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土地流转农民增收调查与思考

03
农民增收情况调查
农民收入来源构成
农业收入
土地流转后,农民可以获得租金、分 红等收入,同时也可以通过参与农业 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方式获得农业经 营收入。
非农收入
财产性收入
土地流转后,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 获得一定的财产性收入,如租金、分 红等。
土地流转后,农民可以进城务工或者 从事其他非农产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
土地流转不规范
农业经营模式落后
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导致 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从而影响农民的收 入水平。
一些地区的农业经营模式比较落后,缺乏 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导致农业生产效率 低下,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
市场信息不对称
缺乏有效金融服务
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民难以掌握准确 的市场信息,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影响 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民增收影响因素分析
土地流转政策
土地流转政策是否合理 、完善,对农民的收入 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经营模式是否现代 化、专业化,对农民的 收入水平也有着重要的
影响。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农民 的收入水平也有着重要
的影响。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的好坏对农民 的收入水平也有着重要
的影响。
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农民缺乏有效的金融服务支持,难以获得 贷款等资金支持,导致农业生产和发展受 到限制,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
04
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
增加土地租金收入
土地流转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土地租金,为农民带来直 接经济收益。
获得非农就业机会
土地流转后,部分农民可以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非农产业,从 而获得更多的工资性收入。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2篇)

农民增收调查报告(12篇)农民增收调查报告(通用12篇)农民增收调查报告篇1连山镇是四川省的重点小城镇,省农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粮油重点基地之一。
连山镇党委、政府在积极建设小城镇的基础上,致力于农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几年来,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就农民增收情况调查如下:一、1997年至20__年农民收入情况表:(略)二、近三年市镇两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情况:1、荒滩地整改投入120万元。
2、农灌机沉井投入4万元(其中机井30眼,每眼补助600元,计1.8万元;沉井11口,每口20__元,计2.2万元)。
3、农村机耕道投入40万元(石梯村1.5公里,锦花村0.8公里,向阳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复投入30万元。
以上四项合计194万元。
三、我镇20__年专业大户、专业协会发展情况:20__年,我镇有专业大户20户(其中种植业7户,养殖业9户,加工业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元左右,利润150万元左右。
有两个协会:1、鸭业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56户,年销售额达335万元,利润48万元,会员直接增收350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500元。
2、薯类协会:该协会有会员105户,年销售额达600万元,利润60万元,会员增收4000元,带动农户增收502元。
四、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1、人均耕地少,劳动力过剩。
2、农业投入成本高,特别是农灌抽水费用大。
3、大多数农户还处于传统农业耕种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4、本地从事农副产品营销的大户太少。
五、市、镇两级政府对农民的增收的规划和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1、要根据连山镇农业现状,配合德阳下旌湖改造,对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个渠系工程进行改造,实现自流灌溉达70%以上,减轻农业投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种、养、加”大户,发展规模种植、养殖、加工示范基地(政府制定了对“种、养、加”大户扶持的优惠政策)。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调查与思考——以江西省樟树市为例

业不 断发展壮大 ,为社会提供 了更多 的
就业 岗位 ,农 民进入各 类企业务工 的机
会增 多。2 0 0 9年 ,樟树 市农 民工资性收
入 为 2 4 . 1 ,占总收入的 3 .%。 0 78 元 55 2 l 0 中央 1 义件 继续锁 定 “ 0年 号 三农 ” ,明确提 出要 “ 努 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 、农 民收入不徘徊 、农村发展好势 头不 逆 3 养殖业收入成为增收的亮点 。目 、 前 ,樟树市从事养殖业的农户达 3 0 5 0多 户 ,其 中 5 0 以上规模养殖户 24户 , 0头 3 建立具有一定规模 的各类养殖基地2 个 。 6 2 0 年 ,出栏 生猪 8 .5万头 、牛 62 09 00 .1
人 均纯 收入 的 6 %。 0
2 、工资 性 收 入 成 为 增 收 主渠 道 。一
直以来 ,樟树市积极 引导农 村富余劳动
以江 西省 樟 树 市 为 例
口 中共 樟 树 市 委 政 研 室
力外 出务工 ,劳务输 出成为农 民增收 的 重要 渠道之一 。同时 ,樟树市大力实施 工业 强市战略 ,非公 有制经济和第三产
