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2020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4篇

2020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4篇导读:本文是关于2020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4篇,希望能帮助到您!我是一名六年级的小学生,或许是缘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喜欢历史。
父亲收藏的《二十四史》经常被摆在案头,可学术研究性的历史总让我在阅读时感到有些枯燥乏味。
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给我带回一套书——《明朝那些事儿》,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读了起来。
读着读着我就被这部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仿佛遇到了久违的知音,一口气读完了七部长卷。
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一遍读完仍然感到意犹未尽,又再读了一遍。
作者从元末明初的农民军队反抗蒙元统治者开始,一直写到崇祯走向那棵歪脖树。
期间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与具体人物为写作背景,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从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风风雨雨与是非兴衰。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不仅了解了这段历史,还从这部书幽默风趣背后也读出了一个道理。
在书中出现的,无不是当时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们当中,有死而后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贤之类的佞臣。
魏忠贤在身后留下千古骂名,为世人所不齿,可他当时却是风光无限,权倾一时,羡慕、嫉妒者不计其数。
然而,当年那位奋起反抗魏忠贤却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杨继盛,却为世人所赞叹、仰慕,流芳百世。
在当时,杨继盛不过是阶下囚罢了,指不定还有人在嘲笑于他。
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会和徐阶、张居正一样得志,坏人却常与王振一般猖狂。
不要羡慕别人,只要自己没有错,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诋毁的话,大可不必计较,凡是历史自有公断。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我发现作者的文笔也十分了得,文中记述的王侯将相,在他笔下似乎活了:历尽磨难,矢志不移,终于一统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刘伯温;才高八斗、谨慎低调的宋濂;勇猛善战、忠肝义胆的徐达、常遇春;权倾一时、风光无限,死后却遗臭万年的魏忠贤;耿直忠贞,“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当年明月”将帝王将相的心术、韬略刻画得惟妙惟肖。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谈我中华五千年,明朝,肯定是在历史的银河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
今天,我要谈一点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感想。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是当年明月。
他写成这部书至少用了三年时间。
这部书写了什么?主要是明朝那些风云人物的所想所说所做,没有贯穿整本书的主人公。
他在说历史的时候,带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幽默、风趣、哲理性思考以及......悲伤,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诙谐——虽然我感觉有时候他是装出来的,这是表面的;却把悲伤这种东西,深深地放在自己的心里。
看完几部《明朝那些事儿》,不仅让人心潮起伏。
我们既可以从大处思索国家的命运问题,也可以从小处赞叹一些历史人物的可贵品质:隐忍、勇敢、善良......还可以谴责一些乱臣贼子的残暴、恐惧、暴怒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勇敢”在历史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
勇敢,往小了说,就是在关键时刻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往大了说呢,就是具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好了,这次我们要谈的主人公是于谦。
还是像我说的那样,这本书并没有统领全书的主人公,于谦只是这次事件的主人公,虽然只有这一件事,但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得出来很多东西。
先让我们回顾历史:在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中,土木堡之战也算比较有名的一次战役了,那场战役,导致大明王朝直接耗光了所有的一线士兵,让整个大明王朝如同一个孩子般暴露在敌人的獠牙之下,只要轻轻一碰,大明王朝就将崩溃。
危难之际,多数人建议南迁,放弃首都涿郡,从当时的整个局面上来看,这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但是后来证明,当时要是实施了这个方法,恐怕历史就要改变了,大明王朝也就就此结束了。
危难之际,一个人的怒吼,将偏离轨道的大明王朝拉回了正轨。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通用8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通用8篇)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大全篇1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明朝那些事儿》是当年明月所著的一部历史题材的图书,它以独特的视角,轻松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明朝。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得到了很多启示和感悟。
首先,明朝的历史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种沉重的、悲剧性的历史。
在明朝的那些事儿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充满斗争,但同时又充满变革、充满希望的历史时期。
明朝的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了各种政治斗争、权力争夺,但正是这些斗争推动着明朝不断向前发展。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正是这些坎坷和曲折推动着人类不断前进。
