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综合计算题专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力学综合教案

力学综合教案

力学综合题例分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物体的受力分析为主线,通过平衡力间的关系将各种知识点联系起来,理解掌握综合题解题技巧,重点提升认知高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现象的同时,认识到物理问题的解题思维步骤与流程,从现象挖掘,并学会如何拆题,建立原始模型,达到举一反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例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归纳、总结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拆分,为学生搭建适当的思维台阶,激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物理过程,明确物理模型的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正确求解。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引言:例题1:如图所示,某校课外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一个用水槽来储存二次用水的冲厕装置。

其中重100g 的浮球固定在横杆AB 右端(B 为浮球的中心),杆AB 能绕O 点转动,且OB 是OA 长度的4倍。

倒“T ”型阀门C 底部为不计厚度的橡胶片,上部为不计粗细的直杆,横杆AB 左端压在进水阀门C 上,进水口的横截面积为4㎝2。

阀门C 正好堵住进水口时,水箱内停止蓄水,杆AB 在水平位置,且浮球刚好有1/3的体积露出水面。

进水口距箱底30㎝,水箱内溢水管长为40㎝,水槽与水箱的水面高度差为1.2m 。

阀门D 是一个重为50g ,横截面积为30㎝2的排水阀门,其厚为1cm ,用金属链将其与水箱顶部排水按钮相连,当按动按钮时,铁链向上拉起排水阀门D 使其打开,水箱排水。

(其中阀门C 、直杆AC 、横杆AB 的重力均忽略不计)。

(g 取10N /kg ) 求:(1)浮球的体积; (2)要打开排水阀门D ,铁链给它的拉力至少是多少?引导学生构建物理模型:分析本题中用到的知识点。

(浮力、杠杆、压强) 以问题的形式对本题进行拆分。

问题(1)进水口C 的横截面积为4㎝2 ,进水口C 距水箱底30㎝,水箱内水面高度为40㎝,水槽与水箱的水面高度差为1.2m 。

2019-2020学年中考物理 力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doc

2019-2020学年中考物理 力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doc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复习模式
教学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内容
教师活动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活动知识回顾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

实战准备
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和目标。
一、回顾解决力学综合计算可能用到的相关公式
1.密度公式
2.重力公式
3.压强公式
4.浮力公式
5.功的定义式
6.滑轮组 费距离公式
7.滑轮组自由端拉 力
8.机械效率
二、重点题型解析:
【例1】建设工地的压桩机常会用到一种如图13.1-1所示长方体混凝土块。
求:(1)混凝土块的体积
(2)混凝土块的质量
(3)混凝 土块受到的重力
(4)混凝土块平放时对地面的压强(混凝土的密度 为2.8×103kg/m3)
(5)混凝土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例 2】如图13.1-3所示是某建筑工地上一台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组,它在50s内将重为2.4×104N的钢材匀速提高10m。已知拉力F为104N。则这个过程中:
2019-2020学年中考物理力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记密度、重力、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和滑轮组规律的有关计算公式。
2.熟练运用上述公式或变形式进
行力 学综合计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综合计算能力。
重点
1.公式的选择及应用2.受力分析
难点
寻找解题思路及公式的转换和变形
教学方法
2.若题目中涉及物体浸在水中,对应人和物体有两个受力示意图。其中和 ,分别对应上述公式中的和。则等价公式为。
3.若题目中给出人对地面的压强,则用于求。反之,若知道了F支,便可求出。

配套K12力学综合大题(一)教案

配套K12力学综合大题(一)教案

【模块标题】力学综合大题(一):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模块目标】【模块讲解】【教材内容1】:力学综合中的匀变速类问题【常规讲解】1:运动学综合大题(6星)【板书整理】③动力学的处理思路特点:通过位移、时间等关系列方程,思路简单。

思维量、运算量较大。

2、v -t 图像法特点:通过作图,过程清晰直观。

二、力学中的关联速度类问题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②几何关系③能量方程【授课流程】步骤①:通过单物体的运动分析回顾运动学公式【参考讲解】对于高考中的纯运动学计算大题,需要根据所给场景灵活选取公式,那我们所学的运动学公式有哪一些,选择技巧又是如何的呢? 写板书a 运动 力牛二 公式步骤②:通过实例,讲解公式的选择技巧配题逻辑:通过不同的解法,让学生明白公式选择技巧的重要性,例如:看到连续等时的匀变速问题,用速方差和判别式。

