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客运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可编辑)

中国客运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也有明显的改善和发展。
运输行业的重要性随着我们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快速提高,不管是旅客运输还是货物运输的发展与变化都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而在其中旅客运输又成为运输行业的重中之重。
进一步提高客运业的发展,是我国在新时期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而对于客运业的分析研究,在我国大部分还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或者依据相关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只进行表面的比较对照,从而描述其发展趋势, 缺少对客运行业情况的深层次定量分析。
因此,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技术对这个领域进行尝试性研究,选择客运量这个指标代表客运业发展进行分析。
本文首先对客运量及相关的发展情况和趋势在总的层面和不同客运方式层面分别进行了分析,进而采用 EG 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不同运输方式的客运业总量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 GDP的比重、客运线路建设长度、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这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公路、民航客运量与第三产业结构比例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民航客运量与人均GDP是单向因果关系,并且需要进一步完善、改变不同客运方式的比例。
关键词:客运量,影响因素,因果检验1 中国客运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bstract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s fast development, our country's transportation also has the distinct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ce oftransportation industry enhances fast along with our economy unceasingdevelopment, no matter is the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or goods traffic's developmentbecome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passengertransportation becomes the most important. To further enhance passengertransportation's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in the economicalsteady quick development in the new timeBut regarding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s industry analytical study,in our country,majority of them mainly use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or based on the relatedstatistical department's statistical data, only carries on superficial comparison , thusdescribes its trend of development, lack deep leve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i ndustry’s situ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uses the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to conduct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to this domain,choose passenger capacity to stand for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developmentFirst,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chinese passenger capacity andrelated factors totally and in different modes of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Then, useEG Conintegration Test and Grainger Causality to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passenger capacity of different modes in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and GDP perperson、 the tertiary industry’s ratio、the line of passengertransportation、urbanpopulation’s ratio.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passenger capacity of public road 、civil aviation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s ratio have no Grainger consequence.; thepassenger capacity of civil aviation and GDP per person has uni-directional Graingerconsequence; we need to perfect and change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passengertransportaion modesKEY WORDS: Passenger Capacity; Influence Factor; Granger Csusality Test2 中国客运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目录第1章前言.11.1 选题意义及背景11.1.1选题意义..11.1.2国内背景..11.1.3国际背景..31.2国内研究现状..41.3研究思路与方法.6第 2 章格兰杰因果检验..72.1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72.1.1 序列平稳性检验..72.1.2 序列协整性检验102.1.3 格兰杰因果检验11第 3 章客运量及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133.1 关于客运总量及相关的发展趋势..133.2 指标与数据的选取..173.2.1 指标变量的选取173.2.2 数据来源及数据调整193.3 客运量与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193.3.1 我国客运量总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193.3.2 单位根检验203.3.3 EG协整检验233.3.4 格兰杰因果检验24第4章总结..274.1 结论..274.2 研究中发现的问题..29参考文献.31致谢331 中国客运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图表索引图 3- 1 我国客运量变化趋势图.13图 3- 2 铁路、水路、民航的客运量发展趋势图.14图 3- 3 公路客运量发展趋势图.15图 3- 4 不同客运方式构成比例图15图 3- 5 客运线路建设长度发展趋势图..16图 3- 6 不同运输方式的线路比较图..17图 3- 7 客运量与国民经济发展趋势比较图20表 3- 1 客运量与宏观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18表 3- 2 客运量与客运建设水平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19表 3- 3 公路客运相关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21表 3- 4 公路客运量相关变量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结果.21表 3- 5 铁路客运量及相关变量单位根检验22表 3- 6 铁路客运量及相关变量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22表 3- 7 民航客运量及相关变量的单位根检验..22表 3- 8 民航客运量及相关变量差分后的单位根检验..23表 3- 9 公路客运量协整检验结果23表 3- 10 铁路客运量协整检验结果.24表 3- 11 民航客运量协整检验结果..24表 3- 12 公路客运量与产业结构、GDPP指标的格兰杰因果检验25表 3- 13 铁路客运量与城市化水平指标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26表 3- 14 民航客运量与相关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261 中国客运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 1章前言1.1 选题意义及背景一个国家,过去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都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 民间流传的一句话,最形象的表达了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要想富,先修路”。
