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秧田各项技术标准
水稻插秧技术标准

一、格田沉淀标准水整地沉淀15~20天后,步入格田,手指(木棍)入土一节(2厘米),田面指划成沟慢慢恢复是最佳沉淀状态,此期正是插秧适期;指划不成沟,说明沉淀不好,不能插秧;指划成沟,但不恢复,说明沉淀过渡,二者都保证不了插秧质量。
要在最佳沉淀状态下插秧,严防边行推苗,影响插秧质量。
二、插秧技术要求水稻插秧技术要点概括为适宜水深、田面硬度、插前三带、最佳插深、适龄壮秧、合理密植、科学灌溉、早施蘖肥、及时防虫、适时抢早、插满插严、按序插秧。
1、适宜水深。
要求插秧前一天把格田水层调整到1厘米左右(呈花达水状态)有利于插秧机作业,田面水过少,插秧机行走困难,秧爪里容易粘泥,夹住秧苗,秧槽内易塞满杂物,供苗不匀不齐,甚至折苗,造成缺苗严重。
田面水过深,立苗不正,插秧深浅不匀,浮苗缺苗多,插秧机行走过程中易推苗压苗,保证不了插秧质量。
2、田面硬度。
插秧时田面硬度检查方法是食指入田面一节(2厘米左右)深度划沟,周围软泥呈徐徐合拢状态,为最佳的插秧状态。
如沉淀不好,田面过于稀软,秧苗插不牢,立秧姿势乱,插秧机推压边行苗,插后秧苗易下陷,影响缓苗和分蘖生长。
田面硬度过大,插秧阻力大,容易伤苗,插秧深度变浅,插后痕迹不能及时合拢,造成漂苗、缺苗。
3、最佳插深。
机械插秧的深度是否合适对秧苗的返青、分蘖以及保全苗影响极大,一般插秧深度0.5厘米时易散苗,倒苗、漂苗较多,插秧深度3厘米以上,就会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蘖,尤其是低位节分蘖受抑制明显,高位节晚生分蘖增多,分蘖延迟,分蘖质量差,弱苗插深还会变成僵苗。
而插秧深度在2厘米左右时,则不出现倒苗、漂苗现象,植株发根较多,生长健壮,分蘖力强,因此,水稻机械插秧深度控制在2厘米左右;人工插秧深度1~1.5厘米;钵育摆栽钵面与泥面平;抛秧栽培钵面入土2/3(泥浆状态抛秧)为宜。
4、插前三带。
按照插秧的农时安排,有计划的在插秧前一天进行三带工作,边三带边插秧,切不可一次把插前三带工作做完,以避免肥料浓度过大造成烧苗现象发生,同时,还可以延长防治潜叶蝇的时间,提高对潜叶蝇的预防效果。
水稻育秧盘育秧技术

水稻育秧盘育秧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育秧是水稻种植中极为关键的环节。
盘育秧技术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育秧方法,下面是关于水稻盘育秧技术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育秧基地选择:育秧基地首先要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方。
同时,应该避免育秧基地附近有大面积的沼泽地或者周围环境受到污染的情况。
此外,育秧基地还要尽可能靠近水源,这样便于浇灌水稻。
二、土壤整地:盘育秧的土壤整地要求较为细腻,不宜过砂、过硬,土层较深,淹水条件好。
育秧前需将地面铲平,清除地表的碎屑,并翻松整地,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三、秧田工程:1. 预备田:选择地理位置较高的地块进行预备田的整地,使土壤排水良好,并便于灌溉。
2. 盘育秧水田:选好满足条件的地块后,将田面整平,田埂修整利于水稻有一定的蓄水条件。
3. 田地选择:选择育秧良好的农田进行盘育,尽可能选择丰水多的稻田。
四、品种选择:在育秧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应性较好的水稻品种。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育秧条件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品种时要有一定的研究和评估。
五、施肥管理:盘育秧过程中要适时施肥。
一般采取底肥和追肥相结合的方法,保证水稻苗期和幼苗期能够得到充足的营养供应。
六、灌溉管理:水稻是水生植物,育秧过程中要确保水分的充足供应。
要根据土壤湿度情况和水稻生长的需要合理灌溉,避免秧田有干燥和水浸情况出现。
七、病虫害防治:育秧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