万 头 ,出笼家禽 1 0 2 0万羽 ,水 产品产 量 37 .6万吨 ,全年农 民人均 养殖业 收入
为 1 4 .4元 ,占总 收入 的 1 %。 26 2 7 二 、影 响 和 制 约农 民增 收 的 主要
因 素
樟树市近年来虽然在增加农民收入方
面取得 了较 明显 的成效 ,但也 还存在不
格继 续提高 的潜力 不大 ,进一步从 粮食
中提高 纯收 入 的余地很 小 。 另一方 面 , 樟树 市虽然在大 力发展特 色养殖 、商品 蔬菜 等高效农业 有一定 的规模 ,但 受资 金 、技 术 、知识 和信 息等 因素 制约 ,农 业抵御 风险的能力 和手段不强 ,一 旦遇 到 自然灾 害和市场 变化 ,农 民收入难 以
安全性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安全性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汇报人:
2024-01-10
引言农民增收现状分析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措施调查结果与思考结论
目录
引言
01
பைடு நூலகம்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民就业压力增大
农民增收现状分析
02
农业收入
主要来源于种植和养殖业,受气候和市场影响较大。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也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农业劳动力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部分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领域。如何引导和帮助农民顺利实现职业转型,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影响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
农业经营风险较大,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
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措施
03
投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提高农田灌溉和排水能力,确保农业生产不受水旱灾害影响。
农业水利建设
土地整治与改良
农业机械化
通过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提高土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率。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农民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
农村发展潜力释放
结论
05
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通过调查发现,农民收入来源已经从单一的种植收入转变为多元化收入,包括养殖、农产品加工、外出务工等。这种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更多机会。
关于确保农民增收安全性的调查与思考

提高农民收入安全性
03
通过加强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等措施,提高农民收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2
调查方法与过程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针对农民和涉农企业,设计问卷收集关于收 入情况、增收措施和安全性的看法和经验。
实地访谈
与当地农民和涉农企业代表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 们实际面临的增收安全问题。
3
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分析
自然灾害
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导致 农民收入波动
市场竞争
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影响农民收入稳定 性
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对农民收入增长形成制 约
农民收入安全性的问题分析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部分农产品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 ,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者信心
农村金融风险问题
部分地区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民融资难、 融资贵,影响其生产投入和收入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产品销售
04
对策与建议
提高农民增收安全性的政策建议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确保农 民土地权益不受侵犯,增加农民的土
地收益。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要点一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 这与国家的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发展 密切相关。农民的收入来源也逐渐多 元化,不仅包括种植、养殖等传统农 业收入,还包括外出务工、农村电商 等非农收入。
要点二
农业政策的影响
国家实施的农业政策对农民的收入增 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农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价格支持、农业补贴等政策 ,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县农民增收情况调查与思考

##县农民增收情况调查与思考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近几年来,同全国各地一样,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的状态,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立足全县农民收入现状,认真剖析农民增收缓慢原因,寻求激活农村经济对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一、全县农民收入现状1、农民收入持续低速增长。