四川省汽车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问题研究

一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n d R f  ̄ s e z l i - c h
业带. 以及 以 成 都 经 开 区 汽 车 产 业 制造 基 地 为 龙 头 , 青自
步 巩 固 和 提 高 在 全 球 汽 车产 业 链 及 价 值 链 中 的 地
位. 增 强 对力 。
四 川 省 汽 车 产 业 发 展 历 程 及现 状
一
、
车辆 销 售 及 售 后 服 务 为 主 较 完 整 的 产 业 体 系 已 经
( 一) 已 初 步 形成 较 完 整 的产 业 体 系
目前 全 省 共 有 汽 车 整 车 、零 部 件 生 产 企 业 近 5 0 0家 , 其 中整车 制造企业 l l 家. 从 业人 员近 l 4 万 人 。聚 集 了一 汽 丰 田 、 一汽一大众 、 沃尔 沃 、 重 汽
逐 步 形 成 ( 二) 产 业布局持 续优化 , 集 群 发 展 态 势 初 步
形 成
四 川 汽 车 产 业 从 最 初仅 集 中 在 成 都 、 绵 阳、 资 阳等地 . 逐 步扩 展至南 充 、 内江 、 广安 , 甚 至 攀 枝
花、 达州 、 雅 安 等 地 。初 步 形 成 了 以 成 都 为 中心 , 绵 阳、 南充、 资阳、 广 安 相 连 为 主 的 环 形 汽 车 制 造 产
业 布 局 及 配 套 服 务 体 系 还 有 待 改 进 ,后 续 发 展 能
汽富维 、 宁波 华 翔 等 知 名 配 套 企业 。初 步形 成 了 以 乘用车 、 重巾型载货汽 车 、 中轻 型 客 车 、 越野 车 、 微 型车 、 天然气汽车 、 改装车 、 专用车等整 车为龙头 , 以发 动 机 、 车桥 、 变速箱 、 减震器 、 轴 瓦 等 关 键 零 部 件 为 配 套 的 汽 车 产 业体 系 。 2 0 1 3年 , 全 省 汽 车业 总 产值 1 7 7 2亿 元 ; 其 中整 车产值 9 4 2亿 元 , 同 比增 长5 7 %; 汽车零部件产值 8 3 0亿 元 , 增长 3 8 _ 3 %; 实 现利 润 2 l 1 . 2亿 元 , 其 中 整 车 企 业 利 润 1 2 3 . 2亿 元 ,增 长 1 0 5 % :零 部 件 企 业 利 润 8 8亿 元 .增 长 l 3 4 % … 此外 . 四J I I 还 积极 帮 助 企 业 提 高 科技 创新 和设 计 研 发 能 力 . 健 全 汽 车 销 售 和售 后 服 务 体 系 。 在 四J I l 南骏 、 重 汽王牌 、 绵 阳 华 瑞 等 重 点 企 业 组 建
我国汽车后市场问题分析

我国汽车后市场问题分析摘要: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但与之相关的汽车后服务市场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本文针对现在汽车后市场发展进行分析,对汽车后市场现今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论述,针对各种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汽车后市场;问题;策略一,汽车后服务市场的概念及现状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1.72亿辆。
全国有40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百万辆,与2014年相比,私家车增加1877万辆,增长17.77%。
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31辆私家车,北京、成都、深圳等大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60辆。
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每年都在以一种疯狂的趋势快速增长。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人们对各个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汽车服务行业自然首当其冲。
所谓汽车后市场是指汽车销售以后,围绕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它涵盖了消费者买车后所需要的一切服务。
也就是说,汽车从售出到报废的过程中,围绕汽车售后使用环节中各种后继需要和服务而产生的一系列交易活动的总称。
汽车市场发展迅速,但与之相关的汽车后服务市场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而在整个汽车产业链利润中汽车的后市场占大部分。
二,我国汽车后市场存在的问题汽车后市场大体上可分为七大行业:汽车保险行业;汽车金融行业;汽车IT行业;汽车精品、用品、美容、快修及改装行业(汽车养护行业);汽车维修及配件行业;汽车文化及汽车运动行业;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
我国的汽车后市场与国外相比刚刚起步并不完善。
其中主要表现为这几方面。
1、汽车零件生产技术落后我国汽车行业起步较晚,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尤其体现在汽车的零件生产技术领域。
国内知名汽车企业大多数生产厂商是合资企业,缺少产品的核心技术,独自生产一些精密零件十分困难。
2、投资有风险,恶性竞争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投资成本较大,建设一套完备的售后服务体系不但投资巨大,风险同样巨大。
汽车后服务市场内部恶性竞争普遍存在。
国内的各大汽修厂遍地开花,例如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宣化街,街道两旁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汽修商铺,竞争相当激烈。
科研课题论文:我国车用发动机技术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行业经济论文我国车用发动机技术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引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 1800 万辆。
其中乘用车产1448. 53万辆,销 1447. 24 万辆,同比增长 4. 23% 和5. 19%,商用车产 393. 36 万辆,销 403. 27 万辆。
汽车保有量为1. 06 亿辆,首次超过 1 亿,而到 20xx年预计汽车保有量将达到 1. 5 亿辆。
在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的拉动下,自主品牌乘用发动机,尤其是轿车发动机产销量出现了明显增长,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轿车发动机及商用车柴油机的核心技术,如涡轮增压技术、燃油电喷技术、高压共轨技术等仍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
当前正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始,自主创新,提高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的占有率是“十二五”汽车工业规划的重点任务,20xx年,中国将促进汽车产业与关联产业、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汽车制造大国转向汽车制造强国[1]。
1 我国车用发动机技术发展现状。
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发动机基本是在 10 年前开始发展起来的,尤以奇瑞、吉利、长城、华晨和江淮等企业为代表。
尽管 10 年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发动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较快发展,年产量达到了200 多万台,但产量与技术水平都与合资品牌存在着一定差距,尤其是发动机高压共轨、涡轮增压等关键技术[1]仍主要掌握在外资零部件企业手中,国内只有极少数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掌握了这些技术。
