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的介绍
脑梗塞知识

脑梗塞脑梗塞又称脑梗死,既往称为脑血栓。
由于各种原因使脑血管闭塞或堵塞后,该血管供血区血液灌注不足则脑组织出现缺血性软化或坏死,成为脑梗塞。
脑梗塞是缺血性中风的总称,其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塞、血管性痴呆等。
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脑梗塞占半数以上。
据有关文献统计可达50%一80%。
脑组织的血供来自颈动脉和椎动脉,无论脑血流量或质的改变,均会威胁到脑组织的正常功能,当这种改变尚较轻微,脑血管可以通过自身调解维持血供。
局部缺血还能用侧支循环来代偿,而一旦这些改变超过极限,出现失代偿,脑组织就会缺血、坏死、梗死。
因此,我们把脑梗塞根据原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脑血供量减少造成的脑梗塞;另一类是脑血流量不减少,质量下降,含氧量不足导致的低氧血症脑梗塞,即脑缺氧。
也有人分成脑血管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两大类。
脑血管阻塞是由脑血管本身病变直接或间接的形成血栓或外来栓子阻塞血管造成的脑梗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是指在脑血管原有病变基础上,亦可无原发性血管病,由各种原因造成脑组织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脑梗塞。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一) 脑梗塞的先兆症状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
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
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二)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
课件脑栓塞ppt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通过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改善脑 部供血,预防血栓形成和复发。
其他治疗方式
康复治疗
通过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等手段 ,促进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 等的恢复。
预防措施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 脂等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 预防脑栓塞的复发。
04
CATALOGUE
脑栓塞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活物等。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 成和复发。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等。
降脂药物
通过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 硬化斑块形成,降低脑栓塞风险。 常用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等。
手术治疗
机械取栓
通过介入手术,使用机械装置将 血栓从血管内取出,恢复脑部血
流。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通过手术剥离颈动脉内的粥样硬 化斑块,预防血栓形成和复发。
脑栓塞可能导致语言障碍 ,患者可能突然出现言语 不清、失语或理解他人言 语的困难。
脑栓塞可能导致视力模糊 、视野缺损或失明,尤其 是在单侧眼睛。
脑栓塞可能导致患者突然 出现意识模糊、昏迷或失 去意识。
脑栓塞可能导致头痛,尤 其是在脑部缺血的区域, 头痛可能很剧烈并伴随恶 心和呕吐。
诊断方法
神经系统检查
课件脑栓塞
目录
• 脑栓塞概述 • 脑栓塞的症状与诊断 • 脑栓塞的治疗 • 脑栓塞的预防与康复 • 脑栓塞的案例分析
01
CATALOGUE
脑栓塞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随血流 进入颅内动脉,阻塞血管导致脑组织 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进而出现相 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特点
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可导致不同程 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 感觉障碍等。
怎么区别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

怎么区别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
虽然这三者同属脑血管疾病,但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也各异。
到底如何区分?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一、脑梗塞1.脑梗塞(脑梗、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是脑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
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
脑梗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2.病因:脑梗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3.主要因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4.临床症状:脑梗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
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5.治疗:本病应注意重视高血压的治疗,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二、脑血栓1.脑血栓(脑血栓形成):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
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2.发病原因: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
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
脑栓塞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脑栓塞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脑栓塞是指固体、液体、气体物体(称为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系统,导致动脉腔闭塞,导致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坏死,临床表现为偏瘫、偏麻木、言语不清等突然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该疾病占脑血管疾病的一部分15-20%。
最常见的栓子来自心脏,大约14-48%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脑栓塞;心肌梗死、心内膜炎、心房纤颤、心脏手术易诱发本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创伤性骨折或气胸、潜水或高空飞行减压不当、孕妇分娩等。
脑血管被血流中的栓子阻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脑栓塞。
由于栓子阻塞脑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
这种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在4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很常见。
急性疾病通常在几秒钟到2~3分钟内达到峰值。
脑栓塞的栓子有很多种,可以通过各种疾病引起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血管并诱发。
心脏病是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左心房扩张,心脏血流缓慢,瘀滞,容易凝固血液,形成血栓形成。
当血流不规则或心房纤颤时,这种附壁血栓容易脱落形成栓子和脑栓塞。
细菌性心内膜炎由于内膜或内膜病变,细菌常附着在内膜上繁殖,与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等结合成细菌性赘生物,脱落后随血液进入颅内,也可发生脑栓塞。
心肌梗死时,心房和心室内膜会受损,受损的内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
在心房纤颤等因素的作用下,血栓脱落形成栓子,也经常引起脑栓塞。
此外,先天性心脏病、心脏黏液瘤、心脏手术等也是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
非心源性的栓子,较常见的是脂肪栓子和空气栓子。
当长骨骨折时,或因骨折手术,骨髓中的脂肪球进入血液,容易形成脂肪栓塞;而气体栓子则常见于胸部、颈部开放性外伤及外科手术、人工气胸、气腹以及潜水员、飞行员不适当减压,形成氮气栓塞;另外,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也是造成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
有的脑栓塞查不到栓子来源,称为来源不明性的脑栓塞。
脑血管被血流中的栓塞所阻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脑栓塞。
老年人常见疾病防范知识

