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世界网络分析的孤独感人群脑机制研究设计88438525
小世界现象知识点总结

小世界现象知识点总结小世界现象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复杂网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在社交网络中,也存在于生物网络、信息网络等多种复杂系统中。
这里就小世界现象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应用进行一些简要的总结。
一、小世界现象的产生机理1. 高聚类系数在复杂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往往倾向于形成高度集聚的结构,即大部分节点之间连接紧密,形成簇状分布。
这种高聚类系数的结构使得节点之间的路径长度相对较短,促进了小世界现象的产生。
2. 随机连接除了高聚类系数之外,复杂网络中还存在着部分节点之间的随机连接。
这些随机连接的存在使得节点之间的路径长度相对不那么长,从而促进了小世界现象的产生。
3. 低直径复杂网络中通常具有较低的直径,即从网络中任意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最短路径长度相对较短。
这种低直径结构也是小世界现象产生的重要机理之一。
以上三个机理共同作用,为小世界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在这种结构下,大部分节点之间的路径长度相对较短,使得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
二、小世界现象的影响因素1.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的拓扑结构对于小世界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完全随机网络中,虽然节点之间平均路径长度较短,但高聚类系数较低,因此不符合小世界现象的特征。
而在星型网络中,尽管节点之间的路径长度较短,但缺乏随机连接和丰富的簇状结构,也不符合小世界现象的特征。
2. 网络动态性网络的动态性也会影响小世界现象的产生。
例如,在社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发生变化,网络的拓扑结构会随之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小世界现象的表现。
3. 节点之间的联系规律节点之间的联系规律也会对小世界现象产生影响。
例如在社交网络中,人们更倾向于与朋友、亲戚等亲密关系的人进行联系,这种联系规律也会对小世界现象起到一定的影响。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小世界现象在不同网络中的表现形式。
三、小世界现象的应用小世界现象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结构的特征,也在许多实际问题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小世界网络综述

关于小世界网络的文献综述一、小世界网络概念方面的研究Watts和Strogatz开创性的提出了小世界网络并给出了WS小世界网络模型。
小世界网络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比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比较大的聚类系数。
所谓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是指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平均值。
聚类系数被用来描述网络的局部特征,它表示网络中两个节点通过各自相邻节点连接在一起的可能性,以及衡量网络中是否存在相对稳定的子系统。
规则网络具有大的特征路径长度和高聚类系数,随机网络则有短的特征路径长度和比较小的聚类系数[1]。
Guare于1967年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提出了“六度分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理论,即“小世界现象”。
该理论认为,在社交网络中存在短路径,即人们只要知道自己认识的人,就能很快地把信息传递到任何远方目标[2]。
.Stanleymilgram的邮件试验,后来的“培根试验”,以及1998年《纽约时代周刊》的关于莱温斯基的讽刺性游戏,都表现出:似乎在庞大的网络中各要素之间的间隔实际很“近”,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小世界效应[3]。
研究发现,世界上任意两个人可以平均通过6个人联系在一起,人们称此现象为“六度分离”[2]。
二、小世界网络模型方面的研究W-S模型定义了两个特征值:a.特征路径的平均长度L。
它是指能使网络中各个结点相连的最少边长度的平均数,也就是上面说的小世界网络平均距离。
b.集团化系数C。
网络结点倾向于结成各种小的集团,它描述网络局部聚类特征。
稍后,Newman和WattS对上述的WS模型作了少许改动,提出了另一个相近但较好的(NW)小世界网络模型[5],其做法是不去断开原来环形初始网络的任何一条边、而只是在随机选取的节点对之间增加一条边(这时,新连接的边很可能是长程边)。
这一模烈比WS模型容易分析,因为它在形成过程中不会出现孤立的竹点簇。
其次,还有Monasson小世界网络模型[6]以及一些其它的变形模型包括BW 小世界网络模型等等[7]。
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_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_姜永志

《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1期(总第163期)Chines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Monthly)1st Issue,2014(Serial No.163)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姜永志1**白晓丽2(1.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研究所,通辽,028043;2.内蒙古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通辽,028043)摘要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孤独感和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
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UCLA孤独量表和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
结果显示:(1)不同孤独水平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总分及其它四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高孤独感组的手机依赖水平高于低孤独感组;(2)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和网络社会支持显著正相关,网络社会支持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3)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网络社会支持来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者的孤独感水平。
关键词手机依赖孤独感网络社会支持中介作用分类号B844.21问题提出有专家称,中国已迎来移动互联网“触屏时代”[1]。
截至2013年6月,我国手机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突破3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96.4%[2]。
手机依赖问题已经成为继网络成瘾之后,备受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但不同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常冠以不同名称,如“手机综合症”、“手机控”、“手机焦虑症”、“手机依赖”等,这一问题主要是指,一种类似于网络成瘾的过分利用现代技术所致的行为成瘾,具体来说就是对手机的过度依赖使用,对身心健康、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作用的行为,表现为手机不离身并随时查看,信号或网络中断的失落感和焦虑感,电话交流取代面对面交流等[3]。
可见,手机在给我们带来极大交流便利的同时,也给现代人带来了不少困扰。
美国马里兰大学曾在10个国家做了一项“无设备世界”的调查,调查让大学生在一天之内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结果显示:离开了手机让这些大学生们“坐立难安”[4]。
关系网格_一种基于小世界模型的社会关系网络

