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圣才出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二十三章维新改良派的社会思想23.1 复习笔记一、康有为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便接受严格的传统学术教育。
他的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2)主要贡献①康有为是晚清思想界的巨人。
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他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早期维新思想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导演了悲壮的百日维新。
②他还将古代大同思想和西方民主人权思想结合在一起,提出了新的意义上的“大同世界”,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向,变法救亡理论和大同理论构成了他的思想主张的核心内容。
③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风云人物,康有为在其变法富国论和理想社会论中,都系统地展开了其社会思想主张。
2.社会变迁论康有为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变易思想,同时又学习借鉴牛顿的天体力学和康德的“星云说”等科学、哲学研究成果,并创造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系统地提出了其社会变迁思想。
(1)康有为把西方进化论同中国传统变易思想结合起来,明确提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变易发展的。
①根据西方近代科学家对天体运行的观测和研究,康有为指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与地不能截然分开,地球是绕日旋转的行星,地球只是诸行星之一,因此,地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则是作为整体的宇宙。
这对于否定中国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提供了自然科学的依据。
②根据自然界变易进化的普遍规律,康有为提出由于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所以圣人的治法也必须因时改变。
(2)康有为从多重角度分析了社会变迁的动力。
他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变化的动力,社会发展变迁也是由竞争所导致的优胜劣败的天然法则所决定的。
(3)康有为还从人性角度阐述揭示社会进化的动力问题。
①他认为,人类求乐免苦,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动力。
②他还根据对世界历史的考察,论证了先进的外部世界的挑战和压力,是落后国家社会进化变迁的外在动力。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18.1复习笔记功利主义思想是两宋时期政治和社会思想的主轴。
功利主义者提倡“经世”,关注具体现实问题和社会事务,强调达到具体的效果(功),增大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利益好处(利)。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家境即已衰败,故他曾自称为“南城小草民”。
(2)主要贡献李觏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社会思想家。
在他的著作和教学中,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面貌,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
著有《李觏集》。
2.论人性与人的欲望(1)论人性①性三品、人五类学说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学说。
以“学”为标准把人分为五类: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a.上智—“不学而能”的“圣人”;b.贤人—中人之上,“学而得其本”的人;c.迷惑—中人之中,“学而失其本”的人;d.固陋—中人之下,“兀然而不学”的人;e.下愚—“虽学而不能”的蠢人。
②具体人性的评定a.李觏认为把中人中的优秀者“贤人”与上智的“圣人”同等对待;b.把中人中的恶劣者“固陋”之人与“下愚”的“蠢人”同等对待;c.只有中人中的“迷惑”之人,才是实际上的中品之性。
③关于以“学”界定人品,的具体指标:具体的指标李觏认为是仁义礼智信,并且以“礼”为核心的。
④三品五类差异的原因关于从形体的角度看,同属于“人”的社会群体中,造成三品五类的差异,李觏认为是“天命”所使然。
⑤纵观李觏的人性论可见,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想范畴,但是在对于人性的进一步解释方面,李觏却有了自己的新意,这就是他的功利主义欲望论。
(2)论欲望①内容a.李觏以“性情”来指称人有欲望的本性及表现这种欲望的“情”。
他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5.1 复习笔记一、孔子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主要贡献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在先秦已成为“显学”,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是孔子所首创的民间学派。
儒,用于称呼娴习六艺的人士,儒是文武兼通的人才。
孔子专门用这种六艺的知识教导人,是中国历史上开民间自由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③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一般特征。
继承西周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顺应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变革,以仁、礼、中庸为主要内容,维护周代礼乐文明,强调“礼治”和“正名”,反对春秋以来由礼到法的变革。
因此,其社会思想中既有新的因素,又有旧的成分。
④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⑤孔子的思想:a.他不信神怪,专讲人事;b.政治上抛弃上古的天道思想,主张人治主义;c.以伦理为中心,其社会思想、政治主张均从伦理思想出发;d.主张以和平、折中的方式改革现实的社会体制;e.孔子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主张让仁爱充满人心,以此克己复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基础。
2.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1)“礼治”①孔子竭力提倡“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
②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③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④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当然,孔子也并非固执地崇仰周礼,他知道礼是需要随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礼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