要定期巡田,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防治病虫害,以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总之,水稻盘育秧技术是水稻种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选择适合的育秧地点、科学施肥、合理灌溉和病虫害防治,能够确保水稻苗期健康生长,为水稻的高产稳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的差异,针对性的调整具体的盘育秧技术。
秧田管理技术

秧田管理技术秧田管理技术是指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根据水稻生长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合理的秧田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水稻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秧田管理技术。
首先是种子处理。
在水稻种植前,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种子处理可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成活率,促进秧苗生长。
常见的种子处理方法包括浸种、干燥、喷雾等。
浸种是将种子放入适当浓度的药液中浸泡一定时间,使药液渗透到种子内部,起到杀菌、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干燥是将浸过药液的种子晾干,以防止种子过湿引起发芽不良。
喷雾则是将稀释后的药液喷洒在种子表面,起到杀菌、促进萌发的作用。
其次是田面整理。
在水稻育秧期,田面整理是为了保持土壤湿润和通气,为秧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田面整理一般包括深翻、中耕、平整等步骤。
深翻是将土壤翻松,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中耕是翻松浅层土壤,松松土壤,破坏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平整是将土壤表面平整,以便水稻的正常生长和管理。
再次是水田灌溉。
水稻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因此灌溉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灌溉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水田灌溉一般分为浸水灌溉和干地灌溉两种方式。
浸水灌溉是在播种后,将水淹没在田地上,使土壤充分吸水,为水稻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
干地灌溉则是控制水位,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避免水稻生长过度生长。
还需要注意水稻的施肥。
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的养分供应,合理的施肥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施肥一般分为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
基肥是在秧苗移栽前施用,为水稻的初期生长提供养分。
追肥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根据水稻的生长需求,适时施用肥料,补充养分。
施肥的种类和用量应根据土壤条件和水稻品种的需求来确定,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
最后是病虫害的防治。
水稻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害是秧田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简述水稻育秧高产技术

简述水稻育秧高产技术摘要:培育壮秧是水稻高产的技术保证,只有正确掌握科学的育秧技术,才能提高水稻的产量。
关键词:水稻育秧高产1、培育壮秧(1)秧田选择,整地施基肥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士壤肥沃、杂草少、无病虫的地块做秧田。
结合耕地施优质有机肥6-7.5万kg/hm2,然后整平靶细,要求畦面平,高低不过寸。
