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读后感:读楚辞字
楚辞读后感精选范文

楚辞读后感精选范文屈原,一个落魄的楚人,其美德修辞,犹如无处无形的风,时时拂过读者的心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楚辞读后感精选范文,希望大家喜欢!楚辞读后感范文(一)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
而这些人,或者曾经存在,或者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其实这些人的角色、话语、观点就是屈原内心深处复杂矛盾心情的展露,纠结挣扎内心的呈现,但到最后,他都做了明确的抉择。
一、欲立功业与弃世离寰“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恐脩名之不立”。
在此,屈原明确表达了作为一个已达知天明之年的有志之士的政治抱负与时不待我的紧迫感。
可是却一再从罢官到流放“九年而不复”,乃至再流放。
国君也从寄予重任到“不余听”到怒而迁之......作为一个具有高度自我认同感又有很强的政治预见性与参政能力的人来说,这种境遇是多么的郁闷啊,内心将是多么的纠结。
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一再吟咏“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凌大波而流风兮,託彭咸之所居”。
欲立功业而不立,“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竟至“呼号莫吾闻”,最后只能以自沉作为自己最后的一声呐喊!二、思君与怨君屈原对怀王是有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激的,“惜往昔着曾信兮,受命诏以朝诗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秘密事之载于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可是后来,却被党人蒙蔽,“中途而改道”,“含怒而待”,最后还签下“黄棘之盟”,这与屈原提出的“联齐抗秦”的主张南辕北辙,且最后也使得自己命丧异国。
对于这样一位君主,屈原既有出于怀王最自己态度的幽怨,自然也有对楚王离贤君太远的无奈。
高中读完1000字-读楚辞

高中读完1000字:读楚辞读楚辞,第一个是《离骚》,触目惊心;第二篇是《九歌》,惊艳;第三篇是《天问》,迷茫;第四篇是《九章》,痛苦。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九章》。
其中有一个《惜往日》,据说是公认的“赝品”,《橘颂》是很特别的一个(看完就知道了)。
看了这两篇文章,发现是屈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对我来说真的很痛苦。
《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大概是里面最重要的五篇文章。
之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如果用鲁迅的作品来表达大学生活,那么“大一在喊,大二在犹豫,大三在垂死,大四在傍晚采花”。
其实我觉得《回风》大概可以总结为:《九章》在喊,《涉江》在犹豫,《抽思》在垂死,《哀郢》在黄昏。
《怀沙》年屈原被流放。
没有《涉江》和《惜诵》这两个“愚忠”的感情,他已经意识到他和杜英党不可能和平共处。
他很生气。
当他宣称自己是多么无辜和高尚时,他痛斥那些恶棍是多么肮脏和丑陋。
这个其实是《思美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
它的音调很高,很过瘾,很酷,很愤怒,在接下来的文章里没有几乎能让人心碎的悲伤。
当时的屈原大概还年轻,朝气蓬勃,充满幻想,但看完之后才知道,所谓的呐喊,不过是彷徨的前奏。
《九章》是犹豫。
此时的屈原被进一步流放,他还在想着楚国的臣民,却更加痛苦。
他找不到路,环顾四周,没有人知道他的想法。
他回不了杜英,只希望自己的灵魂能飞回家乡。
教材中的屈原是一个不屈的斗士,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学者。
但是,从《抽思》,我只能读到屈原的孤独,超越天地万物力量的孤独。
《九章》是悲伤的死亡。
楚国的首都杜英被攻占了。
我的战国史不是很好。
我只记得楚没有死在这里。
楚王带着朝臣逃走了,很快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
而此时贬谪外地的屈原,却没有这群“楚袍”的厚脸皮。
他写的是《哀郢》,哀悼让人心碎,我几乎不忍心看。
然而,他的第一首诗是“上帝的不纯洁的生活,为什么人们感到震惊”。
天地无情,万物为狗。
受苦的总是人民。
在这里,抱怨楚王,抨击奸臣的内容越来越少。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楚辞》观后感中国文学史上,楚辞作为一部珍贵的典籍,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我最近阅读了中国典籍中的《楚辞》,对其中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深感震撼和感动。
下面,我将就自己的观后感来谈谈对《楚辞》的一些体会和理解。
《楚辞》是中国古代楚国的文化瑰宝,它由屈原创作,内含唯美的诗歌和深情的赋体文章。
当我阅读这部典籍时,立刻被它独特的韵味和艺术风格所吸引。