老年人常见疾病防范知识2001年7月11日,WHO(业界卫生组织)对欧、亚、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健康抽样调查,该调查报告表明:57%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
这些疾病已经越来越普遍化,且有进一步蔓延的势头。
由于老年人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一定的退化改变,加之机体的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也有所减弱,因而出现慢性疾病较多。
老年病是指与衰老有关的疾病,现将老年常见疾病介绍如下:循环系统疾病:1、高血压病:是老年常见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高而增加,另一方面,高血压又是老年人患冠心病,脑血栓病,心力衰竭,中风的主要病因。
同此诊治高血压病对于增进健康,延长寿命起到积极作用。
2、缺血性心脏病:又称冠心病,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疾病,老年人发病率高,是由于冠状动脉与其粥样硬化引起心脏缺血所致。
心脏为需氧器官,需要充足的氧来供给心脏收缩所需要的能量,当心脏的耗氧量超过冠状血流所提供的血氧则产生缺血引起心绞痛。
心电图表现为T波流量,ST段下降,这就是典型的缺血性心脏病。
而引起动脉硬化除与年龄有关外,高压,胆固醇,糖尿病,吸烟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等可以加速,加重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3、肺心病:是由于肺部疾病增加右心负担而继发的心脏病。
80-90%的慢性肺心病是由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进一步发展而来,所以积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就可以预防肺心病的发生。
4、心律失常与传导阻滞:心脏能有节奏的跳动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特殊功能的心肌细胞,能发出有节律博动的窦房结、房室结、能传导生物电的传导系统。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等原因使心脏在结构和功能上发生改变都可出现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
5、心力衰竭:在正常情况下,心脏舒缩平衡活动,使心脏排出和回收血液保持动态平衡,一旦平衡失调,则发生心力衰竭。
年龄使老年人心脏基本功能发生变化,心脏舒缩功能减退,排血量下降,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心脏蓄备功能降低,加上老年期易患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
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瘫痪、失忆和言语障碍等严重后果。
了解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以及进行风险评估对于临床诊断和预防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脑梗塞危险因素,并探讨如何进行脑梗塞的风险评估。
一、高血压高血压是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长时间的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的病理性变化,从而增加脑梗塞的发生风险。
控制血压是预防脑梗塞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高血脂高血脂也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血液中的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水平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脑血管阻塞。
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脑梗塞的风险。
三、高血糖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容易发生脑血管损伤和微循环障碍,增加脑梗塞的危险。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水平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规律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和药物治疗来实现。
四、吸烟吸烟是造成脑梗塞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戒烟对于预防脑梗塞至关重要。
五、心脏疾病心脏疾病也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
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患者发生脑栓塞的风险明显增加。
保持良好的心脏健康状态对预防脑梗塞至关重要。
针对脑梗塞的危险因素,我们可以进行风险评估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梗塞的患病风险。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1. CHA2DS2-VASc评分系统CHA2DS2-VASc评分系统用于评估房颤患者中脑栓塞的风险。
该评分系统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心衰、缺血性心脏病等多个因素,根据评分结果来预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患病风险。
2. ABCD2评分系统ABCD2评分系统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卒中风险的工具。
该系统包括年龄、血压、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几个因素,根据评分结果来判断患者短期内发生卒中的风险。
3. FRS评分系统FRS评分系统是针对一般人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工具。
脑栓塞的治疗与护理

脑栓塞一、定义脑栓塞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使管腔急性闭塞,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根据栓子来源,病因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
(1)心源性占脑栓塞的60%~75%。
引起脑栓塞的栓子来源于各种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纤维颤动脑栓塞位居首位,约占半数以上;其他常见的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伴有房颤,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心肌梗死或心肌病的附壁血栓,二尖瓣脱垂、心脏黏液瘤和心脏手术合并症等的栓子脱落。
(2)非心源性非心源性栓子引起的脑栓塞有明确病因,证明栓子是来自心脏以外。
常见的非心源性栓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主动脉、颈动脉或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内膜溃疡斑块脱落,造成脑栓塞。
此外颈部大血管外伤,肺静脉血栓脱落等。
②细菌性栓子: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其心脏瓣膜上常形成含有大量细菌的赘生物。
该赘生物性质松脆而易脱落成栓子。
③脂肪栓子:常见于肱骨、股骨及胫骨等长骨骨折或长骨手术时,骨髓内脂肪组织被挤压进入血液中,形成脂肪栓子。
④空气栓子:如在胸部手术或颈部手术、人工气胸、气腹、皮下气肿伴有血管损伤时,空气进入血液循环中形成气泡,便成为空气栓子。
潜水作业者上升过快或进行高压氧治疗时高压氧舱减压过快时,溶解在血液中的空气游离出来,在血液中形成气泡并相互融合,也可形成空气栓子。
⑤其他栓子: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形成的栓子,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肺部感染、肢体感染、败血症)、肿瘤物质脱落形成的瘤栓子、寄生虫或虫卵、羊水等均可引起脑栓塞。
(3)来源不明性约30%的脑栓塞不能明确原因。
还有部分脑栓塞利用现代手段和方法,虽经仔细检查也未能找到栓子来源称为栓子来源不明者。
三、临床表现安静与活动均可发病,以活动时发病多见。
起病急骤是本病的主要特征。
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秒钟至数分钟发展至高峰,多属完全性卒中。
浅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