加快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技术的开发,是业内十分关心的问题。
1. 1 自主品牌轿车发动机产量及技术有所提高。
从中汽协的统计数据看,20xx年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 611. 22 万辆,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 294. 64 万辆,自主品牌企业的轿车产销量不但逐年有明显增长,而且发动机技术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007 年江淮汽车公司推出两款自主研发和制造的新款发动机2. 4CBR 及 2. 0T 发动机,在节能及动力提升方面获得重大技术突破,处于国内领先、世界同步水平。
天府新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思考——以天府新区·成都国际汽车城为例

力巨大。同时 , 地产地销也使汽车产销企业具备 了得 天独厚 的成本 优势。再次 , 成渝经济 区的快速建设 正 加快构建 中国经济发展第 四极格局 , 处于成渝经济 区 和天府新 区重要 区域 的龙泉驿 区 , 着成都 国际汽 车 随 城的建设 , 必将成为西部地 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和 国际 化进程 、 领先建成天府 新区西 部“ 内陆开放 高地 ” 的重
,
是 国家级成都 经济技术开发 区所 在地 、国 家新型 “
高 端的快速 崛起 , 奠定 了天府新 区 ・ 成都 国际汽 车城
中 成 市 党 学 22第 期 共 都 委 校 报 o 年 4 团 1
一 堂 蕉 堡I
汽车产 业在 中外汽车 产业体 系 中的重 要地位 。2 1 0 1
要 力量。
年, 天府 新 区・ 成都 国际汽 车城实现整 车产量达 到 1 5
万辆 、 车产业销售 收入 60 元 , 汽 0亿 按照汽 车产业 “ 三
步走 ” 战略 , 预计 到 2 1 年 . 0 0 0 5 2 2 年将分 别实现 整车
整机 产 量 8 万辆 、2 万 辆 , 车产业 销售 收入 达 到 0 15 汽
一
大 麦格 纳 、 汽 富维 、 国汉 高等 10 家关键 零部 一 德 8余
件 项 目聚链 发展 , 初步形 成年产 百万辆 产能平 台 , 汽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成为了国内外企业展示品牌、推广业务、拓展市场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从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1. 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会展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2万场次,总展览面积超过了2000万平方米,参展商数目超过了100万家。
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会展业规模不断扩大。
2. 地区分布趋于均衡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各地区的会展活动也趋于均衡。
除了一线城市外,二线城市的会展活动也逐渐增多。
例如,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都已经成为了全国重要的会展城市之一。
3. 行业细分趋势明显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行业细分也越来越明显。
例如,汽车展、工博会、家博会等专业展会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重要展会。
此外,以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为主题的科技类展会也逐渐兴起。
二、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会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会展行业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 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对于会展行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就能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3. 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展行业也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未来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1. 会展行业进一步细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会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细分化。
未来会展行业将会更加注重细分领域,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2. 会展形式更加多样化未来会展形式将会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展览会外,线上展会、VR展会等形式也将会逐渐兴起。
3. 会展数字化程度逐渐提高未来会展数字化程度也将会逐渐提高。
私人轿车市场分析与预测报告

中国私人轿车市场分析与预测报告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报告摘要在中国的消费者步入大型消费之际,私人轿车消费市场迅速崛起;2002年,北京私人购买轿车的比例在85%左右;而在珠江三角洲,私人轿车,特别是豪华私人轿车的消费几年来也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成都、南京、郑州等内陆城市轿车消费也正在成为私人消费的热点;中国汽车新网几年来所倡导的将轿车视为一种耐用消费品的研究理念正在逐步被市场所验证;中国汽车新网认为,消费者真正将轿车作为一件耐用消费品而不再把轿车作为一种奢侈品之时就是中国私人轿车消费市场真正启动之日;可以想象,如果中国的城镇家庭拥有一辆私人轿车像拥有一台电视机或电冰箱那样普遍,中国私人轿车市场的规模会有多大;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不太现实的;是的,目前是不现实的,然而在5年以后,10年以后,谁敢保证它是不可能的呢根据中国汽车新网的预测,2007年中国将有36865万户家庭,其中29235万户城镇家庭;假如2004-2007年,有5%的城镇家庭购买了轿车,这将意味着5年间将至少存在1000万辆的私人轿车需求,年均200万辆;如果有10%的城镇家庭购买了轿车,这将意味着2000万辆的轿车需求,年均400万辆;而在2002年,中国轿车的总体销售仅仅100万辆出头,如果纯考虑私人轿车购买量,市场销售远远未达到100万辆;简单的比较就可以发现未来几年私人轿车消费市场的潜在规模是如何的巨大;中国汽车新网开发本研究报告的目的就是要提示轿车制造商应充分重视这一快速成长的细分市场;同时利用专家法对该细分市场进行系统的、深入的分析,并基于大量的定量数据和调查分析来判明该细分市场在未来5年的发展潜力;以帮助轿车制造商正确认识这一细分市场;本报告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中国轿车/私人轿车保有量、私人轿车消费现状、私人轿车的区域性消费/购买力分析、未来几年私人轿车消费的潜力分析等;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国内贸易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2年中国私人轿车拥有情况调查●轿车经销商访谈●轿车用户访谈轿车级别的划分划分轿车级别轿车的主要依据是发动机的总排量;发动机的总排量是指发动机全部气缸的工作容积之和,单位是“升”;中国轿车级别的划分就是以发动机总排量作依据的;按规定,排量小于或等于1升,属于微型车;排量大于1升且小于或等于升,属于普通级轿车;排量大于升且小于或等于升,属于中级轿车,排量大于升,属于高级轿车;一般排量越大的轿车,功率越大,加速性能越好,车内的装饰也越高级,其档次也就越高;根据上述标准,考虑到中国轿车市场的实际情况,中国汽车新网将排量在升及其以下的轿车定义为低档轿车,排量大于升且小于或等于升的轿车定义为中档轿车,排量大于升的轿车定义为高档轿车;主要结论•1998-2002年,中国民用汽车的总体保有量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1998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总量为1319万辆;2002年,达到2054万辆;5年研究期内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998-2002年,民用载客汽车一直在汽车保有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002年,民用载客汽车在汽车保有市场占57%的份额;•2004-2007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将以年均不低于15%的速度增长;预计复合年增长率为20%左右,高于1998-2002年的增长;2004年,预计保有量将达到2372万