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月饼的由来

合集下载

中秋节月饼的来历

中秋节月饼的来历

中秋节月饼的来历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中国农历的中秋时节。

中秋节被誉为“团圆节”,其主要习俗之一就是赏月和食用月饼。

那么,月饼作为中秋节的重要食品,它的来历是怎样的呢?据历史记载,月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处于多国割据的混乱时期,为了联合起来对抗外敌,楚国的阳城君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食品,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月饼。

相传,阳城君是受到反秦义士的启发,希望通过一种特殊的食物来传递反秦的宣传信息,而月饼则成为了他表达心意的载体。

在当时,月饼的制作方法虽然和现在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原料——豆沙、果蓉、坚果等,却一直延续至今。

阳城君将蛋黄和果蓉包在糯米饼中,作为月饼的填充物,寓意团圆。

而为了确保传递信息的安全,阳城君还把偷偷藏在月饼里的纸条发放给同盟国的反秦义士,以便他们能够联络和安排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逐渐成为了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

后来的汉朝时期,月饼的制作技术得到了改进和提升,不仅在填充物上进行了创新,还加入了瑞兽和花纹等图案,使得月饼更加精美美观。

到了唐朝时期,月饼已经普遍流传于人们之间。

唐代的中秋节因皇帝李隆基赏月而得名“赏月节”,并成为了一个盛大的节日。

同时,丰富的月饼制作工艺和多样化的品种也开始出现,出现了各种口味的月饼,如豆沙、莲蓉、五仁等。

月饼在当时不仅象征着情谊与团圆,还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明清时期,月饼的制作方法进一步完善,成为了一门细致的工艺。

制作月饼需要精确控制火候和时间,使得月饼的外皮金黄酥脆,内馅鲜美可口。

这种精致的制作工艺也为月饼在中秋节期间的赏月活动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现代的月饼已经发展成为了各种各样的风味和口感,不仅有传统口味的月饼,还有各种创新口味的月饼,如咖啡、冰皮和巧克力等。

同时,在制作工艺上,也有了更多的创新,如印花、彩绘和造型等,使得月饼更加美观和诱人。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就是赏月,与之相伴的就是月饼。

月饼通过其丰富多样的口味和制作工艺,将人们的情感和祝福传递给亲朋好友,成为了团圆和感恩的象征。

八月十五为什么吃月饼的由来

八月十五为什么吃月饼的由来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也被称为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都会吃月饼。

那么,为什么八月十五要吃月饼呢?这个习俗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和传统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解释其中几个版本。

一、嫦娥奔月最有名的中秋节传说之一是“嫦娥奔月”。

相传很久以前,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人们生活在灼热的气候下。

为了拯救人们,英雄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使天气恢复正常。

他被尊为英雄,但他的妻子嫦娥却因为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而被流放到月亮上。

据说每年的中秋之夜,嫦娥会从月亮上降临到人间,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中秋节要仰望月亮的原因。

为了纪念嫦娥,人们开始在中秋节吃月饼,因为月饼的形状和圆满的月亮相似。

二、起义传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八月十五吃月饼与反抗外族统治有关。

据说,公元14世纪末,元朝统治者对中国人施加了严厉的统治,中国人民受尽了苦难。

此时,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最终建立了明朝。

根据传说,起义期间,朱元璋的密探将反抗的计划写在了月饼里,并分发给起义军。

他们成功地策划了起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每年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以纪念起义军的英勇行动。

三、祭奠传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八月十五是一个重要的祭奠日子。

在传统观念中,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会为了感恩和祭奠祖先而举行仪式。

而中秋节正好成为祭祀祖先的一个好时机。

在祭祀祖先的仪式上,人们会摆放一些食物和水果作为供品。

相传古人为了避免供品被恶鬼抢走,所以会做一些假生活用品,将真正的供品隐藏其中。

为了防止被发现,这些供品被包在了月饼的外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供奉月饼成为了祭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文人习惯八月十五之夜,在明亮的月光下,各种文人墨客观月赏月,饮酒吟诗。

