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角观测记录表(测回法)

合集下载

3、经纬仪的使用及水平角观测方法

3、经纬仪的使用及水平角观测方法

一测回平均角值 (°′″)
各测回平均值 (°′″)
A 左
B 一测回1
A 右
B A
左 B 二测回1 A
右 B
0 12 00 91 45 00 180 11 30 271 45 00 90 11 48 181 44 54 270 12 12 1 45 12
91 33 00 91 33 30 91 33 06 91 33 00

°′″)
°′″)
(°′″) 值(°′″)
备注
O

A
B

A
B
O

A
B

A
B
00 02 00 65 32 18 180 02 12 245 32 36 90 01 24 155 31 48 270 01 48 335 32 12
第一测 回 第二测 回
测站
目标
竖盘 位置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4、精确照准目标:单丝平分目标,双丝夹准目标
(三)读数:分微尺测微器读数(6秒的正倍数)
二、水平角的观测方法 水平角的观测方法有:测回法 (两个方向的单角)、
方向观测法(多方向)、复测法(提高测角精 度),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多采用测回法。
(一)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A

B
A
具体步骤: 0 1.在测站o点安置经纬仪,对中B ,整平。在AB两点竖立 标志。 2.盘左位置(正镜): 瞄准目标A,配度盘至0°00′00″或稍大,读取。顺时针 旋转瞄准目标B,读取。则上半测回角值: 左 b左 a左 3.盘右位置(倒镜): 倒转望远镜成盘右,瞄准目标B,读取 b右 。逆时针 旋转瞄准目标A,读取a 右 。 则下半测回角值右: b右 a右

实验五 测回法测水平角

实验五  测回法测水平角

实验五 测回法测水平角一、 目的和要求1. 掌握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观测顺序、记录和计算方法。

上、下半测回角值互差不 超过±40″;二、 计划和设备1. 实验学时安排2学时,实验小组4~6人组成;2. 实验设备为DJ 2型光学经纬仪或电子经纬仪一台及其它附属配件;3. 实验场地为实验大楼楼顶若干测量标志;4.每人用测回法测水平角一个测回,实验结束时,每人交实验报告一份。

三、 方法和步骤1. 经纬仪的安置松开三角架,安置于测点上,其高度大约在胸口附近,架头大致水平并安置好仪器; 对中,使架头中心对准测站点,踩紧脚架。

2. 经纬仪的使用1) 对中采用光学对中器对中,先利用三脚架使仪器大致对中,再利用脚螺旋使光学对中 器精确对中; 2) 整平升降三脚架使圆水准器居中,使仪器大致水平;在检查仪器是否对中,如果仪器不对中,重复上一步骤使仪器对中,再利用升降三脚架粗平仪器,最后利用脚螺旋精平仪器; 3) 瞄准瞄准的方法与水准仪操作基本相同; 4) 读数调节反光镜使读数窗亮度适当,对读数窗的目镜调焦,看清读数窗分划,根据使用的仪器情况进行读数; 3. 测回法测水平角1) 选定一测站点安置仪器,对中、整平后,再选定A 、B 两个目标; 2) 配置读盘:每人一个测回,读盘的位置配置为()n i /1801*-。

3) 进行盘左观测:11a b -=左β; 4) 进行盘右观测:22a b -=右β5) 观测结束后,检查各测回角值是否超限()右左βββ+=21; 四、 注意事项1. 瞄准目标时,尽可能瞄准目标底部;2. 同一测回观测时,切勿动读盘配置器;3. 注意仪器的安全使用。

实验报告四经纬仪的使用与测回法测水平角日期班组学号姓名。

4组测回法水平角及闭合差测量数据

4组测回法水平角及闭合差测量数据

4组测回法水平角及闭合差测量数据测回法是一种常用的大地测量方法,它可以用来测定水平角和闭合差。

在一次测量中,我们组织了4组数据,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的内容。

第一组数据是测定P1、P2、P3三点之间的水平角。

我们使用了一台高精度测量仪器进行角度测量,并获得了如下数据:P1-P2的角度为74°32'24",P2-P3的角度为94°58'23",而P1-P3的角度为190°29'59"。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P1、P2、P3三点的角度和为359°60'46",差别小于0.2",证明了这组数据的高精度。

第二组数据是测量四边形闭合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四个控制点,并在相邻点之间进行了累加测量。

在完成后,我们得到了以下的数据:A-B的距离为132.5米,B-C的距离为148.3米,C-D的距离为146.7米,而D-A的距离为129.8米。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四边形的闭合差为0.1米以内,符合规范。

第三组数据是测定一个小三角形的闭合差。

我们选取了三个控制点,利用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测量。

结果如下:A-B的距离为63.2米,B-C的距离为59.8米,而C-A的距离为67.6米。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小三角形的闭合差为0.2米以内,结果可靠。

