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

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姓名:xxx班级:xxx学号:xxx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摘要:话说到晚清重臣李鸿章,“卖国贼”“千古罪人”,是首先从我们脑子闪过的形容词,因为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众多的不平等条约,因为他致甲午战争中方大败……但是,当平心静气用理性的眼光来思考和分析者一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毁誉参半的任务时才发现: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末世中的风云历史人物,他,不过是一颗被历史所玩弄的棋子罢了。
关键词:李鸿章中国近代史洋务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①日往星来,岁月如梭,随着历史长河的奔腾前进,人类走过了一条漫长而不同寻常的路:多少事如烟逝,多少事流传百世,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
而路是人走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能在人群中鹤立鸡群、名垂千古之人是少之又少。
李鸿章,便以他的忠诚和执着,敢于作为和超与常人的才华和能力,使其在后人的记忆中铭刻。
历史已过去,但并未死去,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卓越的夹缝人物的记忆定会久长。
上初中历史课的时间,便在课本上得知此人物的劣迹斑斑,似乎从甲午中日战争的一味退让导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都是他一个人在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随着人乃至的渐行成熟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了解了更多关于这个晚清的风云人物后,我又有了新的认知:他的忍耐、执着、忠诚和才能,无不卓越完美,仅仅是身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历史把太多的罪责给予了这位大智大勇的人物。
一、“壮年戎马”的李鸿章(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李鸿章的风雨一生,是曾国藩的一阵风让他这个投笔从戎的小人物借风扶摇而上:奉曾国藩之命整理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
后在1864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范文一: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图文版)

中国近代史人物简介中国近现代史林则徐:封建地主阶级代表。
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
(1)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到达广州暗访密查,缉拿烟贩。
(3)强迫外商交出鸦片二百多万斤。
(4)1839年6月3日,虎门销烟。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5)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积极防御,使英军无隙可乘。
(6)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7)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已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清朝地方官员。
(1)参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2)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一,创办福州船政局,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3)187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兵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根据他的建议,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还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建设和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4)作为爱国者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和建设新疆上功不可没,纵观左宗棠的一生,功大于过。
(5)与其相关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6)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奏稿》(7)“天地正气”——左宗棠题字刻石。
(藏陕西西安碑林)(8)学习他为了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P151.力主收复新疆。
2.1876年,率领清军分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南疆。
3.协助曾纪泽收复伊犁。
4.1884年,清政府根据他的建议,设立新疆行省。
邓世昌:清朝将领,致远舰的管带。
爱国民族英雄。
(1)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中,为保护旗舰,沉着应战,最后壮烈牺牲。
(2)名言:“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
”(3)光绪帝为其题词:“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4)学习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鸿章:清朝官员。
中国历史人物演讲稿

中国历史人物演讲稿1.中国历史人物演讲稿篇1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在列强眼中享有盛誉。
1896年李鸿章访美时一位美国记者这样描述:他面庞慈祥,双眼明亮,闪烁睿智,包含幽默。
他从不向人提要求,但总能获得满足。
他很轻松地与人交谈,不会使人紧张……对妇女礼貌,喜爱儿童。
但李鸿章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为在美华人移民争取权利的机会,在访美结束后,他有意避开了美国西部,而选择了加拿大作为他回国的路线,引起了美国记者的注意,就此事对他采访。
李鸿章借机请求美国媒体帮助中国移民:“我期望美国的新闻界能助中国移民一臂之力。
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我相信美国报界能助华人移民一臂之力,以取消排华法案。
”李鸿章为了废除强加在中国人头上的鸦片贸易还做了许多努力,为此在1894年8月27日会见了世界禁烟联盟执行秘书英国人约瑟弗.G.亚历山大——后鸦片贸易为英国国会议案所禁止。
李鸿章也得到同时代优秀人物的认可,比如(在义和团之乱时)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出面与诸大臣商议对策。
北京不保,万一太后与皇帝在战乱中罹难,中央政权面临崩溃,国家将陷入彻底无序的混乱。
为免出现这种情况,群臣合议,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李鸿章重视西方科学,派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学习现代科技知识。
这批留学生曾经考入耶鲁等名校,詹天佑就是这批留学生的代表。
此外,中国的电报业也是由这批学生开拓的。