辆,到2007年,将接近4925万辆;其中载客汽车将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1998-2002年,中国私人汽车的保有量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1998-2002年的5年的研究期内,共增长了129%,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达到23%;•截止到2002年年底,中国私人汽车的保有量约972万辆,比2001年增长26%;从总体规模上来看,2002年私人载客汽车的保有量仍是私人汽车保有市场的主体;•2002年,私人载客汽车的保有量达到618万辆,同比增长%;在5年的研究期内共增长168%;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占据了整个私人汽车保有市场的近64%;•2004-2007年,中国私人汽车的保有量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2004年,估计私人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1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到2007年,私人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2923万辆,同比增长24%;•1998-2002年,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十个地区和城市在保有量上均实现了翻一番或翻十番的增长;其中北京是私人汽车拥有量最高的地区,其次是广州;但二者的差距是显着的;2002年,北京地区的私人汽车地区保有量近80万辆,而位于第二的广州地区仅仅30万辆; •1998-2002年,中国轿车保有量年均增长在16%左右;到2002年,轿车保有量达到了近630万辆;5年研究期内共增长%,复合年增长率为%;•1998-2002年,轿车保有量在载客汽车保有量中基本上占据了半壁江山;在主要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等地区,轿车占比相对较高;但在中等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微型客车或微型货车占据着主导地位;•1998-2002年,轿车保有量在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逐步增加;到2002年,轿车在汽车保有量中的基本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水平;•2004-2007年,中国轿车保有量将会有一个快速的增加;5年预测期内,预计增长在172%左右,复合年增长率为28%;到2007年,中国轿车的保有量预计将突破2100万辆;其在载客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将达到59%,同时在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也将接近43%;•1998-2002年,中国轿车人均保有量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长的态势;到2002年,中国轿车千人拥有量达到了辆;•2004-2007年,由于中国轿车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轿车保有量的稳步增长;预计在未来5年的预测期内,中国轿车人均保有量将有163%的增长;到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千人拥有量将达到15辆;•1998-2002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增长迅速;2002年,其保有量达到了近151万辆;5年研究期内增长了244%;私人轿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体现了中国私人轿车消费能力的普遍提升;特别是北京、广州等城市,私人轿车购买力极其旺盛;•2004-2007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将有300%的增幅;到2007年,中国私人轿车的保有量将达到841万辆;•1998-2002年,中国私人轿车拥有量增加较快;2002年,千人拥有私人轿车辆;5年研究期内增长了234%;•2004-2007年,中国私人轿车人均拥有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07年,千人拥有私人轿车的数量为辆;•2002年,城市中目前已有%的家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轿车;•2002年,汽车现值目前在中国城市家庭财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由于不同收入家庭户均拥有汽车现值相差悬殊,在户均年收入4万元以下的家庭中,汽车现值占家庭财产总值比重均未达到1%,但在户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的家庭中,这一比例都在5%左右;•1998-2002年,私人购买比例加速上升.已成为轿车市场增长的主流;销售流向从1998年的%上升至2002年的42%;•2002年,中国私人轿车购买量在当年轿车销量中的占比已经达到了42%;与1998年相比,提升了约9个百分点;2004年,预计这一指标将达到45%;而2007年,将达到60%;•2002年,私人轿车消费在几个大城市出现了热销的局面;主要原因是这几个大城市人均GDP大都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远远超过国际上轿车进入家庭的起步线;•2002年,中国平均每千人拥有辆汽车,而美国是人1辆,西欧是人1辆,日本是2人1辆,全世界平均是8人1辆;•对私人汽车来说,美国每千人每年购买的私人汽车达60辆;中国2000年每千人私人购车仅辆,而其中购买轿车者每千人仅辆;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预计未来几年中,私人轿车的需求继续加强;到2007年,有购车能力的家庭将达到5000万户;目录1 中国私人汽车保有状况分析1998-2002年,中国民用汽车的总体保有量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1998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总量为1319万辆;2002年,达到2054万辆;5年研究期内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1998-2002年,民用载客汽车一直在汽车保有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占比在5年研究期内呈现出增长的态势;2002年,民用载客汽车在汽车保有市场占57%的份额;与此同时,载货汽车的占比则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其占比从1998年的47%下降到2002年的40%;2002年,民用载客汽车和载货汽车在保有市场的集中度达到97%;表1 1998-2002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分析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998-2002年增长%1998-2002年CAGR%载客汽车6548324740230785373339939595增长%载货汽车6278943674952871632017652396 8289207增长%其它专用汽车165175167644172536195797 221867增长%特种汽车200592209934216031232620 252682增长%合计辆增长%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表2 1998-2002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占比分析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载客汽车载货汽车其它专用汽车特种汽车合计%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2004-2007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将以年均不低于15%的速度增长;预计复合年增长率为20%左右,高于1998-2002年的增长;2004年,预计保有量将达到2372万辆,到2007年,将接近4925万辆;其中载客汽车将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表3 2004-2007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预测年度2004 2004 2005 2006 2007 2004-2007年增长%2004-2007年CAGR%载客汽车增长%载货汽车8987966 9671830增长%其它专用汽车253884 289209 334232 380395 443260增长%特种汽车277611 305895 337541 376391 428485增长%合计辆增长%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表4 