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艺第三章.ppt

合集下载

第三章凹印刷

第三章凹印刷

无论哪种干燥方式,都要注意控制干燥温度。 大多数承印材料的干燥温度控制在60℃。温度 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能够印刷质量下降。
凹版印刷的干燥装置分为色间干燥和最终干燥 (顶桥干燥)。两者作用不相同。干燥箱温度 的变化: 天气季节性变化;车间早晚班变化; 电热风的距离;
凹版印刷工艺
凹版印刷由于印刷机的自动化程度高, 制版质量好,因而工艺操作比平版印刷 简单,容易掌握,工艺流程如下:
常见的复合类型有:纸/塑复合、塑/塑复 合、铝/塑复合等。复合的基材层数可以 是两层、三层、四层、五层甚至更多。
复合用基材的选择取决于包装物的要求、 复合材料的用途以及单层薄膜的性质, 另外,还要考虑材料的成本,要做到科 学、准确合理的选择,经满足不同包装 内容物的需求。
复合包装材料外层应当具有良好的耐热 性,并且不易划伤、磨毛,印刷性能、 光学性要好;
上版 上版操作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版
面不被碰伤,要把叼口处的规矩及推拉 规矩对准,还要把印版滚筒紧固在印刷 机上,防止正式印刷时印版滚筒的松动。
穿料 为保证走料的稳定性,应尽量穿 过每个色组,每个导辊。
正式印刷
正式印刷的过程中,要经常柚样检查,网点是 否完整,套印是否准确,墨色是否鲜艳,油墨 的粘度及干燥是否和印刷速度相匹配,是否因 为刮墨刀刮不均匀,印张上出现道子、刀线、 破刀口等。
压印滚筒
由于凹印的印版是直接雕刻在滚筒表面, 所以无法像平版那样进行压力调节,再 加上凹印属于直接印刷,压力较大。所 以要在压印滚筒加上一定厚度的包衬。
包衬得硬度和厚度根据承印材料和印刷品 类型进行选择。
压印滚筒
压印滚筒的作用
凹版压印滚筒是靠摩擦力驱动的,是包 覆橡胶包衬的金属滚筒。压印滚筒和上 墨的雕刻凹版滚筒共同作用把一定量的 油墨转移到承印材料上。压印滚筒的主 要作用表现在:

印刷流程与工艺

印刷流程与工艺
从1845年起,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各工业发达国家都 相继完成了印刷工业的机械化进程。 三、现代印刷技术 进入21世纪,印刷技术发展的整体趋势是逐渐走向数字化, 印刷的概念和含义更加宽泛,从原来对原稿的复制工艺演变 成为一种“视觉再现”的过程。
印刷流程与工艺
Printing processes and technology
印刷流程与工艺
Printing processes and technology
第一章 印刷综述
第六节 印刷的工艺流程
一、印刷前的设计与制作
1. 印刷设计与制作
2. 标准付印样的要求
标准付印样是符合印刷标准的印刷文件, 对于印刷出高品质的印刷品很重要,在印刷 设计之前要注意以下几点: (1)检查页面是否正确。 (2)正确确定扫描精密度及放大倍数。 (3)必须定义“出血”位置和尺寸。 (4)网点设置最小3%,最大97%。 (5)彩色印刷中如果有大面积的纯黑色底,
印刷流程与工艺
Printing processes and technology
第二章 印前工艺
第一节 原稿的数字化处理
一、图像原稿的输入原理和操作方法
1. 图像扫描仪的分类 (1)按结构划分可将扫描仪分为滚筒扫描仪和平台扫描仪。 (2)按功能划分可将扫描仪分为彩色和黑白扫描仪、反射和透射扫描仪、网点拷 贝扫描仪等。
印刷流程与工艺
Printing processes and technology
第一章 印刷综述
第四节 印刷工程与相关学科 一、印刷工程
印刷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工程,它主要研究印刷科学 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技术。 二、印刷工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1. 印刷工程与颜色科学的联系 2. 印刷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联系 3. 印刷工程与化学的联系 4. 印刷工程与机械和电子学的联系 5. 印刷工程与美学的联系

