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教案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

《旅游文化》教学大纲一、 课程说明授课对象:普通高等院校三年制专科生总 学 时:36学时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等后修课程: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法规等考核形式:开卷考试二、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介绍旅游相关文化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激发学生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进一步陶冶身心。
三、学时分配章节 内容 课时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 2第二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 4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6第四章 中国园林文化 6第五章 中国宗教文化 4第六章 中国民俗文化 4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 4第八章 中国其他艺术文化 4总复习 2课时总计36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年1月版参考书目:《中国文化概念》 李宗桂中山大学出版社《现代旅游文化学》 马 波 青岛出版社《旅游与中国文化》 沈祖祥 旅游教育出版社《旅游美学新编》王柯平 旅游教育出版社《山水美学研究》范阳、黄贯群 广西人民出版社 五、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旅游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了解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含义,掌握文化以及旅游文化的含义,了解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和旅游的关联以及中国历史文化的旅游价值。
教学重点: 旅游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教学难点: “文化”的渊源及其含义[教学内容]:第一节 旅游文化的基本定义1. “文化”的渊源及其含义2. 旅游文化的定义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特征和结构1. 旅游文化的特征2. 旅游文化的结构第二章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山水所具有的美的价值,认识到自然山水为什么能在人们心目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并能得到旅游相关部门的重视。
教学重点: 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教学难点: 中国人山水观赏的美学体验[教学内容]:第一节 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1. 自然山水的形象美2. 自然山水的色彩美3. 自然山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4. 自然山水的朦胧美5. 自然山水的音响美第二节 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1. 先秦——汉魏六朝2. 唐宋时代3. 元明清时代第三节 中国人山水观赏的美学体验1. 初级阶段:观赏山水景观的形式美2. 中级阶段:情景交融3. 高级阶段:天人合一4. 最高阶段:艺术创造第三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了古城建筑、宫殿建筑、陵寝建筑、军事建筑、桥梁建筑等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古代建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建筑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文化应由: 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 三个层次的结构构成。
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
点
文化是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
文化是旅游媒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
撑
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
章海荣:“旅游文化是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
、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
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它是
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 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
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是属于文化这个大的范畴的;
它是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经济性
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
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的内在冲动
以文化交流为核心的体系构成
客源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旅游主体的文化身份——旅游 中介体——旅游目的地客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旅游主体 回归久居地
旅游文化学
教学内容
基 础 主 体
客 体
旅游文化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目的地文化 旅游消费与介体文化 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媒 体
发 展
教学方式
旅游文化发展历程(4个)
旅游文化的形成: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勃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鼎盛:隋唐五代宋时期的旅游文化(彭路、黄
区域旅游文化(6个)
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阳敏)
三秦文化(陈应波) 三晋文化(李琴) 楚文化(冉翠) 吴越文化( 杨丹) 巴蜀文化(陈柔) 其他区域文化如岭南文化、东北文化等()
城镇旅游文化(4个) 北京的城镇文化 香港的城镇文化(李玲、刘翠华) 成都、重庆的城镇文化(漆尧、唐 玉娇) 上海的城镇文化(许玉萍、张秋月 ) 澳门的城镇文化(杨劲、松杨伟)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主要涉及第二章“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第三章“中国饮食文化”。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以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代表菜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代表菜肴,培养对中国美食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 教学重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代表菜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教学PPT。