2004-2007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占比预测年度载客汽车载货汽车其它专用汽车特种汽车合计%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1998-2002年,中国私人汽车的保有量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1998-2002年的5年的研究期内,共增长了129%,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达到23%;截止到2002年年底,中国私人汽车的保有量约972万辆,比2001年增长26%;从总体规模上来看,2002年私人载客汽车的保有量仍是私人汽车保有市场的主体;2002年,私人载客汽车的保有量达到618万辆,同比增长%;在5年的研究期内共增长168%;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占据了整个私人汽车保有市场的近64%;而私人载货汽车的保有量达到350万辆,同比增长%;在5年的研究期内共增长82%;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为16%,占据了整个私人汽车保有市场的36%;与私人载客汽车的保有量相比,私人载货汽车的保有量增长较为缓慢;2002年,私人载客汽车和私人载货汽车在私人汽车保有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其它类型的私人汽车保有水平相当低;表5 1998-2002年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分析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998-2002年增长%1998-2002年CAGR%载客汽车2306483040914 365090946985396182786增长%载货汽车19203322286735 2590870298948350332增长%其它专用汽车5808 6259 7250 14530 24288 增长%特种汽车3880 4925 4275 5217 4858 增长%合计辆4236505338833 625330477077669715252增长%注:载货车包括普通载货车和专用载货车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表6 1998-2002年中国私人汽车分类保有量占比分析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客车载货车其它专用汽车特种汽车合计%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政府鼓励政策的出台,预计2004-2007年中国私人汽车的保有量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2004年,估计私人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123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到2007年,私人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2923万辆,同比增长24%;5年的预测期内,私人汽车的保有量预计增长%.2004-2007年,预计载客汽车的保有量增长较快,年均增长基本上在23%以上;载客汽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私人轿车消费的快速增加;私人载客汽车和载货汽车将在2004-2007年继续保持市场的主体地位;二者的集中度在%以上,不过载客汽车的比例有所上升,而载货汽车的比例有所下降;表7 2004-2007年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预测年度2004 2004 2005 2006 2007 2004-2007年增长%2004-2007年CAGR%载客汽车8159918增长%载货汽车411442462530651267865770996430778增长%其它专用汽车28307 32377 41774 54110 67231增长%特种汽车4923 6167 5696 7058 8769增长%合计辆增长%注:载货车包括普通载货车和专用载货车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表8 2004-2007年中国私人汽车分类保有量占比预测年度2004 2004 2005 2006 2007客车载货车其它专用汽车特种汽车合计%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按照国际惯例,如果一个国家私人用车在汽车保有总量中超过50%,年消费量中超过70%,就意味着私人汽车消费时代的到来;2002年,中国私人汽车在汽车保有总量中的占比为47%,而私人消费仅仅在40%左右;所以中国离私人汽车消费时代还有一些距离;估计在2005-2010年,中国将实现这一目标;然而,由于中国地区性差异较大,在某些城市或地区可能首先步入私人汽车消费时代;如北京,2002年的私人用车在汽车保有总量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0%,年消费量中私人购车的比例也超过了70%,这意味着私人汽车消费时代已经到来;表9 1998-2007年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在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分析年度1998 19992000 2001 2002 2004 2004 2005 2006 2007占比%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1998-2002年,中国私人汽车保有量最大的十个地区和城市在保有量上均实现了翻一番或翻十番的增长;其中北京是私人汽车拥有量最高的地区,其次是广州;但二者的差距是显着的;2002年,北京地区的私人汽车地区保有量近80万辆,而位于第二的广州地区仅仅30万辆;天津和成都紧随其后;从增长幅度上看,上海是增幅最大的城市;与1998年相比,2002年的私人汽车保有量增加了1300%;如果从人均收入和经济支付能力来看,上海应当是最有潜力的市场之一;然而,由于上海市地方政府的限制政策,私人汽车在上海的发展并不一帆风顺;这是上海市私人汽车保有量相对较低的根本原因;表10 1998-2002年中国前10名私人汽车地区保有量分析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北京407476 447405 494143 624090 791793广州112924 127570 184659 235456 302970天津148815 178219 208444 232060 301173成都107382 145823 192624 233119 275981深圳71320 76542 114313 144597 183618上海9153 24608 50658 87327 128241重庆19181 20962 57836 82380 116583沈阳45515 54808 55343 67593 84173杭州23355 29623 45529 58587 83066南京10443 17155 26510 39119 58292其它3280936 4216118 4823245 5903438 7389362合计辆4236500 5338833 6253304 7707766 9715252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表11 1998-2002年中国直辖市私人汽车人均保有量分析辆/千人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北京天津上海重庆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2中国私人轿车保有状况分析1998-2002年,中国轿车保有量年均增长在16%左右;到2002年,轿车保有量达到了近630万辆;5年研究期内共增长%,复合年增长率为%;1998-2002年,轿车保有量在载客汽车保有量中基本上占据了半壁江山;在主要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等地区,轿车占比相对较高;但在中等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微型客车或微型货车占据着主导地位;1998-2002年,轿车保有量在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逐步增加;到2002年,轿车在汽车保有量中基本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发达地区私人购买轿车的异军突起;表12 1998-2002年中国轿车保有量分析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998-2002年增长%1998-2002年CAGR%保有量辆33800003923223454613052679856306749增长%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表13 1998-2002年中国轿车保有量占比分析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在客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在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2004-2007年,中国轿车保有量将会有一个快速的增加;5年预测期内,预计增长在172%左右,复合年增长率为28%;到2007年,中国轿车的保有量预计将突破2100万辆;其在载客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将达到59%,同时在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也将接近43%;表14 