否定的。

李鸿章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

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

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李鸿章不仅在“洋务”方面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也在经济方面做出了他突出的贡献,借着大清国的财力,更是凭借自己卓新的思想与观念,建立了中国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他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评价一个人,中国人一向的定论与百年以来的世界舆论截然不同,有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

在中国,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像李鸿章生成大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样的人是很容易同时也是很艰难的事情,但无疑的事,李鸿章肯定是十九世纪,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
随着新史料的大量披露,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细化,由以往宏观的定性的评判,转向微观具体的、有特指对象的量化分析。

对李鸿章和淮系集团的研究,可以着重剖析这一集团在中国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功用和地位;李鸿章在近代军事外交每一件具体事情上的具体做法,都有详尽的资料可供研考;再如李鸿章的吏治手段,李鸿章的赈灾举措,李鸿章的富民思想和理财经验,李鸿章的人际关系,李鸿章的教育改革,等等,无论其成败得失,我觉得他山之石,对于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参照作用。

由于很多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了,李鸿章也失败了。

李鸿章失败后,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周游世界。

他是中国人中走得最远,走得国家最多的中国文人与官吏。

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

他在这些欢呼中保持了冷静和尊严。

他更加广泛地了解了泰西诸国的政治,经济,工业,人文,治世之道。

与俄国建立了联盟,也以实业做诱饵,博得了英,比,德,法等国的好感,来华投资者渐多。

我对于他的评价是,尽到了一个对于封建王朝忠臣的心
作为人臣,鞠躬尽瘁。

可是因为做的是少数民族的人臣,
所以汉人一般对这类人都没什么好评价。

但是,我觉得他的确是个有能力的人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
失败是因为但是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垃圾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有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李鸿章当然不是完人,世间本无完人,如果有,也是自欺之谈。

李鸿章像所有伟大人物一样,不在于他自身的成功与失败,而是找到了使中国强盛的事业,并选择了继承者,将这一事业传接下去。

这也是李鸿章留给中国的最有意义的遗产。

我们评价李鸿章,不需要无聊地替他的失败去辨解,去掩饰,去粉刷添彩,也无需大动肝火地去无端指责他的失败。

我觉得李鸿章是中国的文人与官吏。

有中国文人与官吏的主要特征与缺陷,也有中国人的骨气,智慧,胆略,见识。

我们应该把他做为中国人的一部份,去理解他,去批评他,去赞扬他,也要去爱护他,纪念他。

李鸿章是历史人物。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历史人物。

成为历史人物的人,必然有在历史上可值得一书的事与绩。

对待历史人物,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去强求他要达到某个高度,如果达不到的话,就将之贬得一无是处。

这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

同时,对历史人物评价,也不能为现时的政治,政党,时事等服务。

搞顺我者荣,逆我者
亡。

历史人物是背景,但不是陪衬。

是事实,不是面团。

对李鸿章也是如此,我觉得一定要以真的事实为基础,而不但以个人的好恶和感情去妄待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