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传记(有书)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传记(有书)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传记(有书)

1、开国十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解读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2、开国十大将: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3、王明、博古、陈独秀、张国焘、胡适、李大钊、董必武、刘少奇、宋庆龄、李先念、、杨尚昆、陈云

4、孙中山、蒋介石、张学良、汪精卫、孔祥熙、宋子文、陈立夫、陈果夫、张学良、杨虎城、张自忠、李宗仁

5、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冯国璋、段祺瑞、阎锡山、曹锟、白崇禧、陈炯明

6、康有为、梁启超、谭词同、黄兴、宋教仁

7、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左宗棠、张之洞

中国历史人物传记

项羽本纪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羽诛杀了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扬诸侯。他首先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自此,项羽真正成了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 汉元年(前206)十二月,项羽率军至函谷关。见关门禁闭,又听说刘邦已平定关中,大怒。于是命令英布攻破函谷关,准备讨伐刘邦。此时项羽拥兵40万,号称百万,驻扎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的项王营)。刘邦有兵10万,号称20万,安营霸上。谋士范增劝

说项羽立即攻击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素有交情,当夜策马至刘邦军中将范增的计谋密告张良,劝张良赶快逃避。张良马上将情况告诉刘邦。刘邦请项伯从中调解,项伯要求刘邦第二天到鸿门。随后,项伯连夜赶回鸿门,劝说项羽。项羽认为项伯所说有理。第二天早晨,刘邦亲自来见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席间,范增三次举起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犹豫不决。范增于是指示项羽堂弟项庄来席前舞剑助兴,意在击杀刘邦。项伯见此情况,也拨剑起舞,并经常用自己身躯保护刘邦。张良也离席去叫樊哙,樊哙携带剑盾闯入军门,指责项羽要杀有功之人。后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在樊哙等人的护卫人,由小路急忙返回霸上,得以脱身。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郸出生的。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

近代史人物传记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中国近代史人物传记之刘志丹每一段历史中,都有其杰出的人物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爱国将领,他们都应该被我们这些后世的人牢牢铭记在心中,去敬重去瞻仰去怀念。 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96年,被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刘志丹原名刘景桂,字子丹。1903年10月4日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金汤镇。“追求真理,救国救民”是刘志丹一生的宿愿。他从青少年起,就对除暴安良的英雄人物十分崇敬。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他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下,崇尚科学民主,反对封建压迫。他生长在贫瘠落后的陕北,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对旧中国的黑暗状况十分不满,立志救国救民,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社会。1922年,他考入榆林中学,在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老师的教育指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24年冬,他毅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决心“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 1926年初,他按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决定,投笔从戎,考入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这是他军事生涯的开始。 组织领导渭(南)华(县)起义,是刘志丹创建革命军队的起点。1928年5月,他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同唐澍、谢子长等领导我共产党控制的国民党军新编第三旅,与渭华地区的农民暴动队伍相结合,正式宣布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1928年冬,他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决定,到达榆林担任陕北特委军委书记。1931年9月,刘志丹把南梁地区的游击武装,连同分散活动在合水、庆阳山区的民间武装改编为党所直接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亲自担任总指挥。1932年12月,又按照中共临时中央、陕西省委的决定,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这是陕甘地区建立的最早的一支正规红军,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骨干力量。但是,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这支仅组建半年多的弱小红军在南下渭华途中遭到失败。刘志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批判“左”倾错误,并于1933年11月恢复了红二十六军,新组建了第四十二师,使得革命武装又有了新的发展。1935年1月,刘志丹按照中共驻北方代表的指示,率红二十六军北上到达陕北安定(今子长)县,同谢子长(因伤势严重于2月21日逝世)领导的红二十七军会合。2月5日,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在周家崄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从此,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等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逐步成长壮大为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力量。刘志丹亦被朱德称赞为“忠实英勇的红军领导”。1936年4月14日,在红一方面军东征战役中,作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红二十八军军长的刘志丹,身先士卒,亲临一线指挥,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毛泽东获悉后十分悲痛。他说:“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后来,他在一次干部大会上又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刘志丹同志牺牲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这是对刘志丹光辉一生的最好褒奖。 为纪念刘志丹烈士,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并在城北建刘志丹陵园,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题词石刻。刘志丹烈士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