1998年到2003年的6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始终徘徊在5%左右,与改革开放初百分之十几、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速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横向比,1998年至2003年全县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10%以上,全县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快、农村慢的跛脚现象十分明显。
2、农民纯收入的构成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呈现出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家庭经营收入为辅的阶段性特征。
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601.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达893.43元,占纯收入55.96%(其中:外出打工收入685.60元);家庭经营净收入623.53元,占纯收入的39%;财政性纯收入14.30元,占总纯收入的0.89%;转移性纯收入67.54元,占纯收入的 4.22%。
3、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
##农民1998年人均纯收入(1076)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001.90元)之比为1∶3.72。
到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2.00元)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729.56元)之比为1∶3.58,而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之比为1∶3.24。
全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高于全国。
4、农民人均总支出有所下降。
从全县120户的调查资料看,2003年农民人均总支出2215.78元,同比下降7.8%,各项支出内部结构亦为全面下降。
关于龙大村农民收入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目的
• 通过调查,我们希望了解龙大村农民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以及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需求。同时, 我们希望通过数据分析,找出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参考。此外 ,我们还希望通过此次调查,提高公众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问题的关注度,促进社会资源的投入和支持。
。
关于龙大村农民收入的调查 与思考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调查背景与目的 • 调查方法与过程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思考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调查背景与目的
调查背景
• 龙大村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代表,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龙大村的农民收入 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然而,在收入增长的同时,也出现 了一些问题,如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增收渠道单一等。为了深 入了解龙大村农民收入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旨在 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为后续分析提供支持。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 析,提取有用的信息,为进一
步的研究和分析提供支持。
03
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民收入概况
龙大村农民的收入水平呈现稳步 增长趋势,但整体收入水平仍然
较低。
近年来,农民的年均收入增长率 有所提高,但与城市居民收入水
平仍有较大差距。
பைடு நூலகம்
不同家庭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一 定差异,但总体上收入差距不大
调查过程
确定调查目的和内容
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内容,包括 了解龙大村农民的收入情况、 主要收入来源、收入变化趋势
等。
制定调查计划和方案
根据调查目的和内容,制定详 细的调查计划和方案,包括调 查的时间、地点、人员、方式 等。
发展健康林下养殖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安康市发展林下养殖的调查与思考

提高 的 同时 , 林 下 和 林 间 饲 草 资 源得 到 自然 生 长 和
保护 , 为 发 展 林 下 养 殖 提 供 了 丰 富 的 饲 草 资 源 。 据
安 康 山青 水 秀 , 无 工业 污 染 , 为生 产 无 公 害 、 绿 色和有 机 畜产 品提 供 了 良好 的 自然环 境 , 农 民形 象 的说 : 畜禽 吃 的 中草药 , 喝 的矿泉 水 。在人 民群 众 日
林 等林 地均 可养 羊 或 养 鸡 , 另外 全市 4 9 5 8 h m 桑
自然 环境 必将 成为 优质 畜产 品 的生产 供应 基地 。同 时安 康 四季气 侯适 宜 , 极 端 气候 少 , 全 年 除雨天 外 大
部分 时 间可进 行林 下放 养 。
1 . 5 巨 大 的 发 展 潜 力
[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一 O 2 — 2 O [ 作者简介] 汪成安( 1 9 6 5 一) , 男, 本科 , 主 要 从 事 畜 牧 兽 医 管
理工作 。
养2 0 0 0万只羊 , 农 业 产值 可 达 2 0 0亿 元 , 畜产 品加
工产值 2 5 0亿 元 , 可 增 加农 民人均 纯 收 入 7 0 0 0
提 高 了养殖 的生 产性 能 和效 益 。
1 . 3 独 特 的 富 硒 资 源 我 市 是 全 国最 大 的天 然土 壤 富 硒 区 , 生 产 的 畜
1 丰 富 的资 源 蕴 藏 着 农 民增 收 希 望
1 . 1 丰 富 的 林 草 资 源
安康 随着 退耕 还林 ( 还草) 、 天然 林保 护 、 人工 造
多元 。
2 多年 的 发 展 催 生 众 多 养 殖 户 致 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专业. .专注. 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日期: . .