2004-2007年中国轿车保有量预测年度2004 2004 2005 2006 2007 2004-22004-200007 年增长%7年CAGR%保有量辆7733429775969增长%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表15 2004-2007年中国轿车保有量占比预测年度2004 2004 2005 2006 2007在客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在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1998-2002年,中国轿车人均保有量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长的态势;到2002年,中国轿车千人拥有量达到了辆;5年研究期内增加了80%;由于轿车消费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城市,而该研究是基于全国人口为基数,因此导致人均拥有量相对较低;但该指标可以用来衡量和判断中国市场的总体情况;如果仅仅考虑城镇地区,估计轿车的千人拥有量在12-15辆左右;表16 1998-2002年中国轿车人均保有量分析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998-2002 年增长%保有量辆/千人增长%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2004-2007年,由于中国轿车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轿车保有量的稳步增长;预计在未来5年的预测期内,中国轿车人均保有量将有163%的增长;到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千人拥有量将达到15辆;表17 2004-2007年中国轿车人均保有量预测年度2004 2004 2005 2006 2007 2004-2007 年增长%保有量辆/千人增长%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1998-2002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增长迅速;2002年,其保有量达到了151万辆;5年研究期内增长了244%;私人轿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体现了中国私人轿车消费能力的普遍提升;特别是北京、广州等城市,私人轿车购买力极其旺盛;表18 1998-2002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分析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998-2002年增长%1998-2002年CAGR%保有量辆4394058848377284210535971513620增长%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2004-2007年,随着轿车价格的普遍下调,消费者将保持强劲的购买势头;这将导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的进一步攀生;预计中低档轿车将是私人轿车保有量得以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工薪阶层将是微型轿车消费市场中最具有潜力、市场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这一细分市场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或左右整个轿车保有量的发展水平;预计2004-2007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将有300%的增幅;到2007年,中国私人轿车的保有量将达到841万辆;表19 2004-2007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预测年度2004 2004 2005 2006 2007 2004-2007年增长%2004-2007年CAGR%保有量辆20880232932791423578657904218418154增长%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1998-2002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在轿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持续增长;2002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在轿车保有量中的占比达到24%;表20 1998-2002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占比分析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在轿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在私人客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在客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在私人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在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2004-2007年,私人轿车在轿车保有量中的占比明显增加;预计2004年的占比将达到27%;2007年,其占比将达到40%;在有些地区如北京,私人轿车在轿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可望达60%;表21 2004-2007年中国私人轿车保有量占比预测年度2004 2004 2005 2006 2007在轿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在私人客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在客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在私人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在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1998-2002年,中国私人轿车拥有量增加较快;2002年,千人拥有私人轿车辆;5年研究期内增长了234%;尽管目前中国私人轿车的拥有量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但巨大的增长幅度已经体现出了市场发展的潜力;表22 1998-2002年中国私人轿车人均保有量分析年度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998-2002 增长%保有量辆/千人增长%2004-2007年,中国私人轿车人均拥有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到2007年,千人拥有私人轿车的数量为辆;促进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中产阶级的形成和爱车族的出现将在较大程度上刺激该市场的快速发展;表23 2004-2007年中国私人轿车人均保有量预测年度2004 2004 2005 2006 2007 2004-2007年增长%保有量辆/千人增长%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3 中国私人轿车消费现状分析中国城镇居民私人轿车消费调查根据2002年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广东、四川、甘肃、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对3997户居民家庭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中目前已有%的家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轿车;0.511.522.531辆2辆3辆及以上家庭占比(%)图1 2002年城镇居民家庭轿车拥有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中国汽车新网目前,拥有轿车的家庭绝大多数为高收入户;在不同收入家庭中,拥有汽车比例最高的是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调查户,其购车家庭所占比重已达到%,在户均年收入万元以下各组家庭中,购车率低于5%;支出(万元)家庭年收入图2 2002年城市家庭户均购买轿车支出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中国汽车新网200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汽车现值目前在中国城市家庭财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由于不同收入家庭户均拥有汽车现值相差悬殊,在户均年收入4万元以下的家庭中,汽车现值占家庭财产总值比重均不到1%,但在户均年收入4万元以上的家庭中,这一比例都在5%左右;图3 