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文言句式汇总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 私仇也。
1、句式特点:……者,……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夫战,勇气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粟者,民之所种。
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 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 缓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今者有小人之言
二、被动句
定义: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 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 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 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翻译是现代汉语的基本顺序。
我
吃
饭。
【主】 【谓】 【宾】
帅气的 我 在饭堂里 吃
饭
【定】 【主】 【状】 【谓】 【宾】
一般的:
●定语常常是adj,也可以是数量词,甚至是短语。
●状语表示的是时间地点方式原因方式等,修饰
v。
●状语常常是介宾结构短语。
倒装句之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形式之四: 中心词+ 数量词
①尝遗余核舟/一。 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 宾语前置 2、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宾语前置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动句 6、会于西河外渑池。 状语后置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定语后置 8、善哉,祁黄羊之论! 主谓倒装 9、頒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状语后置 10、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被动句
高中上语文常见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而往往借助语气词、副词、动词,或让名词、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游褒禅山记》)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例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六国论》)⑤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②汝是大家子,慎勿为妇死。
(《孔雀东南飞》)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②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苏武传》)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由名词对名词,根据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②紫电青霜,王将军之府库。
(《滕王阁序》)(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
1.有标志的被动句。
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例如: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知识点总结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即文言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常见的有下列几种: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
例如:①巨是凡人……②问今是何世……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被动句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占分很大的一部分,学好文言文很重要,为了方便大家学习,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4)用心一也(用心:古:用,因为今: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古:验,检验今:参加,参见)(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安置,安身今:托付;把理想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3.词类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輮使之然也(“輮”这种方法)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4、一词多义(1)绝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佛印绝类彌勒(非常)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2)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真相对,不真,假装)(3)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记(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4)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百强步,日三四里(竭力,勉强)(5)望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七月既望(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词,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2)假(于)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介词“于”)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介词结构后置)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一词多义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知识点:文言句式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知识点: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等表示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吾翁即若翁,必”(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用动词“是”“为”表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动词,在汉以后作判断动词则多起来,判断动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
“为”一般也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2)“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是代词,不表示判断。
(3)“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上面两个句子中的“是”表示判断。
(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6)“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上面两个句子中的“为”不表示判断。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前两个“为”表示判断)(《鸿门宴》)(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无人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和用法(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高考专题复习统编版高中语文特殊文言句式汇总

判断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因为)心躁也。
(判断句)《劝学》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师说》师者,所以..(用来……的人)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疑惑,疑难问题)也。
《师说》当.(在)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判断句)《登泰山记》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判断句)《登泰山记》稍.(逐渐)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判断句)《登泰山记》是以君子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庖厨..(厨房)也。
”(判断句)《齐桓晋文之事》“臣之所好者,道.(自然的规律)也,(判断句)《庖丁解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没有不是)牛者;(判断句)《庖丁解牛》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判断句)《烛之武退秦师》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判断句)《烛之武退秦师》吾令人望其气.(云气),皆为龙虎(判断句)《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小叔父)也(判断句)《鸿门宴》所以..(意外的事)也。
(判断句)《鸿..(……的原因)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门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名作动,符合道义)也。
(判断句)《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鸿门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判断句)《鸿门宴》此非所以..(用来……的)跨.(驾驭,统一)海内、制.(制服)诸侯之术.(办法,策略)也。
(判断句)《谏逐客书》)。
(判断句)《与妻书》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形作动,流的远)者也。
(判断句)《谏太宗十思疏》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多异故也(判断句)《答司马谏议书》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判断句)《阿房宫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六国论》“知.(同“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判断句)《论语》十二章非所以..(因为)内交..(儿童,小孩)之父母也,非所以..(结交。
2025年高中语文文言文基础考点清单:文言句式之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一个标识词的被动句】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谓语动词+于+施动者”(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师说》)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
(3)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
(4)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句意: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
(5)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
(6)使不辱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为了使相如在诸侯面前(不因地位低微)被侮辱。
(7)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夫》)句意:聪明贤哲的人,不被任何事物拘泥。
(8)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代史伶官传序》)句意: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
(9)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报任安书》)句意:至于被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
(10)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句意:被正义激发而死在这里的人。
(1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赤壁赋》)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1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句意: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
其语法结构为“受事者(有时省略)+见+谓语动词”(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句意:秦国的城池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2)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句意: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百姓之不见保。
(《齐桓晋文之事》)句意: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句式 【考点讲解】 一、《课标》要求: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二、考查形式: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三、知识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 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兼语 “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5.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2)省略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四)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五)宾语前置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有哉! 句读不知,惑不解。 去我三十里,唯命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六)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 太子及 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计未定,求 可使报秦者,未得。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