专题五 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专题五中国近现代人物和民族精神 一、主要人物活动及评价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①辛亥革命前:a、1894年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b、1905年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②辛亥革命中:a、1912年元旦,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妥协退让,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使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a、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改组国民党,与中共合作;b、1924年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1924年建立黄埔军校;d、1925年孙中山逝世。 2、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①土地革命时期②解放战争时期,挺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参与指挥淮海战役;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二、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或:爱国主义,民主与科学,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于探索和创新,追求真理敢于反传统,个性解放、宣扬个性等。 2、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3、长征精神——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4、抗日精神——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团结。 延安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重心是在( A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 7、抗美援朝精神——①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②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④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⑤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8、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9、铁人精神——“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 10、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 11、“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12、抗非典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战胜“非典”、舍生取义、自觉奉献。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35王羲之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35王羲之 编辑张书林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因以右军将军衔领会稽内史,遂世称王右军。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 忧国爱民 王羲之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琅琊王氏是两晋时期最显赫的士族。在王氏家族中,很多人担任过显官要职。其从曾祖王祥出仕魏晋两朝,历任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伯父王衍先后为晋惠帝的中书令、尚书令和太尉。南渡后,伯父王导官居宰辅,把持朝政;另一伯父王敦驻守荆州,掌握重兵,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政局。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是首先建议晋元帝司马睿渡江的东晋开国功臣。 少年时期的王羲之不善言辞,但性格倔强,为人正直,很有主见。王导和王敦都非常器重他的才华,称赞他是王氏家族中最有出息的子弟。太尉郗鉴对他更是赏识,主动将女儿嫁给他。 偏居江南一隅的东晋政权,从一开始就由于内部矛盾无法调和而动乱频仍。在这些动乱中,琅琊王氏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王羲之虽然出身在琅琊王氏,但很少以一家一族的利益为念。他多次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政府为官的建议。他愿意在地方上担任具体工作,以便为振兴东晋王朝建立一番功业。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起,大约有六年的时间,他一直在荆州的征西将军庾亮那里供职。庾亮反对王氏专制朝廷,与王导格格不入。然而王羲之却能注意与庾亮融洽相处。他终于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庾亮把他的职务从参军提升到长史。咸康六年(340),庾亮去世。临终前,庾亮亲自上表称赞王羲之的才能,建议成帝任命他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不久,晋成帝前后两次发布诏令,委任王羲之作侍中和吏部尚书。因有违本意,都被王羲之一一谢绝了。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王羲之又一次拒绝要他到中央为护军将军的任命。他的做法引起朝廷中很多人的非议。王羲之在回复扬州刺史殷浩的信中,述说了自己的志向。他讲,自己不愿到中央任职,是由来已久的想法。但并不是说他不肯为国效力,只要需要,即使是出使充满危险的关陇(时为后赵石虎盘踞)和巴蜀(时为成汉李势盘踞)地区,他皆在所不辞。迫于压力,王羲之回到建康担任了护军职务,但仍然要求外任。在反复请求之下,朝廷终于同意他以右军将军的身份出任会稽内史。 到达会稽(今浙江绍兴)任上,正遇上严重的灾荒,王羲之忙打开粮仓赈济这里的灾民。他向朝廷建议“断酒以救民命”(《全晋文》卷26),认为“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全晋文》卷24)。通过实际考察,王羲之了解到东晋政府加在人民头上的赋税徭役过于繁重,而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一带尤甚。故而他一再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以使人民“小得苏息,各安其业”。他批评政府的官僚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只会给人民增加负担,“主者涖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在对会稽郡下属的各县进行检校之后,他发现官仓失盗的现象十分严重。原因是监守自盗,“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余姚近十万斛”。王羲之谴责朝中当权者阻挠追查,说他们实际是“重敛以资奸吏”。认为只要“诛翦一人,其后便断”。 在王羲之担任会稽内史期间,东晋政府内部掀起了一阵北伐热。荆州刺史桓温掌握重兵,灭掉蜀地的成汉政权之后,积极准备北伐。桓温企图靠军事上的胜利,提高个人的威望,实现代晋称帝的野心。永和九年(353),坐镇建康的宰辅司马昱为抑制桓温,抢先命令扬州刺史殷浩为北伐的指挥。殷浩是徒有虚名的清谈家,毫无作战经验。他任用降晋的羌族首领姚襄为北伐前锋,结果姚襄中途倒戈,在山桑伏击殷浩。殷浩惨败而还,北伐军损失极大。王羲之向来反对盲目北伐。在殷浩动身前,他曾写过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进行劝阻。北伐失败后,殷浩不甘失败,复图再举。王羲之再一次写信给他,告诫殷浩应该汲取失败的教训,“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他讲,“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盲目北伐召致多次的丧师辱国,是当政者缺乏深谋远虑的结果。东晋国力不足,军败于外,资竭于内,既然没有力量控制淮河流域,不如全力保住长江不失。他建议,当政者应该引咎自责,承认错误,集中全力汇集人才,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努力刷新政治,消除烦苛的制度,减免赋役徭役。只有这样,困难的局面才可能改观。王羲之警告说,如果坚持割剥百姓的暴政,陈胜、吴广一样的起义马上就会出现。在写给司马昱的信中,他对一再劳师兴众的后果表示担忧。指出,打仗要知己知彼,万全而后动。盲目北伐,取胜的希望很少,而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极大,“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他又写信给尚书仆射谢尚,沉痛地列举了战争带来的灾难。他说,每次参加征役和充运的人中,因为死亡或叛逃的都有很大一部分不能返回家园。政府不顾人口的损失,仍然对百姓照常进行征发,造成更多人中途叛逃。按照政府法令,逃亡者的家属和邻居要连坐,于是又有新的人大批逃走。“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 会稽郡属扬州管辖,扬州刺史王述是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王述与王羲之不和,一再冷落和刁难他,王羲之深以为耻。永和十一年(355),他以生病为由,辞去了会稽内史的官职。 辞官后,王羲之举家定居会稽,不再返回建康。在到会稽之初,王羲之就对富饶的浙东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老死这里的打算。公务之余,他经常与好友谢安等人游视这里的大海名山。去官后,更“与东土之人尽山水之游”。王氏属于南渡的北方士族,原籍田地已失,为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必须在南方占取大量土地。太湖流域是江南土著士族的禁脔,为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北来大族的触角则转向了浙东。王羲之的山水之游,固然有游乐的成分,但主要目的还是求田问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全晋文》卷24中保留有王羲之向朋友索还田产的杂帖,足以证明王羲之对扩张土地的热衷。 一代书圣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他是个划时代的巨匠。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他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于他能备精诸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他能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 汉魏之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灿烂的阶段。人们在汉隶、章草两种书体之外,又创新了行书和楷书。此后,一些著名的书家钟繇、梁皓、韦诞、卫觊、索靖等人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楷书。钟繇的书法风靡魏晋,在书苑中居统治地位。王羲之的家族以善书著称,王导于丧乱之际,犹携钟繇的《宣示帖》自随。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一门共占去六人。 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即是叔父王廙。王廙工章楷,笔力效法钟繇。十一岁时,王羲之在父亲的枕中发现前代人写的笔论,私下里取出阅读。父亲知道后,告诉他说:“现在你年纪还小,不能理解运笔的法则。等到长大以后,我再教你。”王羲之不以为然,他说:“我愿意早一点知道,若等长大,那就迟了。”父亲只大致地给他讲解了笔论