收稿日期:2005205211;修返日期:20052062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0412012);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G1999032707)关系网格:一种基于小世界模型的社会关系网络3陈绍宇,宋佳兴,刘卫东,王 诚(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北京100084)摘 要:提出了一种在网络环境下基于真实社会关系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关系网格。
关系网格与现实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同构的,因此满足小世界模型并具有内部成员短链连接的性质。
关系网格模型具有纯分布、可扩展、自适应、自组织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方面关系网格本身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示、建立和获取社会关系的方式;另一方面关系网格可以作为构筑网络社区、社会组织等的基础平台。
关键词:网格;社会关系网络;小世界中图法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695(2006)0520194204Relati on Grid:S mall 2World 2based Social Relati onshi p Net w orkCHE N Shao 2yu,S ONG J ia 2xing,L I U W ei 2dong,WANG Cheng(D ept .of Co m puter Science &Technology,Tsinghua U niversity,B 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Pr oposed a s ocial net w ork model built on real s ocial relati onshi p s,referred as Relati on Grid .Relati on grid is is o 2mor phic t o the actual s ocial net w ork,s o it satisfies the s mall 2world modelwith me mbers short chain connected .The model p r o 2posed is pure distributed,scalable,self 2adap tive and self 2organized .The app licati on pers pective of relati on grid is encoura 2ging .It not only p r ovides a brand ne w way t o p resent,establish and acquire s ocial relati onshi p s,but als o can be the underly 2ing backgr ound of on 2line communities or organizati ons .Key words:Grid;Social Net w ork;S mall 2World 近年来,网络环境下社会关系模型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小世界理论

小世界理论
小世界理论是一种用来描述社会网络关系的理论,指的是社会关系中社会元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强度。
这种理论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社会学家赫伯特拉罗什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了一种令人惊奇的现象,即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就好像这些社会元素位于同一张大网络中一样。
拉罗什的小世界理论表明,即使是非常分散的社会关系网络,其中的社会元素也有可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小世界理论将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元素划分为“社会节点”和“联系节点”,社会节点指的是拥有实体形态的人类,而联系节点指的是这些人之间的联系。
然而,尽管某些社会节点和其他节点距离很远,但它们之间仍然可以通过中间节点建立联系。
拉罗什的这一发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网络的看法,社会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该理论,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的社会环境。
例如,学者可以利用小世界理论来分析社会中的朋友圈,投资圈,政治圈等等,以找出难以发现的共性和网络结构特征。
此外,小世界理论也可以用来了解和研究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元素如何影响彼此以及社会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小世界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在计算机网络的研究中。
小世界理论的概念被用来描述网络中的节点之间的联系,并被用来预测可能出现的故障,以及确定网络和子网的最优拓扑结构。
总的来说,小世界理论是社会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让我们能
够深入了解社会网络的结构及其间的关系,而它也在计算机网络和其他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
因此,小世界理论确实是一个有趣而又重要的理论,它为社会科学以及其他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价值。
无标度复杂网络、小世界及相关随机过程的开题报告

无标度复杂网络、小世界及相关随机过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网络科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网络模型是研究网络结构和动态性质的关键工具。
最早的网络模型是随机图模型,用于描述随机连接的网络。
此后,研究者提出了更加逼近实际网络的模型,其中包括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
无标度网络是一类具有幂律分布的度分布的复杂网络,其度分布的异质性非常明显。
这类网络存在少数高度连通的“超级节点”,而绝大多数节点的度数相对较小。
无标度网络的一些性质,如鲁棒性和快速传播等,在复杂网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因此,研究无标度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相关的随机过程对于深入理解复杂网络的结构和动态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小世界网络是介于随机网络和规则网络之间的一类网络。
小世界网络的度分布不是幂律分布,但其具有很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高度聚集的特点。
这些特征使其成为高效的信息传递和系统控制的网络拓扑结构。
研究小世界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相关随机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信息传递和系统控制等问题。
因此,本文将从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两个方面,探讨复杂网络的结构和动态行为,从而深入理解复杂网络的本质和应用价值。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介绍复杂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度分布的幂律分布特征及其在理论上的意义。
2. 无标度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相关随机过程。
详细介绍无标度网络的拓扑结构和其展现出来的“超级节点”特征,以及无标度网络的重要性质,包括鲁棒性、快速传播、群集行为等。
同时,讨论无标度网络的一些基本随机过程,如优先连接、重复连接、撤销连接等。
3. 小世界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相关随机过程。
详细介绍小世界网络的基本特征,如平均路径长度、聚集系数等,并讨论小世界网络的重要随机过程,如随机重连和半随机重连等过程。
4. 无标度网络和小世界网络的结合。
介绍二者的相似点和区别,探讨它们对信息传递和系统控制的影响。
关于小世界理论的研究

