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研究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建议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0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草原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生物多样性
等生态服务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02
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
草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其生态环境变化不仅影响当地气候,
还可能对全球生态安全产生影响。
限制旅游规模
控制草原生态旅游的规模和游客 数量,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拥挤 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能力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加强草原地区的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接待 能力。
建设生态旅游设施
在旅游规划中,注重建设生态旅游设施,如生态厕所、生态垃圾桶 等,确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遵守环保规定。
污染加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企业和 工厂向草原排放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对草原生态环境造 成严重破坏。
应对措施
推广生态农业: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 的使用,降低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草原生态环境 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排放导致大气污染,影响草原生态系统 的空气质量。
土壤污染
工业废弃物排放导致土壤污染,影响草原生态系 统的土壤质量和利用。
03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制定科学合理的放牧计划
合理确定载畜量
根据草原的生态条件和生产能力,科学确定草原的载畜量,避免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
季节性轮牧
实行季节性轮牧,将草原分为不同的放牧区域,按照季节和草场特 点进行轮流放牧,提高草原利用效率。
草原生态保障措施

草原生态保障措施草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土壤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草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管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本文将详细阐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草原退化治理、放牧管理、灌溉与水资源管理、气候适应措施以及教育与培训。
一、草原退化治理草原退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之一,长期的过度放牧、火灾以及草原碱化等因素导致了草原退化的现象。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实施控制和调控放牧:限制牲畜数量、合理配置放牧强度、轮换放牧、建立放牧禁养地等措施,以恢复草原植被的自然更新。
2. 采取适当的火灾管理:合理的采取火灾管理措施,控制火灾频率和强度,维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3. 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如植被恢复、土壤控制等技术手段,促进土地的保持和有效利用,阻止草原退化过程。
二、放牧管理放牧是草原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合理的管理下可以使草原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以下是一些放牧管理的安全措施:1. 制定科学放牧计划:基于草原的生态需求和恢复所需,合理规划草原的放牧强度和放牧区域,确保草原可持续利用。
2. 加强草原监测系统: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及时了解草原的生态状况,配合草原的管理和调控。
3. 推广草原管理技术: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放牧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如利用GPS定位技术、遥感监测等手段。
三、灌溉与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灌溉管理和水资源保护对草原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灌溉与水资源管理的安全措施: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减少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
2. 确保水源可持续供应:建立灌溉用水的监测和管理机制,保证水源的可持续供应,防止过度开采。
3. 强化水土保持措施:修复并建设水土保持设施,控制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的流失,维持草原水资源的稳定。
四、气候适应措施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采取适应措施成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关键。
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规划

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规划草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草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许多国家制定了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规划。
一、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草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功能性和多样性。
首先,草原是重要的碳汇,具有吸收和储存大量二氧化碳的能力,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草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对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持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草原还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都栖息在草原上。
二、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首先,过度放牧导致了草原植被的破坏和土壤侵蚀,使得草原土地变得贫瘠,无法再维持牧民的生计。
其次,过度开垦和农业化使得草原面积减少,破坏了草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最后,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规划的意义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规划的制定对于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规划可以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原管理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草原的破坏。
其次,规划可以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高草原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最后,规划可以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草原生态问题。