第四组数据是测量一个大型区域的面积。

我们选取了多个控制点,插入棱镜进行高程测量。

在完成后,我们得到了区域的面积为1.5平方千米。

这个结果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用来评估区域的特征和使用。

综合以上四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测回法进行水平角及闭合差测量的正确步骤是:明确测量目标,选取合适的控制点,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并进行高精度的测量。

在数据处理时,要进行正确的计算,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数据,并对区域进行可靠的测量和评估。

实验四测回法和方向法观测水平角

实验四测回法和方向法观测水平角

实验四测回法和方向法观测水平角测量实验-适用非测绘类专业加入时间:2008-3-22 8:48:20 $$来源$$ 点击:1861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观测顺序、记录和计算方法。

(2)掌握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观测顺序、记录和计算方法。

(3)掌握方向法观测水平角的操作顺序、记录、计算方法,了解各项限差的要求。

二、计划与设备(1) 实习时数为2~4学时。

每实习小组4~5人。

(2) 实习设备有DJ6光学经纬仪l台,记录板l块,竹三脚架2个,垂球2~3个,木桩3个,斧头1把,测伞1把。

自备2H铅笔2支。

三、方法与步骤(一)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操作步骤如图2-7,在测站点O上安置经纬仪,用盘左和盘右各观测水平角(∠AOB)一次,盘左观测时为上半测回,盘右观测时为下半测回。

如两次观测角值相差不超过容许误差±40″,则取其平均值作为一测回的结果。

这一种观测法称为测回法。

其观测步骤为:(1)上半测回,盘左瞄准左方点(如图4-1中的A点),读水平度盘读数(LA),记录在表2-7中;顺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瞄准右方点(如图2-7中的B点),读水平度盘读数(LB),记录在表2-6中;计算上半测回角值β左=LB-LA。

(2)下半测回,盘右倒转望远镜,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瞄准右方点B,读数得RB,记录;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瞄准左方点A,读数得RA,记录;计算下半测回角值β右=RB--RA。

(3)检查有无超限上下半测回角值之差使用DJ6光学经纬仪观测时,其限差为",若超过限差″,则取上、下半测回角值的平均值为一测回水平角值,若超过限差±40",则需重测整个测回。

图 4-12.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练习在测区范围地面上选择彼此相距30m左右的三点A、B、C,打下木桩,在桩顶钉小铁钉或画十字作为标志中心;在A点安置经纬仪,在B、C点架设竹三脚架并挂垂球,用测回法测得∠A;同法分别在B、C点安置仪器,测得∠B、∠C。

《工程测量》测回法测水平角实验

《工程测量》测回法测水平角实验

《工程测量》测回法测水平角实验一、实验目的掌握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观测程序、记录和计算方法。

二、实验任务用测回法完成两个测回的水平角观测。

每人(组)自备:实验报告,记录表格、铅笔,小刀、伞等。

三、仪器和工具每组配备光学经纬仪1台及其配套脚架,测钎2个,记录板1个。

四、方法和步骤按照如下步骤完成水平角观测,将观测结果填入表5-1:1.安置仪器于测站(即角度顶点),进行对中和整平;2.盘左照准左方目标A ,读记水平度盘读数a L ;3.盘左顺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照准右方目标B ,读记水平度盘读数b L ;4.以上为上半测回,计算上半测回角值βL =b L -a L ;5.纵转望远镜,变为盘右;6.盘右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照准右方目标B ,读记水平度盘读数b R ;7.盘右继续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照准左方目标A ,读记水平度盘读数a R ;8.以上为下半侧回,计算下半测回角值βR =b R -a R ;9.计算上、下半测回角值互差β∆L =βR -βL ,不能超过±40″;10.若β∆大于容许较差,则未达到精度,应予重测。

若β∆未超过容许较差,表明达到精度,则计算一测回角值)(21R L βββ+=; 11.依同法,调整度盘读数为90度,完成第二测回的观测,两个测回角值互差不能超过24″,互差不超限时取两观测测回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五、注意事项1.仪器安置稳妥,观测过程中不可触动三脚架;2.垂球对中误差不得超过3 mm ;观测过程中,照准部水准管气泡偏移不得超过1 格。

测回间允许重新整平,测回中不得重新整平;3.各测回盘左照准左方目标时,应按规定配置水平度盘读数(盘右不要配度盘);使用制动螺旋,达到制动目的即可,不可强力过量旋转4.观测过程中,切勿误动度盘变换手轮,以免出现错误;照准目标时,应注意检查并消除视差;5.盘左顺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盘右逆时针方向转动照准部。

半测回内,不得反向转动照谁部;6.观测者和记录者应坚持回报制度;7.水平度盘顺时针方向刻划。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实验报告(总4页)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实验报告(总4页)