关于小世界理论的研究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关于小世界理论的研究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小世界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理论。
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网络的构成、演化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
伴随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小世界理论逐渐成为一种研究网络状事物性质、规律及其演变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在社会学、信息科学、通讯、传染病学等不同学科领域都已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对小世界理论研究进展梳理和运用领域的拓展分析,可以预见出小世界理论未来必将在国家安全情报收集、公共安全、经济、管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上有更多的拓展空间。
随着国内学术界对该理论的引入和重视,小世界理论必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推动多学科研究方法、研究深度的全面提升。
2.研究的主要内容:(1)小世界理论概述:小世界理论,也称六度空间理论、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起初,有人假设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
匈牙利作家 Frigyes.Karinthy在1929年提出了“小世界现象”的论断。
他认为,地球上的任何两个陌生人都可以平均通过一条由6位联系人组成的链条而联系起来。
后来在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根据这概念做过一次连锁信实验,试图证明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
米尔格拉姆把信随机发送给住在美国各城市的一部分居民,信中写有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并要求每名收信人把这封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
这位朋友收到信后,再把信寄给他认为更接近这名股票经纪人的朋友。
最终,大部分信件都寄到了这名股票经纪人手中,每封信平均经手6.2次到达。
到了21世纪初,微软公司研究人员通过电脑计算证实了六度分隔理论。
研究人员为了证实这种理论的可行性而开展实验,随意挑选了2006年的某一月,记录下当月所有通过微软网络发送短信的用户地址,分析了300多亿条地址信息,最终统计得出,多达78%的用户仅通过发送平均6.6条短信,就可以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起联系。
基于小世界网络的大学生社交网络模型研究