四、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规划的内容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规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定合理的草原利用政策,限制过度放牧和开垦,保护草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加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草原退化和破坏的问题。
再次,推动草原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草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对草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人们对草原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五、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规划的挑战与对策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规划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政策执行不力、资金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
草原生态保护措施

草原生态保护措施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草原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为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全球气候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
本文将对草原生态保护的几个重要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草原退化防治草原退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之一。
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耕地、过度开采等人类活动,草原遭受过度破坏,导致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减少、土地沙化等问题。
为了防治草原退化,应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放牧管理:合理的放牧方法可以帮助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
制定科学合理的放牧制度,控制放牧的时间和强度,合理划定放牧区域,避免过度放牧。
2. 退耕还草:在过度开垦耕地导致的草原退化地区,应实施退耕还草政策,将退耕地恢复为自然草地,促进植被恢复和土壤修复。
3. 植被恢复工程:通过种植牧草、树木等植物,加强对退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工作,提高草原的植被覆盖度,防治草原退化。
二、草地火灾防治草原是干旱地区的主要生态系统,易受火灾影响。
火灾不仅会破坏草原植被,还破坏生境和栖息地,加剧草原退化进程。
为了有效防治草地火灾,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火灾监测预警: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火灾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草原区域的火灾情况,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方便采取应对措施。
2. 加强火源管理:加强对火源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引导民众正确使用火源,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加强对禁火区域的巡查力度,严禁在敏感地区使用明火。
3. 建立火灾应对机制:建立健全的火灾应对机制,完善火灾处置预案,合理配置应急救援设备和人员,及时响应火灾,并积极开展扑火救援工作。
三、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原是众多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地,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措施:1. 设立自然保护区:在草原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任何破坏性的人类活动,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阿巴嘎旗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阿巴嘎旗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永海吴晶英图雅斯钦孟和来源:《北方经济》2021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阿巴嘎旗巩固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稳步提高牧民收入为目标,通过入户调研或对基层工作人员的访谈等方法,对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因人均草场面积差距导致牧民补贴收益差异大,区域划分不够细致导致缺乏对重度退化草场的保护,暖季和冷季的载畜量标准差距过大导致不符合实际养畜规律,草原专职管护员少、监管技术薄弱导致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阿巴嘎旗草原生态补奖禁牧草畜平衡一、引言2011年起,我国多地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下简称“草原补奖政策”)。
10年来,草原补奖政策对草原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与居住环境改善、畜牧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帶来了一定的良性效果。
在内蒙古,草原补奖政策已覆盖全区12个盟、市的10.2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7.48 %)天然草原,并有534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在阿巴嘎旗,2015年的草原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54.9%,比201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在收入方面,2015年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090元。
其中,草原奖补资金平均直接拉动牧民增收每人每年5,123元,占全旗牧民人均收入的25.5%。
从已有的文献中发现,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中仍然存在补奖标准低、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划分不合理、草原的监管难度大等诸多问题。
2019年,阿巴嘎旗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现代化试点旗。
因此,解决牧民增收与草原保护的矛盾成为牧区现代化试点建设的痛点。
围绕着这些问题,课题组于2020年8月和2021年6月,两次对该旗的牧户及基层工作者进行了深入访谈调研。
对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二、阿巴嘎旗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基本情况阿巴嘎旗地处锡林郭勒盟中北部,旗辖7个苏木镇、71个嘎查,总面积为2.75万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
辽宁省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相关政策解读

1 草原权属确定和承包经营责任制落实
草原权属确 定工作是政府依法对草 原的所有 着力恢复草原植被 ,提高生产力水平 ,改善辽西 权和使用权进行 确认 ,明确草 原权 属的具体 行政 北 和全省 生态环境 ,促进经 济社会可 持续 发展 。 09 0 1 0 行 为 。草原确权 工作范围包括全省所有的天然草 2 0  ̄2 1 年 ,全 省每 年 治 理 沙 化 草 原 10万
等 1 0 个省( 区、市 ) 持建 设 5 万 亩高产 优质 苜蓿 示 扶 0
3 国 家 草 原 生 态 保 护 补 助 奖励 政 策 落 实
2 1 年 国 家 在 内 蒙 古 、 新 疆 、 西 藏 、 青 范片 区。重 点扶持建 设一批有 一定规模 、生产基 01 海 、四川、甘 肃、宁夏和云南 8 个主 要草原牧区 础好 、在增加苜蓿产量和提高 苜蓿产 品质量方面 省( ,全 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 奖励机 制政 有示范带动作用 的生产基地 ,为奶业发展提供优 区) 策 。2 1 年 国务 院决 定 ,从 2 1 年 起 国家将 进 质苜蓿草产 品,从根本上提高我 国奶牛综合 生产 01 02 步扩 大 草原生态 保护补 助奖 励政策 实施 范 围, 能力和牛奶质量安全水平 。按照农业部 、财政部