其中的诗歌如词般婉转动人,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对家国沉浮的痛惜之情。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更是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境界。
在《楚辞》中,我最为喜欢的是其中的一些经典篇章,如《离骚》、《九歌》等。
这些篇章以其优美的辞章、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离骚》这篇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成为了我心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屈原个人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楚国沉沦和自身命运的不甘和思索。
每一句都富有哲理和深邃的思考,让人读后陷入沉思。
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除了文学价值外,我也从《楚辞》中领悟到了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品中的情感和思考引发了我对于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楚辞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命运的反思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思考自己对于家国和社会的责任。
这些思考给了我人生的启示,告诉我要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不畏困境,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努力。
总之,中国典籍《楚辞》是一部令人陶醉的文学之宝。
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给予了我们很多关于生活、情感和思考的良好引导。
通过阅读《楚辞》,我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力量。
这部典籍无论在文学价值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不可忽视。
我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楚辞》将依然光芒万丈,永远熠熠生辉。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说实话,初读《楚辞》,我是有点懵的。
那些古雅的文字,拗口的词句,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纱,让我难以看清其真容。
但随着我一点点地深入其中,竟也咂摸出了一些别样的滋味。
就拿屈原的《离骚》来说吧,我仿佛能看到屈原那孤独而坚定的身影。
他满心的抱负,却不被楚怀王所理解,被那些奸佞小人所排挤。
他在楚国的朝堂上,大声疾呼,想要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可他的声音,却被淹没在一片阿谀奉承和勾心斗角之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这一句让我感触特别深。
屈原长长地叹息,泪水沾满了衣襟,他哀叹着百姓生活的艰难。
我仿佛看到他走在楚国的大街小巷,看到那些面黄肌瘦的百姓,看到那些破败的房屋,他的心都碎了。
他是真的关心百姓啊,不是嘴上说说而已。
他想要为百姓做些事情,想要让楚国变得强大,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可他的理想,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粉碎。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屈原对于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美好,那是坚定不移,哪怕是死上九次,也绝不后悔。
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想想我自己,有时候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想着退缩,跟屈原比起来,真是惭愧得很。
再说说《九歌》吧,这里面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和神秘的气息。
那些神话中的人物,在屈原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
像是湘君和湘夫人,他们的爱情故事让人心生向往。
我能想象到,在那波光粼粼的湘水边上,湘君焦急地等待着湘夫人的到来。
他精心准备了一切,心里满是期待和欢喜。
可湘夫人却迟迟未到,湘君的心里该有多失落啊。
他在江边徘徊,望着远方,那眼神里的期盼和忧伤,仿佛能穿透纸面,直直地戳进我的心里。
还有《天问》,屈原对天地万物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从宇宙的起源到历史的兴衰,从神话传说到人间百态,他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让我应接不暇。