孔子所欲复之“礼”,在当时社会状况下还是具有保守性的。
(2)“正名”①要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
有了名分做客观标准,刑罚才能得当,社会机制才能正常地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四章农民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社会思想24.1复习笔记一、洪秀全、洪仁玕的社会思想1.个人简介(1)生平背景①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出生,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出身农民家庭,16岁时因家贫辍学,一边随父兄种地,一边读书。
l843年,洪秀全因阅读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而开始信教,并创立拜上帝教。
l851年,他发动金田起义,屡败清军,在南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太平天国政权,后又进行北伐和西征,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故。
②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同是在农村靠做塾师为生。
1843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时,他是最早的参加者之一。
1864年6月,天京陷落,洪仁玕于同年10月被俘,在南昌慷慨就义。
其著作主要有《资政新篇》等。
(2)主要贡献①洪秀全既是一位农民革命家,同时也是近代中国颇具影响的思想家,他将基督教平等思想和中国儒家传统的大同思想、仁政思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别具特色的社会平等论和社会理想论。
他的思想和言论主要体现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早期著作和《天朝田亩制度》当中。
②l859年,洪仁玕到达南京,在太平天国政权面临着严重政治危机的时刻,他向洪秀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全提出《资政新篇》,建议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学习西方“技艺”,全面改革朝政。
2.洪秀全“普天之下皆兄弟”的平等论(1)理论依据①基督教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的思想;②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
(2)主要内容①洪秀全从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中摘取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指出人间所有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等级都是不合理的,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②从基督教平等思想出发,洪秀全认为,在上帝主宰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应该相亲相爱,而不应该彼此争斗相互残杀。
③洪秀全还把基督教的平等、相爱思想与中国古代“有无相恤,患难相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相联系。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11.1 复习笔记一、王充的社会思想王充(27~91年),字仲任,会稽上虞(浙江上虞)人。
东汉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思想家。
著作主要有《论衡》、《政务书》、《讥俗节义》等。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1)人性①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意。
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②他的善恶标准仍然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价值标准,是把符合该阶级伦理规范的行为叫作“善”,相反者则为“恶”。
(2)人的社会化王充认为,“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善和恶是可以互变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熏陶。
教育和熏陶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他认为人的社会化主要靠三个途径:①自己主动地学习。
人都是有智能的,主动参与社会化,是成人的重要前提。
如果自己没有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的欲望,只靠别人或社会的强迫,不能收到理想效果。
②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
人的社会化是在人群中完成的,年长和位尊的人都会提供社会化的剧本,起到鞭策、鼓励的作用。
凡君主、父老、师长都有义务对臣民、子孙、学生进行社会规范的教育,并矫正他们的越轨行为。
③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发现人的社会化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表现出对社会的适应和越轨的。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我们把第一点叫作自觉的社会化,第二点叫作被教诱的社会化,那么,第三点可以叫作无意识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必然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着。
2.论社会交往与互动(1)社会交往①社会是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构成的。
王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②要维持社会交往的连续性,做到礼尚往来,须以平等为基本前提。
否则,经济地位低下的人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维持这种交换关系。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圣才出品】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13.1 复习笔记一、玄学的产生1.玄学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1)汉代的今文经学到东汉时期,越来越被复杂的谶纬迷信所充斥。
(2)汉代采取通经致仕的制度,使经师章句之学得到空前的发展,这就使得作为思想统治工具的今文经学日益荒诞,日益繁琐,于是也就逐渐失去了其控制人民思想的功能而走向衰亡。
(3)东汉时期的征辟、察举的制度①东汉时期采用征辟、察举的制度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主要是依据乡间宗党对这个人的评价,即用社会舆论——清议鉴别一个人的臧否。
②清议的主要着眼点是看这个人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深度,以及他的道德行为、生活作风等。
由于清谈者尚有风云之志,欲立功名,图复汉室,言论往往与统治者意愿相左,为曹魏、司马政权所消灭。
