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流程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10版)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二)临床诊断依据。
根据《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版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WBC大于10×109/L或小于4×109/L,伴或不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三)病原学依据1.病原体检测。
2.痰细菌学检查:(1)采集:尽量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标本。
(2)送检:尽快送检,不得超过2小时。
延迟送检或待处理标本应置于4℃保存,保存的标本应在24小时内处理。
3.血清学标本的采集:采集间隔2—4周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双份血清标本,主要用于非典型病原体或呼吸道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的测定。
4.检测结果诊断意义的判断:(1)确定:①血或胸液或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标本培养到病原菌或其它病原体;②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同时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补体结合试验)≥1:64,肺炎衣原体抗体滴度(微量免疫荧光试验)≥1:32,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间接荧光抗体法)≥1:128;嗜肺军团菌I型尿抗原检测(酶联免疫测定法)阳性-8 ;③血清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 J。
(2)有意义:①合格痰标本培养优势菌中度以上生长(≥ +++);②合格痰标本细菌少量生长,但与涂片镜检结果一致(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③3天内多次培养到相同细菌;④血清肺炎衣原体IgG抗体滴度≥1:512或IgM抗体滴度≥1:16(微量免疫荧光法);⑤血清嗜肺军团菌试管凝集试验抗体滴度升高达1:320或间接荧光试验IgG抗体≥1:1 024 。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15年)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估计3900元)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液分析、大便常规+OB;(2)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痰培养+药敏,拭子培养+药敏,血培养,细菌涂片等;(4)胸部正侧位片、胸部CT、心电图;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气分析、D-二聚体、血氧饱和度、B超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头孢替安、阿奇霉素。
2.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最新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12)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 J13-J15,J18)(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1. 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2. 发热;3. 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4. 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5. 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1. 支持、对症治疗;2. 经验性抗菌治疗;3. 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4. 中药辨证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 7-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J13-J15,J18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1-3天: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PR)、血气分析、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病原学检查(支原体抗体、病毒筛查、军团菌抗体、结核抗体)痰涂片、痰培养及药敏(4)胸正侧位片、心电图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胸部CT、D-二聚体、B超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素。
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呼吸科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

呼吸内科开展临床护理路径病种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进入临床护理路径标准根据《护理学基础》(殷磊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临床护理文书规范》(广东省卫生厅编,广东科技出版社)。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入院后第1-3天。
1、入院宣教(1)病区环境(2)主管医生(3)主管护士(4)护士长(5)作息时间(6)探视制度(7)订餐2、入院评估3、指导完善各项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指导采血前6小时禁食、禁饮。
及时正确采集血液标本,及时送检。
(4)心电图、胸部X片指导患者及时完成检查,必要时由运送工人陪同检查。
4、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及时完成其他检查项目:腹部超声,胸部 CT或MRI检查,心、肺功能测定等。
5.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胸部CT、血氧饱和度等。
社区获得性肺炎路径说明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胸部CT、D-二聚体、血氧饱和度、B超、有创性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
2.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卫生部临床路径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4)胸部正侧位片(必要时胸部CT)、心电图,末梢血氧饱和度。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D-二聚体、血凝全套、降钙素原检测,B超、电子气管镜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
2.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胸部CT、D-二聚体、血氧饱和度、B超、有创性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
2.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讲稿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流程文档

(2)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
• 目前 、欧洲和中国尚没有制定专门的针对非典型 肺炎的诊断标准,
• 2006年 呼吸协会制定的CAP诊治指南提出的非典 型肺炎诊断标准为:
• 年龄小于60岁;
• 没有或仅有轻微的基础疾病;
• 顽固性咳嗽;
• 胸部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
• 无痰或快速诊断试验未发现病原体;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
• 社区获得性肺炎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典 型肺炎和非典型肺炎。典型肺炎(typical pneumonias)通常又称为大叶性肺炎,而 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一般 用以描述那些全身症状比呼吸道症状更明 显的肺炎,或者是细菌以外病原体引起的 肺炎。两者鉴别要点见表1。
表1 典型起病急,发热、咳嗽、脓痰、有时 隐匿性起病(10~20天潜伏期),多
床表现 伴有胸痛
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
肺外表 不常见 现
发热、乏力、头痛、肌痛、腹泻等肺 外表现常见
X线表现 早期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 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肺部多种形态的 肺叶模糊。随病情进展表现为大片 浸润影,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 炎症浸润阴影或实变影,有时可见 见,有时从肺门附近向外伸展,部分 支气管充气征,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患者出现少量胸腔积液
三、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流程
• (一)适用对象 •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
(二)诊断依据
• (1)CAP的诊断依据: 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 学分会制订的CAP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规定的 CAP的诊断标准为:
• 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加重, 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讲稿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 病 微 常见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 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 生物 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克雷伯 衣原体、嗜肺军团菌
菌等
治 疗 药 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大环内酯类或者呼吸喹诺酮类(如左
实施临床路径的目的
? 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最佳医疗护理模式, 诊疗、护理标准化;
? 缩短患者住院天数; ? 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 协调各部门通过临床路径保持一致性提高
效率; ? 降低医疗成本和住院费用。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定义
?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 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 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 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 炎,是威胁人群健康的常见感染性疾病之 一。
? 没有或仅有轻微的基础疾病;
? 顽固性咳嗽;
? 胸部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
? 无痰或快速诊断试验未发现病原体;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10×109/L。
?
