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教师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教学设计

4.多元教学,提高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辅助讲解文言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情感教育,渗透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理解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认识到不同观点的价值。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沟通的良好品质。
6.课后拓展,提升素养: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阅读庄子的其他著作,了解古代哲学思想,提升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教育学生要善于沟通、交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庄子深邃的哲学思想和辩论技巧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7.教学评价,关注成长: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培养自信、自主、自强的品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故事形式简要介绍庄子和惠子的背景,以及他们的哲学观点,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八下第21课《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教师用)

①: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
②: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所以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2.惠子和庄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惠子注重逻辑,从科学角度看世界;庄子注重感情,从美的角度、诗意的角度看世界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
2.古今异义
(1)安知鱼之乐
古义:怎么、哪里 今义:安全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古义:固然 今义:结实、牢靠
3.一词多义
①固不知子(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 (本来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到)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在)
①安知鱼之乐 (结构助词“的” )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 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 )
①欣赏惠子,因为他对于事物有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求真机智,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有力反击。
②喜欢庄子的生活态度。他从容、洒脱、自由快乐,便觉得鱼也是快乐的,仿佛自己就是鱼,鱼就是自己,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应以一种诗意的眼光、从容闲适的心境来看待世界,原天地之美。注重精神上的快乐,自由自在。
(前半句让步,后半句气势汹汹的反攻,最后“全矣”是一种胜券在握的得意)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偷换概念,一击致胜。充满智慧 诙谐)
2读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论辩,你读出来什么逻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悠闲愉悦,随意感叹 )
“①请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等奖创新教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是”“安”“固”等文言词语,运用猜读法自主翻译课文。
2.通过悟读和品读,深入理解庄子的“鱼之乐”。
【教学难点】体味“鱼之乐”中蕴含的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内心追求。
【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1.请看屏幕上的这两个成语(望洋兴叹大方之家),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意思预设:望洋兴叹:仰面叹息。
望洋,联绵词,指仰面。
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也指做事情不能胜任而无可奈何。
大方之家:懂得大道理的人。
后来泛指见识广博、精通某种技艺的人。
明确:引出学习文言词语的主要方法是猜读,但猜读不能望文生义。
2.这两个成语出自哪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谁明确:出自《庄子》,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庄子。
今天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走近庄子,走近庄子的精神世界,这个小故事就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二、初读,解文意(一)初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朗读;师生评析。
朗读指导: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其节奏:“既已”,“已经”的意思,副词,是“知”的状语,后面应停顿;“而”表轻微转折,故前面需做停顿。
要求:初读做烈读音准确、节奏合理。
(二)疏通文义1.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和助读卡片,用猜读法疏通故事大意,有困难标注下来。
(小组合作,解决词句翻译的困难。
)提醒学生关注“安”的用法,可联系七下刚学过的“尔安敢轻吾射”,进行比较。
2.指名学生翻译,师生共同完善。
三、悟读,见情态1.这个故事虽然短,却很有意味。
文章只有六句话,除第一句外,其他五句是庄子和惠子的对话。
朗读对话内容,做一个小练习,补写人物说话时的情态。
示例:庄子(看着河水,若有所思)日:“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学生参照示例,补写其余四处。
)惠子( )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 )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 )曰:“请循其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实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实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两人辩论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庄子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味,但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哲学思想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篇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不够深入;2. 对庄子的哲学思想理解有困难;3. 课文中的辩论部分可能难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哲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庄子独特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庄子与惠子辩论中的智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中的哲学思想。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辩论部分;庄子独特的思维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同时,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故事主旨。
2.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3.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学习重难点】把握故事主旨,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知识链接】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学习过程】一、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濠.梁(háo)鲦.鱼(tiáo)2.借助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词语。
(1)是.鱼之乐也:这。
(2)汝安.知鱼乐:怎么。
(3)全.矣:完全,肯定(是这样)。
(4)循.其本:追溯。
3.古今异义:安知鱼之乐。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4.一词多义: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我知之濠上也(代鱼,鱼之乐)3.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安知我/不知鱼之乐?(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积累文言知识。
(二)文本探究。
读课文,思考探究:4.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话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交流点拨】辩题:庄子是否知道“鱼乐”。
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优秀教学案例

1.感受庄子与惠子辩论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体会古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多元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3.引导学生认识到辩论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观点,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4.借鉴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设计问题链,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课文的重难点。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中的某个观点或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观点,达成共识。
3.组织小组间的辩论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有助于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自我认知: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步学习制定目标。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创设展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其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质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重点讲解以下内容:
1.对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分析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过程,讲解重点词汇、成语和典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庄子的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技巧,培养学生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学习重点〗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难点〗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学习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
庄子不但想象力极为丰富,而且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学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是绝无仅有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虽然有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有关资料1、作者介绍庄子(约前369一前280),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
约与孟子同时或稍晚,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世人并称“老庄”。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作品介绍《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一书原书52篇,现存33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二则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导学案(教师版)