月亮被文人们视为灵感的象征,他们相信在这个时候,在月光下完成的诗词、字画将抓住更多灵感。

在这样浪漫的背景下,文人们相互赠送月饼,并以此为契机,创造出了许多美丽深情的诗句。

中秋节月饼来历

中秋节月饼来历

中秋节月饼来历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中秋节期间,人们最常见的食品莫过于月饼了。

那么,中秋节月饼的来历是怎样的呢?一、东晋的月饼传说关于中秋节月饼的来历,有一个著名的传说,即东晋时期的月饼起源传说。

相传,东晋末年,民族英雄吴刚羡慕嫦娥仙女,渴望得到成仙的方法。

于是他找到神仙羲皇帝,希望能得到仙丹永生。

但羲皇帝告诉吴刚,只有在中秋这一天,当月亮最圆的时候,才能获得长生不老的命运。

于是,吴刚听从建议,在中秋夜时,登上羲皇帝指示的不周山,准备祈祷。

而误打误撞之下,他发现了当地居民的厨房,得知舅母喜欢吃月饼,并决定偷她的月饼。

然而,这时忽然一阵风吹过,把吴刚吹上了天空,不得下来。

二、赏月、享用月饼的习俗中秋节是赏月的节日,而月饼则是这一天的主要食品之一。

在古代,人们通常会在房屋前后摆放月亮、兔子等图案的灯笼,赏月时点亮,以祈求家人团圆,祈求美好的未来。

人们围坐在一起,欣赏明亮的月光,寄托自己的思念和祝福。

在当代,人们通常会以月饼作为中秋节礼品相赠,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和喜悦。

月饼的种类丰富多样,有豆沙、蛋黄、五仁、莲蓉等口味。

制作月饼的过程繁琐,需要许多环节,并注重手艺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的制作工艺包括擀皮、包馅、模压和烘烤等步骤,这些技术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传承,并取得了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三、文化融合与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月饼的制作和口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的月饼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风味和形状,还加入了一些新鲜的元素。

例如,绿茶、巧克力、冰皮、糖果等创新口味的月饼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这些创新的月饼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口味需求。

中秋节月饼的来历既有传说的神奇,也有历史的沉淀。

无论是吴刚的传说,还是赏月、享用月饼的习俗,都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

而文化融合与创新,使得月饼这个传统的食品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月饼的来历与制作方法

月饼的来历与制作方法

月饼的来历与制作方法月饼,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特色美食之一,自古以来便备受人们热爱。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独特的制作方法。

本文将介绍月饼的来历以及详细的制作方法。

一、月饼的来历月饼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庆祝丰收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品尝月饼,以表达对家人团圆、祈求团聚的美好愿望。

据历史记载,月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其名篇《无题》中提到了“细作薄饼烙作圆,中间隔著酥油糖。

”这便是早期月饼的雏形。

而酥皮月饼则诞生于明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的形状、口味和制作工艺都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形态。