李鸿章积极学习新鲜事物,一次问一个留洋生什么是“抛物线”,小伙子解释了半天,李仍一头雾水。
小伙子急了:“撒尿就是抛物线!”李恍然大悟。
即使是在生前大部分时间极力否定“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存在的美国哈佛汉学家费正清老先生在晚年也总算是良心发现,说了些公道话:“列强未能‘分裂中国’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善于巧妙地利用一个国家来牵制另一个国家。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关键词:李鸿章历史评价个人视角内容提要: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
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
对于李鸿章,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1.李鸿章简介提到中国的近代史,就离不开“李鸿章”这三个字。
李鸿章(1823.2.15-1901.11.7),字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世人多称“李中堂”。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①。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责任愈巨,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他一手创建出的淮军,陆续被清廷派防各地,成为充当国防军角色的常备军;而以他为领袖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集团,并在其带领下,开始了中国早期的洋务——自强——近代化运动。
2.国民眼中的李鸿章无论在国外还是中国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个人像李鸿章一样在身前死后招致猛烈而持久的抨击和争议。
直至今天,在国人眼里,这位晚清重臣的历史罪责深重得仍是令人难以用笔来计算的。
仿佛中国近代史所记录的屈辱与不公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国人一向将他从大清国即将灭亡前所经历的一切内忧外患中孤立出来,而痛斥他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卖国贼。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
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格所最难堪”之事。
毋庸置疑,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惧憔的李鸿章从来都同列强的“友好”和“野心”搀杂在一起,在大清国闭关锁国的内忧外患时机,李鸿章不得不冒着国人辱骂痛斥、人格卑微之名在君臣与忠孝的夹缝里,在列强贪婪的刀俎下签下了一个个辱权丧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议和大纲》……一个巨大的王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国人即刻将矛头齐指他:“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3.历史上的李鸿章我们是否看到,在以慈禧为首的大清国腐朽统治威逼下,李鸿章又能否披上不忠的名义,顾全个人,弃清政府,而去维护自己起码的尊严和利益。
近现代史论文 评价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目录摘要 (3)关键字 (3)正文 (3)一、生平与仕途 (3)二、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 (4)三、历史评价 (5)参考文献 (6)【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字】李鸿章清政府洋务运动【正文】一、生平与仕途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鸿章出生于合肥肥东县东乡(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庐州府学被选为优贡。
近代世界伟人排名

近代世界伟人排名第一名、毛泽东毛泽东生于中国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现代以来中国最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西方学者对其深入研究后,得出的评价甚高。
毛泽东的文治武功,都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第二名、列宁列宁是公认的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及精神领袖,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
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了伟大的列宁主义。
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第三名、孙中山孙中山,曾任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等职,亦为三民主义思想的创建者。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体制,具有深远影响。
第四名、戴高乐戴高乐,法国人民尊称他为"戴高乐将军"。
于1913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抗击德国的侵略;戴高乐将军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共和总统,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戴高乐将军最伟大的举动,是与毛泽东主席共同作出中法全面建交的决策。
第五名、甘地甘地被称为“圣雄”,因为他即是杰出的政界人物,也是思想领袖。
甘地在印度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他是印度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领袖。
他带领印度国民走向独立,脱离英国的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人物。
他为人称赞为“中兴名臣”,同时又被指责为“民族罪人”,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源于那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历史所决定的。
不得不说人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身不由己。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我们不能再用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简单思维,去判定他,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要知道世上没有纯粹的好与坏。
站在道德至高点,去评价历史人物,是不是太过于苛求。
李鸿章(1823——1901),合肥人,在他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中,见证了晚清的衰败,他为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献出了一生,背负了一身骂名。
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以下的总结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
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只是一裱糊匠而已,这是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
