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35王羲之

合集下载

王羲之故事简介

王羲之故事简介

王羲之故事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子昂,一字伯玉,中国晋代书法家。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时期的太原,早年随父亲王献之
学习书法,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传统,后因家族变故,才开始专心研究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以行草为主,他在书法上注重笔墨品味,创造了独特的书风。


笔下的行草字如行云流水,自由奔放,极富韵律美感。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行草典范”。

除了书法成就,王羲之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

他曾历仕多位皇帝,为政清廉、思想开明,深受当时人们的敬重。

王羲之还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文笔俊逸,情感真挚,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王羲之一生还有许多传奇故事,如他曾在晋元帝面前展示书法,字迹如行云流水,赞叹不已;他还曾在临终前写下绝世行草《兰亭集序》,被誉为绝世神品。

总的来说,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书法作品影响深远,为后人留
下了宝贵的遗产。

他不仅在书法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也在政治、文化和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字子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

王羲之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书法史,更是一部传世佳话。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

他勤奋好学,刻
苦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

在他年轻的时候,曾拜师学艺,但很快就超越了师傅的水平,成为一代宗师。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最为著名,他的书法风格秀丽大方,笔势遒劲有力,
给人以一种气吞山河、风卷残云的壮美感觉。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赞誉,也深受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喜爱,被誉为东亚书法的鼻祖。

除了在书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外,王羲之在政治、文化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曾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为国家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文化方面,他还创立了“兰亭集序”,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然而,王羲之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多次遭受贬谪和排挤,甚至被贬
为凉州刺史。

但是,即便在逆境中,他也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王羲之的一生,是一部传世佳话,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艺术的完美,
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他的书法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不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王羲之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创造出不朽
的艺术作品,留下属于自己的传世佳话。

他的一生,就是对艺术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人生的最好启示。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老子,世称王献之,晋朝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是晋朝著名的“七子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生于江苏苏州,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王珣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为人谦和有礼,并有较高的地位。

王羲之的母亲钟皓儿也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女子,她对王羲之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王羲之自幼聪慧,善于学习,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文学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涉及诸子百家,尤其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

同时,他也广泛涉猎历史、地理、诗词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学识素养。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非常高,尤以行书和草书著称。

他的书法兼具笔力雄健和书法风格独特的特点,犹如雄风煦日,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以清澈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了兰亭风景的美感,犹如置身其中。

同时,他在作品中精妙地运用了布局和构图的技巧,使整幅作品既有层次感又能突出主题。

《兰亭序》以它的卓越艺术成就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被广泛传颂。

除了书法,在文学方面,王羲之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的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情感真挚。

他的文学作品崇尚自然,追求真理和美的结合,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他的诗文流传至今,为后人所钦佩。

在王羲之的一生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也是一位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关心民生,尤其是贫苦人家的生活。

他经常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他还倡导时尚,鼓励年轻一代追求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王羲之晚年居住在洛阳,享有盛誉。

他的家塾聚集了众多文化人才,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一时,而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和书法创作。

王羲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艺术与人生的交融。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阳都人,兰陵王氏后裔,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官员。

他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王羲之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族,从小就展示出对书法的浓厚兴趣。

他非常崇拜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专门研究其著作,并模仿其书法风格。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超越了王献之,成为了唐朝以前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王羲之的书法以楷书为主,兼擅行书和草书。

他注重笔画的变化和结构的平衡,极富艺术感和韵味。

他的书法作品风格独特,庄重典雅,行笔疾若飞电,意境独特而深邃。

他的字体流畅自然,笔力遒劲有力,被誉为“天人合一”的境界。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有《兰亭集序》、《自叙帖》等,这些作品都展示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是王羲之最受称赞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展现了王羲之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

除了书法,王羲之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与他的书法一样,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和人文的情怀。

他的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除了才华出众的书法和文学表现,王羲之还是一位重视教育的人。

他担任多个重要官职,在任期间积极推动教育的发展,注重培养青年人的能力和品德。

他发起过多次的文化活动和座谈会,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尽管王羲之一生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时期,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艺术成就和贡献被后人广泛认可,并对后世书法家和文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擘,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书法成就至今仍然被广泛学习和研究,在当代以及国际书法界仍享有很高的声誉。