2. 学具:教材、《中国旅游文化》学习指导书、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运用PPT讲解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同时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传统节庆习俗的了解和体验。
4.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分类和代表菜肴,同时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美食的魅力。
5.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餐厅或家庭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中国传统节庆习俗:起源、发展、文化内涵。
2.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分类、代表菜肴。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要介绍你最喜欢的传统节庆习俗,并说明原因。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传统节庆习俗是春节。
因为春节期间,我可以和家人团聚,品尝美食,还能收到压岁钱。
2. 请列举三种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代表菜肴,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答案示例:红烧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
这些菜肴具有鲜美的口感、独特的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观博物馆、品尝不同地方的特色美食等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旅游文化。
最新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最新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节“江南水乡的地理与文化背景”和第二节“苏州园林艺术”。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特色、历史文化和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江南水乡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苏州园林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激发对旅游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知识;苏州园林的布局、建筑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苏州园林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教学新课:(1)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历史、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其发展脉络。
(2)分析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引导学生学习园林的布局、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水乡的特点和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
4. 例题讲解:以拙政园为例,分析其布局、建筑特点和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设计一个以江南水乡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地理、历史、文化背景2. 苏州园林造园艺术布局特点建筑特点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苏州拙政园的造园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要求:能准确描述拙政园的布局、建筑特点,结合文化背景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江南水乡和苏州园林的兴趣浓厚,但在理解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江南水乡旅游指南》,深入了解江南水乡的旅游资源;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苏州园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最新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最新中国旅游文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之旅”,详细内容包括: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及特色美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及特色美食,提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旅游活动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江南水乡民俗文化的内涵及旅游景点的历史背景。
教学重点: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旅游景点及特色美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地图、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江南水乡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其美丽风光,引发兴趣。
2. 新课导入:(1)介绍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2)讲解江南水乡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3)介绍江南水乡的旅游景点,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4)展示江南水乡特色美食,让学生了解当地饮食文化。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江南水乡的旅游景点,每组选择一个景点进行介绍。
(2)制作旅游宣传册:每组根据所选景点制作一份旅游宣传册,包括景点介绍、特色美食、交通方式等。
4. 例题讲解:以苏州拙政园为例,讲解古典园林的布局、建筑特点及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张江南水乡旅游地图。
六、板书设计1. 江南水乡地理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特点2. 江南水乡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传统节日3. 江南水乡旅游景点苏州园林杭州西湖4. 江南水乡特色美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及民俗文化。
(2)介绍你最喜欢的江南水乡旅游景点,并说明原因。
2. 答案:(1)江南水乡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具有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
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全套课件.

2024年中国旅游文化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全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江南水乡之旅”第二节“苏州园林艺术”。
详细内容包括: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园林分类及代表作品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学习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培养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3. 掌握苏州园林的分类和代表作品,提高对旅游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分类。