满足上述6条中的至少4条应考虑为非典型肺
炎,敏感性为 77.0% ,特异性为 93.0%。满足上述
1~5条中的至少 3条应考虑为非典型肺炎,敏感性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流程
一、临床路径定义
? 临床路径:是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种疾 病的治疗、护理、康复、检测等所制定的 一个最适当的,能够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 的照护计划。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有效地医 院质量管理工具和疾病诊疗及评估标准。
? 与临床诊疗指南相比,临床路径更加细化 医疗过程,关注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注重 对过程中无效行为的控制,具有高度的时 效性。
? ③存在以下异常体征之一:呼吸频率≥30次/min;脉搏≥120次/min; 动脉收缩压<90mmHg;体温≥40℃或20×109/L或<4×109/L,或中性 粒细胞计数<1×109/L;呼吸空气时PaO2<60mmHg,PaO2/FiO250mmHg; 血肌醉(SCr)>106μmol/L或血尿素氮(BUN)>7.1 mmol/L;血红蛋 白<90g/L或红细胞压积(HCT)<30%;血浆白蛋白<25g/L;有败血症 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证据,如血培养阳性、代谢性酸中毒、 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血小板减少; X线胸片显示病变累及1个肺叶以上、出现空洞、病灶迅速扩散或出现 胸腔积液。
? 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加重, 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 ②发热; ? 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 ④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 ⑤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间质
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 以上1~4项中任何一款加第 5项,并除外肺结核,
物
或者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大 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β内酰
环内酯类或者呼吸喹诺酮类有效 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无效
三、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流程
? (一)适用对象 ?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
(二)诊断依据
? (1)CAP的诊断依据: 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 学分会制订的 CAP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规定的 CAP的诊断标准为:
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
主 要 临 起病急,发热、咳嗽、脓痰、有时 隐匿性起病( 10~20天潜伏期),多
床表现 伴有胸痛
为阵发性刺激性干咳
肺 外 表 不常见 现
发热、乏力、头痛、肌痛、腹泻等肺 外表现常见
X线表现 早期见肺纹理增粗或受累的肺段、 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肺部多种形态的 肺叶模糊。随病情进展表现为大片 浸润影,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见,
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 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润浸症,肺血管炎等, 可明确临床诊断。
(2)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
? 目前美国、欧洲和中国尚没有制定专门的针对非典 型肺炎的诊断标准,
? 2006年日本呼吸协会制定的 CAP诊治指南提出的非 典型肺炎诊断标准为:
? 年龄小于60岁;
为83.9% ,特异性为 87.0%(见表3)。
(3)CAP入院治疗标准
? 满足下列标准之一,尤其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并存时,建议住院治 疗。
? ①年龄≥65岁。
? ②存在以下基础疾病或相关因素之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 慢性心、肾功能不全;恶性实体肿瘤或血液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征(AIDS);吸人性肺炎或存在容易发生吸入的因素;近1年内曾因 CAP住院;精神状态异常;脾切除术后;器官移植术后;慢性酗酒或 营养不良;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
肺癌 多无急性感染中毒症状, 痰脱落细胞发现癌细胞;胸片或胸部 CT发现肺内 经抗生素治疗
但是痰中带血多见。伴发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 或者肺门块影,有分叶 后肺部炎症不
2、 CAP的主要鉴别诊断
疾病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胸部影像学
抗感染治疗后 反应
肺结核 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午 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 X 线胸片见肺尖或锁骨 一般抗菌药物
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 菌
上下的点片状阴影,病 治疗无效
体重减轻等
灶有渗出、增殖甚至钙
化,密度不均,消散缓 慢,且可形成空洞或肺 内播散
(4)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 符合下列标准中1项或以上者可诊断重症肺 炎,需密切观察,积极救治,有条件时收 入ICU治疗:①意识障碍;②呼吸频率>30 次/min;③PaO2<60 mm Hg, Pa02/FiO2<300,需行机械通气治疗;④动 脉收缩压50%;⑦少尿:尿量<20 ml/h,或 <80 ml/4h,或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 析治疗。
?炎(typical pneumonias)通常又称为大叶性肺炎,而 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s)一般 用以描述那些全身症状比呼吸道症状更明 显的肺炎,或者是细菌以外病原体引起的 肺炎。两者鉴别要点见表1。
表1 典型肺炎和非典型肺炎的主要鉴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