2002年汽车现值占城镇家庭财产总值比重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中国汽车新网从城市居民对汽车品牌的偏好看,购车家庭中选择购买桑塔纳的比例最高,达%;其次为奥拓和富康,二者购买率同为%,并列第二位;除上述品牌较受欢迎外,其它国产车的选择比例均在10%以下,而进口车的购买率在本次调查中为%;购买比例(%)图4 2002年已经购买轿车家庭中轿车品牌分布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中国汽车新网由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不平衡,收入和消费的地区性差异较大;根据对个别发达城市的调查,2002年有些城市私人轿车的拥有量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拥有私人轿车图5 2002年中国主要城市家庭拥有私人轿车的比例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中国汽车新网中国私人轿车消费结构分析1998-2002年,由于中国私人消费结构的地区差异而导致了私人轿车消费结构的不同;根据官方历年来的统计数据,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轿车消费结构差异性较大;从区域上来看,轿车主要的消费地区是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这些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导致轿车销售所占比例较大;从消费结构上看,在中、高级轿车细分市场中,主要销量集中在公务、商务用车;而在普通级轿车细分市场中,主要销量集中在私人用车;表24 1998-1999年中国轿车地区消费占比分析%区域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1998年1999年微型10万元以下普通10-15万元中级15-20万元中高级20-30万元高级30万元以上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表25 2001-2002年中国轿车消费结构分析年度2001 2002等级公务、商务用车私人用车公务、商务用车私人用车中高档轿车60 36 65 38低档轿车40 64 30 62合计% 100 100 100 100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1998-2002年,私人购买比例加速上升.已成为轿车市场增长的主流;销售流向从1998年的%上升至2002年的42%;出租车由微型面包向轿车转型是近年结构变化的趋势之一,加之出租车使用周期短,更新快,因此出租车需求量占轿车的三分之一比例将持续下去;公务车比例下降是政府严控购车的体现,随着政府改革日益深入,未来几年将继续呈下降趋势;而商务车的购买也在不断减少,主要与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各大型企业的购买力下降有关;表26 1998-2002年中国产轿车私人与单位购买比例分析时间销售量辆私人% 出租、租赁% 商务% 公务%1998 5082841999 5704122000 6129342001 7214632002 1126029资料来源:中国汽车新网1998-2002年,轿车消费不再单以排量论级别,而更多的是以价格定轿车的档次;如奥迪按排量居中级轿车,而价格远在中级轿车之上;普通桑塔纳虽有的排量,价格却在11万元左右,只能属普通轿车之列;因此,按照价格区分轿车级别来统计轿车的用户消费比例更具有参考价值;从研究来看,10万元以下的微型轿车的销售以出租车和租赁车为主;10-15万元普通型轿车易被家庭用车所接受;而15万元以上的中、高级轿车的主攻方向在私家车和商务用车上;表27 1998年中国轿车市场不同价格轿车公私用户占比分析轿车价格销售量辆私人% 出租、租赁% 商务% 公务%10万元以下14892710-15万元18806515-20万元12859620-30万元2185630万元以上20840。
成都会展业发展的LR-CO 分析

LR—CO分析框架二、成都会展业发展概况2012年成都办展数量154场,展览面积271万平方米,已2732014年8月下半月刊经济发展研究办提供了驱动力。
但会展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明显滞后,由黄彬的《会展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以成都会展业为例》可知目前的会展从业人员多是转行而来,缺乏专业背景,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会展人才。
3、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成都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25个国家、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以及大熊猫繁育基地、武侯祠、杜甫草堂、宽窄巷子等众多风景名胜,独具魅力的蜀文化、水文化、三国文化以及独特的饮食文化给与会者提供了良好的体验。
4、政策资源扶持力度大作为全国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在西部地区开放程度高,对外开放水平较高。
2010年进出口总额居中西部第一,2013年成都外贸进出口力争突破500亿美元。
成都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提升,有利于会展要素资源的集聚。
(三)竞争力(Competition )1、国内重要相关会展地竞合分析由中国财富评选的“2004年10大中国会展之都”中成都排名第6位,前五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和深圳。
根据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3年编制的《2012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中的数据做一下对比分析。
2012年中国重要省市展览数据统计:展览面积和数量2012年中国重要省市展览数据统计:展馆数量.展馆面积据统计,2012年会展专业本科院校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等22个省、市,四川省本科院校一所未有;会展专业专科院校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等27个省、市,其中广东以13所会展专科院校位列第一,四川仅有6所。
2、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对西部重要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贵阳进行对比。
2012年度GDP 、会展展览面积和数量、展馆面积和数量会展专业开设学校数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可知成2012年GDP总量8138.9亿元居于第二位,而重庆是11459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
成都汽车销售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成都4S店及消费者的实证调研 【摘要】 汽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私家车更是随着大家收入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对于日益增长的私家车需求市场,大量的汽车4S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本文旨在通过对成都4S店的走访调查分析以及对于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从销售群体和消费群体两个汽车销售参与者入手,从中得到成都汽车市场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影响未来汽车市场不断发展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成都汽车销售汽车4S店 消费者 家用型汽车
【Abstract 】 As a car has became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a family. more families choose to buy a car with the going up of the incoming level of a family . Private cars are sold well ,pushing the increasing of the needing of private auto market ,then many 4S shops were set up as like mashrooms after rain under this good situation And this article is in purpose of synthesizing the survey conduct about 4S shops of cars in Chengdu 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car consumers in Chengdu by taking 2 ways which contain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 of cars in Chengdu into consideration to reach the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r market in Chengdu and its current situations an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auto market in views of the above facts. 3