③为了避祸,一些名士不敢直接评论世事,代之而起的就是“言及高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的清谈玄学了。
(4)东汉末年的社会动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使儒学特别是儒家经学丧失了“独尊”的社会条件。
儒学难以独尊,从而出现了思想活跃,百家会通的局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道家思想的地位明显提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玄学的发展(1)道家社会思想的复兴,最初是以“援道人儒”、儒道融合的形式出现的。
这就是何晏与王弼的“正始玄学”。
他们把《周易》、《老子》、《庄子》结合起来,并称为“三玄”,以孔子与老子同为“圣人”,目的仅在于减少前进中的障碍。
(2)阮籍、嵇康时期,公开打起老庄的旗帜,向儒家思想宣战。
(3)向秀、郭向时期,以注疏《庄子》为其思想观点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魏晋玄学。
3.何为玄学玄学以“道”为思想核心,以“贵无”为主导倾向,将《老子》、《庄子》、《周易》熔于一炉,用以设计人生范式,表达社会思想。
二、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1.何晏、王弼其人何晏(约190~249年),字叔平,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是汉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
公元249年,司马氏夺魏政,杀曹爽,何晏也同时被夷三族。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

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1)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学界,如孙本文、黄文山、施存统、徐逸樵、王守礼等,都出版过社会思想史著作,但均为外国社会思想史。
(2)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著作,仅有三种:①程伯群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此书不足十万字,过于简单。
②郭真在30年代前后出版《中国社会思想史》和《中国社会思想概观》,这两本书不但内容大同小异,而且字数也基本相同。
③李安宅先生1931年出版过《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一书,约四万字,可说是新中国成立前旧著中质量最高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
(3)小结①20世纪前半叶,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虽然学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所在,但尚无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甚至连能讲授“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师都如凤毛麟角。
②当时的教育部将中外社会思想史合而为一,乃是不得已之举,我们不能因此而得出当时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之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的结论。
③据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资料可知,潘光旦先生曾开设过“儒家社会思想研究”课程,按潘光旦先生的学识作推断,他的讲授当是有深度的。
但时至今日,尚未见有人将该讲义整理出版。
2.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1)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①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建设1979年恢复与重建社会学学科后,1980~1982年,我国高校建立起了恢复重建后的第一批社会学系,其中设专人从事中国社会思想史教学与研究者,以南开大学社会学系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为最早。
②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专著a.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于1989年出版b.陈定闳先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于1990年出版。
内容包括先秦至清末,可谓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社会思想史著作,但综合考察,其对浩如烟海的中国社会思想史料的直接发掘尚显不足,一些结论也有待商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篇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学社会思想由兴盛而转入低潮的时期,从隋唐至两宋,是儒学社会思想由三教纷争、融合而复兴的时期。
隋唐时期,纷争多于融合,两宋时期则是融合多于纷争。
其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名曰儒学而实际上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的道学社会思想,或叫新儒学社会思想。
第十五章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
15.1 复习笔记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到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成就是心性论的展开。
一、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1.简介
天台宗渊源于南北朝时期,而创于隋,盛于唐,中唐以后趋于衰落。
天台宗是由于这一宗派的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而得名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智颚(531~597年)和湛然(711~782年)。
2.教旨
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认为世界万
物和“尘世”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心一念的产物。
(1)“三谛圆融”
在佛教天台宗看来,解决社会秩序失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一个“空”字。
智颚认为,世间人们所谓的“有”都不过是“假有”,只有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虚幻不实的(“空谛”),都看作一种假象,是看上去似乎“有”的一种假借的概念(“假谛”),才能符合于佛教的最高真理——中道(“中谛”)。
“
①“空谛”是世界万物的实质,是从“道”的角度着眼的,所以又可以叫作“真谛”。
②“假谛”是从世俗的角度着眼的,是权宜之计,所以又可以叫“俗谛”。
③“中谛”是空与假的统一,是“真如”(佛性),因此,空、假、中三谛是互相融通的,它们都系于信仰者的一心,就是“三谛圆融”了。
(2)“一念三千”
一念是指人的某种念头,而三千则源于佛教作为轮回报应学说依据的“十法界”。
①十法界
十法界是指世界的“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世人、天人)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这十法界又都是相通的,所以可以细分为百法界。