(2)种子处理,1)晒种。
播种前,将种子摊放在席上,铺2-3em厚,晒2-3d,每天翻动几次。
2)选种。
每1kg水加食盐0.15-0.20kg 左右,把种子放人盐水中搅拌,捞出浮在水面上的杂物,取出沉在下面的饱满种子。
速度要快,一般应在4-5min内完成。
立即用清水冲洗种子,将盐洗净,然后浸种。
3)浸种消毒。
春播稻浸种一般3-4d,温度在12℃左右。
种子吸水达种子重的40%时即可发芽。
在浸种的过程中加1%的石灰水或代森铵、克瘟散乳剂500倍液浸种24h,可达防病目的。
(3)适时播种,1)播种期。
要求适期早播,但应根据气温变化、育秧方式等确定播期。
2)播种量。
薄膜温润育秧,每公顷播量在1500-1875kg。
而旱育秧苗每公顷的播种量6000kg。
(4)防止烂秧和死苗,1)烂种注意育苗时保温,播发芽率高的种子,严格掌握种子处理的技术要求,适期播种,管好水层等。
2)烂芽保温,灌浅水,清沟排水换淡水,使用浓度为0.05%硫酸铜液喷洒灭菌。
3)死苗播前用敌克松500-1000倍液每1m21.5kg处理土壤;发病后喷洒65%-70%敌克松原粉的1000倍液,用量为1.5kg /m2。
2、育秧方式(1)塑料薄膜育秧薄膜育秧是在温润育秧的基础上加盖塑料薄膜保温。
膜内温度一般比膜外气温高4-6℃,晴天最高可增加12-20℃,最低也能提高1-3℃,这种育秧方法使气温稳定在6-7℃,即可播种。
(2)覆膜方式。
播种后,畦面上海隔20-30em放一根枝条,然后盖膜,以免薄膜和床面粘连影响出苗。
膜的四周压埋严实,拉上“之”字形防风绳。
水稻插秧技术标准(1)(1)

二、插秧技术要求——3、最佳插深
• 机械插秧的深度是否合适对秧苗的返青、分蘖以及保全苗影响极 大,一般插秧深度0.5厘米时易散苗,倒苗、漂苗较多,插秧深度3厘 米以上,就会抑制秧苗返青和分蘖,尤其是低位节分蘖受抑制明显, 高位节晚生分蘖增多,分蘖延迟,分蘖质量差,弱苗插深还会变成僵 苗。而插秧深度在2厘米左右时,则不出现倒苗、漂苗现象,植株发 根较多,生长健壮,分蘖力强,因此,;人工插秧深度1~1.5厘米;
二、插秧技术要求——8、适时抢早
• 水稻插秧起始温度是气温稳定通过13℃,泥温15℃,高产插秧期5月 15~25日,钵育摆栽18~23日;5月10~15日、5月26~ 30日为平产期;5 月10日前、6月1日后为减产期。随时间托后,产量明显降低,以5月15 日移栽产量为100,5月20日移栽的产量为94,5月25日移栽的产量为 90,5月30日移栽的产量为79.9。
三、水稻移栽标准
(二)摆栽标准是适、平、扶、匀。 • 1、适:保证做到适时摆栽。 • 2、平:钵面与泥面平齐。 • 3、扶:摆后及时放水扶苗,防止晒干。 • 4、匀:行、穴距准确、均匀一致。
• 水稻返青后立即撤浅水层,保持3厘米左右浅水层,以利增加水温和泥温,加快水稻分蘖。水稻 分蘖最适气温30~32℃,最适水温32~34℃。气温低于20℃,水温低于22℃,分蘖缓慢,气温低 于15℃,水温低于16℃,或气温超过40℃,水温超过42℃,分蘖停止发生。保持浅水层可以增加 泥温,缩小昼夜温差,提高土壤营养的有效性,有利于促进分蘖,无水或深水易降低泥温,抑制分蘖 发生。
二、插秧技术要求——4、适龄壮秧
• 移栽期秧苗素质的好坏对秧苗返青、分蘖影响极大,一般要求旱育中 苗(3.1~3.5叶)、旱育大苗(4.1~4.5叶)是根白而旺、扁蒲粗壮、叶挺 而绿、秧龄适当、整齐均匀、干物重高、抗逆能力强的健壮秧苗,这 样的秧苗插后返青快、分蘖早、生长旺盛。而秧苗素质差的徒长秧苗, 插秧后叶片搭拉在水面上,极易受到潜叶蝇的危害,叶片很快烂掉,即使 叶片保持完好,撤水后叶片直立非常缓慢,缓苗慢、返青迟,如遇不良环 境条件,则死叶、死苗率高。
水稻五种育秧技术

水稻五种育秧技术引言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如何有效地进行育秧对于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五种常用的水稻育秧技术,包括湿床栽培、水中育秧、浸种育秧、营养液育秧和有机育秧。
1. 湿床栽培湿床栽培是一种传统的育秧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将稻谷直接撒在湿润的床面上进行育秧。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准备湿润的床面,保持适宜的湿度。
- 将稻谷平均撒在床面上,保证每平方米的密度约为150-170克。
- 在撒谷后轻轻拍实,使秧苗与床面接触更紧密。
- 保持床面湿润,根据需求进行适时浇水。
优点: - 湿床栽培简单易行,适用于小面积种植。
- 不需要专门的育秧设备,成本低。
- 有利于促进秧苗的生长和发育。