目录 1.前言…………………………………………………………………………… 4 1.1选题的意义和背景……………………………………………………4 1.2汽车4S店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贡献………………………………5 1.3调查目标的选择………………………………………………………6
2.汽车4S店的市场调查…………………………………………………………8 2.1销售现状调查……………………………………………………………8 2.2政策影响调查……………………………………………………………11 2.3未来发展前景调查………………………………………………………12
3.消费者民意问卷调查……………………………………………………………12 3.1消费者购车意向调查……………………………………………………12 3.2消费者购车考虑因素调查………………………………………………13 3.3决定消费者购车的其他原因……………………………………………13
4.小结分析成都地区汽车销售行业的其他影响因素…………………………14 4.1时间因素…………………………………………………………………14 4.2 环境因素………………………………………………………………14 4.3 其他因素………………………………………………………………15
5.对汽车销售行业的一些建议…………………………………………………16 5.1、合理规划网点布局,开创多样化的营销模式………………………16 5.2、提升管理理念,加强经营管理………………………………………16 5.3、打造自身服务品牌,树立企业新形象…………………………………17 5.4、转变4S店重卖轻修思想,树立长远发展观念………………………17 5.5、加快行业整合,走联盟化集团化之路………………………………18 5.6、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促进汽车4S企业发展……………………19
附录………………………………………………………………………………15 调查问卷原卷……………………………………………………………15 数据资料…………………………………………………………………17 参考文献…………………………………………………………………25 团队资料…………………………………………………………………26
4
1.前言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汽车,自一战前福特公司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模式后,越来越在平民百姓家庭中普及。如今汽车行业进入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阶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消费者开始追求个性,购车思想更加多元化,这也使得汽车的类型,风格不断增加,消费者的可选择性也是越来越多。 汽车4S店是一种以“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由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等4部分组成。4S汽车专卖店是由汽车经销商投资建设,用以销售由生产生产商特别授权的单一品牌汽车,为顾客提供更低廉的销售价格,更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更全方位的售后服务。4S店是1998年以后逐步由欧洲传入中国的舶来品,由于它与各个生产商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产销关系,具有购物环境优美、品牌意识强等优势,它以“卖车又修车”的全新模式,给汽车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成都,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人口1404.7万1。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 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2004年当选《CCTV》“全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目前,成都全市拥有汽车约70万辆,私家车占70以上,超过50万辆,私车拥有量居全国第三位。由于政府鼓励市民消费汽车,使汽车市场空间将越变越大,预计今后几年汽车市场将有可能继续保持15-20的增长。按经济发展与汽车消费同步增长规律来看,2005年成都市将销售整车(包括外地消费者来蓉购车)17万辆,销售额约200亿元,家庭累计拥有汽车55万辆;2010年将销售汽车30万辆,销售额约350亿元,家庭拥有汽车累计将达到100万辆,成都汽车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
1 2010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2成都市车管《私家车统计数据》: 5
在如此具有潜力的市场面前,汽车市场自然兴起与不断发展,从民用私家车到豪华高档车,几乎每一种类型的车都能在成都找到属于它的市场。而在这种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汽车4S店应运而生。这些4S店集合销售,保养,修理为一体,不断扩张着在成都的影响力。 通过的对成都4S店以及成都消费者的调查,我们更多的了解了成都汽车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得到一些经验以应对市场日益激烈的挑战。
1.2汽车4S店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贡献 1、拉动投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 在国内建设一个标准4S汽车品牌店所需投资约2000万元,如果是旗舰店的投资则会更多,而经销商要维持日常运转流动资金则还需要2000万元左右。因此,经销商投资汽车4S店,对拉动区域投资需求,提升区域投资价值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汽车4S店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每个4S店将为社会提供大约100-150个就业机会,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增加地方财力,提升资源效率 汽车4S店作为经营高附加值汽车商品的专卖企业,每年实现的营业产值高,为政府缴纳的税收贡献大。而且,由于汽车4S店行业属于一个具有长生命周期的行业,据了解国外已经有八、九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汽车4S品牌经销企业存在,假设根据我国的实际将国外4S店文章版权归文秘114网作者所有!企业生命周期按20年计算,那么,即使忽略汽车4S店业务拓展部分不计,一家4S店在现有发展状况下将给政府缴纳税收约1亿元。按港宏公司东风日产4S店占地13亩计算,政府利用土地资源投入一家汽车4S店,每亩土地税收贡献为769万元,远远高于用于开发房地产每亩土地所贡献的税收,这无疑大大提升了政府利用土地资源的效率。 6
3、倡导先进服务理念,提升区域服务水平 汽车4S店是当今世界及中国的主流营销模式,4S店与汽车厂家共同组成汽车品牌联盟,代表汽车品牌文化,体现品牌价值,维持品牌忠诚度,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服务。一直以来,汽车4S店在全世界都很风行,是汽车厂家推行的主流汽车销售模式,世界主流汽车品牌都主要以专卖店方式出现,因此厂家对4S店的卖场环境、人员素质和服务标准提出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服务理念方面,更始吸纳国际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方法,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汽车销售行业的服务水准,更带动整个区域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促进区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产业辐射带动强大,促进边沿产业发展 目前汽车4S店主要从事汽车销售及售后维修服务,但是,对于汽车产业所辐射带动的其他边沿业务非常广阔,习惯上统称为汽车后市场,如二手汽车、汽车用品、汽车装饰、汽车金融、汽车俱乐部等,这些更深、更大的市场价值不但可以由汽车4S店去挖掘和开拓,更能够衍生围绕汽车产业的边沿产业。据世界排名前10位的汽车公司近10年的利润情况分析,在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的汽车市场,汽车的销售利润仅占整个汽车业利润的20,零部件供应利润约占20,而60的利润产生于其它服务领域。由此可见,充分发挥4S店的集聚效应,合理引导和发展与汽车产业相关的衍生产业发展。
1.3调查目标的选择 成都汽车4S店主要位于成都西南的武侯区和高新区。4S店经销的汽车品牌涵盖范围较宽。既有一汽大众,奇瑞,比亚迪,马自达这种平民化的车辆,也有法拉利,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