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传记及其评价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传记及其评价1、《孙中山传》以丰富的史料为事础,记录了孙中山的一生活:“贫困的农家子”、在黑暗中探索、从“医人”到“医国”、创建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创建、和宋庆龄的结合等。
孙中山结束了一个时代。
孙中山开创了一个时代。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一生。
他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强调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
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方面,知道他是很谦虚的。
”、“他全心全意地为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周恩来传》是2011年7月1日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英)迪克·威尔逊。
该书是由外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撰写的周恩来传记,是周恩来传记中最全面、生动和畅销的版本之一。
该书作者自1960年第一次与周恩来见面后,便开始收集该书的写作材料,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同事们的广泛回忆及国内外可供查寻的文献资料。
周恩来同志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3、《曾国藩》是唐浩明所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结合史实,深刻形象地描述了曾国藩毁誉参半的人生历程,发人深思。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价(一)李鸿章晚清权臣李鸿章,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铜章,安徽合肥人。
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1898,李鸿章赴欧洲。
在俄国接受沙皇贿赂(此情节疑是日本伪造消息,存疑),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
《中俄密约》是沙俄以不正当手段诱迫清政府签订的彻头彻尾的强盗条约。
它的签订,使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实际上把中国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
这对于俄国将侵略矛头进一步伸向华北及长江流域,进一步对清政府施加影响,争夺远东霸权,具有重要意义。
李鸿章在1901年签定了卖国的《辛丑条约》。
1901年11月去世。
有人说"李鸿章是个好人.但是生不逢时,被推到了浪尖口,结果被人们骂为汉奸.这实在是千古大冤,西太后才是真正的幕后凶手 ",也有人说"李鸿章在历史上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写的一手好字,是个大才子。
死后也没留下什么遗产,可谓也是个清官。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好有坏,让人感到可惜,中国就是在他那个年代才开始衰败的,所以他也是有责任的.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关于评价中国近代史人物800作文

关于评价中国近代史人物800作文作文一:《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大英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厉害的人物,他叫林则徐。
林则徐呀,是清朝时候的一位大官。
那时候,英国坏蛋把鸦片运到我们中国来,想害我们中国人。
鸦片这东西可坏啦,好多人吸了之后就变得病恹恹的,没力气干活,家里也变得很穷很穷。
林则徐看到这个情况,非常生气。
他下定决心要把这些鸦片都消灭掉。
于是,他就去了广东虎门这个地方。
在虎门,林则徐可威风啦!他带着士兵们把英国人运来的鸦片一箱一箱地查收起来。
然后,他想了个好办法,把这些鸦片都放到大坑里,倒上石灰,再加上水,“咕噜咕噜”,鸦片就都被销毁啦。
林则徐的这个举动,让英国人知道我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他保护了我们国家,让我们老百姓不再受鸦片的毒害。
小朋友们,我们要记住林则徐这个大英雄。
他勇敢、聪明,为了我们的国家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勇敢地面对坏人坏事,保护我们的家园。
作文二:《孙中山:为了新中国而努力的伟人》小朋友们,今天来给你们介绍一位很了不起的人,他叫孙中山。
他想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让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于是,他到处奔走,告诉人们要一起努力,改变这个状况。
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孙中山爷爷的愿望一点点实现了。
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他为我们后来的美好生活打下了基础。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会遇到难题,但只要坚持努力,就会有进步。
孙中山爷爷就是这样,一直坚持着,为了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而努力着。
小朋友们,我们要感谢孙中山爷爷,也要学习他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作文三:《李大钊:传播真理的勇士》小朋友们,今天给你们讲一个特别勇敢的人,他叫李大钊。
李大钊叔叔生活的那个时候,国家很混乱,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但是李大钊叔叔心里有一个坚定的想法,那就是要让大家都明白真理,让我们的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他到处去演讲,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哪怕遇到危险,他也不害怕。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孙中山人物简介: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主要成就:他最大的成就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历史评价:孙中山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国政府的革命家之一。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成为蒋介石之外,凝聚全国向心力的象征人物之一。
国民政府与旗下将领也往往以“保障孙总理的革命成果”为号召,鼓动人民和将士作战。
因此战争中后期,孙中山很自然被推举为中华民国的国父。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
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
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
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
