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翻译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欧阳修的《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这首词描写了西湖夜晚的景色,歌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欧阳修诗词鉴赏请关注。
【原文】采桑子⑴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⑵。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⑶。
谁羡骖鸾⑷,人在舟中便是仙。
【注释】⑴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
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敷媚”。
《词谱》以五代和凝词为正体。
双调,四十四字,八句。
上下片都是起句仄收,以下三句用平韵。
另有在两结句各添二字,变为前四字后五字的两句。
另有双调五十四字体,前段五句四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⑵云物:犹言景物。
⑶琼田:传说中的种玉之田。
⑷骖鸾:仙人乘鸾鸟登仙。
骖:驾,乘。
【作品介绍】《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此词上片着重写颍州西湖的夜景,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下片描写在月白风清的夜色中,湖水似一片玉田,而由此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幻觉。
【白话译文】西湖风景真好啊,天光水色融为一片,景物都是那么清丽新鲜。
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管弦。
那风清月白更是迷人夜,湖面好似一片白玉田。
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呢,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欧阳修晚年。
宋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译文|赏析《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原文宋代: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文及注释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赏析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阕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翻译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作品介绍】《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颖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
全词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清新可喜。
【白话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创作背景】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1067年(宋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欧阳修《采桑子十三首》原文、赏析、鉴赏、翻译

欧阳修《采桑子十三首》原文、赏析、鉴赏、翻译采桑子十三首作者:欧阳修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画楼钟动君休唱,往事无踪。
聚散匆匆。
今日欢娱几客同。
去年绿鬓今年白,不觉衰容。
明月清风。
把酒何人忆谢公。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十年一别流光速,白首相逢。
莫话衰翁。
但斗尊前语笑同。
劝君满酌君须醉,尽日从容。
画鷁牵风。
即去朝天沃舜聪。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以上欧阳修作品《采桑子》共13首【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②坞:湖岸凹入处。
③汀:水中洲。
④轩槛:长廊前木栏干。
⑤芰:即菱。
【评解】夕阳西下,余晖满湖。
词人凭槛观赏湖景,花坞蘋汀,一望波平。
其时一轮明月生自西南,清风拂槛,清凉中带来莲菱的芳香,也抹去了词人脸上的酒热。
夏夕湖上风光,被此词摄其神髓。
卜算子采桑子十三首长相思长相思长相思朝中措滴滴金蝶恋花二二首定风波定风波定风波定风波定风波洞天春洞仙歌令/洞仙歌洞仙歌令/洞仙歌丰乐亭游春感庭秋/撼庭秋鼓笛慢/水龙吟好女儿令/好女儿贺圣朝影/添声杨柳枝鹤冲天恨春迟画眉鸟浣溪沙浣溪沙浣溪沙浣溪沙浣溪沙浣溪沙浣溪沙浣溪沙浣溪沙蕙香囊/鹊桥仙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解仙佩锦香囊看花回浪淘沙浪淘沙浪淘沙浪淘沙浪淘沙凉州令/梁州令。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飞盖相追。
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
水远烟微。
一点沧洲白鹭飞。
译文谁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西湖任何时候都是美景。
驱车去追寻。
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
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
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四十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飞盖相追:化用曹植《公讌》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盖:车篷;飞盖指奔驰的马车。
玉卮:玉做的杯子。
卮:饮酒的圆形器皿。
阑干:“阑干”最早指一种竹子木头或者其他东西编织的一种遮挡物。
后来就引申为纵横交错的样子,这里指水气交错的样子。
晖:阳光。
沧洲:水边的陆地。
赏析: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
作为西湖的老熟客,作者就在该篇用审美的语言把西湖的好处给介绍出来。
该词上片是说,西湖的第一点好处,是在于“佳景无时”——一年四季风景皆佳,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各有各的妙处;一天之中,无论晓景、午景、黄昏之景,也都各具特色。
正因为如此,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有车马载着游客翩翩而至。
人们往往在花间饮酒,用醉眼观景,直至尽兴方归。
在下片中,作者则告诉人们,虽然西湖“佳景无时”,但好中选好,最妙的还是黄昏之景。
闲倚栏杆向西天远眺,单间芳草斜阳,一片瑰丽;水远烟微,引人遐想;而最让人感到惬意的是,水边草地上,高洁潇洒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该词末两句营造出了耐人寻味的意境。
欧阳修晚年定居颍州,目的就是在这里度过他的'桑榆晚景,他对西湖黄昏之景情有独钟,这是符合一个垂暮老人的心理常态的。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翻译及赏析全词以“西湖好”领意,通过描写西湖景物,及在西湖游玩的心情,表现了西湖的美景以及对西湖的留恋,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欧阳修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
