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虞奕传》文言文原文及全文详细翻译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阅读翻译题及标准译文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翻译题及标准译文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测试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

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

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张爽为第一。

爽,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爽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

安禄山因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爽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

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康太守。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晋卿曰:“公门当下,况父母邦乎?”郡太守迎犒,使所属令行酒,酒至,必立饮白酹,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

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遏”,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

车驾入蜀,搢绅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

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

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

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矢行遣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遣诏则宜听朝。

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

”帝不听。

后数日,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

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阁不趋,为御小延英召对。

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

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曰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载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新唐书•苗晋卿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B.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C.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D.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薨:古代只把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死去,称为薨。

语文文言文翻译-宋史·虞策传

语文文言文翻译-宋史·虞策传

宋史·虞策传虞策,字经臣,杭州钱塘人。

登进士第,调台州推官、知乌程县、通判蕲州。

蒋之奇以江、淮发运上计,神宗访东南人才,以策对。

王安礼、李常继荐之,擢提举利州路常平、湖南转运判官。

元祐五年,召为监察御史,进右正言。

数上书论事,谓人主纳谏乃有福,治道以清静为本。

西夏未顺命,策言:“今边备解弛,戎备不修。

古之人,善镇静者警备甚密,务持重者谋在其中,未有卤莽阔疏,而曰吾镇静、吾持重者。

”又乞诏内而省曹、寺监,外而监司、守令,各得以其职陈朝政阙失、百姓疾苦。

星文有变,乞顺天爱民,警戒万事,思治心修身之道,勿以宴安为乐。

哲宗纳后,上《正始要言》。

迁左司谏。

曾肇以议北郊事,与朝论不合,免礼部侍郎,为徐州。

策时权给事中,还其命,以为肇礼官也,不当以议礼得罪。

不从。

帝亲政,条所当先者五十六事,后多施行。

迁侍御史、起居郎、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改杭州。

过阙,留为户部侍郎。

历刑部、户部尚书,拜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成都府。

入为吏部尚书,奏疏徽宗,请均节财用,曰:“臣比在户部,见中都经费岁六百万,与天下上供之数略相当。

尝以祖宗故实考之,皇祐所入总三千九百万,而费才三之一;治平四千四百万,而费五之一;熙宁五千六十万,而费尽之。