总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也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人物传记作文600 王羲之

人物传记作文600 王羲之

人物传记作文600 王羲之古代的名人们往往有不少传奇故事,这些故事或许夸大其词,却让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活。

魏晋时期盛行品评人物,因此名人故事尤多,且内容多带有风流不羁之风。

"书圣"王羲之就有很多这种故事。

少年装睡躲灾祸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记载过一则少年王羲之机智自救的故事。

王羲之自小聪明伶俐,深受长辈喜爱。

当时的大将军、他的伯父王敦就非常喜欢他,常把他带在身边,同吃同住。

一日,王敦早起处理公务。

王羲之却贪睡,迟迟没有起床。

王敦的心腹钱凤前来议事。

两人所谋之事甚为机密,因此屏退了左右,但王敦忘记了王羲之的存在。

王羲之在钱凤进屋时就醒了,听到两人密谋起兵叛乱之事,心里十分害怕。

伯父若是知道他听到了此事,一定会杀了他。

议事过半,王敦突然想起帐中还睡着王羲之,连呼大意。

二人急忙跑到内室,掀开床帘一看,王羲之满脸口水,正呼呼大睡。

王敦这才放下心来,悄悄离开。

王羲之听到了伯父与人密谋之事,知道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急中生智将口水弄得到处都是,假装熟睡,这才逃过一劫。

后来,王敦果然发动了兵变,但最终失败。

坦腹东床成快婚虽出身名门,家教甚严,但王羲之身上始终有魏晋名士那种随性洒脱、放荡不羁的性情。

他作为男主角出演的大戏——"东床快婿"被千古传诵,成为佳话。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琅琊王氏。

彼时有"王与(司)马,共天下"的说法,家族所结交者也多是权贵。

大臣郗鉴有个女儿,年方二八,才貌双全。

他听说琅琊王氏的子孙个个才智过人,于是写信给丞相王导(王羲之的伯父),想与王氏联姻。

王丞相非常高兴,请郗鉴派来的管家在子弟中随便挑选。

王氏子弟听说郗鉴要择婿,都精心打扮,只有一人除外。

管家来"面试"时,这位公子正坦胸露腹,卧床看书。

管家回府向郗鉴报告∶"王氏子弟个个英俊不俗,听说大人要选婿,都精心打扮,有礼有节。

唯有一人,坦腹在床,若无其事。

王羲之的简介

王羲之的简介

王羲之的简介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在我国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那么,关于王羲之这个人,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物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人物简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王羲之对后世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

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

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

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

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

人物传记-晋书·王羲之传

人物传记-晋书·王羲之传

⼈物传记-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也。

羲之幼讷于⾔,⼈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鲠称。

尤善⾪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求⼥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弟。

门⽣归,谓鉴⽈:“王⽒诸少并佳,然闻信⾄,咸⾃矜持。

唯⼀⼈在东床坦腹⾷,独若不闻。

”鉴⽈:“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妻之。

羲之雅好服⾷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名⼠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义冠世,并筑室东⼟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阴之兰亭,羲之⾃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

⼜⼭阴有⼀道⼠,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

”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归,甚以为乐。

尝⾄门⽣家,见篚⼏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误刮去之,门⽣惊懊者累⽇。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称:“我书⽐钟繇,当抗⾏;⽐张芝草,犹当雁⾏也。

”曾与⼈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尽⿊,使⼈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声,谓羲之当侯⼰,辄洒扫⽽待之。

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译⽂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

祖⽗王正,官⾄尚书郎;⽗亲王旷,做过淮南(今安缴当涂、芜湖⼀带)太守。

王栽之⼩时候不善⾔谈,⼈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之处。

长⼤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经宣⽽著称。

他员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

⼈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伯⽗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

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警,⽽阮裕也看重王整之,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古代中国王羲之传记

古代中国王羲之传记

古代中国王羲之传记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泰山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巨擘。

他出生于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市)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小聪慧好学,天赋出众。