家谱人物传记写法(活动za)

一、编写人物传的意义人物传是以形象的手法,记述人物历史、经历与活动的记叙文。人物传在家谱中占 有重要地位。早在周代的青铜家谱的鼎彝铭文,一代接一代记述了祖先的美德、功勋等事迹,这就是人物传 的起源。周以后,家谱世系是选官、婚娶的重要依据,成为统治阶级分配权力、维护财产的政治工具,对人 物传不够重视。宋以前只重世系,不重人物传记,宋以后,多数为了替帝王将相、诸侯、土豪、地主树碑立 传,人物传成为家谱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家谱,人物传内容比较丰富了,形式也有了 很大变化。编写人物传成为了修谱的一个传统。 历史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产物,没有人类的活动,就没有历史。社会的杰 出人物,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应当肯定的。但是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是人民群众,正如毛泽 东同志指出的那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华民族 是一个淳朴、勇敢、勤劳、敢于斗争、善于革新和创造的民族。从古代社会的“四大发明”到今天的神五、神 六飞船上天,表现了中华民族聪明、智慧、创新精神。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奴隶、农民的起义,动摇了 统治阶级的统治,推动了社会改朝换代。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斗争中, 中国人民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使中国繁荣富强。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推动中国奔向小康社会。 二、编写人物传的原则, ; ; { [ 、求真务实的原则 , : ( " " 、“三为主”的原则 ( ! " * 所谓“三为主”原则,即在编写人物传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现代人为主,正面人物为主,人民群众为主的原则。以现代主,贯通古今,详今略古,重点记述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的人物事精神风貌。古代人物,一是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选择好有学术研究价值和发挥教育作用的人物立传。二是述中抓住要点,短小精悍,用更多篇幅记述现代人物。以正面人物为主,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有贡献、有影响的人是编写人物传的重点,要浓墨重彩写好正面人物,为世人和子孙树立榜样。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劣迹斑斑的反面人可以写,比如反动会道门、特务、叛徒、大土匪头子、恶霸等可作反面教材。但只能选择个别的典型人物进行编写。反物要不要编写入谱,由家谱编委会商议决定,不一定要统一要求。以人民群众为主,就要防止和避免只写官职人物现象用较多篇幅写好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小人物”,十足体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智慧和伟大力量。 : ' $ ) 、不为生人立传的原则 生不立传,这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立传,是记述已故传主一生的事迹,对传主的一生作出评价。人的一生是变化的,前半生是好的,或许下半生就犯了重大不对。反过来,前半生有了重大不对,后半生又能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国家和人民作出了贡献。生之人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为其一生难以评价,只有盖棺定论。给生人立传,由于不易正确评过,容易产生偏差,撰写人也会顾虑重重,难以秉笔直书。不为生人立传,“这个做法比较稳妥,可以避免或减少修谱中带来的人为的困难和麻烦,更为重要的是便于求真务实”,准确反映人物的真实面貌,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三、编写人物传的方法 .明确人物传的范围和标准 人物传的范围很宽,不受地域和籍贯的限制,凡是族中人都可以作为立传对象。但立传人物要按标准来确定。也就是凡是族中人,只要符合标准,从古至今,不论出生何地,居住何地(中国境内境外),都属于立传的范围。立传的标准,社会有功绩、有贡献、有重大影响的人,都可以立传。凡家族中人,不分男女、职业、职务,只要符合标准都可以立传的新家谱标了现代名人一类,并提出这类人的标准是:(一)职务在县团以上的族人。(二)职称在助师以上的族人。(三)级以上表彰的各类先进人物。(四)学历在中专(高中)以上。这些做法都可以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不应忙于作出统一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人物研究报告(模板)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报告 ——刘志丹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6年6月