今诸道随一月所须,旋为裒会,汲汲然不能终日。

愿深裁浮冗,以宽用度。

”属疾祈外,加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卒于道,年六十六。

赠左正议大夫。

策在元祐绍圣时皆居言职虽不依人取进亦颇持两端故党议之兴己独得免。

虞策在元祐、绍圣时期,都是身居谏官职务。

虽然不是见人行事,但也摇摆于两端,所以在朋党争议激烈之际,自己得以避免。

(节选自《宋史·虞策传》)参考译文虞策,字经臣,是杭州钱塘人。

进士及第,调任台州推官、乌程县知县、通判蕲州。

蒋之奇以江、淮发运使进京呈交计簿,神宗访求东南地区的人才,蒋之奇以虞策应对。

王安礼、李常相继推荐他,升为提举利州路常平、湖南转运判官。

元祐五年,召入任监察御史,进升右正言。

宋史·虞奕传

宋史·虞奕传



擢监察御史。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担任】秘书丞侍祠【陪 从祭祀】 ,奕白【禀报】其长【长官】曰:“今亲卫【皇帝的侍卫】 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反而,却】得预【参预】祠【引 申为祭祀】事,可乎?”长【采用】用其言,具【完备;详尽 】以【把】 请【请示】 ,不报【答复】 。阳武民佣【雇用,受雇用】于富家, 其室【古指妻子(亦指为子娶妻或以女嫁人) 】美,富子欲私【占有】 之,弗【不】得,怒杀之,而赂【 赠送财物】其夫使勿言。事觉【发 觉,发现,被动用法】 ,府县及大理鬻狱【借诉讼案件收取贿赂(指 受贿而枉断官司)】 ,奕受诏鞫[jū] 【审问犯人】讯【鞫讯:审问】, 皆伏辜【服罪;承担罪责而死】 。 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luò 【塘泺(又称塘泊、塘水),是由众多的河 流、沟壕、堤堰连接的湖泊群、草泽地和一些水田所构成的水系,它是 北宋的北方国防线】,有定界【轮廓或界限的清晰区分】 。既中贵人 【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典领【主持领导、主 管】 ,以屯田开拓为功, 肆【放纵,任意行事】侵民田,民上诉,
宋史· 虞奕传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掌管|官名】河北西路常平, 洺、相饥【闹饥荒】 ,徙【调职 】之【到】东路。入对【臣下进入 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 ,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 流民不以时【及时,即时】还,则来岁【来年】耕桑【种田与养蚕。 亦泛指从事农业】皆废矣【荒废,放弃不用的 】 。”帝悦。既而【不 久,一会儿,副词。指上件事情发生后不久】西部盗起【起义,起事, 闹事 】,复徙提点刑狱【提点刑狱简称“提刑”或“宪”,掌管所 辖地区司法,刑狱,审问囚徒,复查有关文牍,凡拖延不决与盗窃逃 窜而不能查获的,都上报皇帝,举劾有关人员,并负有监察地方官吏 的职责,其官署提点刑狱司称为“宪司” 】 。 时朝廷将遣兵逐捕【追捕】 ,奕条【逐条】上【呈上】方略 【方针和策略;方法与谋略】 ,请罢【停止】勿用,而自计【谋划, 打算】讨贼,不阅月【经一月】可定【平定】 。转运使张抟以为不 可,宰相主【支持,提倡,主张】抟策,数月不效【没有效果】,卒 【终于】用奕议,悉降【降服,使驯服】之。

虞翻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虞翻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也。

少而聪慧,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易经》。

年十五,师事同郡包咸,咸深器之,曰:“此子必成大器。

”遂受业于咸,咸亦以其术授之。

汉末,天下大乱,翻避地江南,依孙策。

策表翻为主簿,翻辞不受,曰:“吾欲以道义辅明主,非为禄位所诱。

”策乃以从事召之。

翻遂从策征伐,屡建奇功,策甚器重之。

策薨,翻归依孙权。

权初不甚礼遇,翻不以为意,曰:“吾知权非英雄,然终当为天下之主。

”权闻之,渐加礼待,遂以为长史。

翻在职,勤于政事,治身清白,为世所称。

翻性刚直,不避权贵,尝因事与权争辩,权怒,欲加罪于翻。

翻曰:“臣闻君臣之间,以义相尚,不以威相压。

今陛下欲以威加臣,臣不敢奉诏。

”权悟其言,乃释之。

翻又好直言,常以直言进谏,权虽怒,终不以为忤。

翻尝谓权曰:“陛下宜省刑罚,薄赋敛,以安民心。

”权纳其言,政事渐以修明。

翻虽以直言敢谏著称,然亦通经术,善属文。

所著《易林》十卷,广引经传,博采众说,为后世学者所重。

黄武中,权以翻为骑都尉,领太常。

翻在职,以礼法自守,不与权争权,权亦器之。

时权欲伐蜀,翻谏曰:“蜀道崎岖,兵家所忌,宜缓图之。

”权不听,遂兴兵伐蜀,果如翻所料,兵败而还。

翻既老,遂以疾告归。

权以翻年老,欲以厚礼送归乡里,翻辞不受,曰:“臣受国恩,不敢辞禄,然归乡里,亦臣之分也。

”权乃听之。

太元二年,翻病卒,年八十二。

权闻之,为之辍朝三日,追赠太常卿。

翻子虞顗,亦以文学知名。

译文:虞翻,字仲翔,是会稽余姚人。

他自幼聪慧,好学不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精通《易经》。

十五岁时,拜同郡的包咸为师,包咸非常器重他,说:“这个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于是接受包咸的教诲,包咸也将自己的学术传授给他。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虞翻避难江南,依附孙策。