第三章印刷与创新

第三章印刷与创新

拆色工艺
拆色工艺
1、两色相叠时,其中的淡色轮廓应刮小一线。黑 稿中以线条表示轮廓的,深色依据线的外边缘, 淡色依据线的内边缘。
2、两色边缘相接时,如是补色关系,应将淡一些 的色块边缘刮细一些,以免出现重叠的深灰色轮 廓线。
3、凹凸压版只制作凹版,所以除压图案外,其它 部分应填实底,并注意版面的四周应填大1厘米左 右。
第三章 印刷流程与印刷创新
在现代的印刷品设计中,一个美术设计者是通 过平面构成和版面形式去设计印刷品的样式,发挥 他的创意灵感;但他还必须培养一种认识印刷的方 法,这将赋予他一种深入印刷工艺机制之中的洞察 力。
印刷色版,是由印刷方式决定的。这种方式在
显得的印刷工艺过程中显示为:叠色版的先后秩序 维系着印刷成品的色彩品质与艺术表现力;而色版 互换的设置又关系到印刷品的图象与文化内涵的创 意效果。因而,色版的设计运用不仅涉及其工艺的
另外,遇有大面积的厚重底色和光泽色时,就需设 置专色版,专色版的色彩标识可指定色谱中的某色相, 或剪贴、涂绘合适的色标样。
二、演色表的使用
印刷上的色彩变化,是单位面积内网点改变所造成视 觉上深浅浓淡的层次变化形成的,这在印刷设计的概念 里是非常重要的。 1、演色表 是一种专用来作色彩变化对比的工具书,在理论上, 以四原色黄(Y)、洋红(M)、青(C)、黑(BK)为基础,利
用不同百分比的网点所组合出来的色彩接近于无限 多种,反过来说,在可见光范围所看到的任何色彩,都 可以用网点配色的方式来取得。 2、色彩渐变表示 制版称之为化网,就是在指定的面积里,用有规律的,
由深至浅的印刷效果,如果由多种颜色混合化网产生色 彩渐变,其色彩就会千变万化,这是印刷设计常用的一种 方法。
一、正片转双片
1、黑白正片转二色

包装印刷第三章凹版印刷工艺

包装印刷第三章凹版印刷工艺

使用的制版设备也很多。电雕设备厂商有采用黑色底漆激 光制版方式的德国的西巴斯·俄亥俄公司。
• 包装领域的滚筒幅面为0.3-1.2米,相对来说比较小,但要 求制版质量高,尤其对烟包类产品;信息变化量大;对精细 文字和色彩有: • 1.加网凹印方式(使用凹印网屏); • 2.使用胶印分色片或数字文件的电雕方式; • 3.使用感光剂的激光制版方式(数字数据); • 4.使用黑色底漆的激光制版方式(数字数据); • 5.使用电镀合金的激光制版方式(数字数据)。
包装印刷
第三章 凹版印刷工艺

第一节 概述
• 一、凹版印刷的定义
• 凹版印刷从其名称上就可以得知:它的文字图像是凹入版 面的。也就是说,凹版的空白部分都在同一平面上 (版面
),而图文部分位于空白部分之下,并以不同深度凹入版 面来表现原稿图像的浓淡层次,这样的印版称之为凹版。 用凹版复制图像的印刷称为凹版印刷。原稿上的暗调层次 ,在凹版上相应的印刷部分其低凹的深度大;反之,原稿 上最明亮的层次,在凹版上相应印刷部分其低凹的深度就 浅。因此,凹版的印刷部分是根据其凹下去的深浅程度所 含的油墨不同来表现印刷图像的深浅层次。
• 凹版印刷机具有印刷压力较大,印刷装置简单,采用刮墨 刀除墨的短墨路供墨等特点。凹版印刷机都是圆压圆的轮 转印刷机,其分类有以下五种。
• 1、按用途分 书刊凹印机,软包装凹印机,硬包装凹印机。
• 2、按印刷色数分 单色凹印机,多色凹印机。
• 3、按供料方式分 单张凹印机,卷筒式凹印机。
• 4、按印刷机组排列分 卫星式凹印机,机组式凹印机。
• 印刷时,先使整个印 版表面涂满油墨,然后
用特制的刮墨机构,把
空白部分和图文部分多 余的油墨刮去,然后, 在较大的压力作用下, 将凹下去的印刷图文部 分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 上,如果印刷部分的图 文凹得深,填入的油墨 量就多,转移到承印物 上的墨层就厚;反之, 墨层就薄。