【原文】采桑子残霞夕照1西湖好。
花坞2苹汀3,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4。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5凉生,莲芰6香清,水面风来酒面7醒。
【注释】1、夕照:落日。
2、花坞(wù):四周高起花圃。
唐严维《酬刘员外见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3、苹汀(tīng):长满苹草的水中小洲。
苹,多年生水生蕨类植物,茎横卧在浅水的泥中,叶柄长,顶端集生四片小叶,全草可入药,亦作猪饲料。
亦称“大萍”、“田字草”。
汀,水边的平地。
4、野岸无人舟自横:化用自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5、轩槛:凉亭。
轩,长廊。
槛,栏杆。
6、莲芰(jì):即莲花。
芰,菱。
7、酒面:醉脸。
【作品介绍】《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词的首句点明是夕阳西下时分,以下全词即捕捉住这一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来写。
上片写游人散去,波平如镜。
然而,一道残霞铺洒湖面,花坞苹汀在落日余晖映照下,比白日更加艳丽,更富情韵,突出的是一个“静"字。
下片明月初上,暑消凉生,晚风习习,从水面吹来,夹带着莲芰的清香,结句以吹醒了作者的醉颜加倍形容晚风的清爽,突出的是一个“凉”字。
【白话译文】夕阳余霞照射在波光粼粼的西湖上多么迷人,岸边绿草茵茵花坞内艳丽的花朵色彩缤纷,湖内风平浪静一碧万顷,郊外岸边没有船夫任凭小船自在漂横。
西南天边的月亮冉冉升起浮云渐渐散去,凉亭内传来徐徐凉爽之气,莲花荷花清香四溢,湖面上阵阵凉风驱散了微微醉意。
【创作背景】此词为作者于熙宁五年(1072)退居颍州时所作。
欧阳修的7首采桑子译文及赏析

【米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
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岀“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岀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作者通过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岀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岀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春空”二字创造岀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岀轻灵、欢娱的意境。
“双燕归来”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表达岀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岀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岀不凡的艺术功力。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由我国宋代诗人欧阳修所作,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
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宋代:欧阳修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译文清明节与上巳节的时候,西湖风光很好。
满眼都是一片繁华景象。
谁家的车马在抢道争先?一辆有着红色轮子和金色花朵的车子,为了超前,绕从道旁的柳树行中奔驰而过。
游人在日暮时分相随归去。
醒的醒,醉的醉,相互招呼,喧哗不已。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沿途都是开放的鲜花。
注释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鉴赏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
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
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
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
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翻译赏析
《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作者为宋朝诗人欧阳修。
其古诗全文如下: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前言】《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所做的一首词,这首词是作者十首《采桑子》联章体中的一首,即事即目,触景生情,信手拈来,不假雕琢,而诗情画意却油然而生。
此词写春天载酒游湖之乐及乘着酒兴所见的西湖美景,尽兴尽欢中,透露出主人公几分豪逸情致。
【注释】①急管繁弦:指变化丰富而节拍紧凑的音乐。
②玉盏:玉制酒杯。
③行云却在行舟下:指天上流动的云彩倒影在水中,仿佛就在行船之下。
④空水澄鲜:天空与水面均澄澈明净。
⑤俯仰:仰观俯察,观赏。
【翻译】西湖风光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
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儿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
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赏析】这首词表现的是饮酒游湖之乐。
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首句“西湖好”是统领全词的,下面分别渲染这个“好”字;画船载酒,稳泛平波,空水澄澈,别有洞天,使人俯仰,乐而忘返。
写出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这也就是本词所揭示的主题。
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
与欢乐场面:画船、美酒、管弦,微风习习,波光粼粼,词人心情舒畅,与朋友无拘无束,开怀痛饮。
湖面之上,欢笑声、乐曲声、划船声交织在一起。
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表现醉后的观湖之乐:俯视江面,白云朵朵,船往前行,云儿陪伴;仰望天空,朵朵白云,云儿飘拂,小船紧跟。
俯仰之间,天空与江水是一样的澄清明净、一尘不染!看着看着,微醉中的词人觉得:这湖中另有一个青天在,而自己的小船简直就是在白云之间穿行。
“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
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
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
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
“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
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
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词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方法,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形象巧妙地刻画了主人公的醉态、醉意和醉眼中的西湖之景。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