缺点: - 对湿度和水分的要求较高,容易造成秧苗倒伏和生长不均匀。
- 对管理要求较高,特别是需要控制床面的湿度和温度。
2. 水中育秧水中育秧是一种将稻谷直接种植在水中进行育秧的技术。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准备适量的水源,确保水质清洁。
- 将稻谷浸泡在水中24小时,使其充分吸水膨胀。
- 将浸泡后的稻谷均匀撒在水稻田中,保持水深在5-7厘米左右。
- 定期更换水源,以保持水质清洁,避免秧苗生病。
优点: - 水中育秧有利于鼓励秧苗的根系发达。
- 水中育秧可以节约用地,增加稻田的利用效率。
- 适用于水稻生长季节较短或灌溉条件不便的地区。
缺点: - 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进行育秧,对水资源有一定的要求。
- 需要定期更换水源,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3. 浸种育秧浸种育秧是一种将稻谷浸泡在水中,然后将其移植到育秧田中的技术。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 将稻谷浸泡在水中24小时,使其充分吸水膨胀。
- 取出浸泡后的稻谷,进行沥水处理。
- 将浸泡后的稻谷均匀撒在育秧田中,保持适宜的湿度。
优点: - 浸种育秧可以提高秧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 通过浸泡处理,有利于去除种子壳上的抑制物质,促进种子的出芽。
缺点: - 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进行播种和管理。
水稻常见育秧技术

水稻常见育秧技术
1. 土地准备:较适宜生长水稻的土壤应在春耕前进行犁耕整地,去除杂物、犁松土壤,平整土面,然后利用充足水源,填充好围田。
2. 育秧池准备:选用无菌的育秧土或育秧盘,用清水清洗消毒过的容器,盛放育秧土,深度以2-3厘米为宜。
然后在育秧土上均匀撒播水稻种子,密度要适当,即每平方米种植2-3万粒。
3. 营养管理:育秧过程中需要勤浇水、勤追肥,让育秧土始终保持湿润状态。
肥料以磷、钾为主,施用的时候要均匀撒布在育秧土上,每隔五天左右施用一次。
4. 锄草除杂:秧苗长出后,进行定期锄草除杂,以保持育秧土表面的通气性和湿润度。
5. 控制病虫害:育秧过程中要严格消毒,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如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6. 调整湿度:育秧池的湿度是育秧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秧苗对干旱和过度浸泡都很敏感,因此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湿度,以保证秧苗正常成长。
水稻种植技术与施肥田间管理

水稻种植技术与施肥田间管理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和施肥田间管理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水稻种植技术和施肥田间管理的相关内容,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进行水稻种植。
一、水稻种植技术1. 土壤选择与准备:水稻适宜生长的土壤为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
在选择土地时,应优先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田地。
在土壤准备方面,应进行耕翻、平整和松土等工作,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水稻品种。
常见的水稻品种有早稻、中稻和晚稻等,根据生长周期和抗病虫害能力进行选择。
3. 播种与育苗: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或秋季进行。
播种前,应进行种子处理,如浸种、热水处理等,以提高发芽率和抗病虫害能力。
育苗时,应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及时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4. 田间管理:包括水田管理、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水田管理主要包括灌溉、排水和田面平整等工作,保持适宜的水分和氧气供应。