例题1.【2008全国卷Ⅰ】已知O 、A 、B 、C 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 间的距离为l 1,BC 间的距离为l 2,一物体自O 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速运动,依次经过A 、B 、C 三点,已知物体通过AB 段与BC 段所用的时间相等。

求O 与A 的距离。

【讲解】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完后,讲解。

这个问题有同学是这样解的:解:对物体,设A 点的速度为V A ,A 到B 过程:2112A l v t at =+ ① A 到C 过程:()2121222A l l v t a t +=⋅+⋅ ② 联立①②即得:1232A l l v t-= ③ O 到A 过程,设所求距离为l 0:202A v al = ④联立③④得:21202(3)8l l l at-= ⑤而A 到C 过程: 221l l at -=⑥ 联立⑤⑥即得:212012(3)8()l l l l l -=- 【参考讲解】此解法思路清晰,但是稍显复杂,且在③之后,很多考生开始去纠结t 的求解,在考场上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甚至在没算出t 后,放弃了本题的作答,非常可惜。

力学专项训练教案

力学专项训练教案

力学专项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力、质量、加速度等。

2. 掌握力学的基本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

3.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学概述- 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力学的分类(静力学、动力学)2. 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定义-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3.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应用5. 静力学问题- 平衡状态- 力矩和力偶- 静力学平衡条件6. 动力学问题-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常见力的作用7.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的概念-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进行系统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力学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激发思考。

3. 演示法: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力学现象,加深理解。

4. 练习法:布置力学习题,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引出力学的概念。

2. 讲解新知- 系统讲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

3. 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就力学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4. 实验演示- 进行力学实验,如弹簧秤的使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等。

5. 习题训练- 布置力学习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及时解答疑问。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学知识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的力学练习题,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测验成绩:通过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力学概念和定律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并运用力学知识。

《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案

《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案

《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案《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案题力学综合计算授日期型中考二轮复习时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记密度、重力、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和滑轮组规律的有关计算公式。

2熟练运用上述公式或变形式进行力学综合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综合计算能力。

重点1公式的选择及应用2受力分析难点寻找解题思路及公式的转换和变形教学方法“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复习模式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知识回顾例题讲解例题讲解分实战准备介绍本节学习内容和目标。

一、回顾解决力学综合计算可能用到的相关公式1 密度公式2 重力公式3 压强公式4 浮力公式功的定义式6 滑轮组费距离公式7 滑轮组自由端拉力8 机械效率二、重点题型解析:【例1】(2011漳州市)建设工地的压桩机常会用到一种如图131-1所示长方体混凝土块。

求:(1)混凝土块的体积(2)混凝土块的质量(3)混凝土块受到的重力(4)混凝土块平放时对地面的压强(混凝土的密度为28×103g/3)()混凝土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例2】如图131-3所示是某建筑工地上一台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组,它在0s内将重为24×104N的钢材匀速提高10。

已知拉力F为104N。

则这个过程中:(1)拉力F做了多少功?拉力F的功率多大?(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多大?(3)题中少了哪两个数据仍能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讨论分析图像,挖掘已知条。

实物投影学生解题过程,学生分析讲解解题思路方法。

三、经验总结1对公式的正确理解。

F是的拉力,G物大小等于的拉力,通常用该公式或其变形式求得和。

2若题目中涉及物体浸在水中,对应人和物体有两个受力示意图。

其中和,分别对应上述公式中的和。

则等价公式为。

·物G物F浮F′ F拉·F支G人3若题目中给出人对地面的压强,则用于求。

反之,若知道了F支,便可求出。

介绍中考考察内容和要点展示展示重点强调展示引导总结强调展示总结展示演示实验引导回顾思考观察理解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成果展示讲解理解讨论思路小组展示分析解释观察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分析解释思考讨论理解记忆交流问题和收获展示讨论交流堂小测使用如图所示滑轮组从水中提升一个体积为8×10-33,重为200N的正方体金属块。

初中物理力学计算复习专题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学计算复习专题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学计算复习专题》教学设计(一)力学计算秘籍1、记——熟记公式2、找-—读题目,找已知量和所求量3、用—-把已知量代入相应公式计算温馨提示:单位统一,解题规范设计意图:1、让学生掌握初中物理力学计算技巧;2、引导学生规范做题.(二)水平模型1、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让学生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引导学生知道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f=F 拉。