1928年,由刘志丹等同志领导的渭华起义,是西北地区继清涧起义后规模最大的军队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一次武装起义,是我党领导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伟大尝试。华起义的深远意义在于它用热血和生命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刘志丹同志正是吸取了渭华起义的经验教训,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创建了西北工农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

二、提出三色论 所谓“红色”,就是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所独立领导和指挥的人民军队。刘志丹认为,人民军队是进行革命战争的骨干,必须走毛泽东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才能使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有光明的发展前途。他把分散的、弱小的群众武装逐步集中起来,先建立游击队,后上升为正规红军。这种办法与毛泽东建军路线是一致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根据全国抗日救亡的新形势,率部同吴岱峰阎红彦等部会师,并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来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 所谓“白色”,就是派共产党人到白军中开展兵运工作。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大胆尝试。红石峡会议后,他返回家乡保安,采取合法的斗争方式,把该县民团改造成为党所掌握的革命武装。随后,他多次打入国民党军,以合法身份发展革命武装,多次被捕和关押。经党组织和南汉宸、杜斌丞等著名人士的营救而获释。刘志丹为了创建革命武装,以非凡胆略,一次次打入军阀部队,出生入死,毫不退缩,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本色。 所谓“灰色”,就是派人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准备群众基础和武装力量。这是刘志丹发展革命武装的一项成功实践。他认为,陕甘地区有许多绿林武装,其中不少人出身贫苦,侠肝义胆,由于生活所迫,铤而走险,被“逼上梁山”。他们同官僚军阀、地主豪绅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复杂。只要有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改造,他们就有可能走上革命的道路。 三、创造三窟论 刘志丹是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他创造性地开辟了西北革命根据地,为探索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出了独特贡献。渭华起义失败后,他深深感到根据地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向井冈山学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经过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成功地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后来又采取“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说:刘志丹创建的陕甘边根据地,用“狡兔三窟”的办法,创出局面,这很高明。 四、实行正确的土地政策 刘志丹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领导这样的战争,必须把农民问题放在核心的位置上,引导与动员他们参加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政权。为此,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历史人物传记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历史人物传记读书笔记 篇一:名人的读书笔记 《名人传》读书笔记600字(3篇)《名人传》读书笔记600字(第1篇)《名人传》一书讲述了三位伟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的一生。贝多芬为 人类音乐事业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米开朗琪罗把纯美的心灵用圣洁的雕塑、绝美的壁画留在人 间;托尔斯泰用真理与爱创造了动人的文章。他们一生虽然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但并未停下为 自己的事业奋斗拼搏的步伐。这本书撰写了这3位伟人伟大而不朽的生平。他们生活的年代虽然不同,但是他们有着同样的遭遇——生活的艰辛、精神的痛苦、思 想的烦恼,绝望与敌人,还有病魔的一次次来访。命运总是在捉弄他们,但是他们凭着顽强 的意志、不懈的努力、不屈不挠的坚持着,熬过了这些坚难困苦。他们一生追寻着真、善、美,他们为此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他们用自己永恒的作品向世

