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一、教学内容本章节内容主要涉及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该部分内容可在《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第10章第4节中找到。
主要知识点包括:1. 协同进化的概念与特点2. 协同进化的实例分析3.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4.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理解协同进化的概念与特点,并能运用实例分析协同进化的过程。
例如,通过分析达尔文雀的喙部大小与地雀的果实大小之间的关系,理解协同进化的过程。
2.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并能运用实例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例如,通过分析热带雨林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 了解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能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例如,通过分析过度捕猎、栖息地破坏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例如,通过分析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6.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能够与同学分享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1)协同进化的概念与特点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在进化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过程。
其特点主要包括:- 相互依赖:不同物种之间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彼此的存在和功能。
例如,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 相互适应:物种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彼此的存在和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生态关系。
例如,鸟类与果实大小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
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说课稿

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以下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立意、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及教学反思这十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1)教材内容概述:本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主要介绍协同进化的概念及其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影响。
协同进化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物种在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过程。
例如,捕食者与猎物、寄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常常导致这些物种的共同进化。
这一过程不仅推动了生物的适应性进化,也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材详细描述了协同进化的机制和类型,包括捕食者-猎物进化、寄生物-宿主进化以及互惠关系中的协同进化。
通过实例(如蜜蜂与花的关系、捕食者与猎物的进化关系),说明协同进化如何影响生物种群的适应性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协同进化的生物学意义:协同进化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之一,它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物种的共同进化和适应。
协同进化不仅增加了生物多样性,还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通过协同进化,生物体能够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实现更好的适应,维持物种之间的动态平衡。
了解协同进化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生物如何在进化中相互影响,也为我们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3)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进化在促进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捕食者与猎物、寄生物与宿主、互惠关系中的协同进化,生物种群不断进化出新的特征,从而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这一过程使得生态系统更加丰富多样,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通过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作用,并为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
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六章第四节,本节内容包括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开展三局部内容,课标要求:“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及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缘由。
〞本节课是第六章的最终一节内容,也是必修2的最终一节内容,重点叙述了“共同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内容,是生物进化的进一步延长。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市级一般高中高一班级同学,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第六章的最终一节,同学已经学习了前三节的内容,这有利于本节课的理解。
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力量,具有肯定的观看和认知力量,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规律性已初步建立,他们的学习乐观性较高,课堂上应当充分调动同学的乐观性,引导同学不断思索,表达同学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
老师在讲解内容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关心同学识记和理解。
但是同学对生态系统概念理解不深,对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解有困难,同学对寒武纪大爆发等学问点的提炼有困难,需要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实例分析,构建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概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过程。
通过总结和争辩生物进化的其他理论,认同学科理论也是不断开展的。
2.科学思维:通过动画、图片观看和文字阅读,开展同学分析资料、沟通信息的力量。
结合详细实例明确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关系。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开展同学分析资料、合作探究、信息沟通的力量。
4.社会责任:通过观看生物进化的历程示意图引导同学认同爱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提高生物多样性爱护的意识,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亲密相关〞的思想观点,熟悉到“爱护环境就是在爱护自己〞,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熟悉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进化理论在开展2.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缘由、生物多样性的开展历程五、教法学法讲授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争辩法、情境教学法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协同进化1、概念:2、意义:3、结果: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缘由:3、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进化历程:二、生物进化理论在开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八、教学反思。
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案)-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高一生物必修二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时:1第六章第1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目标】1、掌握协同进化定义和实例2、概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过程3、通过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存在的争论和疑点,认同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协同进化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协同进化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达尔文曾经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底部有花蜜。
达尔文推测肯定有昆虫也有着吸管似的口器可以吸到花蜜。
大约50年之后研究员果然发现了这种的昆虫。
这是什么现象呢?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1、理解并掌握协同进化定义2、掌握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过程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认真阅读P119-12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把知识点、重难点和疑难点作出标记,限时2分钟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5分钟)1、阅读P119页回答:①结合图6-12,自然选择对于猎豹和羚羊的意义?②捕食者的存在是否对被捕者有害无益?③什么是“收割理论”?捕食者存在的意义?2、阅读P121页回答:①协同进化的定义?范围?②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原因(直接、间接)?3、阅读P122页回答:①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②有性生殖的意义?③陆地是如何出现的?发生了哪些改变?4、阅读P123页回答:①物种灭绝的原因?恐龙灭绝的时间?灭绝的意义?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一)学生展示(二)点拨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内容: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由于生物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异,并且变异是不定向的,进而出现了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原(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所以物种的多样性和无机环境的多样性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观看书中问题探讨的图片,观察图片,并补充课外资料,加上书中的文字,引导学生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是如何形成的?是否还有其他实例也是这种关系呢?
学生观看书中问题探讨的图片,观察图片,讨论并思考问题。
通过视觉冲击,达到激趣设疑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本节的学习中的。
思考:如果这种昆虫不存在,那筒状花还能完成繁殖现象吗?
通过以上两则资料视频,我们发现,在种群的进化历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着。
资料3:受骗上当的雄峰
蜂兰开出的花屡屡使雄性野蜜蜂“受骗上当”。蜂兰开的花,形状酷似雌性蜜蜂,有头、有翅、有腹不说,身上还有许多短毛,简直可以以假乱真。更不可思议的是,它居然还能发出一种雌蜂准备交配的气味,以迷惑雄蜂。这些都是蜂兰良好的伪装本领。再说“上当”者雄蜜蜂,它每年在温暖的春天定时从蛰伏的土中爬出来;而在此时,雌蜂们还在睡梦之中。雌蜂一般在雄蜂出土后两周才出土。妙就妙在,蜂兰抢在雌蜂出土前两周开花,钻了雌蜂的空子,雄蜂一出土就闻到了蜂兰散发的迷人气味。它迫不及待地循着气味找去,果然看见“雌蜂”正在那里等着它哩,于是便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无形之中,雄蜂帮助蜂兰花传了粉。
答案:适应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 协同进化
说出什么叫协同进化,包括哪几个方面。说出生物多样性的内容,简述生物进化大事件。说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典型题目突破法,遴选典型题目,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形式通过让学生做题的形式来达到理解、巩固的目的。
课堂小结
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探究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如下:
高中生物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第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新人教版高

