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设计1. 引言哎呀,大家好呀!今天我们聊聊“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两个听上去很高大上的词,其实它们跟我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呢。
就像我妈总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教育也不能慢吞吞的,得赶上时代的步伐呀。
尤其是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2. 教育技术的魅力2.1 科技改变学习方式说到教育技术,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它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
想想看,以前我们学习时,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APP、甚至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真是让人目不暇接。
通过视频、互动游戏、在线课程,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反而充满乐趣,简直就是“学海无涯乐作舟”嘛。
2.2 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再说信息化教学设计,它就像给传统教学加了个“特效”,把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
老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就好比在看电影,剧情跌宕起伏,谁还会走神呢?而且,信息化教学还能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真是“量身定做”的好体验。
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口味一样,学习也得因人而异。
3. 实际应用中的挑战3.1 技术的双刃剑不过,事情总是有两面,教育技术再好也有它的挑战。
比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游戏和社交软件把注意力全吸走了。
这时候,老师就得像“超级玛丽”一样,不断打怪,维护课堂的纪律。
再比如,网络的普及虽然方便了学习,但也可能带来信息过载,搞得学生们不知所措。
就像站在自助餐前,不知道该先吃什么一样。
3.2 教师角色的转变此外,老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
过去,老师是知识的“掌门人”,而现在,老师更像是“引导者”。
他们要学会使用各种技术工具,设计出更有趣的课程,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得不断学习和适应,真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呀。
4. 未来的展望4.1 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那么,未来的教育会怎样呢?我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和科技的融合会更加深入。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模板范例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艺术上却很有特色。
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教师投影托里拆利实验并进行讲解。根据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计算大气压强的大小
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了解实验的过程步骤,理解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大气压的原理和结论。学生利用p0=ρ水银gh进行计算,推出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引导学生讨论:
①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②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4、知道常用的测量大气压的工具,通过学生体验读大气压的数值,比较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了解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有的学生认为纸片会掉下来,有的认为不会,有的思考、犹豫,不知会有什么情况。
学生观察,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
教师投影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图片,讲解马德堡半球实验。
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学生回答:
①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大气压强很大,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
学生纷纷猜测大气压强的大小,但是都不知道大气压究竟有多大。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AECT1994、AECT2004定义),教育技术的领域、范畴、研究对象,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研究取向。
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和一般科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包括:教育技术发展的含义、模型、特点、新进展,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
第三章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资源概述、媒体资源、因特网上的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第四章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第五章教学系统设计包括:教学系统设计概述、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和模式、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教学系统设计的进展。
第六章教学系统开发包括:教学系统开发概述、现代教学媒体材料的开发、网络课程的开发、、智能教学系统的开发、集成化教学系统开发。
第七章教育技术运用包括:教育技术运用概述、教学资源的应用、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信息化教学应用、绩效技术。
第八章教育技术管理包括:教育技术管理概述、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
第九章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评价包括:教育技术的评价范畴概述、教学资源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评价、网络教学评价、计算机辅助评价研究的新进展。
第十章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包括: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结构。
教学系统设计考试要求:1.系统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模式以及学科性质和应用范围。
2.理解、掌握不同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方法。
3.能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不同层次的教学产品和教学设计案例的特点、方法和步骤,并进行相关的教学系统设计。
考试内容:(一)教学系统设计概论1.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教学系统设计的含义、系统特征和本质;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的联系与区别。
2.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规定性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主要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3)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道德品质;(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2)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
2. 教学难点:(1)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施中的创新。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4.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领域等;2. 教学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案例;3. 实践操作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等;4. 小组讨论材料:提供相关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多媒体展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简要介绍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
2. 讲授(1)系统讲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2)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
3.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总结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实践操作(1)指导学生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操作,如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设备等;(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操作经验,共同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教案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教案设计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1.1 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发展1.2 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1.3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的区别1.4 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的现状与展望第二章: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应用2.1 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2.2 多媒体教学素材的选择与制作2.3 多媒体教学策略与实施2.4 多媒体教学评价与反思第三章: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3.1 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与分类3.2 网络教学资源的获取与整合3.3 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推广3.4 网络教学资源的管理与评价第四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4.