王羲之少年时期,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虚心向名家请教,勤奋刻苦地学习,不断研究书法的技巧和规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书法水平也逐渐提升,开始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致力于碑刻的研究和创作,他深入研究了古代碑刻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将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对后人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法度传之,不可为统”,提倡学习古人的法度和技巧,但不拘泥于模仿,要有自己的创新和个性。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多种多样,包括《兰亭序》、《昭明文选》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兰亭集序》。

这部作品是王羲之于353年在家族丧事期间所写,以记叙饮宴场景的形式,表达了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篇作品结构严谨,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忧伤与感慨。

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视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除了书法,王羲之还对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擅长绘画和篆刻,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艺术魅力。

他的绘画作品主题多样,涉及山水、花鸟、人物等各个方面,他注重用笔的轻重、布局的合理以及情感的表达,从而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王羲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是一位重要的学者和教育家。

他非常重视教育,致力于培养后人的书法才能。

他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理论著作,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心得传授给后人。

他的理论对于后来的书法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指导性经典之一。

王羲之的影响不仅限于中国,还波及到东亚各国。

他的艺术风格和理论被韩国、日本等地的书法家所吸收,并且在东亚地区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总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他的才华和贡献令人钦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35王羲之编辑张书林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因以右军将军衔领会稽内史,遂世称王右军。

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

忧国爱民王羲之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

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琅琊王氏是两晋时期最显赫的士族。

在王氏家族中,很多人担任过显官要职。

其从曾祖王祥出仕魏晋两朝,历任司空、太尉,太保等职。

伯父王衍先后为晋惠帝的中书令、尚书令和太尉。

南渡后,伯父王导官居宰辅,把持朝政;另一伯父王敦驻守荆州,掌握重兵,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特殊政局。

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是首先建议晋元帝司马睿渡江的东晋开国功臣。

少年时期的王羲之不善言辞,但性格倔强,为人正直,很有主见。

王导和王敦都非常器重他的才华,称赞他是王氏家族中最有出息的子弟。

太尉郗鉴对他更是赏识,主动将女儿嫁给他。

偏居江南一隅的东晋政权,从一开始就由于内部矛盾无法调和而动乱频仍。

在这些动乱中,琅琊王氏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王羲之虽然出身在琅琊王氏,但很少以一家一族的利益为念。

他多次拒绝王导要他到中央政府为官的建议。

他愿意在地方上担任具体工作,以便为振兴东晋王朝建立一番功业。

从晋成帝咸和九年(334)起,大约有六年的时间,他一直在荆州的征西将军庾亮那里供职。

庾亮反对王氏专制朝廷,与王导格格不入。

然而王羲之却能注意与庾亮融洽相处。

他终于赢得了对方的信任,庾亮把他的职务从参军提升到长史。

咸康六年(340),庾亮去世。

临终前,庾亮亲自上表称赞王羲之的才能,建议成帝任命他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不久,晋成帝前后两次发布诏令,委任王羲之作侍中和吏部尚书。

因有违本意,都被王羲之一一谢绝了。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王羲之又一次拒绝要他到中央为护军将军的任命。

他的做法引起朝廷中很多人的非议。

王羲之在回复扬州刺史殷浩的信中,述说了自己的志向。

他讲,自己不愿到中央任职,是由来已久的想法。

但并不是说他不肯为国效力,只要需要,即使是出使充满危险的关陇(时为后赵石虎盘踞)和巴蜀(时为成汉李势盘踞)地区,他皆在所不辞。

迫于压力,王羲之回到建康担任了护军职务,但仍然要求外任。

在反复请求之下,朝廷终于同意他以右军将军的身份出任会稽内史。

到达会稽(今浙江绍兴)任上,正遇上严重的灾荒,王羲之忙打开粮仓赈济这里的灾民。

他向朝廷建议“断酒以救民命”(《全晋文》卷26),认为“此郡断酒一年,所省百余万斛米,乃过于租”(《全晋文》卷24)。

通过实际考察,王羲之了解到东晋政府加在人民头上的赋税徭役过于繁重,而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一带尤甚。