制财 政预算 。草原生态保 护补助奖励机制从增加 确 定 由辉 山乳业集 团旗下的茂源草业有限公司在 万 牧 民收入 、促进牧业 发展入手 ,重视提高牧 民保 昌 图县 的 2 亩 优质 苜 蓿 种 植基 地 进行 项 目申
护和 建设草原 的积极 性、创造 性 ,是实现草原生 报 ,制 定了项 目实施方案,上报农业 部。国家将 0元 态保 护 的长效机制 ,是我 国在 草原生态保护方面 对 项 目区按照每 亩 6 0 的标准 给予补助 。通 过 安排 资金规模最大 、覆盖面最广 、补贴 内容最 多 组织苜蓿标准 化生产加 工,强化科技支撑 、突出 的一 项政策 。补助奖励政策在 我省的补贴 内容包 产 品质量 、转变传 统饲草 生产 加工方式 ,实现苜 括 :按照每年 每亩 6 的测算标 准 ,对禁 牧牧 民 蓿增产提质 ,为奶业 生产提供优质牧草 。项 目建 元 给 予禁 牧补 助 ;按 照每 年每 亩 1 元 的标 准 ,给 成 以后 ,示范 片区苜蓿单产水平 明显提 高,旱作 0 0 g 予牧 草 良种 补贴 ;按照每 年每 户 50 的标 准 , 条件 下 年亩产 达 到 4 0 k 以上 ,灌溉 条件 下年 0元
基于牧民视角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以新疆新源县为例

基于牧民视角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以新疆新源县为例也尔那孜·玉山艾力;邵战林【摘要】[目的]新疆草地生态的研究极具代表性,以层次分析法评价新疆新源县现行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效果,能客观反映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影响.[方法]以新疆新源县为例,根据具体政策实施的内容结合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特点,构建基于牧民为视角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建立的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指标指定权值,通过对新源县牧区的牧民进行调研并梳理数据和分析,客观的综合评价该地区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生态奖补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数为0.6130,处于第4等级,说明该政策实施效果良好;草原改良工程实施效果为0.5843,处于第3等级,说明政策实施效果一般;两大政策综合评价指数为0.5655,处于第3等级,说明牧民对该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整体满意度为一般.需要当地政府完善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方法、改善和加大牧区生产条件和扶持力度、并有效解决牧民生计与草原生态保护过程中的矛盾,只有改善牧区生态和社会条件才能取得牧民对该政策的支持,促进草原生态与畜牧业良性发展.[结论]从牧民角度出发进行评价较为客观,该评价方法公正地评价了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源县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政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是可行的.%In recent years, the shortage of grassland resources and the deterioration of grassland ecology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A serie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i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China.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isting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y in Xinyuan countyby a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fic policy implementationand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ed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effect based on herders, and use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assign weight to establish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y index.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evaluation index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y was 0.6130, which was in the fourth grade and showe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was effective.The effect of the grassland improvement project was 0.5843, andthe polic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was 0.5655,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of the herders′ effec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was general.Therefore, it needed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methods, increase the pasto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nd support efforts, effectively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livelihood and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improve pastoral ecologic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obtain herders on the policy support.It concluded that the AHP method was acceptabl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policy of Xinyuan county.The results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method and have an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7(038)004【总页数】9页(P117-125)【关键词】草原生态保护政策;层次分析法;实施效果评价;牧民行为【作者】也尔那孜·玉山艾力;邵战林【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6;F326.3草原生态环境为牧民提供了空间、资源和生态服务,是社会存在和畜牧业发展的基础[1-2]。
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研究

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研究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草地覆盖着大约26%的陆地面积,为世界上超过10亿人提供了生计和食品供应。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草地生态系统正受到严重威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和综合管理。
本文将简要介绍草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并探讨一些促进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新方法和技术。
一、草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价值草地生态系统主要由草本植物和草食动物组成,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和功能。
草地生态系统可以帮助控制水循环,维持气候稳定,减缓土壤侵蚀,保持生态平衡。