二、月饼的制作方法1. 配料准备制作月饼所需的主要材料包括:面粉、植物油、冰糖、豆沙馅、莲蓉馅等。

在开始制作前,将所有材料准备好并按照配方所要求的比例进行称量。

2. 调制面皮将面粉倒入大碗中,加入适量的植物油,并慢慢加入清水搅拌。

将面团揉匀后,将其静置片刻,使其醒面。

3. 制作馅料月饼的馅料有很多种类,但最常见的是豆沙馅和莲蓉馅。

以豆沙馅为例,将红豆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至红豆熟软。

取出锅中的红豆,加入冰糖,再次煮熟,搅拌至红豆糊状。

待红豆糊冷却后,即可制成豆沙馅。

莲蓉馅的制作方法与豆沙馅类似,只需将莲子煮熟并捣成泥状即可。

4. 饼皮包馅将醒发好的面团擀平,并用模具裁出圆形饼皮。

将饼皮放在手掌心,将适量的馅料放在中央,然后将饼皮包裹住馅料,捏紧封口处。

重复此步骤直至用完所有的饼皮和馅料。

5. 烘烤月饼将包好馅的饼放在烤盘上,然后在饼皮上刷上一层蛋黄液,以增加月饼的色泽。

将烤盘放入烤箱中,设定适当的温度和时间,烘烤至月饼表面呈现金黄色即可。

6. 保存和享用烘烤好的月饼应置于阴凉干燥处,待其完全冷却后可装入精美的礼盒中进行保存。

人们可以在中秋节当晚品尝月饼,并可与亲友们一同分享,表达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月饼的由来与种类

月饼的由来与种类

月饼的由来与种类月饼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食品,源远流长,种类繁多。

它寓意着团圆和美好的祝福,成为了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月饼的由来以及不同的种类。

一、月饼的由来关于月饼的起源,有多种传说。

最为广泛流传的一个故事是与抗击元朝统治有关的“密谋起义”。

元朝统治者以阻断信息传播,限制军事行动为目的,导致抗元军队组织困难。

然而,抗元部队的统帅刘伯温想到了一个办法——用月饼传递讯息。

他们在月饼里藏有纸条,写下起义的时间和地点,将其分发给抗元军队。

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最终帮助抗元军队成功发动了起义,从而迎来了明朝的兴起。

另一个传说与中国古代对月亮的崇拜有关。

古代中国人将月亮看作是人们聚集器的象征,同时也是对家人思念的寄托。

为了表达思念与祝福,人们开始制作形状独特的月饼,并在中秋节这一天与家人一同分享。

不论其由来如何,月饼已经成为了中秋节重要的象征之一,承载了人们对美好团圆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传统月饼的种类1. 五仁月饼:五仁月饼是最传统的一种月饼。

它的馅料由核桃、花生、杏仁、瓜子和莲蓉组成。

五仁月饼有着浓郁的坚果香味,略带甜味,深受喜爱。

2. 莲蓉月饼:莲蓉月饼是最经典的月饼之一。

其馅料由莲子糖和糯米组成,口感香甜,浓郁。

莲蓉月饼有各种口味,例如单黄、双黄和无黄。

3. 豆沙月饼:豆沙月饼是另一种常见的月饼。

它的馅料由糯米和豆沙糖组成,豆沙口感细腻,甜度适中,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4. 蛋黄月饼:蛋黄月饼是一种口感丰富的月饼。

它的馅料由糯米和蛋黄组成,随着蛋黄的烘烤,它会产生浓郁的香味和柔软的口感。

5. 切片月饼:切片月饼是一种创新的月饼变种。

它的特点是整个月饼被切成小片,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口味,例如蔓越莓、花生和绿茶等。

除了以上列举的月饼种类,还有其他不同口味的月饼供人们选择。

例如,椰蓉月饼、冰皮月饼和奶黄月饼等。

三、地方特色月饼不同地区也存在着许多因地制宜的月饼种类,以适应当地人的口味和风俗习惯。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由来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由来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由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受到人们热烈喜爱的节日之一。

而在中秋节这一天,吃月饼成为了习俗之一。

那么,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有什么由来呢?下面将为大家介绍。

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传说,最早的月饼起源于元朝时期,那时是为了起义而筹谋的。

元朝统治者暴虐无道,人民生活困苦,而起义军却无法有效地传递消息。

于是,在策划抗元起义的过程中,明代民族英雄朱元璋决定利用中秋节这个节日来传递起义的消息。

朱元璋自己把起义的密谋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埋在月饼的馅里。

他让手下的人分发这些月饼给周围的人,希望他们能在中秋节当天一起起义。

这样,消息传递得非常快速和隐秘,成功地筹备起义。

起义成功之后,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并且将中秋节定为举国欢庆的节日,中秋节吃月饼也因此渐渐成为了习俗。