施肥管理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注意施肥时间和施肥量的控制。
病虫害防治要及时发现和防治水稻的病虫害,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病虫害防治轮作等。
5. 收割与储存:根据水稻的生长周期和成熟度,选择适宜的收割时间。
收割后,应及时晾晒、脱粒和储存,以保证水稻的质量和食用价值。
二、施肥田间管理1. 施肥原则:合理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施肥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需求,合理配置有机肥和化肥。
一般来说,水稻生长初期需要较多的氮肥,中期需要适量的磷肥和钾肥,后期需要适量的钾肥。
2. 施肥方法:施肥方法包括基肥和追肥。
基肥是在整地前或整地时施入土壤中的肥料,追肥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根据需要追加的肥料。
基肥和追肥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生长需求进行调整。
3. 施肥时间:施肥时间的选择要根据水稻的生长阶段和气候条件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秧田各项技术标准
一、置床标准
旱整地旱做床,秋季做床使床面平整细碎、土质疏松,摆盘前置床要达到高、深、干、平、直、净、齐、碎、实九字标准,即:高:置床高出地面20~30厘米,确保旱育秧;
深:置床化冻深度30厘米以上;
干:置床干爽达到旱田干土标准;
平:每10平方米内高低差不超过0.5厘米;
直:置床边缘整齐一致,置床中间及四周砖道要直,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
净:床面干净,无直径大于0.5厘米的石块,无长度大于5厘米的草根等杂物;
齐:砖道摆放整齐、砖面平整,与秧盘之间高度在2厘米左右。
碎:床面土壤细碎,无直径大于0.5厘米的土块;
实:置床上实下松,松实适度一致,人踩无脚窝。
二、置床调酸、施肥、消毒
置床在摆盘前一定要先测定pH值,尤其是新建育秧基地的置床,当置床pH值高于5.5时,一定要进行调酸、消毒和施肥(不使用壮秧剂代替),具体方法是:
1、调酸。
做床时先测定置床pH值,然后用固体调酸剂按使用说明用量(以有机固体调酸剂秀地为例,置床pH值7.0以下时,360平方米标准棚用量15公斤,pH值7.0以上时用量20公斤),拌适量过筛细土后均匀撒施在置床的表面,耙入土中0~5厘米,使置床pH值在4.5~5.5之间。
2、施肥。
与调酸同时,每100平方米施尿素2公斤,磷酸二铵5公斤,硫酸钾2.5公斤,肥料粉碎后拌适量过筛细土均匀施在置床上,并耙入土中0~5厘米。
3、消毒。
调酸施肥后,每100平方米再用3%育苗灵或3%育苗青1.5~2.0升,兑水5~10公斤喷施于置床上进行消毒。
三、营养土配制技术标准
1、以机插盘育苗盘土厚度2厘米,每盘土重3公斤为标准,每平方米6盘,需营养土18公斤。
2、按照每袋壮秧剂的育秧面积,确定每袋壮秧剂需要混拌过筛细土量。
如某壮秧剂“机插盘育苗:每袋15公斤用于50平方米苗床”,则此壮秧剂每袋15公斤需混拌过筛细土50平方米×18公斤/平方米=900公斤。
3、配备准确的称量过筛细土的器具,先将一袋壮秧剂与需要混拌过筛细土总量的四分之一混拌均匀做成小样,再用小样与剩余四分之三过筛细土充分混拌均匀。
4、壮秧剂与过筛细土混拌均匀后,测定其pH值,如pH值未达到4.5~5.5之间,再用硫酸或固体调酸剂补调到标准。
5、配制好的营养土,在摆盘前要用苫布盖严,防止药、肥、酸挥发。
四、摆盘技术标准
机插盘育苗在置床化冻30厘米以上开始摆盘,边摆盘边装土,达到标准如下:
平:盘面盘底“二平”。
厚:普通秧盘盘内装土厚度2厘米,钵形毯式秧盘盘内装土厚度2.5厘米。
匀:盘土厚薄均匀一致,误差不超过1毫米。
实:边摆盘边装土边用木拍子压实。
紧:盘与盘间衔接紧密,边盘用细土挤紧。
直:横平竖直,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0.5厘米。
齐:秧盘摆放整齐。
净:秧盘上干净整洁无杂物。
垫:毯式秧盘与置床之间铺1厘米拌好壮秧剂的过筛细土。
防:摆盘后覆膜,防止盘土内的药、肥、酸挥发及水珠降落把盘土砸出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