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因此经历史证明孙中山确实是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
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大学生近现代历史人物评析

大学生近现代历史人物评析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适逢其会的李鸿章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的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李鸿章以儒生起家军旅,凭借编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削平大难”而“早膺疆寄,晋赞纶扉”。
太平天国的农民群众企图用火和剑来变革现存的清朝统治秩序,把“通天下皆一式”的天堂在现世、在中国建立起来。
尽管他们所憧憬的“通天下皆一式”的天堂实际上只能给自己套上一副带有光环的封建枷锁,但他们反对“鹰鹯遍野,豺狼噬人”、内则残民以逞、外则丧权辱国的清朝统治,无疑是顺乎时代潮流的正义之举。
李鸿章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镇压太平天国,用农民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自然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罪无可赦。
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
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侵背。
他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大清帝国“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因而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绝不应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思振作。
为此,他提出必须向西方学习,举办洋务新政,以求“自强”、“自立”。
他斥守旧而不避“人君”,为“自强”而力倡变法,主张以儒家伦教为原本,辅之以西方富强之术。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

中国近代史人物评述——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作为一个影响了晚清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汉族官僚。
可以说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悲剧人物。
一生奔波劳累,是洋务运动中做事最多的的人。
最后却落得被时人、后人唾骂的卖国贼。
今天,我们应该抛弃过去的偏见,全面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爱国、帝国主义、外交人物简介: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正文:前言:中国近代史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
1840年,英国对清帝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外国资本的流入,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一个独立的国家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关于如何评价李鸿章,我想先从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入手,甲午战争使他一生事业名声扫地,他也承认自己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没想到甲午一战,把我这个纸糊的灯笼给捅破了。
现在我们一步一步来看。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
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

近代历史人物评价800字
李鸿章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始于清
朝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虽然
他的人生经历跨越了许多朝代,但在他一生中,他对中国历史留下的
影响还是非常深远的。
李鸿章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通晓外语,善于交际,
并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来为国家谋利益。
他在政治奉献方面的
成就有目共睹,作为一位实用主义者,他深知国家的当前所需,不仅
关注政治经济问题,更立志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为民生献策,力
求改善国家的现状。
他在八国联军入侵时,也为国家尽了最大的力量,捍卫了国家的利益。
他的外交成就同样值得称赞,尤其是他的处理“香港问题”和
“台湾问题”的策略,让中国得到了海外文化和贸易的发展空间。
此外,他打通了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也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做出
了很大的贡献。
然而,与此同时,他也成为了一些人的批评对象。
有人认为他在
签订《马关条约》等一些对中国不利的条约时,太过快意,粗心大意,失去了对自己的骄傲和尊严。
但是,毫无疑问,他为国效力的决心和
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他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而奋斗终身,这种
决心和努力明显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总的来说,李鸿章是一个有着丰富才华和各种各样的社会经验的
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比较传奇,事业有高有低,但是他无愧于中国历
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功绩和成就将会被永久铭记。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传记及其评价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传记及其评价前言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杰出的贡献为世人瞩目。
本文将就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几位重要人物进行传记和评价,探讨他们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一、孙中山(1866-1925)1. 传记孙中山,字逸仙,祖籍广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革命家。