我读着这些问题,感觉自己的脑子都要被搅成一团浆糊了。
但同时,我也佩服屈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不满足于现有的答案,敢于对一切提出质疑,这种精神真的太了不起了。
读后感楚辞精选五篇

读后感楚辞精选五篇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
读了楚辞,大家懂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读后感楚辞,欢迎大家来参阅。
读后感楚辞1一部《楚辞》,凝结了一个文人的辛酸血泪;一部《楚辞》,映现了一个忠臣的风雨沧桑;一部《楚辞》,成就了一个伟人的辉煌璀璨。
——题记为了人民,屈子奔走驱驰,孜孜以求,他践行着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理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为了国家,屈原呕心沥血,汨罗江畔,他完成了一段无愧生命的艰辛历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寄《九歌》以安国,歌《离骚》以明志,凝《九歌》以绝世。
昔日的楚国重臣,为国家鞠躬尽瘁,为人民死而后已。
国为重,家为轻,民为重,个人为轻,这是三闾大夫一生至死不悔的信则。
奈何“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是“乌虖哀哉兮,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鸮翱翔。
阘茸尊显兮,谄谀得志”!坚守,誓言不灭,梦想不灭,人格不灭,这,就是屈原。
在世俗黑暗下,一腔热情终究被残酷现实浇灭,终究化作“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一腔愤懑与无奈。
屈原就是屈原,有着一份不被庸人所理解的傲骨,一切的一切,都倾注在一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惊天壮语之中。
他的赤诚之心,炼就了他的坚贞之节,而他的坚贞之节,正铸创了屈子的永世不朽!静静的汨罗江畔,晓风残月,江阔云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三闾大夫一人独行至江滨,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与渔父之一番震世对答,虽非诗词绝唱,亦为旷世绝吟,浩浩之音,直入碧落,响遏行云,震地动天,穿越时空,凡四方之士无不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凡四方之民,无不愤然以怀。
心,已经碎成了一地,又让屈原如何重新拾起?于是屈原没有妥协,愤然纵江,惊起一江浪潮,惊醒一世俗子,屈原用自己的生命和血泪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为耀眼的最后一笔,不是败笔,而是绝笔。
阅读楚辞心得体会(精选25篇)

阅读楚辞心得体会(精选25篇)阅读楚辞篇1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槽而歠其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
《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
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
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
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阅读楚辞心得体会篇2在这个世界,有多少人,能心无杂念,宁静超然,不滞于物?有多少人,在平静的外表下,有太多的纠结与挣扎在内心深处暗流涌动?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些纠结与挣扎赤裸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没有赤子的情怀,没有博大的胸襟,如何能够?在《楚辞》诸文中,出现了许多许多人物,如女媭、灵氛、厉神、太卜郑詹尹、渔父和巫阳等。
《楚辞》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范文(通用12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楚辞》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楚辞》读后感篇1离骚,犹离忧也。
我看离骚,通篇“寻求”二字。
屈原实已看破,但不罢休,看破之后,还要寻求,上天入地,求不得,死。
屈原是中国的浮士德。
浮士德临死之前,说:美!得其善终了。
离骚末段,屈原写“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居”。
屈原到底看破之后,没有看破这个看破。
这是老子的境界。
唯有如此,天地之间,才能相安无事。
屈原是很有姿态的,他哭,不是胡乱大哭,要拿柔软蕙草,才掩面大哭。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他手持兰草,菱叶为衣,莲花为裙,帽子高耸,佩剑奇诡,行走在幽昧竹篁之中,极其讲究,做足悲哀的姿态,有趣,如同电影画面。