同时,草地还为各种生物提供了庇护所,并提供空气、食物和其他生态服务。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护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濒危物种,包括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和旱地独角兽,以及北美草原上的美洲野牛和草原雀麦,都依赖于草原生态系统。
二、草地生态系统的威胁草原生态系统正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
受利益驱动的农业实践和畜牧业的过度利用导致了草原覆盖的减少和土地的沙漠化。
火灾、疾病、虫害和入侵物种的蔓延也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这些不良因素打乱了草地的生态平衡,使种类多样性减少和生物量下降。
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由于气候变暖和干燥,地表温度升高,降雨量减少,许多草地正在逐渐向半沙漠、荒漠等生态系统转型。
这一进程进一步削弱了草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给草原上的生态系统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新方法和技术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寻找新方法和技术变得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新方法和技术,可用于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1、草地药物学与化学——这一领域专注于开发使用本地草本植物的天然药物和化学物质,以控制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并增强草原植物的生长和免疫力。
2、生态资源经济学——经济学家和草原生态学家联合,开展基于草地生态系统的经济评估,以评估草地的生态服务和减少人类活动对草地的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原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研究一、引言草原被称为地球的皮肤,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保护屏障,其特有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功能,在保护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草原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态资源,广阔分布在其它植被类型难以延伸的干旱、高寒等自然环境最为严酷的广阔地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的难度将远远大于海洋、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甚至无法还原。
辽宁省草原大部分位于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大草原毗连,由于缺乏对草原功能的全面认识和有效保护,并受农畜产品短缺时期优先发展生产的影响,长期以来,强调草原生产功能多,重视草原生态功能少;对草原开发利用多,对草原保护建设少,使草原逐渐减少和退化沙化,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全省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009年,辽宁省政府启动实施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
截至2011年,省财政已投入治理资金3亿元,治理沙化草原面积300万亩,这项工程被辽西北广大农民誉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绿色工程和民心工程。
“十二五”期间,省政府将继续开展实施这项工程。
本文在总结和梳理近三年草原生态保护经验的同时,重点研究分析加强和完善这项工作的政策措施,加强生态保护,促进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辽西北草原生态保护实施背景及主要措施辽西北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包括沈阳、锦州、阜新、铁岭、朝阳等五市,是辽宁省最重要的粮食、畜牧、蔬菜等农产品主产区;同时,辽西北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地处科尔沁大草原南缘,草原面积占全省草原一半以上,发挥着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功能,在保护全省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起,辽西北草原受过度开垦、超载过牧、矿产开采等因素影响,面积不断减少,已由1980年的1637万亩缩减至2009年的1000万亩,面积减少了39%现存草原严重沙化面积达750万亩,占草原面积的75%草原载畜量下降了50%-70%更为严重的是,在与内蒙古交界处,形成了一条长达600多公里、宽达70多公里,总面积约 4.4万平方公里风沙危害带,流沙蔓延,沙尘肆虐,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逐年加剧,在风沙特别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了沙进人退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及全省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遏制草原沙化面积不断扩大蔓延的趋势,阻止日益南侵的沙漠,辽宁省政府于2009年启动了辽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采取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建设与保护措施相配套的治理方式。
一是补播改良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
在地表裸露区域播种沙打旺、草木樨、锦鸡儿、荆条等固沙、耐旱、适应性强的草籽,以迅速增加优质牧草种类,提高草原植被覆盖度,加快草原生态修复。
二是围栏封育增强草原自然恢复能力。
采取刺线围栏等工程措施,对草原沙化严重区域实行围封保护,禁止人畜践踏破坏,增强其自然修复能力。
三是草原鼠虫害防治措施保护治理成果。
对危害草原的鼠类,通过使用物理方法、高效低毒化学药品等措施消灭鼠害;对蝗虫等害虫,通过放养草原牧草鸡等生物措施加以有效防治。
经过三年治理,辽西北300多万亩沙化草原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保护,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治理区形成了东起康平、西至凌源的网状分布的草原阻沙带,有效阻止了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工程区草原沙化、荒漠化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草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的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辽西北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根据省水土保持研究所2011年最新监测结果显示,治理区平均植被盖度达到75%比治理前提高54个百分点,治理区流沙被固定,大风天气不起沙。
同时,沙化草原治理后的经济效益也日益显现,土壤流失量由治理前年均每亩1867公斤下降到367公斤,减少了409%每年减少耕地损失1.5万亩;治理区补播的牧草,秋季收割后饲喂家畜,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变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据统计,治理后的草原每 5 亩所产牧草喂养一只羊,300 万亩治理草场增加羊饲养量60 万只,治理区农民每年增收 2 亿元。
三、辽西北草原生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从国内到国际,先破坏,后治理,再破坏、再治理的案例屡见不鲜,为了不重走这条老路,草原生态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已有的成绩,要保持辽西北地区生态平衡,筑牢全省的生态屏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加以解决:1. 牺牲生态换取经济发展的问题。
长期以来,经济指标是考核各地区官员政绩的关键指标,在经济增长的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经常是过度甚至恶意地攫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指标短期内快速增长。
同时由于一直以来形成的低价取得自然资源以及无偿享受生态保护成果的惯性思维,使得各级政府生态保护观念淡薄,破坏生态付出的成本低廉,甚至无代价。
2. 后期管护不到位使治理成果得不到有效保护。