他以其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者而闻名于世。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理念对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 评价•孙中山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他主张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提倡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价值观,为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孙中山积极推动现代化建设。
他倡导科学、民主和现代化的思想,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树立了目标。
•孙中山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先驱。
他致力于统一中国,提出“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口号,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毛泽东(1893-1976)1. 传记毛泽东,字润之,祖籍湖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领导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重大决策,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 评价•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中国革命。
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组织保障。
•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策略。
这种策略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建立了坚实的根据地,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的错误决策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例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他的错误判断和决策,导致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口死亡和社会动荡,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重大灾难。
三、邓小平(1904-1997)1. 传记邓小平,祖籍广东,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是改革开放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使中国踏上现代化的道路。
2. 评价•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袁世凯
(班级:140604 学号:3114001723 姓名:余志豪)
关于对袁世凯的评价,早在建国前就有陈伯达的《窃国大盗袁世凯》一书问世,此书一出,便奠定了袁氏的历史定位问题,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袁氏的脸谱逐渐固定成了一个极其反动和违背民心的政客和暴君的形象。
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史话》中提到“袁世凯生前死后至今的一个世纪中,是一个一直受人唾骂的人物。
他出卖维新志士,资产阶级维新派骂他;他在山东镇压义和团,农民及下层劳动人民骂他;他逼宣统退位满蒙贵族骂他,骂他是奸雄,是曹操一类的人物,要和他拼命,甚至要干掉他;他残杀国民党人,扼杀民主制度,国民党人骂他;他背叛民国,帝制自为,更遭到全国人民的痛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继续骂他,认为是以他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臭名昭著的一个封建军事集团,他上继曾国藩、李鸿章等出卖国家和反人民的罪恶事业,又替蒋介石政权提供了军事独裁的可耻榜样。
”[③]如此的骂声一片,袁氏可谓是死后难安也。
傅德华在《台湾袁世凯研究概述》也提到这个问题,“仅从上列部分专著的书名及论文的篇名用词,如:…袁氏窃国‟、…一代枭雄‟、…中国近代史上翻云覆雨的政治人物‟、…民国叛徒‟、…现代化的保守人物‟等,不难发现台湾学术界对袁世凯的一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否定的。
”[④] 台湾学界如此,大陆的各种出版物中也是一样的基调,尤其是在普通老百姓的口头上,袁氏的名声也是很臭的,拿本人为例,别人动辄骂我的时候总是会带上“你个袁大头”之类的话,我听了也很有点不快之感。
从侯宜杰在《袁世凯评传》的一些叙述中,我们看到袁氏的一生是怎样被描述的,书中的内容提要,“独夫民贼袁世凯是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反动政客。
本书引用丰富而确凿的史料,对袁氏反动的一生作了全面的叙述,深刻的分析,科学的评论,淋漓尽致地显露了袁世凯的卑鄙行径、阴谋诡计、狡诈性格。
”[⑤]可见袁氏在人们所能见到的读物中是什么样子的,他就是一个刻在模子里的反动的人物。
侯先生在写作的时候很明显的是“史从论出”,而非“论从史出”,带着对袁氏的固有的印象来写作和搜集材料的,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和意识形态的某种影子。
字里行间显示出对袁氏的不屑和蔑视,如“袁世凯结束了浪荡公子的生活,踏入仕途,作为清政府一个及其普通的小爪牙,开始了自己的反革命生涯。
”[⑥]从其用词,浪荡、小爪牙、反革命等词汇,这些都是充满定性的文本表达。
又如在描述袁氏在落榜后的言行时,“他又羞又愤,赌气把
过去所做的试问付之一炬,大言不馋的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⑦]而在同样的引述这段话时,在03年张华腾的《袁世凯与近代名流》中却是平平淡淡,没有所谓“大言不馋”等字眼。
其实早在他的那本《袁世凯一生》中,也是这种笔调,这种语气。
在差不多的同时代的一些历史教科书中,对袁氏的描述也是褒多于贬。
在一本编著的《中国革命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革命党人的退让,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果实。
”[⑧]即使在我读书的时候,见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袁氏的评价也是一味的否定,认为袁是个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没有丝毫的肯定的赞语。
这种脸谱化的形象的形成,和国共两党对袁氏的认识有着直接联系,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对袁世凯的定位都是一个反动的人物,所以两岸的出版物和教科书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反袁旗帜,骂声一片,下层民众接受的教育,面对文本的种种叙述,对袁氏的认识也只能是一个反面角色,一个独夫民贼,窃国大盗。
学界逐渐改变的袁世凯形象
随着90年代的到来,海峡两岸的学者的文章和著述中的袁氏的正面论述开始出现。
“台湾学者中有刘凤翰的《清末袁世凯治兵之道——现代军事传承与创新》(《近代中国》1995
年第103期),独孤白的《袁世凯的一件功绩:文官保障法案》(《春秋》1997年第27期),以及“驻戍朝鲜严整军纪”、“山东剿匪保境安民”等。
[⑨] 在台湾所有研究者中对袁氏的评价比较高的是唐德刚先生,在96年,他就发表文章为袁世凯的获得大总统的合法性问题辩护。
“任何法学家、历史学家都不能否认袁世凯是…中华民国‟的第一位合法的正式大总统。
”,这篇文章据说是台湾学界当时的唯一的持有此种观点的论文。
袁氏的原始描述和形象是如何被改造的?