第三章 凹版印刷

第三章 凹版印刷

步骤
① 软片制作 ② 滚筒安装 ③ 软片粘贴 ④ 程序编制 ⑤ 试刻 ⑥ 扫描校准 ⑦ 雕刻
无软片电雕工艺
• 无软片电雕也称计算机直接电子雕刻或数字直 接雕刻。具有网点大小和网穴深度同时发生变 化,共同反应层次深浅的优点。(见图3—3)
• 将原稿扫描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完成修版、 排字、拼版等工作,经过软打样或彩色数字打 样后,最终生成电雕机的分色图像文件,然后 直接送到电雕机控制雕刻系统进行雕刻。
三、凹版滚筒的制作
• 从凹版滚筒的制作方法来分,凹版可分为照相凹 版和雕刻凹版两大类。雕刻凹版有手工或机械雕 刻、电子雕刻、电子束雕刻、激光雕刻等。
(一)凹版滚筒的制备
• 凹版滚筒有整体式和套筒式两类,套筒式又包括 芯轴式和锥顶式。
• 滚筒的结构 凹版滚筒的基材多选用钢材,也可选
用铝材,表面镀一层铜壳作为版基,俗称 铜滚筒。
(四)激光雕刻制版
• 凹版激光雕刻应用一路或多路高能激光束,在 滚筒表面的待雕材料上,烧蚀出网穴。
凹版激光雕刻方法: 用高能量激光直接雕刻滚筒金属表面,形成 网穴
将两束激光集成在一个雕刻头上,网穴雕刻速度 可达14000个/秒,网目设定分辨率为70~400 线/厘米
• 版面结构特征是:凹下深度可变,网穴开口面 积不变----经典凹版
单张凹印机 卷筒凹印机
• 按承印材料宽度分类: 窄幅凹印机
宽幅凹印机
特宽幅凹印机
1、按传统分类方式
• 按机器的自动化程度分类: 手动凹印机 半自动凹印机 全自动凹印机
• 按印刷部件的构成分类: 机组式凹印机 卫星式凹印机
• 按最高印刷速度分类: 低速、中速、高速、超高速凹印机
机组式凹印机
卫星式凹印机