Li n Xi a o
( N a n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s&A s t r o n a u t i c s , 2 1 0 0 0 0 )
随着网络时代 的到来和 飞速发展 , 许多原有的社交方式发生 体, 而大学生社交 网络则是指 以建立和扩展大学生个人社 交关 系 该网络的主要技术特性有 : ①综 合 了变化 , 而社交网络 由于其简便的操作、 人性化 的设计 、 多样化的 为主要 目的的一种 复杂网络,
功 能、 开放 的方式、 快速 的信息交互等特 点, 已迅速成为高校大学 性, 即现在 的社 交网络技术不 是指某一种单独 的技术 , 而是在 融
生 日常交往 的重要平 台。 据统计 ,2 0 1 0 年我 国大学生在社交网络 合 多种传统 技术 ( 例如 E - M A I L 、 博 客、B B S 等 )的基础 上, 不 断
上花 费的平 均时间 比 1 0年前增加 了 3倍 ,也就 是说随着信息技 添加新 的应用 工具, 形成 的便 于用户使用 的综合性 的技术集合 ; 即社交 网络技术具有 真实 的社交 功能, 它可 术 的发展, 现代化的社交 网络完全可 能替代传统的一些社交方式, ②人 际关系真实化 ,
2 o 1 5 . 3
基于 小世 界网络 的大 学生社 交网络模型研 究
林 晓
( 南京航 空航天 大学 , 2 1 0 0 0 0 )
摘要 : 随着大学生社交 网络使 用的 日趋频繁 , 有关大学生社 交网络应用 的研 究也 日益增多 , 本文采用在 复杂网络研究 中运用 广泛的小世界网络理论, 通过分析大学生社交网络的静态网络统计量, 提 出一种构造简单 的大学生社交 网络模型 , 并对其 小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小世界网络分析的孤独感人群脑机制研究设计88438525毕业设计(论文)设计题目:基于小世界网络分析的孤独感人群脑机制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注意事项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2)原创性声明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4)外文摘要、关键词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7)参考文献8)致谢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
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5.装订顺序1)设计(论文)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摘要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
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恰当的疏导或解脱而发展成习惯,就会变得性情孤僻古怪,甚至有可能会变成孤独症。
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孤独感产生原因众多,本文主要从孤独感人群的脑机制进行研究,以此为孤独感的改善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介绍了小世界网络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WN网络模型进行了系统介绍。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基于小世界网络理论,对孤独感人群的脑部采集数据,并构建网络。
应用Gretna软件进行参数分析,进而判断出孤独感人群的脑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
【关键词】小世界网络孤独感人群统计参数图ABSTRACTLoneliness is an unpleasant, painful subjective experience or psychological feelings. Most people have experienced the pain of loneliness, if not the right kind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r relief and development into the habit, it will become eccentric temperament eccentric, there may even become autism. Prolonged or severe loneliness can lead to some mood disorders, reduce the person's mental health. Loneliness will increase the diaphragm with others and social alienation, and diaphragm and alienation will strengthen people's sense of loneliness, a long time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alienation of the individual physical disorders. Loneliness produce a number of reason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brain mechanisms of loneliness from the crow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Lonelines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small-world network theory, and WN network model of the system introduced. In research methods, the paper-based small-world theory, the brain data collect on people's loneliness, and build networks. Gretna application software for parametric analysis, and then identify the loneliness of people brain networks with small world.【Key words】Small world network Loneliness crowd SPM重庆邮电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课题研究背景 (1)第二节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第三节国内外现阶段的研究 (1)第四节论文章节安排 (1)第二章小世界网络理论及孤独感分析 (1)第一节小世界网络理论 (1)一、小世界网络的拓扑模型 (1)二、小世界网络的统计特性 (1)三、小世界网络的人脑研究 (1)第二节孤独感人群及研究现状 (1)一、孤独感的定义 (1)二、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1)三、孤独感的改善方法 (1)第三节本章小结 (1)第三章孤独感人群FMRI数据的处理 (1)第一节数据的预处理 (1)一、数据预处理软件SPM (1)二、数据预处理步骤 (1)第二节大脑功能连接网络的构建 (1)一、功能连接矩阵的构建 (1)二、阈值选择 (1)三、功能连接网络的小世界性分析 (1)第三节本章小结 (1)第四章总结与展望 (1)致谢 (1)参考文献 (1)附录 (1)一、英文原文 (1)二、英文翻译 (1)重庆邮电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课题研究背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工作压力的增大,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疾病呈现爆发性增长。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孤独感。
如果患有孤独感的人得不到恰当的疏导或解脱,而发展成习惯,就会变得性情孤僻古怪,严重的甚至有可能会变成孤独症。
孤独症因其发病原因复杂,治疗困难,患者人群日益增多。
据统计,我国,仅儿童病例,孤独症病患与其相关的智障儿童已高达总人口比例的1.5‰左右。
在内地,估计约有100万名病患儿童,且发病率以每年10%至17%速度增长[1]。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孤独症的发病率大约在1%左右。
在性别分布上,男性患者比例明显大于女性,但因男女体质的差异,往往女性患者发病时症状较男性严重,并且绝大多数的孤独感人群还伴随有其他疾病[2]。
在病症的研究治疗上,发达国家对孤独症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普遍较高,政府、基金会、大学和研究机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对孤独症的重视不足,认识相对滞后,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源严重匮乏。
在相应的研究及诊疗投入上,我国力度较小。
因此,中国非常需要提高社会对孤独感人群的认识程度,增大注资力度,增强临床方面和基础研究的投入,促进临床医生和研究学者的学术交流[1]。
第二节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长久以来,对孤独感人群的病理机制研究一直是脑科学领域一个挑战。
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
通常认为孤独感是大脑各个脑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异常变化形成的。
本课题主要研究孤独感人群的脑部机制的小世界网络特性,以此了解孤独感人群的脑网络的特征,从脑部网络的角度,研究孤独感的改善方法。
本次课题研究,我们首先构建静息状态正常被试的脑功能网络,对数据进行皮尔逊相关处理,再对得到的矩阵进行标准化。
在一定阈值下分析其小世界网络特性,以此探究静息状态下孤独感人群脑功能网络的特点。
第三节国内外现阶段的研究多项研究表明孤独感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在孤独感的研究中,我们通常借鉴孤独症的有关研究。
2007年~2009年间,相继发表了探讨孤独症的致病因素的200余篇论文,临床表型多样,尝试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能够找寻到相同的遗传因素,从而寻找生物标记物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
美国波士顿孤独症联盟,由12家大学、研究所和医院的基础和临床专家组成,至今来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不仅规范美国诊断标准,还收集几千例病患样本。
在病症的研究上,研究发现拷贝数变异等多种孤独症的遗传因素,发现有可能用于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2]。
国内方面2006年至2011年间,以孤独症为篇名的硕士论文就有123篇、博士论文17篇,分别是2005年之前所发表硕士论文总数和博士论文总数的6.8倍和4.3倍;随着孤独症研究的活跃,孤独症教育的康复则渐渐趋近于法制化和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