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程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1.生命观念——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认同协同进化是普遍存在的。
水平二2.科学思维——探讨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原因,解释生物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水平二协同进化———————————————自主梳理———————————————[典例1] 下列选项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A.昆虫和体内共生菌的关系B.有长着细长花矩的兰花,就必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数量激增D.随着光合放氧生物蓝藻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解析协同进化包括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A、B两项都属于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D项属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不同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并非彼此孤立,狼的灭绝导致对鹿群的选择作用消失,种群质量下降,最终造成鹿群数量下降甚至灭绝。
答案 C[对点练1] 关于协同进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物种可以单独进化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无益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解析物种不能单独进化;捕食者对被捕食者起选择作用,有利于被捕食者的进化;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生存斗争实现,有的通过种间互助实现;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必然会对其他物种产生影响。
答案 D联想质疑【易错提示】(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同种生物不存在协同进化;(2)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协同进化,表现在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即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协同进化【易错提示】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通过生存斗争实现,有的通过种间互助实现。
2022-2023学年 必修2 人教版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案

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课标要求核心素养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
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认同协同进化是普遍存在的。
(生命观念)2.探讨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原因,解释生物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科学思维)基础知识·双基夯实一、协同进化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霸记忆〕1.协同进化发生于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5.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6.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8.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活学巧练〕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协同进化。
(×)(2)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被捕食者的生存。
(×)(3)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个体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协同进化只能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
(×)(5)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的厌氧型生物。
(√)〔思考〕1.某细长口器的蛾是某种兰花专门的传粉昆虫,这对兰花繁衍后代和该种蛾有什么意义?(生命观念)提示:特定昆虫给特定的植物传粉,这样可以提高传粉的效率,并且昆虫也可得到较多的食物或保护。
2.用草原上狼和羊解释生物与生物之间发生的协同进化。
(科学思维)提示:草原上,狼捕食羊,速度慢的羊逐渐被狼吃掉,而速度慢的狼,因为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也逐渐被饿死,这样,在狼追逐羊的过程中,狼和羊的速度都得到了提升,实现了协同进化。
课内探究·名师点睛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要点归纳1.对协同进化概念的理解(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同种生物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
6-4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第 6章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学案一、协同进化1.协同进化是指生物的之间、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①某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距,某种蛾类具有的吸管似的口器。
②羚羊的奔跑速度加快,猎豹的奔跑速度。
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地球上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那时生物的呼吸类型只能是呼吸;当地球上出现了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以后,才使大气中有了氧气,这就为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4.协同进化的原因:生物与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多样性、多样性、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生物的。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1.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2.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多细胞植物和动物的种类不断增多。
3.生态系统第三极——的出现,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加复杂的结构。
4.生物的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又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
四、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中性突变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的逐渐积累,而不是。
3.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与交替出现的过程。
学习目标一:被猎豹捕获的羚羊是什么样的个体?捕获到羚羊的猎豹是什么样的?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是什么?生物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什么是协同进化?协同进化的结果是什么?学习目标二:P122思考讨论结合P120图6-13,尝试描述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哪几个层次的内容?学习目标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有哪些?概念检测1、2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
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本节内容通过对协同进化的学习,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并对生物进化的基本历程进行了说明。
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相对更加感兴趣,学习有热情,知识相对简单,可以进行拓展,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生命观念:说出协同进化的概念
科学思维:理解生物多样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科学探究: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共同进化的关系
社会责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教学重点:说明协同进化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说明协同进化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由一种特殊兰花与对应为其传粉的兰花蛾导入
协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自然界很多植物都与为其传粉的生物有适应性。
生物在捕食与逃避捕食的过程中,2个物种的奔跑速度都越来越快,这就是协同进化。
“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从最早的生物出现,到进化到现在的状态,生物的形态,种类不断改变,这都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直到寒武纪有性生殖出现,生物开始出现基因重组,加速了生物的进化,造成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
进化过程中,很多物种也因为不能适应环境改变而灭亡,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总体来说生物的进化历程可以总结为: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
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
由水生到陆生,
由原始异养厌氧到自养厌氧到自养需氧。
现阶段生物进化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中性学说与间断平衡学说也被提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生命史的解释: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中性突变理论: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间断平衡学说: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结果,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随堂检测:
1.如果有两个小种群的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相近,它们必须具备下列哪一特征,才能归为一个物种:( )
A.它们必须分布在同一地理区域
B.它们的基因一定要相同
C.它们的毛色一定要相同
D.能相互交配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
2.外表相近但种类不同的鱼在生殖期间将卵和精子释放在同一水域中,但一种鱼的精子不能进入另一种鱼的卵,这种现象属于:( )
A.生殖隔离
B.地理隔离
C.形态各异
D.不在同一水层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是:( )
A.使种群间的个体互不相识
B.使不同种群各适应于不同的地理环境
C.使种群间雌雄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D.使种群之间停止基因交流,并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