3印刷工艺-印刷及印后工艺

3印刷工艺-印刷及印后工艺

印刷工艺-印刷及印后工艺
主要的印刷特种工艺 (五)模切压痕
模切压痕是印后加工的一项重要出产工艺,适合各 类印刷品表面的整饰加工,模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 个产品市场形象,因此把握传统的模切压痕技术和对新 的模切技术的研发能有效增强印刷企业竞争力。
印刷工艺-印刷及印后工艺
主要的印刷特种工艺 (六)覆膜
创意说明: 采用烫金工艺的颜色最常 见的金色、银色。 优 点:颜色闪亮,质 感强烈;覆盖力强,可以 烫印在不同颜色的纸上。 注意事项:因为是压印, 金属锌板的精度有限,不 能印太小或太细的文字/ 图形。
考核测试:
1、自行设计一件设计原稿; 内容:为自己设计名片; 要求:以自己“姓名”为元素进行标志设计,以“长春大学旅 游学院”为工作单位,以“平面设计专业”为工作部门,以“学生” 为职务。(其它内容自行处理) 2、使用相应软件进行符合设计原稿内容的分色设置; 3、针对设计原稿进行印刷工艺分析,及创意说明; 要求: •此设计中,各个元素所适用的色值标注; •此设计所适用于何种印刷方式; •此设计采用何种纸张,此类纸具有何种特性; •此设计采用何种印后工艺; •此设计在印刷过程所需的注意事项; 4、提交内容: •工程文件格式 •输出预览文件格式 •输出打印文件格式
印刷工艺-印刷及印后工艺
主要的印刷特种工艺 (七)上光油
上光油是印刷品表面装饰加工技术之一,它是在印 刷品的表面涂上一层无色透明材料,经过流平、干燥、 压光后在印刷品表面形成薄而均匀的透明光亮保护层, 以增加印刷纸品的耐磨性,起到了保护图文的作用,防 止印刷品受到污染。 应用领域: 包装、书籍装帧、广告等印刷品的表面加工中。
印刷工艺-印刷及印后工艺
主要的印刷特种工艺 (七)上光油
上光油分类: 3、珠光光油:这是一种特殊涂料的光油,在光线的发射之下能 够显出迷幻的色彩效果。 4、UV上光:UV上光是一种添加了光固化剂的树脂,涂抹方式和 油墨印刷类似,不同在于UV采用了紫外光固化方式干燥。它比其 它上光技术更加安全环保,并且具有干燥速度快、不受承印物种 类的限制、耗能低节约能源、质量好耐摩擦耐腐蚀等优点。利用 UV局部上光来强调某个画面的视觉效果,赋予印刷品材质质感变 化。

印刷工艺及品质管理流程PPT课件

印刷工艺及品质管理流程PPT课件

/ 副 手 /













助 手
学 徒
学 徒
印刷工艺及品质管理流 程
3
第一章:印刷部职能结构图
输入
制版
切纸
输入 输出
印刷
加工
输入
调墨
后工序
印刷工艺及品质管理流 程
4
印刷工艺及品质管理流程
第二章:印刷工艺简介
1.胶印简介 2.凹印简介 3.丝印简介
印刷工艺及品质管理流 程
5
第二章:印刷工艺简介
2、生产前一定要过油看效果后才能正式生产。
3、在过油仍第道工序都应戴手套作业。
4、勤洗胶布,减少纸粉,有条件可用七色机用两块白墨版印。
5、过油掉电化铝时,唯一办法是洗胶布(500张洗一次)。
6、为防止印刮花刷,工生产艺前压及纸品轮尽质量少管放理,并流用胶纸包好,减少磨擦。 程
22
印刷工艺及品质管理流 程
7
第二章:印刷工艺简介
3.丝印简介
• 日本樱井 / 全自动丝网 印刷机
• 丝网印刷也叫孔版印刷,其印版的印 刷部分是由大小不同的孔洞或大小相 同但数量不等的网眼组成,印刷部分 的孔洞能透过油墨,漏印至承印物上, 空白部分网孔堵死则不能透过油墨, 在承印物上形成空白。印刷时,油墨 通过胶刮压力作用,透过孔洞或网眼 印到纸张或其他承印物上,在承印物 上形成墨迹的一种印刷方式。
产品名称:
江湾(绿款)小盒
联数: 15
色序: 1 白 2 专黄 3 克 4 专绿 5 专绿肥 6 透明黄 7 光油 8
UV灯:

第三章:凹版印刷技术及应用

第三章:凹版印刷技术及应用

第二节:凹印版的制取
一、凹印层次的表现形式
凹版印刷表现画面阶调层次有以下三种方法:
1、墨层厚度:用墨层厚度表现的画面阶调呈连续调,墨 色较厚实,阶调丰富,表现暗调部分的层次尤佳,这种凹 版的表面结构特点是墨穴的深度不同。墨层厚的部分凹穴 深,墨层浅的部分凹穴浅。
网穴的深度不一致, 开口尺寸一致。
2、网点百分比:当墨层厚薄一致时,墨层 的单位覆盖面积越大,网点的百分比就越高, 表现的阶调就深。但是由于凹版上的凹穴深 度一致,印刷的画面反差小。
三、凹版印刷发展史
1460年,意大利的金匠Finiguerra发明金属雕刻凹版印刷法 1513年,德国的W.Craf发明腐蚀凹版印刷 1838年俄国Taevlui和英国Tandan完成电铸凹版的复制制版 1890年奥地利的Klietsch发明了照相凹版 1895年,英国的兰勃兰德发明了碳素纸照相转移凹版制版法 1962年,德国海尔公司发明了机械电磁式电子雕刻机 当代凹印领域CTP
碳素纸敏化
增强感光度
晒版
将图文转到碳素纸上
过版
将图文转移到滚筒上
显影
镀铬
增强空白部分斥墨性并提高印版的耐印力
腐蚀
形成图文
填版
将保护剂涂布在空白部分
喷胶腐蚀凹版(直接腐蚀制版法) 在凹版滚筒上直接喷涂感光胶,经晒版、腐蚀等 工艺过程制成的凹版。 印品是利用不同的网点大小再现原稿的。
原稿 照相加网(阴图) 拷贝阳图
套筒(无轴)式凹印版
凹版滚筒的加工分为
粗加工:使滚筒的厚壁达到规定的要求, 保证滚筒旋转时,各部分的质量相等,产 生的离心力也相同。 半精加工:使轴与滚筒保持同心。 精加工:精车滚筒的外圆,达到规定尺寸。
滚筒的加工精度直接关系到滚筒的使用寿 命、滚筒的电镀以及电雕和印刷的质量。 滚筒加工的质量要求:经过加工的滚筒, 要求壁厚均匀,轴心和滚筒外圆中心的不 同心度不能超过2μm,滚筒表面粗糙度应 达Ra=3.2μm,外圆磨床加工后达到 Ra=0.8μm以上,直径精度误差为 ±0.01μ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5、给墨性能分析
墨斗容墨量对给墨量的影响
应使墨斗油墨水平面保持一定高度
勤加墨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5、给墨性能分析
印刷过程中一般要尽量使θ维持稳定 现代印刷机之自动加墨系统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5、给墨性能分析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5、给墨性能分析
分墨区控制墨量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5、给墨性能分析
●对于θ而言
刮墨片1 刮墨片2
对于θ而言,有两个因素会影响其大小:
墨量相同
墨斗辊
θ2
θ1

一个是刮墨片的倾斜角度
一个是油墨在墨斗中的高度
墨斗辊
印品墨层厚度随油墨高度的下降而下降, 从而导致印刷品的密度下降。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的概述
4、短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
凹印
柔印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的概述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的概述
重辊
➢ 长墨路油墨 行程:
(胶印、普通 凸印)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的概述
A——给墨行程 B——分配行程 C——转移行程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的概述
Q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2、给墨行程的结构
墨斗辊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3、给墨行程的条件
★性能良好的 给墨装置 ★流变特性良 好的油墨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3、给墨行程的条件
★ 油墨的流变特性对给墨行程油墨传输的影响
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
卷筒纸胶印机的速度快达15m/s,而单纸胶印机只有5m/s
卷筒纸胶印机纸张稍差,而单张纸胶印机纸张质量高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7、供墨部分的调节 ①墨斗槽,存放油墨的多少是影响产品深浅的主要
原因,对于墨斗的贮墨量,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墨斗要 用墨铲勤搅拌。
墨 油墨 匀墨辊、串墨辊、油墨 印 油墨 承印