孙策上表推荐虞翻为主簿,虞翻辞谢不接受,说:“我想要以道义辅佐明主,不是被官禄所诱惑。

”孙策于是以从事的身份征召他。

虞翻随后跟随孙策征战,多次建立奇功,孙策非常器重他。

孙策去世后,虞翻归依孙权。

文言文虞翻译

文言文虞翻译

虞翻译,字子奇,吴郡吴人也。

少而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于《春秋》之学。

及长,文采斐然,名动一时。

尝游学于京师,得见名流,悉心向学,遂以文学知名。

子奇幼时,家贫,无钱购书。

然其志不屈,常以茅草为纸,以木石为笔,勤学不已。

一日,有好事者见其勤奋,赠以数卷书籍,子奇喜出望外,遂昼夜研读,不遗余力。

及长,文章日渐成熟,世人皆赞其才。

子奇弱冠之年,举孝廉,授秘书郎。

其在秘书省,勤于职守,博览群书,广交名士。

一日,秘书省新进一员,姓赵名子昂,亦善文章。

二人一见如故,谈诗论赋,互相切磋,遂成莫逆之交。

赵子昂,字子文,太原人也。

幼聪慧,早有文名。

及长,官至翰林学士。

子奇与子昂交好,共论国是,常以文学相佐。

子昂亦敬重子奇之才,常曰:“子奇之文,如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时值汉武帝好大喜功,广开疆土,民不聊生。

子奇与子昂上书言事,极论时弊,劝帝省刑薄赋,息民以养。

武帝览其书,大加赞赏,遂委以重任,命子奇为中书舍人,子昂为侍讲学士。

子奇在位,勤于国事,廉洁奉公,政绩斐然。

一日,有边关急报,北方胡人犯境。

子奇闻讯,立即上奏,请发兵抵御。

武帝准其所请,命子奇为帅,率军征讨。

子奇领兵出征,身先士卒,英勇善战。

经数月激战,终于平定胡乱,凯旋而归。

武帝大喜,封子奇为征东将军,赐予金印紫绶。

子奇谢恩而退,仍以国事为重,不忘民生。

后,武帝崩,昭帝即位。

昭帝幼弱,朝政多由权臣把持。

子奇与子昂密谋,劝昭帝亲政,铲除奸佞。

昭帝从之,遂罢免权臣,国家政治为之一新。

子奇在朝,以文治天下,推行仁政,深得民心。

然而,其人清高,不喜阿谀奉承。

一日,有宦官献上一宝剑,欲求子奇题词。

子奇笑而拒之,曰:“吾以文治国,不喜金银珠宝,何须宝剑?”宦官无奈,只得退去。

子奇以其高洁之操,赢得了朝野人士的敬仰。

然而,好景不长,昭帝崩,宣帝即位。

宣帝好大喜功,荒废朝政,重用奸臣。

子奇与子昂屡次进谏,皆被宣帝所拒。

子奇见国事日非,遂辞官归隐。

归隐后,子奇闭门谢客,专心致志于文学研究。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

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

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

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

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

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注释】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

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纠里中壮士为守御________ ②没葬而岁祀之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君一言折之()A.使……屈服B.指责C.使……折服D.证明②全活甚众()A. 全、都B.保全C.成全D.整个(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 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 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翻译以下句子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1)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1)

高中高一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1)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奕字纯臣。

第进士。

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

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帝悦。

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

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

擢监察御史。

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

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

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

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

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

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

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入为开封少尹。

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

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

迁光禄卿、户部侍郎。

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

寇平,论劳增两秩。

还为户部。

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

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即自劾不称职。

诏徙奕工部。

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

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

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B.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C.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D.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文言文虞奕传翻译

文言文虞奕传翻译

虞奕,字公则,吴郡吴人也。

生于汉末,历魏、晋两朝,博学多才,通经史,善草隶,尤以文章见称。

性慈孝,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乡里称之。

年四十,举孝廉,历官至尚书郎、侍中。

奕少好学,不修威仪,常披褐带索,出入闾巷,与贫贱者交游,不以为耻。

及长,博涉经籍,尤善《周易》、《尚书》。

尝从名师受业,昼夜不懈,遂成名儒。

时人称为“虞子”,以其博学而闻名。

魏文帝曹丕闻其名,召为文学侍从,遂入洛。

奕入洛,益发志向,勤于职事,屡献嘉言,深得魏文帝器重。

文帝尝谓:“虞奕之才,盖世之宝也。

”后魏明帝即位,以奕为侍中,参预机密。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以奕为尚书郎,转侍中。

武帝好文学,每有宴会,必命奕作文赋诗,奕应声而成,文采斐然。

武帝甚喜,谓:“朕得虞奕,如获至宝。

”及武帝崩,太子司马衷即位,以奕为司徒,封吴郡公。

奕在位,以清正著称,不附权贵,不结党营私。

时值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奕乃上疏,请宽刑薄赋,以安民心。

武帝览疏,深以为然,遂下令减免赋税,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奕虽位高权重,然性谦和,不矜不伐。