其次,明朝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
明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这些文化现象,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理解明朝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此外,明朝时期,各种社会制度、社会矛盾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展现,这些制度和社会现象,为我们理解明朝的社会状况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再次,明朝的历史是充满变革的历史。
明朝时期,各种制度、思想、文化都得到了极大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推动了明朝的进步,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变革和发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在变革和发展,而这些变革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明朝的历史是充满魅力的历史。
明朝时期,各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描述,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也让我们对明朝的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左右的,而是需要众多历史人物共同作用,而这些历史人物的作用,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历史题材的图书,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精选5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精选5篇)《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篇2】只见那人,勒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缕阳光,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的一瞥,仰天长笑:我本淮右布衣,江山于我何加焉!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大明史上的第一幕完美谢场。
在当年明月的笔下,我认识了很多人,领悟了很多道理。
瘦弱的于谦教会我:秉持着信念的军队不会畏惧任何敌人,是不可战胜的!他的手下败将也先让我知晓:挑起战争的侵略者终归会失败。
狡诈的严嵩的成功史也让我明白:无论何时何地,在最终胜负显现之前,绝不能压上所有的筹码。
郑和七次下西洋让我深深感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朱重八的逆袭记让我晓得: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让朱棣吃了不少亏的弱书生铁铉用命教我感知:人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残台断瓦、古庙荒冢,是发黄的书卷,是宫廷中永无止尽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宠夺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却也隽永着几丝清流——穿越那被仇恨、偏见纠缠不清的岁月,在被俘虏的朱祁镇与伯颜帖木儿之间,我看到的是真挚无私的友情!在万贵妃大权独揽的情况下,我却看到了:最底层的人们放弃私欲和阴谋,保守秘密。
也正是他们,大明史的历程得以延续,大明史上才能有得朱佑樘的辉煌统治。
欺骗,背叛,恶毒的人心,歹毒的计谋,善良的灵魂,这些一丝一缕的交织着,错杂着,在一切斗争都尘埃落定后,只见朱见深衣袖一挥,算了,饶恕了他们吧。
这一次,不再是软弱,而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以前总认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刚正不阿的人,才是正人君子,那是值得敬佩的人。
现如今却发现,能够为了天下,为了他人站在风口浪尖被人戳着脊梁骨也在所不惜的人,才是好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是英雄,坚守心中的善意而敢于挑战权贵的一位为皇帝梳头的太监,我认为也是英雄。
没有青史留名又如何?我已不负天下!不负自己的初心!此生已足矣。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5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5篇《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
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公权贵族以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理的演义。
在第二部中,明朝经历了跌宕起伏,为世人所铭记。
大明的发展史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了解历史的兴衰,对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明的发展与辉煌朱棣坐在皇帝宝座上,似乎注定会为明朝带来辉煌。
自“靖难之役”后,永乐便开始了他改造明朝的宏伟蓝图,而他正是有太多的规划与理想,也带来了不少烦恼——曾经的建文帝,或许是他的谨慎,派出大臣寻找他的下落,与此同时,他要确保自己的蓝图进一步实现,于是解缙开始为《永乐大典》奋斗,郑和开始下西洋的壮举,自己也以身作则,迁都北京,带领大军挥师北上五征蒙古,南下讨平安南。
每一次的亲征,都证明了大名的实力,也正是有了用了的亲征,明朝才得以安定。
他以自己的智慧及作战经验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风采,他正是一位出色的统治者。
正如他的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生命结束再了北征蒙古归来的途中,一代帝王从此与世长辞!帝国的仁政与清明朱高炽在得到了杨士奇的支持后,终于还是顺利登上皇位,开始了他为期不长的执政史。
在这期间,他曾纠正了父亲的错误,不畏人言,不怕反对,这是毫无疑问的壮举。
但“好人不长命”,他只在皇位上坐了不到一年,但这足以对得起他谥号中的“仁”字,也无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
不久后,朱瞻基也开始也自己的奋斗,他曾在给父亲谒陵的途中,遇上了劳作的农民,从农民平淡的语言中,他看到了百姓的苦,能够体谅百姓,这也正是仁政。
这对父子是不折不扣的好皇帝,虽然没有永乐的宏伟蓝图,带兵征战的气势,但却出现了为期不长的“仁宣之治”。
明朝的命运与决策“仁宣之治”结束后,明英宗在王振的误导下犯下一个有一个的错误,但王振却毫无分寸,带领神机营二十万大军再次出征蒙古,可兵多又有何用,王振一直在做美梦,从未为国家着想过,才导致了全军覆没,皇帝被俘。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合集15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合集15篇)《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这件武器,从一道命令开始。