界表达出他们对人生的崇敬和爱,他们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伟大的理想。面 对质疑他们坚持着真理,面对疾病他们不屈不挠,再大的困难他们都不言放弃。他们为了崇 高的信念像猛虎那样难以驯服不向世俗低头,他们对真理不屈不挠的坚持像水滴穿石那样锲 而不舍,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像顽石那样坚不可摧,这样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思想、持之以恒 的精神是我们终生学习的楷模。《名人传》为我介绍了3位知名伟人的故事,让我明白:虽然他们以前都是等闲之人,但他们之所以成为了三个不同领域的伟人,是因为他们拥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真挚的爱、 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决心,如果我们具备这些品德,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 人。 《名人传》读书笔记600字(第2篇)英雄在我的心中总是那样的高大,而又可望不可及。今日当我手捧一本《名人传》细品 其华之时,才领悟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贝多芬伴着失聪的双耳谱写出了千百名曲;米开罗琪罗在岁丧母的悲痛下雕琢百千佳作, 终逝世于工作室中;托尔斯泰在战争的烈火中释放满心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感想 思政122 何谓能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这门课是这个学期甚至大学一来上的比较特殊的一门课,课程的开展也对于我的发展帮助很大。 首先一点,这门课程老师上课时并没有字很多的PPT,也没有很枯燥乏味的教案,完全是讲到哪里上到哪里。老师教学认真,课堂效率高,授课内容详细,我们学生大部分都能跟着老师思路学习,气氛活跃,整节课学下来有收获、欣喜,使人对此门课程兴趣浓厚。这种百家讲坛式的讲课方式,能够很大一部分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这对于我以后要从事的教师职业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借鉴。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或多或少地有这样的感触:小学课堂最具活力,中学课堂次之,大学课堂则索然无味。这是因为中小学课堂里有生动的故事,好玩的游戏,学生喜欢,大学课堂则反之。也曾有学生这样对我说:“老师,课堂上可以给我们多讲几个故事,或者多搞一些小活动吗?这样我们会学得更开心的。”可见,青少年学生爱在玩中学,爱在乐中思考。灌输式的教育是平淡的,而故事是生动地讲述出来的,可以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招引下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更加积极地思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研究》这个课程,它可以讲的很学术,也可以讲的很具有故事性,如何将一个历史人物饱满的塑造起来,就不能仅仅只讲他的光荣事迹,那些人尽皆知的故事。阳光会造就阴影,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一个人。会使他更形象,认识的人也会觉得更深刻。之所以说故事教学超越了教材,这是因为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是依据教材设置的,但素材的选择已经超越了教材。超越教材不能让学生甩开教材,而是让学生从教材出发,超越教材的局限,最后再回归教材,感悟与反思所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不能把学生惯出竖着两只耳朵学习的坏习惯。恐怕很多人都有喜新厌旧这种习惯,老师和学生手上都拿着一本同样的教材,我们都看过了,新鲜感早过去了,课堂上我们再照葫芦画瓢式的讲一遍,用两个字说“没劲”,数一数低下了几个脑袋就知道了。而故事是依据教材而编,将教学内容整合到故事当中,将教学重难点演变成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真正实现“超越教材、用活教材、回归教材”。