屈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诗人形象。
中国第一个诗人就是如此器宇不凡。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制支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各的乐事啊,我偏好美洁已成自然。
)中国最早的唯美主义宣言。
骚体,浓醉之体。
屈原说“众人皆醉我独醒”,实为不然,屈原是浓醉之后说醉话,酣畅淋漓,反反复复,老子是酒后吐真言,说一是一,不肯多说。
愈是古代的人,与神的关系愈近。
抛去“生产力不先进”不说,我认为彼时的人,更有神性。
现在的人,只剩下了被教化了的“人性”。
屈原笔下天地、日月、山川、鬼神,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诗经是穿着粗葛布,风中沁着汗水味的,最常见的植物是篙和艾草、葛叶,间或提到桃花、杨梅。
离骚,九歌,熙熙攘攘地涨满蕙草、灵芝、椒树、莲花、荷花、兰草、木兰、秋菊、辟芷、江离的香气。
“芳芳菲兮袭予”“芳芳菲兮其弥章”。
时人著有一本《夏木簌石的百合》,也可写一本《屈原笔下的植物》。
“余处幽篁兮不见天,路险难兮后来。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楚辞>读后感》提起《楚辞》,我仿佛就被卷入了一场古老而神秘的梦境。
起初,我只是怀着好奇与敬畏,轻轻地翻开了那泛黄的书页,却未曾想,就此走进了一个绚丽多彩、情感丰沛的世界。
《楚辞》里,那些优美的词句就像一幅幅灵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屈原的悲愤、宋玉的哀怨,都透过文字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我看到了屈原在汨罗江畔孤独徘徊的身影,听到了他对楚国命运的声声叹息。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不屈抗争。
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句,仿佛是他内心的呐喊,让我感受到了他在困境中坚定前行的决心。
想象一下,屈原独自一人,走在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上,四周是迷雾重重,不知道前方究竟有多少艰难险阻。
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那坚毅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真理和正义的渴望。
他不停地走着,哪怕衣衫褴褛,哪怕身心俱疲,也要去追寻那一丝光明。
还有他对自己身世和品德的描述:“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他把自己比作香草美人,那种高洁的品质和自信的姿态,让我不禁为之赞叹。
就好像在一个满是尘埃的世界里,他独自绽放着纯净的光芒,不被世俗的污浊所沾染。
他精心地呵护着自己内心的美好,不断地修炼自己的才能,只为了能够为楚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我读到《九歌》时,又被其中浪漫而神秘的氛围所吸引。
那些神话中的神灵,在屈原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
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真挚与无奈。
他们在江边守望,期待着与对方相见,那细腻的情感就如同我们身边那些平凡而又动人的爱情一般。
我仿佛能看到湘夫人精心打扮,满心欢喜地等待着湘君的到来,可最终却只有失望和落寞。
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怀着希望,下次还是会用心地准备,只为了那短暂而美好的相聚时刻。
再说说《天问》,那一连串的问题,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
屈原对天地万物、历史传说的质疑和思考,让我也跟着他的思路一起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读后感:读楚辞_2000字
读楚辞,第一篇是《离骚》,震撼;第二篇是《九歌》,惊艳;第三篇是《天问》,迷茫;第四篇
是《九章》,沉痛。其实最想说的,是《九章》。其中有一篇《惜往日》据说是公认的“伪作”,《橘
颂》是其中很特殊的一篇(看过的就知道了)。剔掉这两篇,剩下七篇,读下来才发现,其实是屈
原从生到死的心路历程。
《九章》实在看得我很痛苦,《涉江》、《哀郢》、《抽思》、《怀沙》《回风》,大概是里
面最重要的五篇东西。以前看过一个笑话,说大学的生活如果用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表达,那么“大
一是呐喊,大二是彷徨,大三是伤逝,大四朝花夕拾”,其实我觉得《九章》大概也可以这么概括一
下,《涉江》是呐喊、《抽思》是彷徨、《哀郢》是伤逝、《怀沙》是朝花夕拾。
《涉江》里的屈原已经被放逐,没有了另外两篇《惜诵》、《思美人》然对楚王念念不忘的“愚
忠”之情,他已经明白自己和郢都党人是不可能和平共处的,他很愤怒,他一面表白自己多么清白
高洁,一面痛骂那些小人多么肮脏丑恶。这篇其实是我在《九章》里最喜欢的一篇,它的调子很高,
看着很过瘾,很解气,很“愤青”,也没有接下去几篇那种几乎可以让人心神俱碎的悲哀。那个时候
的屈原大概还年轻,还有朝气,还有幻想,可是看下去才知道,所谓呐喊,也不过就是彷徨的前