②百法界
百法界又各有“十如是”,即“相”(表相)、“性”(性质)、“体”(质体)、“力”(力量)、“业”(作业)、“因”(根据)、“缘”(条件)、“果”(结果)、“应对”(报应)、“本末究竟”(总体),于是又可以分为千法界了。
③千法界
千法界中之每一界又各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有生命的世界)、国土世间(众生所依的生存基地)、五蕴世间(构成各界的物质和精神因素),于是又可细分为“三千法界”。
④一个人究竟将得到何种报应,入何种法界,完全取决于自己的“一念”。
“欲界”的报应不超出“六道”(又称“六凡”)的范围,而人的行为只有善、恶两种,故此,又把善行和恶行各分为三品,得报应也各有三品,以和“六凡”相对应。
⑤湛然进一步提出“无情有性”的理论,主张那种超现实的“真如”(佛性)是绝对存在的。
不仅一切人、一切动物有佛性,连草木砖石(无情者)也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
3.评价
(1)任何玄妙的说教都是无法脱离现实社会的。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说教,把人生苦难错误地归因于个人的道德,其实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要人们放弃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冲突和是非,去追求虚幻的精神解脱。
归根到底是为了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秩序的一种宗教化了的社会思想。
(2)这种社会思想,特别是“一念三千”和轮回报应思想,看来比儒家思想更具有震慑力。
佛教所以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植,原因就在于此。
二、禅宗的社会思想
1.简介
(1)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
它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南印度僧人达摩,传到唐朝和尚慧能,才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宗派。
唐中叶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中最有势力的宗派,安史之乱后,唐末、五代是它的极盛时期,宋元以后仍然继续流传,并曾对宋代理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2)“禅”是天竺语“禅那”的意译,意思是“静虚”或“禅定”,也就是安静地沉思。
这本来是古代印度的包括佛教在内的许多宗教所采用的修养方法。
作为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宗派的“禅宗”,则纯属中国佛教的产物,是中国化的佛教。
2.达摩传教
(1)新的禅定方法
①新的禅定方法主张在禅定的形式下进行思想意识的修炼,教人们从自己的思想意识中脱离现实社会生活(舍伪),去追求一种超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如境界(归真)。
②要达到这种思想境界,就须否认自我存在的真实性(无自),而且还须否认整个社会生活和一切物质存在的真实性(无他)。
(2)达摩认为,社会的一切问题和冲突都是由于人们受到外界的利害得失等刺激的诱惑而产生,而要摆脱这种诱惑,接受佛教“真如”的原则,就要按他所设计的方案修行:
①要修“报怨行”。
通过这种修养,做到“逢苦不忧”。
②要修“随缘行”。
通过这种修养,做到放弃任何社会价值观念,不知什么是是非善恶,也不知什么是痛苦和快乐,把自己所遭逢的一切都看作命运的安排。
③要修“无所求行”。
通过这种修养,使人们放弃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任何需求。
④修“称法行”。
通过这种修养,使人们都自觉地按照佛教所设计的行为规范(法)去行事。
(3)评价
达摩之所以提出这种简单的修行方法,是由于他意识到,要使佛教社会思想在中国北方扎下根来,就必须与当时北方的重实行而轻义理的学术风尚相适应。
达摩提出的修炼方法,是当时中国北方的具体社会环境的产物,是在佛教社会思想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的巨大的一步。
3.慧能传教
(1)佛性
①慧能认为,社会中任何人都有佛性,一个人只要有主观的信仰,相信自己本来就有佛性,接受佛教的社会价值观,就可以顿悟成佛。
②佛本来就在自己的心、性之中,求佛根本不用迢迢万里到西天去求。
自己心中的真如佛性之所以不能显现就是由于那些逾越封建社会规范的行为和妄想的存在。
(2)评价
①慧能的“佛”是一个无烦恼、无牵挂、无是非爱憎的自在佛。
只要能从现实社会的利害得失、是非爱惜的漩涡中自我“超度”出来,做到所谓“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不胡思乱想,以免因“思量恶事”而“化为地狱”,去努力“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也就成为自在佛了。
②无是非之心,无爱憎之心,自由自在,长伸两脚而卧,那就是慧能理想中的“佛”了。
这一简单速成的道路,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有很大的欺骗性。
对统治阶级来说,也正好投合了他们贪婪、残忍的阶级性格。
哪怕是罪大恶极,只要“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欢迎和大力支持。
4.禅宗在中国流行与发展的社会原因
(1)它是中国化了的佛教。
禅宗并不是生搬印度佛教的教条,而是适应中国国情和学风创造出来的。
禅宗在宗教仪式上简单易行,不立文字,不主张诵经拜佛,因此,当劳动人民在现实的苦难社会之中无法解脱的时候,便可以顺利地从禅宗之中找到精神上的佛国(2)从唐朝“安史之乱”后至五代时期,是中国社会秩序的又一个大动乱时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的地主阶级,也想从禅宗的说教中找到出路,禅宗的教义对社会中的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都是适用的,这是禅宗得以发展的主要社会原因。
(3)禅宗认为不必与现实社会进行任何斗争,只要改变一下对于现实社会的态度,就可以自我解脱了。
它倡导的思想解脱,只不过是用新的形式更牢固地束缚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毫无怨言地以至快乐地在苦难社会中生活,这既是禅宗的社会功能,也是任何官方宗教的社会功能,这又是佛教禅宗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5.2 课后习题详解
1.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一念三千”论。
答:一念是指人的某种念头,而三千则源于佛教作为轮回报应学说依据的“十法界”。
“一念三千”论是天台宗教旨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一念三千”论的内容
①十法界
十法界是指世界的“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世人、天人)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
这十法界又都是相通的,所以可以细分为百法界。
②百法界
百法界又各有“十如是”,即“相”(表相)、“性”(性质)、“体”(质体)、“力”(力量)、“业”(作业)、“因”(根据)、“缘”(条件)、“果”(结果)、“应对”(报应)、“本末究竟”(总体),于是又可以分为千法界了。
③千法界
千法界中之每一界又各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有生命的世界)、国土世间(众生所依的生存基地)、五蕴世间(构成各界的物质和精神因素),于是又可细分为“三千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