他清楚的明白清廷的现状,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鸿章内心的无奈与苦楚,但生逢乱世,时代选择了他,他逃无可逃、避无可避。
如果他选择退出,当时又有谁可以继任,左宗棠、张之洞、翁同龢或者是什么其他人,结局想必并不会比李鸿章好,历史可能会变得更为曲折。
早年的李鸿章跟随曾国藩,为其幕僚,后回乡办团练,一份《参翁同书片》让曾国藩对他越来越看重,也让他在朝廷名声渐起。
在剿灭太平军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随后又成功镇压捻军,与其师曾国藩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晚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之后的李鸿章在朝廷中一直位高权重,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上达25年之久。
19世纪70年代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又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某法而不必尽其用”
在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便创办了三个。
洋务运动后期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便转为求富,首创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其后又陆续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期间,引进的外来先进知识,创办了大量企业,客观上促进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使中国向现代化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同时大量民用企业的创办也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然而积贫积弱的清王朝,靠着“简单的武装”也无法挽救它走向灭亡。
历史就是如此的有趣,一场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让李鸿章由一个中兴名臣成为了民族罪人。
军费的缺乏、士兵的素质、李鸿章个人指挥的不利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让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中日议和,李鸿章成为了赴日议和的唯一人选。
战败的议和之路是凄凉的,在日本差点被刺客暗杀。
然而《马关条约》上李鸿章的签署,使他成为了国人唾骂之人。
可是条约上的内容却是清廷答应的,而他只是一个代言人,一个替罪羔羊罢了。
几年后。
八国联军侵华,他再一次被推向了历史的舞台,等待他的你不是荣耀而是另一种耻辱。
他也想逃避,他也知道
以《马关条约》为前车之鉴,不愿再担上千古骂名,可是最终依旧只能是他。
1901年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在签订条约不久后,李鸿章便因病去世。
从此他才真正的退出历史的舞台。
每当清王朝面临**危机的时候,李鸿章便会成为他们唯一必须能用的人。
当李鸿章去世消息传到慈禧耳中,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
李鸿章带着一身的骂名离开了,他一生签下了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
面对列强的他据以力争,将生死置之度外。
英国及美国对李鸿章最为著名的评价: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综合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生
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梁启超《李鸿章传》对其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想想,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谈判桌上,面对如狼似虎的列强,他极力的维护着国家的利益。
置身历史当中评价李鸿章,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他清楚的知道晚清的局面,它经不起大规模的战争,一味的打下去,对于国家是毁灭性的。
他一生寻求维护国家,探寻着救国之路。
利用外交的手段牵制着列强在中国的独大,保持一种整体的稳定,让国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求变求图强。
李鸿章不是完人,我们不能用“民族罪人”为其盖棺定论。
他创建的北洋舰队,一度成为亚洲最大的铁甲舰队,伊藤博文上船参观,目瞪口呆,惊的说不出话来。
伊藤博文,日本首相,说起老同学严复,赞其才华过于他,而命运迥异,在伊藤博文任首相时,严复仅是一名海军学校教员。
中国无人乎?非也,用人却中外大异,体制也。
如李鸿章提拔自己的老部下丁汝昌,任北洋舰队提督,而丁并不懂海军。
中日海战中国败,用人失误是一个。
李鸿章负有一定的责任。
这是毫无疑问的。
李鸿章,也确实是近代中国开明人士,力主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技,自己还化装成普通人去外国船上考查。
外交上,也是据理力争,不失大国风范,只是由于中国整个官僚统治集团,整个社会衰朽不堪,战必败,败必和,和必用李鸿章。
无奈也,奈何也,谁愿意去谈判?弱国无外交,谁人不知?国难当头,义无反顾,李鸿章也。
他曾去过德国,见了德国首相俾斯麦,谈论干一番事业,如何才能成功。
俾斯麦直言:皇上一人信任足矣。
李又言:"皇上为别人牵制,无权。
"
俾斯麦说:"这就难了。
”
确实如此,铁血宰相之言是从自身的经历和作为出发,至论也.李鸿章想干一番事业,牵制之人反对之人,多的不可胜数。
中国的改革,自古以来,难度大得很,失败也经常。
王安石变法不是这样吗?
李鸿章毕竟是非常人,有非常的见识。
果敢行动,创建近代工业,创办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出国,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
记得他出席康有为和荣禄刚毅的辩论会,康有为慷慨陈词,认为变法为当务之急。
刚毅说:祖宗之法不可变,宁可王国,不可变法。
李鸿章当时未发一言,但回到家里,说:
"这人想干我一辈子也干不了的事。
"
当戊戌政变,慈禧太后下令搜捕维新党人。
李鸿章慨然曰:
“吾绝不做刀斧手。
”
其同情维新若此,我由此知梁启超为什么会在李鸿章死后,拿起太史公春秋之笔,写下《李鸿章传》。
梁启超在书中表达了对李鸿章是"悲鸿章之遇,敬鸿章之才,惜鸿章之识。
"
梁启超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因此,只要给中国带来新鲜活力的人物,他就要用史家之良知,良识为其正名。
在文章的第一段开头说: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
梁启超在文章中还写道:李鸿章必定是十九世纪世界一大伟人。
长期以来,我也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应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事实上,《辛丑条约》的谈判乃至大吐血而死,也可以说他为主上为国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听到李鸿章去世,非常悲痛。
认为国家失去了一位能与外国人打交道的不可或缺的人。
外国人只知有李鸿章,而不知有清政府,可见李在当时外国人心目中的影响了,若清政府振作一点,向上一点,洋务运动或维新变法成功了,那李虽死,仍含笑九泉。
这篇人物传记,文笔优美不用我说,只要学习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会知道。
历史学家梁启超的这篇人物传记让你会对李鸿章和书中涉及的人物有一个更清醒公正的认识,这虽是一家之言,但开人茅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