.专业. .专注. 县关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以上,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日,县政府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和形势分析 (一)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69元,分别是2005年的1.7倍和1.9倍。“十一五”期间,我县农民收入年度增幅分别为13.8%、16%、13.9%、9.4%和14.8%,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低于10%外,其余年份都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2007年增长最快,达16%。(如表所示) 表:县2005—2010年农业总产值及农民人均纯收入 指标名称(元)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 3526.82 4014.36 4657.06 5307.65 5804.45 6668.73 工资性收入 1190.17 1570.15 1766.01 2056.6 2191.04 2479.47 家庭经营纯收入 2185.78 2309.01 2621.06 2964.04 3294.69 3822.82 . . .专业. .专注. 财产性纯收入 83.78 56.05 169.21 114.7 92.25 160.47 转移性纯收入 67.09 79.14 100.78 172.32 226.47 212.08 农业总产值(万168099 188742 225449 272721 278988 289767 (二)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
道。2010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479.5元,比2005年增加1289.3元,年均增长37.4%,占纯收入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对“十一五”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7.2%,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农民取得现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仍是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2010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822.8元,比2005年增加1637元,年均增长57.6%,增速相对平稳,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比2005年下降4.7个百分点,对“十一五”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57.3%,仍然是农民重要而稳定的收入来源,但是比例有所下降。 (四)财产性纯收入增长较快,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受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等因素影响,农民获得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60.5元,比2005年增加76.7元,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但占比较小。 (五)转移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惠农补贴政策实施力度,种养补贴品种、种养补贴标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推进,逐步提高了新农合补助标准,试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等,以政策性收入为主要容的转移性收入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推动力。2010年,农民人均转移性纯收入 . . .专业. .专注. 212.1元,比2005年增加145元。 “十一五”时期我县农民收入能够实现跨越式增长,主要是政策给力、农民努力、社会合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十二五”时期,我县发展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阶段,将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创造良好基础和更有利条件。但是,也应该看到农民增收形势并不容乐观。纵向来看,近两年来,农业总产值由两位数增长锐减为增幅不足4%,农民人均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放缓趋势明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大幅下滑,充分说明进入WTO以后,农民收入与国际经济环境息息相关。横向来看,我县还尚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61元,较我县高出92元。各县当中,蒙阴为6714元,平邑为6696元,苍山为6687元,沂水比我县高出171元,达6840元。 二、当前影响我县农民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链条短。在农产品结构上,传统品种仍占主导地位;在农产品加工结构上,初级产品、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多;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出售原料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格局没有根本改观,全县蔬菜、果品加工转化率不到10%,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品牌意识不强。主要 . . .专业. .专注. 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不强。农村土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没能实现全县围的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同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有品无牌、有牌无名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优质农产品还鲜为人知。如南古镇湾里村的香油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但一直难以做大,没有强势的品牌带动是一个重要原因。 (三)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一是全县每年能够争取的上级扶持资金有限,加上县、乡、村财政自给力量不足,支农尤为乏力。二是受信贷政策影响,农民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贷款投放面和投放额也难以满足要求。三是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规模有限。 (四)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据统计,我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37.9%,初中文化程度占45.1%,高中或中专占14.6%,专科以上占2.4%。随着机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单靠体力劳动增收的机会越来越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农民整体素质是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经途径之一。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对策建议 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牢牢把握市打造现代农业亮点和沂沭河高效生态特色农业长廊的机遇,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步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扶持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产业水平高的专业乡镇、专 . . .专业. .专注. 业村。抓好现代农业示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建设,围绕鲁南现代花卉科技产业园、长生园、南古葡萄示基地、冠山茶园等一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项目,和“十大优质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深入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创建工作。支持、鼓励农民参与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基础设施先期投入、建成生产设施出租进行专项补助等方式,减轻农民的资金投入负担,实现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 2.深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广南古镇土地流转试点的成功经验,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将承包的土地向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园区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以股份合作方式组织农民入股建立生产合作社,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把农民经纪人、经营大户、农户组织起来,开展特色化、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促进农民共同发展,增收致富。 3.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政府要形成“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共识,把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及农业产业化资金“捆绑”使用,集中用于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生产基地和种养大户,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生产与需求连接的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加快形成一批优势明显、规模较大、特 . . .专业. .专注. 色鲜明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4.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农村生活设施建设,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沼气入户工程、农村居住环境整治建设工程和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上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鼓励农民特别是年轻农民、失地农民进城入镇居住生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发展,推动二三产业扩规模、上档次、增效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近吸纳转移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促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充分就业,增加收入。 5.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按照“政府推动、部门主抓、农民参与”的思路,通过集中培训、市场考察、创业设计、实践学习和创业发展等培训,加大扶持服务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科技明白人、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达到“培育一批农村实用人才、造就一批创业带头人、拓展一项产业、带动一方农民、发展一片经济”的人才效应,带动引导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加大农民转产转业培训力度,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努力变体力型输出为技能型输出。要树立“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 的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创业”建设,吸引外出能人“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6.努力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强化农村三资管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