故而他一再上书要求减免赋役,以使人民“小得苏息,各安其业”。

他批评政府的官僚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只会给人民增加负担,“主者涖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

在对会稽郡下属的各县进行检校之后,他发现官仓失盗的现象十分严重。

原因是监守自盗,“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余姚近十万斛”。

王羲之谴责朝中当权者阻挠追查,说他们实际是“重敛以资奸吏”。

认为只要“诛翦一人,其后便断”。

在王羲之担任会稽内史期间,东晋政府内部掀起了一阵北伐热。

荆州刺史桓温掌握重兵,灭掉蜀地的成汉政权之后,积极准备北伐。

桓温企图靠军事上的胜利,提高个人的威望,实现代晋称帝的野心。

永和九年(353),坐镇建康的宰辅司马昱为抑制桓温,抢先命令扬州刺史殷浩为北伐的指挥。

殷浩是徒有虚名的清谈家,毫无作战经验。

他任用降晋的羌族首领姚襄为北伐前锋,结果姚襄中途倒戈,在山桑伏击殷浩。

殷浩惨败而还,北伐军损失极大。

王羲之向来反对盲目北伐。

在殷浩动身前,他曾写过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进行劝阻。

北伐失败后,殷浩不甘失败,复图再举。

王羲之再一次写信给他,告诫殷浩应该汲取失败的教训,“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

他讲,“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盲目北伐召致多次的丧师辱国,是当政者缺乏深谋远虑的结果。

东晋国力不足,军败于外,资竭于内,既然没有力量控制淮河流域,不如全力保住长江不失。

他建议,当政者应该引咎自责,承认错误,集中全力汇集人才,听取有识之士的意见,努力刷新政治,消除烦苛的制度,减免赋役徭役。

只有这样,困难的局面才可能改观。

王羲之警告说,如果坚持割剥百姓的暴政,陈胜、吴广一样的起义马上就会出现。

在写给司马昱的信中,他对一再劳师兴众的后果表示担忧。

指出,打仗要知己知彼,万全而后动。

盲目北伐,取胜的希望很少,而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极大,“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他又写信给尚书仆射谢尚,沉痛地列举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他说,每次参加征役和充运的人中,因为死亡或叛逃的都有很大一部分不能返回家园。

政府不顾人口的损失,仍然对百姓照常进行征发,造成更多人中途叛逃。

按照政府法令,逃亡者的家属和邻居要连坐,于是又有新的人大批逃走。

“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

会稽郡属扬州管辖,扬州刺史王述是王羲之的顶头上司。

王述与王羲之不和,一再冷落和刁难他,王羲之深以为耻。

永和十一年(355),他以生病为由,辞去了会稽内史的官职。

辞官后,王羲之举家定居会稽,不再返回建康。

在到会稽之初,王羲之就对富饶的浙东地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老死这里的打算。

公务之余,他经常与好友谢安等人游视这里的大海名山。

去官后,更“与东土之人尽山水之游”。

王氏属于南渡的北方士族,原籍田地已失,为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必须在南方占取大量土地。

太湖流域是江南土著士族的禁脔,为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北来大族的触角则转向了浙东。

王羲之的山水之游,固然有游乐的成分,但主要目的还是求田问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

《全晋文》卷24中保留有王羲之向朋友索还田产的杂帖,足以证明王羲之对扩张土地的热衷。

一代书圣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书法艺术。

在书法史上,他是个划时代的巨匠。

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他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于他能备精诸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