河源市正德中学2020年春季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题:《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型:新授课授课周次:第__16__周主备人:__ 审核人: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品味重点词语的含义,欣赏庄子机智、风趣、巧妙的论辩。
二、预习导学(一)资料链接: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其高洁的生活情趣,使他很难找到知己。
惠子就是庄子的一个谈得来的朋友。
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通常情况下,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的挚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论辩,便是他们散步时引发的。
(三)疏通文意1.看拼音写汉字。
háo(濠)梁 tiáo ( 鲦 )鱼请xún (循)其本2.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濠水上的桥)之上。
庄子曰:“鲦鱼(一条白色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安全,完备)矣!”庄子曰:“请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熟读课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复述故事。
庄子说:哇,我感觉到鱼很快乐呦。
惠子说:因为你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因为你不是我,所以你不知道我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说:因为我不是你,所以我不了解你。
因为你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因为你问我在哪里知道鱼很快乐这件事,所以你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快乐这件事,那我现在告诉你,我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快乐这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钓于濮水①,楚王②使③大夫二人往先焉,日:“愿以境内累④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⑤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⑥尾于涂⑦中乎?”二大夫日:“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日:“往矣⑧,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①濮水:水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②楚王:指楚威王。③使:派。④累:忧累。⑤巾:用以覆盖物品的丝麻织品。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这里均是名词用作动词。⑥曳:拖。⑦涂:泥。⑧往矣:走吧。
【环节三】悟读品味、理解内容
二、读高手对决,论是非胜负
在庄子和惠子的这一场论辩中,谁是胜利者?
(1)从表面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他返回争论的起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庄子在“安”字上做文章。“安”既有“怎样、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惠子本是问庄子“你怎么(能)知道鱼之乐”,却被庄子故意理解为“你哪里知道鱼之乐?一个反问句变成了一个疑问句
【环节四】美读运用、实践拓展
1、阅读下面二则故事,说说你读出来一个怎样的庄子?
故事一:庄周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①适志②与!不知周也。俄然觉③,则蘧蘧然④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⑤矣。此之谓物化⑥。(《庄子·齐物论》)
【注释】①喻:通“愉”,愉快。②适志:合心意,心情愉快。③觉(jué):醒来。④蘧(qú)蘧然:惊惶的样子。一说僵直的样子。⑤分:区分、区别。⑥物化:事物自身的变化。此处意思为,外部事物都会与自身交合的,即万事万物最后都是要合而为一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悠闲自得、愉悦)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中带着肯定,有意刁难、咄咄逼人)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以问对问、针锋相对、从容不迫)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前半句让步,后半句气势汹汹的反攻,最后“全矣”是一种胜券在握的得意)
故事一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自己感到十分愉快和惬意,不知道自己原本就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读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庄子
故事二译文: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庄子手持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匣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将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泥水里拖着尾巴(活着)。”
农安五中八年语文“五环阅读”导学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
课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型
讲读课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周广平
学习目标
1.根据文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重点语句的特殊含义,体会庄子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体会瑰丽雄奇的想象,理解庄子“天人合一”的处世态度。
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读出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庄子
课堂小结
庄子对我们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的更通透。我们应当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濠梁之下的游鱼,天地间的庄子,他早已用睿智的目光超越了千年界限,超越了鱼人的界限,他自己何尝不是一条鱼呢?在今天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视线的时代,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让我们打开庄子之门,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人生处处是风景,生活处处皆诗意。愿我们都能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构筑内心的精神家园,做庄子笔下的那一尾快乐之鱼畅游于天地之间,追梦幸福。
这缘于庄子的思想和他当时的心境。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鱼“乐”,其实是庄子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来到濠水的桥上,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觉得鱼儿也很快乐。同时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戏,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便是理所当然的事儿了。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援引对方,建立逻辑)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偷换概念,避重就轻)
3.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着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惠子质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很难正面回答的,庄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样的反问摆脱被动,暂时化解了“危机”。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庄子回答“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言辞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庄子曰:“鯈(tiáo)鱼/出游从(cóng)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从他们的辩论中,可以看出他们各有什么性格?
惠子:语言犀利,咄咄逼人。好辩,重分析,
对于事物有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求真务实,重逻辑推理,从科学角度看世界,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冷静、从容、平和。智辩,重欣赏,超然物外、重主观感受,从美的角度、诗意的角度看世界,有艺术家的风貌。
5.这两个人,你更欣赏哪个?请说出理由。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鱼的快乐,这也是肯定的!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文。2.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①请循其本。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①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②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者,如此如此。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此意。
难点
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品味作品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个性补改
【环节一】赏读入境、夯实基础
1、导入活动,激趣引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预习与交流
1.提问庄子
2.复习《庄子》
3.介绍惠子:惠子,名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论知识,"其书五车";论能力,"惠施多方";论口才,"不虑而对";论实绩,曾任魏相,并力主联合齐楚,停止战争,随同魏惠王去见齐威王,使魏齐互尊为王。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这种态度庄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很多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本文写的就是二人在游玩时的一次关于“鱼之乐”的辩论。
4.词类活用
1)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译为: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游玩
2)判断句:是鱼之乐也。(这是鱼的快乐。)
子固非鱼也。(你本来不是鱼。)
“……也”表判断
【环节二】精读积累,赏析语言
一、读鱼游濠水,睹千古之辩
1.下列语句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2.古今异义
(1)安知鱼之乐
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古义:固然今义:结实、牢靠
3.一词多义
①固不知子(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本来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也(到)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
①安知鱼之乐(结构助词“的”)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
③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惠子凭什么可以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①: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
②: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所以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2.惠子和庄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惠子注重逻辑,从科学角度看世界;庄子注重感情,从美的角度、诗意的角度看世界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一)翻译句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线词。
(1)请循其本(追溯)
Hale Waihona Puke (2)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怎么)(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是这样))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3.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