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长期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传统观念,由于基层普遍缺少专业的管护人员,管护资金不足,常常是工程建成后有人用,无人管,一些得到治理的草原又遭破坏,再次成为沙化草地。
3. 政策法规制定与执行的问题。
一是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于1985 年出台,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生态及气候条件的变化,部分条款需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二是一些现有政策法规需要加强贯彻执行。
辽宁省于2009 年以政府令形式下发了《辽宁省封山禁牧规定》但由于执法不严、执法力量薄弱等诸多问题,这项规定未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执行,其执行效力远不如水污染防治、森林资源保护等政策法规的约束力。
4. 草原生态保护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目前,草原沙化治理工作主要是依靠财政投入,社会及个人参与意识不强,农民筹资投劳积极性不高,尚未形成全社会重视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氛围。
此外,很多地区的生态保护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多停留在一事一议,各级政府投入不足。
5. 生态保护增加了保护区农民生产生活成本。
保护区建成后,放牧、开矿、开荒种粮等一、二产业受到严格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增加了保护区农民生产生活成本。
封山禁牧之后,采矿场被关闭,一些农民失去了打工收入;原来的畜牧放养转变为圈养,一个标准的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需要有饲养舍、消毒室、饲料青贮壕、焚烧炉等设施,最低建设成本需10 万元,同时增加了牲畜圈养需购买饲料、加工及储藏等费用,加重了农民负担。
四、加强辽西北草原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生态环境的“公共性”使得市场中的经营者“搭便车”现象成为必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市场”和“计划”会双双失灵,这个责任当然的落到了政府身上。
环境的公益性要求政府必须在生态问题上具有敏感性,对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做宏观的评估,对农民和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指导和监督,防止生态环境的大范围恶化,实现科学发展。
1. 研究制定草原生态保护长期规划。
加强草原功能区规划工作,科学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草原的保护、利用和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
制定有关标准体系,积极建设环境战略评估制度,并将草原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绿色GDP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制,建立生态目标责任制,促使各级政府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观。
2. 继续实施辽西北地区草原沙化治理工作。
从发展的角度看,制约辽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生态问题,土质较好的土地都已作为林地或宜林地,纳入荒山造林工程,而草原多是沙地、石质山,是生态建设最难啃的“硬骨头” ,从生态退化演替规律上看,这些沙地、石质山只能通过种草实现绿化。
辽宁省通过三年草原沙化治理,虽然成效显著,但是治理面积仅为300 万亩,还有近500 万亩沙化草原依然侵蚀着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威胁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草原保护与建设的力度,扩大治理规模,进而在沿科尔沁沙地南缘建起集中连片的草原阻沙带,从根本改善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以项目区草原建设带动全省草原建设,尽快扭转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
3. 多渠道筹措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
建立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是遏制违反草原禁牧休牧和实现草畜平衡的根本措施。
应明确草原生态补偿思路,确定补偿主体、对象、内容、范围、标准和方式,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积极推进补偿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家补偿为主体,多种补偿形式相结合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长期稳定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加大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力度,适时开征生态税,对破坏生态、高污染的企业,征收高额税收;研究受益地区向草原保护地区支付补偿费,形成长期稳定的草原生态保护资金来源。
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生态保护与建设。
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路子,形成多方并举,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保护与建设。
4. 强化法制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坚持依法治草,依法兴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将草原生态保护以法制化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草原生态补偿责任和各生态主体的义务,科学界定草原生态保护概念、保护方式、保护范围,补偿对象等;依法推进草原划定并实行严格保护,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
二是强化执法约束机制。
加强草原监测及管护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草原生态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力与贯彻力,确保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是建立草原开发与保护责权匹配机制。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和草原资源使用“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建立起合理使用享受补偿政策,破坏草原赔偿的双向责任机制。
5. 坚持保护草原与促进农牧民增收相结合的补偿机制。
中央财政从2012 年起对辽宁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和人工种植牧草补贴政策,辽宁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积极探索并落实好草原生态补偿政策。
一是要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草原确权和承包工作。
20 世纪90 年代各省开展实施林地确权实践已经证明了其有效性,为森林资源保护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依法确定草原权属,实行草原承包到户,形成生态效益与农民经济效益有机的结合,将极大地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吸引畜牧养殖企业和大户积极介入,注入资金,实现草地管、建、用有机结合和良性发展。
二是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加快建立草原使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的交易机制,运用市场机制降低生态保护成本,引导鼓励草原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通过协商实现合理的生态补偿。
6. 大力支持生态养殖产业发展。
辽西北是半牧区,农民既有放牧传统,同时又种植农作物,生产方式与内蒙、新疆等纯牧区省份有所不同,因此应因地制宜研究符合辽宁省实际的畜牧业扶持政策。
一是适当放宽对农民的财政补贴政策,对辽西北地区农民在耕地上种植饲草作物给予补贴,使农民在既得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保护草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