教学重点: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实物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江南水乡的向往,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园林分类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苏州园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以拙政园为例,分析其造园艺术和园林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幅苏州园林的平面图,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苏州园林艺术2. 内容:历史背景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园林分类代表作品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点:苏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造园艺术及其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苏州园林的分类和代表作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掌握较好,但对造园艺术的理解仍有待提高,下节课可加强此方面的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苏州园林》一书,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同时,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苏州园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分类。
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苏州园林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作用。
一、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和园林分类1. 造园艺术: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包括山水布局、建筑风格、植物配置等方面。
2024版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教案.教案: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旅游文化》教材第四章“旅游民俗文化”,具体包括: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实例;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实例,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了解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和典型实例;民俗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难点:旅游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地域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查阅资料的工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旅游民俗文化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讲解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础知识。
3. 案例分析:以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为例,分析其代表性和典型实例,让学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旅游民俗文化概念:……特点:……分类:……代表性实例:……作用:……七、作业设计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较高,但部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地域特色理解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此方面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拓展延伸:邀请当地的民俗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文化景点,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内容解析1. 旅游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这是教学中的基础知识,需要让学生准确理解。
其中,旅游民俗文化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季节性、表演性和商品性等特点。
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自然资源

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自然资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包括山水风光、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2.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价值,提高他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山水风光:黄山、庐山、张家界、九寨沟等。
2. 气候资源:三亚、哈尔滨、西藏等。
3. 生物资源:神农架、峨眉山、西双版纳等。
4. 矿产资源: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铜川煤矿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景点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景点为例,深入剖析其自然资源特点和价值。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增进彼此的了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的自然资源及其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性。
2. 分别介绍山水风光、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展示相关景点的图片和视频。
3. 对每个景点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自然资源特点和价值。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讨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2. 调查身边的同学,了解他们对中国自然资源保护的认识和建议。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中国自然资源的认识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拓展情况。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互动情况,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职旅游:中国旅游文化教案》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3. 图片和视频素材:相关景点的图片和视频4. 案例分析材料:关于各个景点的详细介绍和分析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认识到自然资源的价值,提高他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 旅游体验文化的微观分析
第1节 旅游审美体验
一、旅游审美与旅游审美体验
(一)旅游审美 旅游审美主体 旅游审美客体 旅游审美关系
(二)旅游审美体验