更在于他能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

汉魏之际,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灿烂的阶段。

人们在汉隶、章草两种书体之外,又创新了行书和楷书。

此后,一些著名的书家钟繇、梁皓、韦诞、卫觊、索靖等人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

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楷书。

钟繇的书法风靡魏晋,在书苑中居统治地位。

王羲之的家族以善书著称,王导于丧乱之际,犹携钟繇的《宣示帖》自随。

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一门共占去六人。

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薰陶。

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即是叔父王廙。

王廙工章楷,笔力效法钟繇。

十一岁时,王羲之在父亲的枕中发现前代人写的笔论,私下里取出阅读。

父亲知道后,告诉他说:“现在你年纪还小,不能理解运笔的法则。

等到长大以后,我再教你。

”王羲之不以为然,他说:“我愿意早一点知道,若等长大,那就迟了。

”父亲只大致地给他讲解了笔论的要点,而王羲之却已心领神会,从此学力日进。

著名的书家卫夫人看到他的字,感叹地说:“这孩子一定是学过《用笔诀》的。

我看他的笔法,十分老成,将来一定能超过我的。

”卫夫人名铄,名书家卫瓘之女,李矩妻。

卫铄师法钟繇,声誉极高。

由于喜爱王羲之,卫铄把他收在自己的门下为徒。

王羲之长大以后,阅历渐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峄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遂改变初学,博采众家之长,试图另辟蹊径,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

最初,他的字并不是最好的,庾翼的字就远胜于他。

经过自己的勤学苦练,用心钻研,他终于熔各家于一炉,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均有很深的造诣。

特别是到中晚年时期,一变质朴的书风,创造出一种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的华贵书体,一跃成为一代宗师。

东晋时期,隶、草、行、楷各体均已大备,比较而言,行、楷因是后出,尚未成熟。

王羲之把它们向前推进变化,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王羲之的主要贡献,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

当时诸体俱全,或以继承为主,不变旧法,仍以隶法写楷,即是所谓隶楷(今隶);或是推陈出新,发展草楷结合的行书。

王羲之选择的是后一种。

它符合书法发展规律,便捷易识,在继承前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变化,是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的结合,并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

第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

书法是一种形象艺术,如果平板少变就会丧失生命力。

王羲之备精诸体,娴熟各家笔法,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使其绚丽异常、丰富多采。

他以不断变化书态和表现不同的手法,避免了千篇一律。

唐人李嗣真在《书后品》中惊叹“羲之万字不同”,确实发现了王氏变化多端的书法特点。

唐太宗在《晋书·王羲之传》后作制,给予王羲之的书法极高评价。

他写道:“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运连;夙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人们的承认和喜爱,逐渐取代钟书而大行于世。

庾翼见到王羲之用章草写给其兄的信,深为折服,叹息不已,亲自写信给他,说:“我过去有草圣大家张芝的十张章草帖,南渡时丢失了,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好字了。

看到你的章草,写得如此神采动人,使我感觉旧帖又回到了我的面前。

”王羲之的书帖墨迹逐渐被人们视为珍宝。

有一次,王羲之到门生家做客,门生设佳馔招待他。

王羲之想以书相报,见室内有一棐木几,非常滑净,于是提笔便写。

其书真草相半,潇洒飘逸,门生欣喜若狂。

为感酬先生,门生亲送王羲之回郡。

回来的时候,门生发现王羲之的书迹已被父亲刮掉。

他懊恨之极,为此难过了很长的时间。

另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看见一位卖扇子的老妇人生意清淡。

他走近扇子摊,在一些扇子上面写了点字。

看到老妇人面现愠色,王羲之笑着解释说:“你说这是王右军的字,每把扇一百钱。

”老妇人半信半疑,照着办了,果然被众人一抢而光。

王羲之生性爱鹅。

他听说一家养的鹅极善鸣叫,便兴致勃勃地去看。

不料,那家人为得到王羲之的字,竟然把鹅杀掉做成了款待他的菜,搞得他哭笑不得。

山阴县一位道士也有几只好鹅,王羲之来求购,道士对他说:“我的鹅不卖,如果你肯为抄篇《道德经》,这群鹅便白送给你。

”王羲之对于自己的书法也很自负。

自称:“我的字与钟繇不相上下,而张芝则要在我之后了。

”他写信给别人说:“张芝学书墨池,我也这样下功夫,怎么会落在他的后面?”王羲之的真迹没有能保留到现在。

存世的主要是他书迹的刻本。

他所写的楷书,以《黄庭经》、《乐毅帖》等最有名,行书以《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

《兰亭集序》写于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

王羲之邀请了关系密切的朋友和子侄,集当时名流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亭进行修禊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