人们纪念起义的胜利,庆祝自由与幸福,而月饼则成为象征这一历史的标志性食品。

除了起义的传说,中秋节吃月饼还有其他的由来。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月饼其实是由古代的贫苦人民发明的。

在中国古代,农民们在农闲的时候,会烤制一些面饼作为囤积食物。

月饼的外形特点与古代的这种面饼很相似,因此有人认为古代的农民们在中秋节这一天品尝自己制作的面饼,并且把面饼裹上一些填料,就成了现在的月饼。

另外一个与月饼相关的传说是关于后羿和嫦娥的故事。

相传后羿是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他射下了九个太阳,拯救了人民。

为了感谢后羿的英勇事迹,王母娘娘赐给了他一颗不死之药。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吞下了这颗药,她因此飞上了月亮。

为了怀念嫦娥,人们就在中秋节这一天吃月饼来表达对她的思念。

总结一下,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由来有多重渊源。

无论是起义的传说、古代农民的发明还是关于后羿和嫦娥的故事,这些都在不同层面上形成了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而如今,无论是与家人团聚还是表达思念之情,中秋节吃月饼仍是人们追寻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无论习俗由来如何,中秋节吃月饼的这个传统习俗已经成为了中秋节的重要象征,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团结和睦、传承文化的精神。

月饼的由来与传统

月饼的由来与传统

月饼的由来与传统月饼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食品,每逢中秋节,人们都会赏月、品尝月饼,享受团圆的快乐。

那么,月饼的由来和传统是怎样的呢?一、月饼的由来据史书记载,月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商周时期。

当时,月亮被人们视为神圣的象征,人们在每年的秋天举行祭月仪式,以感谢丰收和祈求幸福。

而为了更好地祭祀月亮,人们制作了一种形状像月亮的食品,即月饼。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传统食品。

在唐朝时期,月饼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不仅形状更加精美,而且口感更加丰富。

并且,月饼也成为了当时宫廷中的贵族食品,代表着尊贵和富贵。

二、月饼的传统1. 团圆之意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而月饼作为中秋节的主要食品之一,寓意着团圆。

无论是远离家乡的游子,还是忙碌工作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共同品尝月饼,感受家的温暖。

2. 丰收之喜中秋节正值秋季,是农民朋友们丰收的季节。

而月饼中常常加入各种坚果、瓜子、莲蓉等馅料,象征着丰收的喜悦。

人们通过品尝月饼,表达对丰收的庆贺之情。

3. 文化传承月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月饼的制作工艺、馅料的选择、包装的设计等方面都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

因此,品尝月饼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4. 赏月习俗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赏月。

人们在赏月的同时,也会品尝月饼。

月饼的圆形象征着团圆,与明亮的月光相映成趣,增添了节日的浪漫和神秘感。

在现代社会中,月饼的种类和口味也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莲蓉、豆沙、五仁等口味外,还出现了各种创新口味,如巧克力、咖啡、绿茶等。

这些新口味的月饼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也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月饼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食品,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人们团圆、庆祝丰收的象征。

无论是传统口味的月饼,还是创新口味的月饼,它们都将继续陪伴着我们,见证着家庭的团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秋节月饼有什么来历

中秋节月饼有什么来历

中秋节月饼有什么来历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收集推荐的中秋节月饼有什么来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秋节月饼来历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

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要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当然少不了月饼,月饼圆圆的,象征着团员和睦,所以深受大家的亲睐。

小小的月饼具有的能量是很好的,亦具有很多养生功效,能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提高免疫力。

但糖尿病人食用月饼就要引起注意。

中华传统月饼的由来
月饼是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特色食品,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中秋节这一天是必食之品。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

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

时至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

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

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

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恋。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

据说起源于唐代。

《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

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

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

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

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

……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

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

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

现在,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

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
在中秋节吃。

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

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划,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

《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

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

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祭月供品)。

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