重辊、着墨辊


给墨行程
分配行程
转移行程
油墨的传输
油墨的转移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1、给墨行程的组成
给墨行程:油墨从墨斗传输到匀墨辊的过程。 系统组成:主要由墨斗、墨斗辊、传墨辊组成。
供墨各部分的作用: 墨斗槽:旋转油墨。 刀片:调节墨量的大小。 墨斗辊:传递油墨厚度。 传墨辊:把墨层均匀传递给匀墨辊。
②刀片:要求平、直、调节螺丝灵敏,螺丝上面不 要沾油墨,不要用钳子拧,榔头敲,清洗好刀片,调节 螺丝灵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微量控制墨量。
③墨斗辊要保持清洁,与刀片接触不要有杂物,墨 斗辊不要洗时用墨刀、砂纸擦,用浮石粉渗汽油洗,应 该用软布沾汽油洗干净,以避免影响墨斗辊的精度。
④传墨辊:由于传墨辊上与墨斗辊接触,下与匀墨 辊接触,在凸轮机构调节下工作。要求接触的压力不要 太多,压力比着墨辊对印版压力大一点。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Ink Transference
1、油墨传递的基本概念
? 2、供墨系统
3、给墨行程、分配行程、转移行程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的概述
1、供墨系统的重要性



墨量的多少
供墨系统的性能


传递的稳定性
传递的均匀性 传递的墨层 厚度
供墨系统的作用?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的概述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d
θ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5、给墨性能分析 ●对于d而言
d
印刷机上给墨 量的多少基本通过 调节d的大小来控 制。
θ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5、给墨性能分析
●对于d而言
先进的胶印机 上一般将整个给墨 系统分成了32个墨 区来分别控制每一 个墨区的墨量。
2、供墨系统的类型
供墨系统的 类型
长墨路供墨 系统
短墨路供墨 系统
胶印油墨的传递
凸印油墨的传递 (传统)
凹印油墨的传递
柔印油墨的传递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的概述
3、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结构
Heidelberg胶印机
Roland胶印机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一、油墨传递的概述
KBA胶印机
Heidelberg M600卷筒胶印机
●对于油墨而言: 影响给墨量的因素主要是:
油墨的屈服值和油墨的触变性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5、给墨性能分析
➢屈服值
过大:大于墨斗辊旋转所产生的剪切应力, “不下墨”。 过小:失去塑性,油墨流泻。
➢触性
过大:墨斗辊旋转所产生的剪切力不能使油墨粘度有足够的下降, ——“不下墨”。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
1、油墨分配系统
串墨辊
组 匀墨辊 成 重辊
着墨辊
串墨辊:起串墨作用, 串动幅度0-40mm
匀墨辊:起匀墨作用 重 辊:增加墨辊之间的压力 着墨辊:主要承担向印版供墨
靠版辊
重 辊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
1、油墨分配系统 ●油墨分配行程的作用
印刷时,应勤搅拌墨斗中的油墨。
高速印刷机的墨斗常配有自动搅拌装置,帮助油墨触变。 经验表明: 0≈4.0102Pa ,触变指数3.2,给墨顺畅。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6、轮转胶印机的给墨
与单张纸胶印机的区别:
快速的墨斗辊取代了慢速的墨斗辊 连续的供墨 由刮墨片完成供墨的多少 供墨一般要求较多
A、改善油墨的 流动性
B、使油墨分配 均匀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
2、油墨分配系统的性能指标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
Heidelberg胶印机
Roland胶印机 Q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三、长墨路供墨系统的分配行程
粘度
过大:“不下墨”。 过小:不易将一定厚度的油墨传输出来。
第三章 油墨的传递 二、长墨路供墨系统的给墨行程
★性能良好的给墨装置
4、给墨量的控制
给墨量一般由两个参数来控制: A、刮墨片与墨斗辊之间的间隙d B、油墨在墨斗辊上接触的弧度θ
假定印刷品的墨层厚度为δ,有: ; d
δ=c×θ×d
其中:C为一常数,主要与给墨装置的结构形式、尺寸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