旅游审美体验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 情感四大基本要素,既包括体验
心理,也包括体验行为。 旅游审美体验与旅游审美的区别: 首先,旅游审美主、客、关系
三者并重,是对三者相互作 用所形成的一种审美形态的概括;而旅游审美体验重在旅游 审
美主体,是对主体审美过程的概括。
其次,旅游审美并未刻意突出体验心理,而旅游审美体验 则以体验心理为重心。
二、旅游审美体验的过程 (一)旅游审美体验的心理要素 1、感知因素 审美感知过程:对
审美对象产生感觉、知觉、形成记忆表象的过 程。
审美感觉,是审美对象的个别的现象、特征或属性在审美主体头 脑中的零散反映。
审美知觉,对不同类的审美感觉加以联系、综合、补充,从而对 审美对象形成的比较复杂
比较完整的反映。 审美感知过程,属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性认识阶段。
2、想象因素 想象包括知觉性想象、再现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知觉性想象,指伴随审美知觉的审美想象,特点是牵动主 体情感的外移。 再现性想象常常
借助语言描述和非语言描绘(图样、图解、 符号等),最大限度地恢复、复现原来的记忆表
象。 创造性想象常常借助粘合、夸张、变形、抽象等手段或方 法,将原有记忆表象重新加
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审美想象属于对美的感性认识向美的理性认识上升的中间 环节。
3、理解因素 审美理解,把握审美对象内部联系或本质的思维过程。
第一层次是能够理解现实与虚幻,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 节和感情与审美或艺术中的区
别开来。
第二层次是能够理解审美形象的内容,对题材、人物、典故、 背景、情节、符号、意义、
技巧、程式等理解。 第三层次是对融合在形式中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积理性于 感性之中,
融思索于想象和情感之中。 审美理解是审美心理活动最复杂、最高级的过程,只有达到 理
解,才能产生最丰富、最深刻、最强烈的美感。
4、情感因素
审美情感是对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的某种关系的反映, 而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一种
反映、认识活动。 旅游审美中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壮美感和优美感两种美 感形态之中。
壮美感: 优美感: 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它是日常生活情感的形式 化、秩序化、
组织化,经过多种心理功能的处理,渗透着理 解和想象的情感。
(二)旅游审美体验的行为方式
1、动态观赏
2、静态观赏
3、登高观赏
三、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 (一)第一层次:悦耳悦目的直觉感受 以耳、目为主包括鼻、舌、
身等全部审美感觉器官所经验 的愉快感受。是生理快适与心情舒畅的交融,也融合一定的
理性或社会性因素。 (二)第二层次:悦心悦意的审美领悟 领悟到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
进入一种“对心思意向的某 种培育”(李泽厚语)的欣喜状态。以凝神观照的审美体察为特
征,超越了生理快感,净化为相对纯然的精神愉悦体验。 悦耳悦目:以感知或直觉为主要
特征 悦心悦意:以想象或理解为主要特征
(三)第三层次:悦志悦神的精神升华
于审美愉悦中唤起昂奋向上的意志和精神,激起追求道德 超越与完善的动力。体现大彻大
悟、从瞬间求得永恒、从有 限达到无限的超越意识或精神境界以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 的
高度和谐统一。 三层次审美体验,原则上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第一层次以直觉判断和
平静安适为特征,易变而不持久;
第二层次以知性谙悟与和谐愉悦为特征,相对稳定持久;
第三层次以感性中有理性和心境阔达为主,在道德领域追 求超越、在感性时空追求永恒、
在精神世界追求自由。
第2节 旅游求知体验
一、旅游求知与旅游求知体验 (一)旅游求知 旅游求知亦即旅游者通过旅游探求知识。“读
万卷书,行 万里路,” ;He who travels far knows much(远行者懂得 多)。 (二)旅游求知
体验 同读书求知体验相比,旅游求知体验具有随意性、直观性、 实践性等特点。
二、旅游求知体验的过程 (一)旅游求知体验的心理过程 旅游求知体验的心理过程是一个
感知、知觉、意识和推理并最终 形成认识判断的过程。
□感觉 □记忆 □想象 □判断 □推理
包括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多种形式。“溶洞大同小异,某某溶洞没什么可 看的。”这是运
用演绎推理的结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 是运用归纳推理的结果。
旅游求知体验的心理过程除包括认知过程外,还包括情感过程和 意志过程。
(二)旅游求知体验的行为方式
1、观光 2、游学 3、考察 4、探险
三、师法自然与观照文化:旅游求知体验的两大类型
(一)师法自然:对自然的认知体验
1、伟大与神秘——事实判断
2、开阔眼界与展拓胸襟——价值判断
(二)观照文化:对文化的认知体验
1、文化震惊与文化反思
文化震惊既是一个情感问题,也是一个认知问题,在异质 文化环境中,旅游者才会有新的
发现和新的感受。
所谓文化反思,一般是指对自己文化的反观、思考。跨文 化旅游中的文化反思对象既有主
体文化,也有客体文化。
2、文化认证与文化认同
文化认证亦即对文化、特别是自己文化身份的确认与证实。 在自身文化和异域文化双重的
面对之中,获得优势认证时 会膨胀自己原有的文化身份;获得劣势认证时,会否定自己 原
有的文化身份。 文化认同指人在文化上的归属感或亲切感,会加深旅游者 对客我文化的认
知,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回归。
第3节 旅游交往体验 一、旅游交往与旅游交往体验
(一)旅游交往
旅游交往是一种暂时性的个人间 的非正式平行往来。 与旅游业者的交往:契约关系; 与
目的地居民交往:邂逅相遇; 与其他旅游者交往:“游伴” “邂 逅” (谢彦君,2005)
(二)旅游交往体验 旅游者对旅游交往的参与和感受过程。 主体:旅游者; 对象:旅游
服务人员、旅游地居民、旅游交往 和旅游者本身; 过程:体验心理和体验行为。
旅游交往体验泛泛而不深刻、随意而不刻板受到诸多因素的 影响。 “一回生,两会熟”, “近
则亲,远则疏”, “情投意 合, 相见恨晚”, “唇齿相依,肝胆相照”,既是交往规律的总
结, 也 是交往体验的写照。
交往情境、交往对象及交往者的个性也对旅游交往体验有重 大影响。
二、旅游交往体验的一般过程
(一)旅游交往体验的心理历程 1、试探阶段
2、定向阶段
3、深入阶段 4、尾声阶段
(二)旅游交往体验的行为方式
1、同游 2、聚会
3、探访
4、购买
三、旅游交往体验的类型差异
(一)大众旅游者 大众旅游者交往的对象很少是当地人,对当地文化没有任何 真正的接触。
(二)探险旅游者 探险者仍然没有彻底融入当地社会,而是保持一定的距离, 以一种审美
的眼光来观照周围环境及当地人民。 (三)漫游者 漫游者特殊的生活和旅游的方式使其广
交各色人等,几乎彻 底融入东道社会的生活当中。
第4节 旅游情感体验
一、旅游情感与旅游情感体验
(一)旅游情感 旅游者在旅游体验过程中出现的高兴、悲伤、害怕、恐惧、 喜悦、苦恼等
各种形式的情绪和感情,统称旅游情感。 (二)旅游情感体验 旅游情感体验实际上是旅游
者对情感的认识与反应过程,体 验主、客体不同,旅游情感体验自然不同,有的感到愉快、
欣 慰,有的感到痛苦、迷茫。
二、旅游情感体验的形式
(一)情感交融 情感交融是一种相合的情感交流,往往呈现出感动、移情、 共鸣三种情况。
□感动即感染、激动,两个条件:体验对象情感意蕴深厚;
体验者生活感受和经验丰富。
□移情即转移情感,将由对象引发的情感再反射到对象上去,
使对象也带有体验者的情感色彩。
□共鸣是指对象所蕴含的情感和体验者的情感因相通或相近
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振荡。
(二)情感冲突
情感冲突是是认知相左、利益相争、情感相异的结果,包括 抵触、回避和抗拒。
□抵触:低度冲突,把交往视为负担,形成心理压力,产生
不情愿的情绪体验。
□回避:中度冲突,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产生厌恶反感情绪。
□抗拒:高度冲突,对交往对方及交往活动产生憎恨、仇视
情绪。 上述为人我或物我情感冲突,情感冲突还包括自我情感的冲 突,主要表现为情感上
的自相矛盾。
三、旅游情感体验的内容 (一)对他人情感的体验 1、他乡的冷暖 2、故国的呼唤
(二)对自我情感的体验 1、心系他乡与眷恋故国 2、往古之思与现世之情 3、感怀自身与
悲悯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