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人物传记 之朱葆三

近代中国百年历史人物之朱葆三 前言 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深陷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当中,无数的普通百姓深陷于水深火热当中,同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中国的入侵给古老的华夏大地带来了无休止的战火。但是正是在这种国家分崩离析,帝国列强对古老中国虎视眈眈之下涌现出了无数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俊才,他们或为近代中国革命忙碌奔波,甚至是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唤起仍旧沉睡中的近代旧中国和无数国民心中的反抗侵略的意志,比如有谭嗣同、李大钊、闻一多、李公朴等等;而另一部分人则紧紧抓住时代的变革发展的步伐,他们有些通过去海外留洋后,给当时的旧中国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为近代中国的未来的生存发展指出途径,如陈炽、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鲁迅以等等;还有一部分则顺势当时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的成果和机遇,他们通过引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在国内大办新星的工厂,从而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用工业生产倾销垄断的方式殖民统治中国的企图,而这些人则被称为爱国实业家,他们通过开办银行、工厂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支持和金钱支持,从而使得近代中国革命抗争能够生生不息。 在这些爱国实业家中,最使我记忆深刻的是朱葆三。朱葆三是我国近代银行保险业著名的资本家,同时也是当时众多商帮著名的宁波帮的领军人物。1848年 3月11日(清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初七)出生于浙江定海。他十三岁时因父亲重病而致家中贫弱,不得已年仅十四岁时便到沪在五金店当学徒﹐由于店主对他的赏识,而且也与他平日勤奋工作、生活节俭、刻苦学习和掌握经营管理知识密不可分,朱葆三在十七岁便任总帐房和营业主任﹐三年后升经理。1878年他自立门户,开了新裕商行﹐经营进出口贸易。1895~1911年﹐他创办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又投资于英商鸿源纱厂﹑大生轮船公司﹑浙江银行﹑立大面粉厂﹑广州自来水公司及上海《新闻报》等企业﹐正是在这时期世界正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的原因,西方列强暂缓了对中国商品的垄断行为,同时这段时间也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像朱葆三一样的实业家纷纷开办了轻工业工厂,从而大大促进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缓解了当时中国商品的奇缺的状况,并且由于像朱葆三企业家的出现,使得中国工商业与全球工商业的联系更加紧。后来朱葆三又历任中国通商银行总董﹑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上海商务总会协理等职﹐成为当时上海工商界显赫一时的人物,并且他推动了上海金融市场的运转、流通和调剂、促进了上海工商业的发展。 朱葆三之所以能够由此如此成就,其中之一就是他能知人善任,把能人集合在自己的经营场所,使他们乐于挖掘自身的潜能。这也为他在而立之年后产业壮大起到了重要的基础和作用。 而且在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的十里洋行上海朱葆三善于协调各方面和关系,他广泛结交各界人士,在清朝官府、外国领事乃至当时还是微不足道的革命党人中间均有他的朋友。这也使朱葆三在各种危难情况下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在各种纷乱中为自身的经商事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许在大多数人眼中认为商人的唯一目的便是追逐利益,而不管甚至是抛弃自己的道德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袁世凯 (班级:140604 学号:3114001723 姓名:余志豪) 关于对袁世凯的评价,早在建国前就有陈伯达的《窃国大盗袁世凯》一书问世,此书一出,便奠定了袁氏的历史定位问题,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袁氏的脸谱逐渐固定成了一个极其反动和违背民心的政客和暴君的形象。陶菊隐在《北洋军阀统治史话》中提到“袁世凯生前死后至今的一个世纪中,是一个一直受人唾骂的人物。他出卖维新志士,资产阶级维新派骂他;他在山东镇压义和团,农民及下层劳动人民骂他;他逼宣统退位满蒙贵族骂他,骂他是奸雄,是曹操一类的人物,要和他拼命,甚至要干掉他;他残杀国民党人,扼杀民主制度,国民党人骂他;他背叛民国,帝制自为,更遭到全国人民的痛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继续骂他,认为是以他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臭名昭著的一个封建军事集团,他上继曾国藩、李鸿章等出卖国家和反人民的罪恶事业,又替蒋介石政权提供了军事独裁的可耻榜样。”[③]如此的骂声一片,袁氏可谓是死后难安也。 傅德华在《台湾袁世凯研究概述》也提到这个问题,“仅从上列部分专著的书名及论文的篇名用词,如:…袁氏窃国?、…一代枭雄?、…中国近代史上翻云覆雨的政治人物?、…民国叛徒?、…现代化的保守人物?等,不难发现台湾学术界对袁世凯的一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否定的。”[④] 台湾学界如此,大陆的各种出版物中也是一样的基调,尤其是在普通老百姓的口头上,袁氏的名声也是很臭的,拿本人为例,别人动辄骂我的时候总是会带上“你个袁大头”之类的话,我听了也很有点不快之感。 从侯宜杰在《袁世凯评传》的一些叙述中,我们看到袁氏的一生是怎样被描述的,书中的内容提要,“独夫民贼袁世凯是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反动政客。本书引用丰富而确凿的史料,对袁氏反动的一生作了全面的叙述,深刻的分析,科学的评论,淋漓尽致地显露了袁世凯的卑鄙行径、阴谋诡计、狡诈性格。”[⑤]可见袁氏在人们所能见到的读物中是什么样子的,他就是一个刻在模子里的反动的人物。侯先生在写作的时候很明显的是“史从论出”,而非“论从史出”,带着对袁氏的固有的印象来写作和搜集材料的,带有严重的主观色彩和意识形态的某种影子。字里行间显示出对袁氏的不屑和蔑视,如“袁世凯结束了浪荡公子的生活,踏入仕途,作为清政府一个及其普通的小爪牙,开始了自己的反革命生涯。”[⑥]从其用词,浪荡、小爪牙、反革命等词汇,这些都是充满定性的文本表达。又如在描述袁氏在落榜后的言行时,“他又羞又愤,赌气把 过去所做的试问付之一炬,大言不馋的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⑦]而在同样的引述这段话时,在03年张华腾的《袁世凯与近代名流》中却是平平淡淡,没有所谓“大言不馋”等字眼。其实早在他的那本《袁世凯一生》中,也是这种笔调,这种语气。在差不多的同时代的一些历史教科书中,对袁氏的描述也是褒多于贬。在一本编著的《中国革命史》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革命党人的退让,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政治代表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果实。”[⑧]即使在我读书的时候,见到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袁氏的评价也是一味的否定,认为袁是个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没有丝毫的肯定的赞语。这种脸谱化的形象的形成,和国共两党对袁氏的认识有着直接联系,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对袁世凯的定位都是一个反动的人物,所以两岸的出版物和教科书中几乎是清一色的反袁旗帜,骂声一片,下层民众接受的教育,面对文本的种种叙述,对袁氏的认识也只能是一个反面角色,一个独夫民贼,窃国大盗。 学界逐渐改变的袁世凯形象 随着90年代的到来,海峡两岸的学者的文章和著述中的袁氏的正面论述开始出现。“台湾学者中有刘凤翰的《清末袁世凯治兵之道——现代军事传承与创新》(《近代中国》1995

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

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 1.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2.邓世昌(1849~1894)清末海军爱国将领。字正卿。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后历任福建水师海东六、振威、飞霆等兵船管带。光绪五年(1879),调北洋水师。六年,随丁汝昌赴英接舰,驾驶扬威舰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国,任该舰管带。十三年,再次赴英,接带致远巡洋舰。十四年,授记名总兵,加提督衔;同年,北洋海

军编成,任中营中军副将兼致远舰管带。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在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奋勇战斗,遭日舰围攻,仍毅然指挥已受重创的致远舰向日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猛冲,决计与其同归于尽,不幸在冲击中被击沉,与全舰250余名官兵同殉于难。3.丁汝昌(1836.11.18~1895.2.12)晚清北洋海军提督。字禹廷。安徽庐江县人。早年参加太平军,当太平军大势已去的时候,被迫随队叛投湘军,不久改隶淮军,参与对太平军和捻军作战,官至记名提督。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1881年1月,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1888年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弹尽粮绝后又无援军来援的希望,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和瑞乃尔等的逼降,服毒自尽以谢国人。4.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5.道光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的年号(1821—1850)。清宣宗道光(成)皇帝(1782-1850年),名爱新觉罗·绵宁后改为爱新觉罗·旻