每有功绩,必归功于下,曰:“此乃众人之力,非我一己之功也。

”故得朝野上下,皆敬重之。

奕晚年,以疾告老,退居家中,闭门谢客,唯与故人相从。

虽年事已高,然仍笔耕不辍,著有《虞子杂记》数十卷,言辞简练,议论风生,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虞奕,一生勤学不辍,忠孝两全,政绩显著,德高望重。

其人其事,足为后世楷模。

故后世史家,皆以大书特书,传之不朽。

虞奕,字公则,吴郡吴人也。

生于汉末,历魏、晋两朝,博学多才,通经史,善草隶,尤以文章见称。

性慈孝,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乡里称之。

年四十,举孝廉,历官至尚书郎、侍中。

奕少好学,不修威仪,常披褐带索,出入闾巷,与贫贱者交游,不以为耻。

及长,博涉经籍,尤善《周易》、《尚书》。

尝从名师受业,昼夜不懈,遂成名儒。

时人称为“虞子”,以其博学而闻名。

魏文帝曹丕闻其名,召为文学侍从,遂入洛。

奕入洛,益发志向,勤于职事,屡献嘉言,深得魏文帝器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虞奕传》文言文原文及全文详细翻译原文:
虞奕字纯臣。

第进士。

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

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帝悦。

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

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

擢监察御史。

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

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

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

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

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

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

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入为开封少尹。

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

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

迁光禄卿、户部侍郎。

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

寇平,论劳增两秩。

还为户部。

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

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即自劾不称职。

诏徙奕工部。

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

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

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译文:
虞奕字纯臣。

进士及第。

崇宁时期,为河北西路常平提举,洺、相地区发生饥荒,他被调往河北东路。

入宫对答,徽宗问他出发日期,回答道:“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

”皇帝很高兴。

不久西部出现盗贼,他又调任提点刑狱。

当时朝廷准备派兵追捕,虞奕逐条呈上策略,请求不要用兵,而要自己设定计谋讨伐盗贼,认为不过一个月就可平定。

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行,宰相同意张抟的策略,但好几个月没有成效,最终采用了虞奕的建议,全部降服了盗贼。

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皇帝亲自去北郊祭祀,燕人赵良嗣担任秘书丞陪同祭祀,虞奕禀报自己的长官:“如今亲近卫兵不用三路人,而赵良嗣以外国降臣的身份,反而得以参预郊祠的事情,可以吗?”长官采纳了他的建议,详尽地把这个情况向朝廷请示,没有得到回复。

阳武有个平民在一个富豪家做佣工,这个平民的妻子貌美,富家的儿子想占有她,没有得逞,恼羞成怒地杀了她,又贿赂她的丈夫让他不要说出去。

事情被发觉后,府县长官以及大理寺官员又在审理案件时受贿,虞奕接受诏命再审案件,涉案的人员都伏罪了。

自何承矩首创在边地设立池沟,国境有了定界。

宦官主管边防后,就以屯田开荒邀功,肆意侵占民田,百姓上诉,朝廷多次派出使者调查处治,这些使者都不敢据实处理。

虞奕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下令取消屯田。

加官为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开封少尹。

过去大理寺、开封府审理案件,能够凭实证判罪,后来就都听凭私情而不依法律,法律更加被抛弃不用。

虞奕进言说:“廷尉维持天下的公平,京师是国家的表率,法律尚且不能执行,凭什么做万国的示范。

请求从现在起禁止任情,如果判罪跟证据不相符的,不得立即上报。

”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

迁任光禄卿、户部侍郎。

睦州出现叛乱,虞奕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镇江知府。

贼寇平定后,论功劳升官两级。

还京后担任户部侍郎。

内侍官总领宫内库房,予取予夺专执己见,把户部视如僚属。

虞奕禀告宰相:“考虑到臣下没有才能,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人侵占了这个职守。

”就自我弹劾不称职。

诏命把虞奕调任工部。

袭庆太守张漴派郡里的人到皇宫来请求皇帝登山封禅,东平太守王靓上谏,认为京东荒年多盗,不应当请求封禅。

当权的人不高兴,准备治罪
王靓,虞奕说:“王靓忧民爱君,理所当然应当奖励,为什么要对他治罪呢?”王靓获得免罪。

不久虞奕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为龙图阁学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