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4.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方法4.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第五章: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5.1 语文教学中的应用5.2 数学教学中的应用5.3 英语教学中的应用5.4 科学教学中的应用5.5 社会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第六章:互动式教学设计与实践6.1 互动式教学的概念与原则6.2 互动式教学策略与方法6.3 互动式教学活动设计6.4 互动式教学评价与反馈第七章: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7.1 混合式教学的定义与优势7.2 混合式教学模式与策略7.3 混合式教学设计与规划7.4 混合式教学的挑战与解决方案第八章:在线协作学习与教育技术8.1 在线协作学习的概念与重要性8.2 在线协作学习工具与平台8.3 在线协作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8.4 在线协作学习的评估与反思第九章:移动学习与教育技术9.1 移动学习的概念与特点9.2 移动学习资源与工具的选择与使用9.3 移动学习教学设计策略9.4 移动学习的优势与挑战第十章: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素养提升10.1 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素养的内涵与要求10.2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提升10.3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资源与途径10.4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案例分享第十一章: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11.1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概念与技术原理11.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教育应用的优势与挑战11.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教学设计案例11.4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教育应用的未来发展第十二章:与教育技术的融合12.1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12.2 教育技术工具的选择与应用12.3 辅助教学设计案例分析12.4 教育技术应用的伦理与隐私问题第十三章: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与优化13.1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概念与构成要素13.2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与搭建13.3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使用与管理13.4 数字化学习环境评价与优化策略第十四章:现代教育技术与国际教育交流14.1 国际教育交流的发展与现状14.2 现代教育技术在国际教育交流中的作用14.3 国际教育项目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案例14.4 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十五章: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案例与反思15.1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案例分享15.2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15.3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的反思与评价15.4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的持续改进与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多媒体教学设计与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互动式教学设计与实践、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在线协作学习与教育技术、移动学习与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素养提升、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与教育技术的融合、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与优化、现代教育技术与国际教育交流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案例与反思等十五个章节。
现代教育技术教案

现代教育技术教案第一章:现代教育技术概述1.1 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发展1.2 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1.3 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的区别1.4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第二章: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2.1 教育心理学原理2.2 教学设计原理2.3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原理2.4 学习理论原理第三章:现代教育技术工具与资源3.1 电子白板与智能黑板3.2 投影仪与幻灯片制作3.3 多媒体教室与实验室3.4 网络教育资源与在线学习平台第四章: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4.1 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4.2 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4.3 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激发4.4 教学评价与反思第五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专业发展5.1 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素养提升5.2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学习资源5.3 教师教学实践与反思5.4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发展路径第六章: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6.1 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6.2 语文教学设计与策略6.3 多媒体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6.4 语文教学评价与反思第七章: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7.1 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7.2 数学教学设计与策略7.3 多媒体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7.4 数学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八章: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1 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8.2 英语教学设计与策略8.3 多媒体教学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8.4 英语教学评价与反思第九章: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9.1 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9.2 科学教学设计与策略9.3 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9.4 科学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十章:现代教育技术在社会科学教学中的应用10.1 社会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10.2 社会科学教学设计与策略10.3 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社会科学教学中的应用10.4 社会科学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十一章:现代教育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11.1 艺术课堂教学案例分析11.2 艺术教学设计与策略11.3 多媒体教学资源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11.4 艺术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十二章: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12.1 体育课堂教学案例分析12.2 体育教学设计与策略12.3 多媒体教学资源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12.4 体育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十三章: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13.1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案例分析13.2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策略13.3 多媒体教学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13.4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第十四章: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发展趋势14.1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研究方法14.2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14.3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4.4 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的角色第十五章: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创新15.1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案例分享15.2 创新教育与技术整合15.3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5.4 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概述、基本原理、工具与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以及不同学科教学案例分析等多个方面。
最新现代教育技术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掌握教学设计的概念、特征和层次;掌握常用的教学设计模式,会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一、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即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从而找到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教学设计关心的是如何分析教学问题、如何制定教学策略、如何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其采用的方法是系统方法。