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

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 阴沉的宫殿,矗立着崇高的塔尖如长矛一般,柔和而又苦索的山岗细腻地映在天际,岗上摇曳着杉树的圆盖形的峰巅,和闪闪作色、波动如水浪似的橄榄林; 热狂、骄傲、神经质的气息,易于沉溺在一切盲目的信仰中,守着一切宗教和社会的狂潮耸动,人人是自由的,人人是专制的,生活是那么舒适,可是这里的人生无疑是地狱。 就在这个天堂般又魔鬼般的地方,升起过一轮红热的太阳,明媚,刺眼。他从没有落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悬挂在我们头顶,发光发热,直至永恒。 《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作家卡尔路·科路迪的作品。故事主人公——木偶皮诺曹开始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他是老木匠老乔用木头雕刻的一个木偶,不料木偶却活了起来。皮诺曹调皮、逃学、说谎、偷懒、贪玩,在经历了受骗、鼻子变长、在玩耍国变成驴子、在鲨鱼的肚子里等一系列历程。他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点的害处,于是,下决心改掉缺点,努力学习,诚实待人,最终他变成了一个好孩子。 他,就是米开朗基罗。 他狂野,他不羁,他高贵。他欣赏自己,赞赏自己,他不答应别人把他当艺术家来看到,他认为,天才这个词都不配于他。 读罢《马克思传》的学生时代这一部分,说实话,里面

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大一是同学推荐我看的《苏菲的世界》,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弃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啊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这滋味并不好受,所以读《马克思传》,我也只读到了他的学生时代。 天才,总有过人的品性。他的意志简直是一无所能;甚至可说他的精神与他的心也是一无所能。这是一种狂乱的爆发,一种骇人的生命,为他太弱的肉体与灵魂所不能胜任的。“他在继续不断的兴奋中生活。它的过分的力量使他感到痛苦,这痛苦逼迫他行动,不息地行动,以小时也不得休息。”他写道;“我为了工作而筋疲力尽,从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地工作,我除了夜以继日地工作之外,什么都不想。”这种病态的需要活动不特使他的业务天天积累起来,不特使他接受他所不能实现的工作,而且也是他堕入偏执的癖性中去。他要雕琢整个的山头。当他要建造什么纪念物时,他会费掉几年的光阴到石厂中去挑选石块,建筑搬运石块的大路;他要成为一切:工程师、手工人……他要独个子干完一切;建造宫殿、教堂,由他一个人来。这是一种判罚苦役的生活。他甚至不愿分出时间去饮食睡眠。 他的父亲也劝告他不要劳作过度,但是劝告业不起影响。他从不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合人性些。他只以极少的面

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传奇故事

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传奇故事 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传奇故事【张作霖】有一天,张作霖外出遛早,刚走到一个拐弯处,突然传来一声吆喝:“卖包子啦!”张大帅吓了一跳,不禁暴怒:“给我抓起来,毙掉!”大帅亲自执法,砰!朝天开了一枪,小贩吓得几欲瘫掉。大帅很得意:“你吓我一跳,我也吓你一跳。”“我们的电视台是全世界最脏的。哪一次对公众的欺骗,后头没有学者、科学家、甚至院士帮忙?,哪一次没有?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表决开除刘少奇党籍,只有一个人投了反对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是正确的。我不怕站在对立面,将来终有一天,会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崔永元帅哥呀\(^o^)/~ 蒋纬国,出任装甲司令时,正逢雨天,一个女人摔倒在泥水里,几名军官见了,哈哈大笑。蒋纬国看到后怒不可竭,他从屋子里冲出来,喝令这几名军官到雨中罚站,痛斥他们说:你们是军人,是男人,是保护女人的,可你们表现得太不男人了……骂完后,蒋纬国又关自己一个小时的禁闭,惩罚自己管教不力。1917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9岁;朱希祖,39岁……校长是蔡元培,50 岁。最年轻的是画法研究会导师徐悲鸿,23岁。这个年龄,搁现在许多人还是“啃老一族”,而前