在我们的印象里,袁氏的形象似乎是一开始就是作为一个独夫民贼的反面出现的,但是历史上的袁氏在时人的眼中,曾经有过怎样的评价呢?按唐德刚先生在《袁氏当国》一书中所述,在袁氏称帝以前,其实袁氏是众人公认的领袖和能够推翻清朝和建立民国的强人。
而其对袁氏的评价也极高,“袁世凯是传统社会里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才大心细,做事扎扎实实,有板有眼,是位极有效率的行政专才和标准的中国法家。
”[15] 李剑农在《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说“总括一句话:临时政府组织时,一般人心理,已注定南北议和之成功,已注定清朝皇帝的命运全操在袁世凯手里,已准备俟清皇位退饭后把临时大总统的为止作袁世凯的酬劳品,已准备在袁世凯做总统的时候,便得到共和立宪的政治。
所以南北议和尚未成功时,新产生的中华民国的命脉已落到袁世凯手里去了。
”。
[16]唐德刚先生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是很偶然的,当时的局势是众人对袁氏抱有期望,孙文的当选只是碰巧早几天到了上海而已。
和袁氏有着三十年交往的严复在袁氏称帝前也对其有过这样的评价,“项城于国变日受职,各国同日承认,亦几天与人归矣”[17],又有“顾居今之日,平情而论,于新旧两派之中,求当元首之任,而胜项城者,谁乎?”[18]由此可以洞见,至少在袁氏称帝之前,严复对袁氏的期望和赞许是很高的。
连革命派的孙中山也是如此。
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纯属偶然,他所拥有的,只是享誉内外的崇高威望和深厚扎实的建国学理,而袁世凯所拥有的却是雄厚的实力。
孙中山给参议院的公报中说“袁君富於经验,民国统一,赖有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贡荐于贵院。
”最后还不忘提醒一句“请为民国前途熟计,无失当选之人。
大局幸甚。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而当时的参议院炯于困境,采纳了孙文的意见,还吹捧袁世凯为“世界第二华盛顿,我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可知,在当时,袁世凯的名声甚佳,被寄予救国之希望。
有民初的受人拥戴到帝制自为后的众叛亲离,骂声随之而来,这里面是否都是对袁氏的应该有的批评呢? 伴随着袁氏的倒台,由于背离大众的帝制行为,使得北洋军阀的内部对袁氏的评价也不得不跟着舆论的走向。
袁世凯是卖国贼,袁世凯是背叛共和的可耻的反动政客,在国民大革命后得到了更充分的宣传和歪曲,原始的赞美之词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对袁氏的种种的违背历史潮流的行为的描述,而对于他的那些正面的功绩则视而不见,他要为他所做的违背历史的潮流的事件而负责,也要为那些随着而来的近代化的搁浅而负责,因为我们找不到一个为之负责的人,于是历史就把责任丢到了袁氏的身上。
罗素认为人类“在每一次的不幸中,都有一种自然的冲动去寻找一个敌人,把责任归咎于他;原始人把所有的疾病都归于敌人的巫术。
每当我们的各种麻烦的原因太难理解时,我们便趋向于求助这种原始的解释。
……当德国人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遭难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很容易被说服相信犹太人应受到谴责。
”[19]同样的一种可能,当我们中国人陷于近代化的困境之中的时候,我们也在寻找一个敌人让他来承担我们无法解释的困境的原因,袁氏就这样成了一个历史的悲剧。
唐德刚认为“民初那个烂摊子是任何政治家也收拾不了的。
这是个转型过程中的阶段问题,阶段未到,任何当政者都必然落个悲剧的结局。
……袁世凯这个人的悲剧,便是卷入了
这个他所改变不了的形势。
孙中山的幸运,便是他始终没有卷入这个形势,搞了一生的…革命尚未成功‟,有心为国为民而道不得行,就会引起全民族甚至全世界的同情了。
”这是另一种解释,即认为袁氏的悲剧是形势使然。
袁氏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让后人捉摸不透的,我们对他的认识,既有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当然也有些人是出于某种顾虑,为了某种目的而不愿正视或者故意掩饰历史真相,去引导人们满足于若干表面现象,而对他们所要利用的对象大泼污水,甚至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已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必然要被历史所淹没的,只有历史的真实才会经久不衰,才会历久弥真。
总之,认识历史人物,既要看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和描述,更要注重其所处时代对他的描述,更要结合历史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公正客观的是非之心,如此,则历史可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