浅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识孙逢春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过去是老年人多发,现在病情逐步出现在年轻化。
具有“四高一多””的特点:“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心脑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
:是由于动脉血管内壁有脂肪、胆固醇等物质等沉积,并伴随着纤维组织的形成与钙化等病变,即动脉硬化。
从正常动脉到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搏管狭窄,需要十余年到几十年的时间的漫长过程;但从无症状的动脉硬化到有症状的动脉硬化,如冠心病或脑卒中,只需要几分钟。
很多病人没有预防措施,所以死亡率很高。
主要介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血管的堵塞或破裂,致使脑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相关症状。
如:偏瘫,肢体麻木及感觉缺失、失语、失明等常见的脑血管病大致可以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
缺血性脑血管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 出血性脑血管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机制和病因其主要病理过程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常见的病因有:1、血管壁的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约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之)、动脉炎(风湿、结核、钩端螺旋体、梅毒等)、先天性异常(动脉瘤、血管畸形等)、外伤、中毒、肿瘤等。
2、血液成分改变:(1)血液粘稠度增高。
如高血脂症、高血糖症、高蛋白血症、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瘤等。
(2)凝血机制异常。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应用抗凝剂、弥漫住血管内凝血等。
此外,妊娠、产后、手术后及服用避孕药等可造成易凝状态。
3、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病(约占非栓塞性脑血管病的55~75%)、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纤颤、传导阻滞)等。
4、其他:(1)血管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大血管邻近的病变(如颈椎病、肿瘤等)压迫,影响供血不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脑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病不同,一般认为脑栓塞发病急,病情较重,可能是由于脱落的栓子突然堵塞脑血管,侧支循环尚来不及建立,脑组织无缓慢缺血的适应过程,往往在中等动脉起始部发生梗死可造成大片状脑梗死,主要临床特点如下。
1.一般资料
(1)关于发病年龄:由于栓子来源不同,脑栓塞发病年龄也不同,如风湿性心脏病引起者,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若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者多见于老年人。
(2)常有引起栓子来源的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甚至可伴有脑以外器官栓塞的症状或体征,如风湿性冠心病伴心房纤维颤动有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可有发热,关节疼痛,胸闷的表现,心肌梗死有胸痛等表现,脂肪栓塞可有长骨骨折的表现等。
2.发病情况
急骤起病是主要特点,是发病最急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病前无任何前驱症状,活动中突然起病,绝大多数症状在数秒或数分钟内病情发展到最高峰,少数患者在数天内呈阶梯样或进行性恶化,约半数患者起病时有意识障碍,但持续时间短暂。
3.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脑栓塞多数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最常见,栓塞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取决于栓子数目,范围和部位,急性起病时可有头痛,头晕或局限性疼痛。
(1)大脑中动脉栓塞:最常见,其临床表现为主干栓塞时引起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动脉主干栓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如梗死面积大时,病情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甚至死亡;大脑中动脉深支或豆纹动脉栓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或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损,可有失语,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栓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以面部及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可引起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失读,失写,失用;非优势半球可引起对侧偏侧忽略症等体象障碍,少数患者可出现局灶性癫痫。
(2)大脑前动脉栓塞时可产生病灶对侧下肢的感觉及运动障碍,对侧中枢性面瘫,舌肌瘫及上肢瘫痪,亦可发生情感淡漠,欣快等精神障碍及强握反射,可伴有尿潴留。
(3)大脑后动脉栓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同向偏盲或上象限盲,病灶对侧半身感觉减退伴丘脑性疼痛,病灶对侧肢体舞蹈样徐动症,各种眼肌麻痹等。
(4)基底动脉栓塞最常见症状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交叉性瘫痪或交叉性感觉障碍,肢体共济失调,若基底动脉主干栓塞可出现四肢瘫痪,眼肌麻痹,瞳孔缩小,常伴有面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及舌下神经的麻痹及小脑症状等,严重者可迅速昏迷,四肢瘫痪,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