辈们已经成为大师了。晏马太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了。他是美国传教士,1847年来到中国,那年他28岁。此后一直住在中国,直到69岁老死上海。41年间,他传教、兴办教育、在战乱年间救助伤亡,做过不少好事。在他的年代,外国传教士常常被中国人视为恶魔,他肯定也遭受过不少非议,还曾经被小刀会囚禁,但他却一直没有离开。民国之初,民众对剪辫抵触情绪极重。冯玉祥部下士兵拒绝剪辫,于是他亲自提枪监视剪辫。士兵们嚎淘大哭剪掉了辫子。未过多久,冯玉祥招兵买马,最关键的条件是:剪了辫子的,一概不要。原来他发现,只有拒绝剪辫之人,才是奴性入骨,唯命是从的人,才是最适合于打造暴力机器的不要招惹金牛座!!! ~~~你懂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毕业证#,北洋大学堂(现在天津大学)颁发。明治维新中期,日本政府为发展经济,增加原始积累,将女性成为政府振兴国家经济的工具。一批又一批被称为“黄色娘子军”的日本妇女,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和亲人,来到了海外。【时光荏苒】1946年,一大群女学生穿过天圌安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的照片曾一度挂在天圌安门上,而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是当时中国的口号。光绪末年,公共租界开始征收轿子税,生意不好的堂子为省钱,未成年清倌人出堂差,就不再坐轿子,而由龟奴肩扛。龟奴肩上铺一条白手巾,清倌人斜坐其上,手扶着龟奴的脑袋,龟奴则双手抱拢妓女两脚。龟奴扛着妓女招摇过市,成

三国人物传记

夏侯惇 西汉夏侯婴的后裔,在董卓讨伐战中救出败给徐荣的曹操,并救出曹操。在和吕布的交战中,左眼虽被曹性的箭射中,最后还是将曹性杀死,在刘被人用诸葛亮是进攻新野,但是遭到诸葛亮的火攻打败,镇压在鄴掀起的反抗曹操的耿纪和晃和刘备的汉中攻防战中听信杨修的鸡肋解疑。和曹操死后病死。曹丕时代为大将军 夏侯渊 夏侯惇的堂弟,夏侯霸威惠和的父亲,连同夏侯惇在曹操起兵时从兵,铜雀台落成时展现曹操军第一弓术,再为水一战中射杀成宜,击败马超后毛遂自荐和毛既共守长安,并平定琼州,张鲁讨伐战中与张合为先锋,后守定军山,在汉中收到刘备攻打时,虽受到曹操我对秒才有所期待却因对山被刘备夺走二焦躁,被黄忠所杀,崇州时官渡之战中保护粮草 曹昂 曹操的长子,因生母刘氏早逝,由丁氏抚养成人。在于安的张素有进攻许昌之举时,虽曹操共往并降服了张素,但在远驻守时收到张素的进攻,把自己的马匹留给了曹操,死于乱战中。丁氏说杀死了我的儿子惊人心平气和要求下乡 荀彧 荀坤之子,荀攸的伯父,当吕布夺走,同程昱死守三,向曹操禁言保护脱离李谷的汉帝,但因反对曹操就任魏帝后因曹操济一空盒意为无用后服毒自杀 郭嘉 经由程昱的推荐使用曹操,而自己也推荐了刘晔,在刘备投靠曹操后程昱和荀彧建议的斩杀刘备建议杀刘备会失去人心。官渡之战前想曹操说明了能战胜袁绍的是个原因,劝曹操再战袁绍前先讨伐吕布,之后也预言了孙策的早逝,及正确的看透了袁绍的减亡,却在袁绍讨伐战中病倒,赤壁之战后曾令曹操感到若是由郭嘉就不会一败涂地的谋臣。 陈阑 与雷薄共同成为纪灵的副将,但因吕布之仲裁撤兵,于袁术自称为帝后,吕布在讨伐战中率灵第五军,却因杨奉与韩褟向吕布倒戈后大吃败仗,之后放弃追随袁术,与雷薄共守嵩山,于刘备攻击袁术之后攻击袁术获得大量财富。 朵思大王 藏匿为诸葛亮率领的蜀国之兵追击的孟获,受诸葛亮释放后死守三江城,之后被误认为援军为杨锋的美女军团所抓,使用毒箭让蜀郡倍感艰辛,但被蜀军垒砌土墙突破城墙,于战乱中战死,以毒泉让蜀军大吃苦头 邓忠、 邓艾之子,追随邓艾与北伐军姜维作战,258年于长城之战中与姜维不分上下,263年与钟会兴起的讨伐蜀国,邓艾为先锋踏破阴平山岳,江油城,攻陷并与绵竹关击败诸葛瞻,虽不久向蜀国投降,但因战后决策统治问题与邓艾钟会发生对立,因钟会之计自身与其父被所捕,之后钟会企图自立而遭讨伐,遭杀 杜预 奉羊軲遗言受任为镇南将军,都督荆州的军事,279年指挥吴国讨伐军连续攻克江陵,武昌使吴国投降, 纪灵 袁术手下使用五十斤三尖刀,因荀彧的驱虎吞狼之计成为迎战刘备的大将,和关于单挑,在刘备被吕布多走下坯后,亦为原书的讨伐刘备的大将,在吕布的仲裁下退兵,之后参加吕布的讨伐战,因杨奉与韩榻,成为皇帝的袁术失势后投靠袁绍被张飞所杀。 赵统 赵云的长子,赵黄之兄。与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与其兄一起造访诸葛亮告诉诸葛亮启过世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