奏。
《抽思》是彷徨。这时,屈原被放逐得更远了,他还在念着楚国的臣民,可是更多的却是一份
沉痛。他找不到路,四顾茫茫,没有人了解他的心思,他回不去郢都,只能盼望着灵魂能够飞回到
故乡去。教科书上的屈原,是不屈的斗士,是刚直的高士,可是从《九章》里看去,不论哪一篇,
我都只能读出屈原的孤独,超越一切天地力量的孤独。
《哀郢》是伤逝。楚国的都城郢都已经被攻陷了,我的战国史不太好,只是记得楚国并没有就
此亡国,楚王带着他的臣子跑了,很快又组织了一个新的小朝廷。可是此时贬谪在外地的屈原却没
有这群“楚跑跑”们的厚脸皮,他写了《哀郢》,哀郢是心碎,我几乎不忍卒读。然而他的第一句诗
却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受难的始终是百姓。在这里,
对于楚王的抱怨、对于奸臣的抨击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少了。反反复复写的,只是孤独的流浪。失去
家园的痛楚,可能比政治下野还要深刻的多。有家不能回,有路不能行。“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
两东门之可芜?”,高大的房屋可以变成丘陵,楚国最繁盛的东门也可以转瞬荒芜,这不但是对于
楚国一国命运的描写,更是上升到了对于整个历史循环的质问之中。如果说《抽思》中的孤独还是
屈原个人的身世之感,那么《哀郢》中的孤独就是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历史的一次拷问。明
知道答案是什么,可他还是不得不去思考。
这种深切的悲哀一直延续到《悲回风》。《悲回风》也是《九章》中很特别的一篇,因为它没
有情节,完全抒情,文章也特别长,可以看作是一首“咏叹调”。而且在这一篇里,第一次看到了屈
原的死志。然而他却是在挣扎,要不要一死呢,死有没有用呢?我以前从没想过,在教科书里比天
还高大的“屈原”会在自尽之前这样痛苦的挣扎。在这一篇里,楚国的影子没有了,奸臣的影子没有
了,百姓的影子没有了,连他自己的肉体也没有了。他仿佛只是一个灵魂,上穷碧落下黄泉,只为
找一个出路。可是,没有出路啊,知道什么叫“哀莫大于心死”么,一路读来,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心
思,屈原是不得不死,并不光是因为愚忠、因为国破家亡,而是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值的他留念的东
西。像屈原这样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人,降生在这个世界上便是错误。
最后的一篇是《怀沙》,其实不能用先生的《朝花夕拾》来概括,可是我觉得,他们的宗旨是
一样的,那就是,应该是收拾好一切的时候了。《抽思》、《哀郢》、《悲回风》,这三篇的调子
都是很低沉很压抑的,而且是一篇比一篇压抑,让人看得全身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并不是
《九歌·山鬼》中的那种薄雾冥冥的“鬼气”,而是一种从心灵的力量,压制得你透不过气来。然而《怀
沙》,突然一改低沉,用了简洁的短句,铿锵有力、干脆利落地写下了他的绝命词。没有大段大段
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楚王、群臣、百姓、自己,又回来了。这就好像是对于一生的回顾,给自
己做最后一个定义。然后他说,“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知死不可让,
原勿爱兮”。人的生命上天早就安排好了,至于我,大限应该也到了吧。放宽心胸,不要伤悲,不
要害怕。我知道死亡已经不可以避免了,那么就不要再吝惜自己的生命。从前面几段的果决,到最
后的平和与放下,我终于看见了屈原平静地走出了最后一步。
以前觉得,屈原死得不值。因为教科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屈原之死,不能改变楚王的昏庸,
奸臣的谄媚,也不能改变楚国被灭亡的命运。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大势所趋,屈原之死不过是螳臂当
车,自不量力,是愚忠,甚至是愚蠢。可是我读完《九章》,我觉得他的死是应该的,是顺理成章
的。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煎熬,奔波过那么多地方,屈原太孤独了,太劳累了,又是太渺小了。
天地那么大,山原、江水、滔滔洪流、滚滚红尘,他只是其中的一粒芥子。生与死,对于浩荡的宇
宙来说,实在不算是什么。何况这个世界上,早已找不到一个能了解自己的人了,这样活着,实在
是一种痛苦。
读完《九章》,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这样一副场面。楚地奔流的江水,高耸突兀的巉岩,屈
原带高冠,衣广袖,一个修长而静默的背影就那样立着,举手投足间只有两个字:孤独。试着读
《楚辞》,特别是读《离骚》、《国殇》、《哀郢》、《卜居》、《渔父》时,心中狂躁不安。《楚
辞》犹如疾风暴雨,控诉人间罪恶,特别是屈原的愤世嫉俗,特立独行都让人产生紧张与不安。奇
崛的语言和疯狂得失去控制的想象,都让人情绪不宁。
不管如何,我明白,我现在的心境,需要的是回环往复而不是狂乱无章。这时候的《楚辞》,
于我而言大概是一剂良药,多服为宜!
黑龙江哈尔滨南岗区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高一:维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