创设情景,让学生解出所求物理量;2、根据水平模型,让学生完成同类型练习.质量为60kg 的小明骑着共享单车在千灯湖公园上匀速直线行驶,单车的重力约120N ,每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0cm 2,在5min 内行驶了1500m 的路程.(g 取10N/kg ) 求: (1)小明受到的重力是多少?(2)小明骑单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3)小明骑单车在水平面匀速前进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设计意图:1、从最简单的物理模型引入,达到由浅到深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2、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熟记水平模型相关公式;3、进行知识、技能与方法的实践应用.(三)斜面模型1、物体在斜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让学生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引导学生知道物体在斜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时:F 支不做功,克服物体重力做的功属于有用功,拉力做功属于总功,克服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做功属于额外功.强调在斜面上,拉摩F f 。

创设情景,让学生解出所求物理量;2、根据斜面模型,让学生完成同类型练习。

小明停放好共享单车后,看到一位工人正苦恼如何将笨重的货物搬上货车时,他看到了旁边有些长木板,马上帮工人搭成如图所示的斜面帮助工人将货物搬上货车。

斜面的长与高分别是2m和1m,工人用500N的力沿斜面把重800N的货物匀速推到车上。

(g取10N/kg) 求:(1)此过程中有用功是多少?(2)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3)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少?设计意图:1、通过斜面模型分析,引导学生熟记斜面模型的相关公式;2、突出斜面重点公式,突破斜面易错点知识;3、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最新】中考物理力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

【最新】中考物理力学综合计算复习教案

《力学综合计算专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记密度、重力、压强、浮力、功、机械效率和滑轮组规律的有关计算公式。

2.熟练运用上述公式或变形式进行力学综合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综合计算能力。

重点 1.公式的选择及应用2.受力分析难点寻找解题思路及公式的转换和变形教学方法“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复习模式教学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知识回顾例题讲解实战准备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和目标。

一、回顾解决力学综合计算可能用到的相关公式1. 密度公式2. 重力公式3. 压强公式4. 浮力公式5. 功的定义式6. 滑轮组费距离公式7. 滑轮组自由端拉力8. 机械效率二、重点题型解析:【例1】建设工地的压桩机常会用到一种如图13.1-1所示长方体混凝土块。

求:(1)混凝土块的体积(2)混凝土块的质量(3)混凝土块受到的重力(4)混凝土块平放时对地面的压强 (混凝土的密度为 2.8×103kg/m3)介绍中考考察内容和要点展示课件展示课件重点强调展示课件引导总结强调回顾思考观察理解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成果展示讲解理解例题讲解分(5)混凝土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例2】如图13.1-3所示是某建筑工地上一台起重机吊臂上的滑轮组,它在50s内将重为2.4×104N的钢材匀速提高10m。

已知拉力F为104N。

则这个过程中:(1)拉力F做了多少功?拉力F的功率多大?(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多大?(3)题中少了哪两个数据仍能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讨论分析图像,挖掘已知条件。

实物投影学生解题过程,学生分析讲解解题思路方法。

三、经验总结1.对公式1()F G Gn=+动物的正确理解。

F是的拉力,G物大小等于的拉力,通常用该公式或其变形式来求得和。

2.若题目中涉及物体浸在水中,对应人和物体有两个受力示意图。

其中和,分别对应上述公式中的和。

则等价公式为。

3.若题目中给出人对地面的压强,则用于求。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10专题(力学)计算题复习教案(2)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10专题(力学)计算题复习教案(2)

中考物理专题复习:10专题(⼒学)计算题复习教案(2)课题:⼒学计算题(第2课时)复习⽬标:知识⽬标:1.熟记密度、重⼒、压强、浮⼒、功、机械效率和滑轮组规律的有关计算公式。

2.熟练运⽤上述公式或变形式进⾏⼒学综合计算。

情感⽬标:培养学⽣的逆向思维和综合计算能⼒。

复习重点难点重点:1.公式的选择及应⽤ 2.受⼒分析难点:寻找解题思路及公式的转换和变形。

教学⽅法:“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复习模式⼀、知识回顾按上节课要求下⾯默写⼒学公式:1、速度:______________2、重⼒:______________3、密度:______________4、压强:_____________5、液体压强:________________6、浮⼒:(1)、F浮=___________(压⼒差) (2)、F浮=___________(视重⼒) (3)、F浮=_______(漂浮、悬浮) (4)、阿基⽶德原理:F浮=____________7、杠杆平衡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8、理想斜⾯:____________9、理想滑轮:F=__________ 10、实际滑轮:F=___________ (竖直⽅向)11、功:W=_____=_________(把物体举⾼)12、功率:P=______=_________13、功的原理:W⼿=______________14、实际机械:W总=______________15、机械效率:η=____________________16、滑轮组效率:(1)、η=_____________ (竖直⽅向) (2)、η=___________(竖直⽅向不计摩擦) (3)、η=_______________(⽔平⽅向)⼆、经典例题例1、密度和重⼒有关的计算⼩明利⽤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数据绘出的图象如图所⽰.求:(1)量杯的重⼒;(2)液体的密度.(取g=10N/kg)学⽣展⽰,分析解题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学综合计算题专题教学设计
适用范围:高三物理力学计算题一轮复习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会用力学观点、能量观点、动量观点解决动力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能掌握一题多变,初步认识力学综合计算题的考点及考
查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考、提问、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物理中变化的思想,并能够自由地享受学
习之乐。