它不是为了发现客观存在的未知的教学规律,而是运用已知的教学规律去创造性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二、教学设计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同教学设计者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虽然各不相同,但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一些特征却是共同的。
1. 目的性2. 指导性3. 系统性4. 可操作性5. 预演性6. 创造性三、教学设计的层次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设计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层次,教学设计一般可归纳为3个层次,即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和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1.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教学设计的最初发展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开始的。
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当作产品来设计。
教学产品的类型、内容和教学功能常常由教学设计人员和教师、学科专家共同确定,有时还吸收媒体专家和媒体技术人员参与对产品进行设计、开发和测试、评价。
2. 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是课堂教学。
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的。
其设计工作的重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设施并选择或编辑现有的教学材料来完成目标,而不是开发新的教学材料(产品)。
3. 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里所指的系统是特指比较大、比较综合和复杂的教学系统。
例如,一所学校或一门新专业的课程设置、某行业的职业教育中的职工培训方案等。
这一层次的教学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和评价、修改等,其涉及的内容广、设计难度较大,而且设计完成后要投入范围很大的场合去使用和推广。
教育技术作业之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育技术作业之教学设计的特点教学系统设计综合多种学术理论而体系,是一项以实现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我们认为,这种设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教学系统设计作为设计科学的子范畴,它既有一般设计活动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教学情境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丰富的个体差异性,教学系统设计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首先,设计活动是一种理论的应用活动,这就决定了教学系统设计必须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是对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理论的综合运用;其次,高度抽象的理论和具有丰富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距离,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理论不可能预见所有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候会需要创新性地运用理论,甚至对理论进行改造、扩充、重构,以适应原有理论未能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理论性和创造性的结合,在实践中我们既要依据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又不能把理论看作教条,而应该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2.教学系统设计的系统性教学系统设计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并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
因此将系统方法作为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方法是教学系统设计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与实践者所取得的共识。
无论是宏观教学系统设计,还是微观教学系统设计,都强调系统方法的运用。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各个要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利用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改和总结性评价)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标题: 设计授导型教案并制作课堂讲稿
发 布
者:
郭云财
内容:《加减法混合运算》
作业内容: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一个主题,设计授导型教案,并制作课堂PPT讲稿。
授导型教学设计----《加减法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授课年级 二年级 学校 盏西镇小学教师姓名郭云财
章节名称 四则运算 计划学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加,减法混合,乘,除法混合,有加,
减法和乘,除法混合以及含有小括号的四种混合运算类型,
要求学生能弄清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教
材中创设了“冰雪天地”的生活情境,以解决在“冰雪天地”中
游乐时的实际问题为载体,教学混合运算,加强了数学与生
活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5和例6安排了
学生讨论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学习,培养
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练习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生
活实际问题和计练习。
学习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的能
力,在经过了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
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
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理
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解和掌握有关0的运算。
(1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 运
算顺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归纳
抽象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经历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学习和探究
学习的方法
(1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
学的兴趣;
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
措施
:在学习掌握了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四则混
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根据生活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培养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归纳抽象的学习方
法;
: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培
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要体现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重点让学生自读
自悟。
(一)激发趣,导入新课。
(二)教学例题
(三)巩固练习
依据的理论 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使
用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方式 效
果
教学例题 滑冰场开业第一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下午有多少人? 8 展示学生的算式:①72-44=28(人) 28+85=11(人) ②72-44+85=113(人) 学生列式解答。 使学生能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分步解
题,
列
综
合
解
题,
从
而
观
察
四
则
运
算
的
方
法。
指名说说怎
么算的?
2
0
这位同学把72-44的得
数记在心里了,我们也可
以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后
讨论、自培
养
学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面的照抄,最后算出得
数。教师边说边板书:
由读课文,说说自己的对名画的感受。 生
分
析
问
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5
过渡:认真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只有乘除的运算,要从左
往右的顺序计算。
什么样的算式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小
组
讨
论
汇
报。
教
师
根
据
学
生
的
汇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报
小
结:
没
有
括
号,
只
有
加、
减
或
只
有
乘、
除
时,
按
从
左
往
右
的
顺
序
计
算。
小结
4 教师导引: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两个问题,大家明白了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或只有乘、
培
养
学
生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除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
计算。希望大家能够灵活
的运用。
搜
集
信
息
处
理
信
息
的
能
力。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图
导入新课
↓
提出问题
↓
解决问题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是对上学期所学计算题的复习课,
所以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我结合学生的习惯从生活中的情
境出发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使枯燥的计算
变得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复习的同时,积极投入本节课的
学习中,又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效果不错。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专
家
点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