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实验报告(总4页)实验名称:回法观测水平角实验实验时间:xxxx年xx月xx日实验地点:xxxxxxxx一、实验目的这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解测出当前角度回观时间和多次观测结果来确定某一控制点的仰角水平角和地质起伏高差等。

二、实验原理回法观测水平角,是指由两个观测点,一站观测、一站回观的方法进行的观测。

观测流程:以站别A为观测点,用预先调好的仪器把含有参考面的控制点B所设定的水准点瞄准后,读出视角角度α。

然后,换站别B为观测点,同样用仪器瞄准A所设定的水准点,对照α值读出B对A水准点的视角角度γ。

视角角α + γ= 180°时,把整个过程再重复三到五次,就可以确定B点的水平角和地质起伏高差。

三、实验仪器用于实验的仪器主要有:电子式里程计、单向细钻台型总站仪、激光式距离测量仪等。

四、实验过程实验开始前,首先进行仪器的安装和调整,确保仪器的精准性。

安装完成后,就可以正式开始实验。

本次实验以A站作为观测点,由A站观测B站所设定的水准点,读取最终视角角度α;然后,以B站作为观测点,观测A站所设定的水准点,读取最终视角角度γ;实验完成后,将视角角α与γ相加,求出B点的水平角和地质起伏高差等。

五、实验结果在实验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本次实验能够满足观测项目的要求,实验结果如下:(1)B点的仰角水平角的值为x°;(2)B点的地质起伏高差为y米;(3)观测到的A站和B站之间的距离为z米;(4)可以精确测量出两站之间的距离及仰角水平角。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通过回法观测水平角实现了精确测量仰角水平角和地质起伏高差,从而得到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全圆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全圆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实验六全圆测回法观测水平角
一、实验目的
掌握用全圆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方法(包括记录、计算),进一步熟练经纬仪的操作使用。

二、实验器具
DJ6经纬仪、测钎、记录板。

三、实验内容
练习全圆测回法的测角方法。

四、实验要求
(1)各组至少瞄准四个方向目标,每人至少观测一个测回,换人可以不重新安置仪器,但起始目标度盘,配置数要改变180°/n。

(2)半测回归零差不大于24″。

(3)各测回同一归零方向值的互差不大于24″。

五、观测记录
全四测回法观测记录表
日期:天气:观测者:
开始时间:记录者:
终了时间:呈象:检查者:。

测回法

测回法

第三章角度测量第四节水平角观测根据测量工作要求的精度、使用的仪器、观测目标的多少,水平角观测一般有两种方法,即测回法和方向观测法(全圆测回法)。

水平角观测为了消除仪器某些误差,一般用盘左和盘右两个位置进行观测。

盘左(正镜):观测者对着望远镜的目镜时,竖盘在望远镜的左边。

盘右(倒镜):观测者对着望远镜的目镜时,竖盘在望远镜的右边。

一、测回法适用于观测两个方向之间的单角。

观测方法1. 安置仪器:在O点安置仪器,A、B设置目标2. 盘左(正镜)观测瞄A,读数a左= 0°01'10",记入测回法观测手簿顺时针转动照准部,瞄B,读数b左= 147°12'30",记入测回法观测手簿计算上半测回的角值β左=b左- a左= 147°11'20"为上半测回3.倒转望远镜,盘右(倒镜)观测瞄B,读数b右=327°12'55",记入测回法观测手簿逆时针转动照准部,瞄A,读数a右= 180°01'50",记入测回法观测手簿计算下半测回角值β右= b右- a右= 147°11'05"为下半测回上、下半测回,合称一测回4.计算一测回的角值水平角(测回法)观测手簿仪器型号DJ6-1 日期2000.11.20测站目标竖盘位置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各测回平均角值(°'")备注1 2 3 4 5 6 7O A左0011014711291471113 1471111 B 1471230A 右1800150 1471105B 3271255O A左90023514711051471108B 2371340A右27002451471110B 571355观测者记录者5.观测n个测回当测角精度要求较高时,要进行多个测回的观测,为了减少度盘分划误差的影响,根据测回数n,各测回应变换起始方向度盘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word资料可编辑 .
水平角观测记录表(测回法)

测站 竖盘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平均值 双测
回j


° ′ " ° ′ " ° ′ "

86°
22′
20
"

C
1


A 0 0 54 86 22 0 86 22 12
B 86 22 54


A 179 59 36 86 22 24
B 266 22 0

C
2


A 90 0 54 86 22 12 86 22 27
B 176 23 6


A 270 1 12 86 22 42
B 356 23 54

D1 左 A 0 0 36 90 12 30 90 12 45
90
12

B 90 13 6

A 179 59 54 90 13 0
B 270 12 54

A 90 0 54 90 12 18 90 12 30
. . . .
. word资料可编辑 .
D
2

左 B 180 13 12 38


A 270 0 6 90 12 42
B 360 12 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