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物理中的
联的知识点融合之美;
教材分析:力学观点、能量观点、动量观点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是力学的重要知识,
也是近年来高考热点、必考点,本节课对力学观点、能量观点、动量观点
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次递进式的探讨;
学情分析:作为开始一轮复习的学生,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也对力学综合计算题有一
定的思路,但没有归纳总结力学观点、能量观点、动量观点在动力学问题
中的应用,对计算题中运动过程的分析和受力分析经常出错,学生期待通
过学习可以系统的掌握解题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
1、计算题中运动过程的分析和受力分析
2、力学观点、能量观点、动量观点在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题目情形的进行理解和拓展变化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达成
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任务:发下学案,请学生讨论:
初始情形:如图,滑块质量m、释放点距A点
H、¼圆弧半径R、圆弧末端B点距地面h、
滑块由静止释放
(小组讨论)通过对情形分析:
1、可从哪个过程提问
2、考查了哪个考点
1、为一题多变
准备
2、学生初步思

m
O
R
A
B
h
H
针对以上已知信息,可提出什么问题?
引入请不同的学生阐述课前讨论的问题,引导学
生对各个过程各个考点对初始情形进行不
同的提问
讨论得出:
(1)物块经过A点和B点对轨
道的压力;
(2)物块落地的位置距C点多
远?
激发学生参与
课堂的兴趣
创设情境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初始情形进行完
善,给出具体数据,请学生计算: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m=1kg的滑块距A点从
高H=3m处由静止释放,沿切线方向进入¼光滑
圆弧AB,圆弧半径R=0.2m,圆弧末端B点距
地面h=1.8m。

求:(1)物块经过A点和B点对轨道的压力;
(2)物块第一次落地的位置距C点多
远。

利用电脑摄像头,分别投影两个学生学案上的
解答过程,请同学分析对错,优劣
在学案上初始情形补充完整,
并分析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
对不同的过程应用对应的物理
规律计算结果。

加深理解:机械能守恒(动能
定理),运动学,牛顿定律在动
力学中的应用。

分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指
出同学解答过程中的各种问
题:1、对运动过程分析不清,
规律不明
2、没有应用牛顿第三定律
3、答题规范的各种问题
加深学生对简
单动力学问题
处理方法运
用,并重视答
题规范m
O
R
A
B
h
H
由学生总结考点
情形变式
已知:滑块质量m、释放点距A点H、¼光滑圆弧半径R、圆弧末端B点距地面h、滑块由静止释放
添加条件:静止在光滑地面上质量为M的小车,小车上表面与B点齐平,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提问:物块滑上小车后,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情形变式进行完善,给出具体数据,请学生计算两种情况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m=1kg的滑块距A点从高H=3m处由静止释放,沿切线方向进入¼光滑圆弧AB,圆弧半径R=0.2m,圆弧末端B 点距地面h=1.8m,静止在光滑地面上质量为M=5kg的小车,小车上表面与B点齐平,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 。

求:
(1)如果物块在小车滑行1s后离开小车,则小车长度为多少?
(2)如果物块不从小车上滑下,则小车至少多长?学生总结:①机械能守恒(动
能定理)
②牛顿第二、第三定律
③圆周运动
④平抛运动
学生讨论:
1、可能滑离小车
2、可能不滑离小车
学生分析思考老师提出的问
题,展示结果;
总结考点:①动量守恒
②运动学方程
③动能定理
拓展学生思
维,了解一题
多变
m
O
R
A
B
h
H
(1)物块经过圆弧底端B点对轨道的压力;
(2)如果小车上表面BD段粗糙,BD长为L,物块与小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DE段光滑,且弹簧原长等于DE长度,则最大弹性势能Ep为多少;
(3)当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小车被锁定,弹簧恢复原长时小车解除锁定,此时小车左端与C点处的墙壁的距离为X,如果物块不会滑离小车,讨论小车与墙壁碰撞前物块对小车做功Wf与X的关系。

D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