布置完防务后,袁崇焕叫来下属,让他立即到山海关,找到高第,向他请求一件事。
这位部下清楚,这是去讨援兵,但他也很迷茫,高先生跑得比兔子都快,才把兵撤回去,怎么可能派兵呢?“此行必定无果,援兵是不会来的。
”袁崇焕镇定地回答:“我要你去,不是讨援兵的。
”“请你转告高大人,我不要他的援兵,只希望他做一件事。
”“如发现任何自宁远逃回的士兵或将领,格杀勿论!”这件武器的名字,叫做决心。
我没有朝廷的支持,我没有老师的指导,我没有上级的援兵,我没有胜利的把握,我没有幸存的希望。
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我不会后退,我会坚守在这里,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即使同归于尽,也绝不后退。
这就是我的决心。
所以在正月二十四日的那一天,战争即将开始之前,袁崇焕召集了他的所有部下,在一片惊愕声中,向他们跪拜。
他坦白地告诉所有人,不会有援兵,不会有帮手,宁远已经被彻底抛弃。
但是我不想放弃,我将坚守在这里,直到最后一刻。
然后他咬破中指写下血书,郑重地立下了这个誓言。
我不知道士兵们的反应,但我知道,在那场战斗中,在所有坚守城池的人身上,只有勇气、坚定和无畏,没有懦弱。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2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断残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籍,那些重大的事件吗?不是,绝对不是。
《明朝那些事》一书为我们诠释了:历史原来很精彩!《明朝那些事》一书用通俗幽默的语言,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原貌,讲述了从明初至明末这段长达276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本书集结了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以及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
我觉得在这段长达276年的明史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朱棣了,直白地讲,朱棣确实是一个恶霸无赖,他蛮横无理、脸皮极厚、六亲不认,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好皇帝,一个善于用兵打仗,身体之中流淌着好战血液的军事天才,一个独具慧眼,知人善仁的长者......,朱棣他就是这么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启示10篇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启示10篇“读”懂文字的秘密,“书”写心灵的感伤;“读”好人生的卷语,“书”展生活的惆怅;“读”取幸福的真谛,“书”记智慧的背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启示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与启示范文一日暮黄昏,重拾那本旧书,徐达遇春,梦回我大明王朝。
从小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得到一本史书就绝不放过,《明朝那些事儿》也不例外。
当年明月用十分诙谐幽默的笔调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一气写完,而我最欣赏也最为之敬佩的就是从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静的海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乱世出英雄!1328年,随着一声婴啼,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拖欠税款的佃户家里,朱元璋来到了人世。
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
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
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铸就了强大的心灵,他不会哭,因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无能的表现。
我懂了,坚强,是要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
朱元璋为了活命到了皇觉寺当和尚,但好景不长。
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
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
于是,他走投无路,要么死,要么起义,既然和尚做不成,那只有去做皇帝了。
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之后,朱元璋势力不断扩大,天下只有张士诚、陈友谅可与之匹敌,终于,决战在鄱阳湖上拉开了序幕,他以十万人对战陈友谅六十万大军,以临时拼凑的小渔船对战高九米长数百米的“无敌战舰”,不顾众人的反对,他选择坚守而不是退后,他明白成王败寇但是他依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是啊,人生能有几回搏?我懂了,自信是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精选4篇)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精选4篇)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精选4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1一个王朝的衰败,造就了另一个王朝的兴起。
随着元朝的衰败,明朝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出现在历史长河中。
明朝共有十七位皇帝,朱祁镇便是其中之一。
朱祁镇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
从皇权在握的御驾亲征之威风到被俘、到被亲人抛弃的落魄、再到从新复位时的感慨。
之间的人生跌宕起伏就像没有发生一样,似乎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而其中的辛酸,又哪是常人可以的?由于父亲朱瞻基的早亡,年仅九岁的他便登上了这个神圣的宝座。
说起朱祁镇,也许有的人会对他恨之入骨,但我认为他虽算不上一个明君,不过可称得上一个好人。
王振,一个深得英宗宠幸的太监,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抱负,将深信他的人,推向了深渊。
英宗亲征的鲁莽,似乎铸就了这场战争失败的结果,而此时的王震却沉浸在青史留名的美梦之中,不能自已。
就这样,英宗将朝中之事托付给弟弟,便带着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
王振以错误开头,为脸面不知悔改,最终死在了樊忠的铁锤之下,用错误结尾。
数十年之积累,数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扫而光。
而这时,朱祁镇又是生是死呢?在这情况万分危急的时刻,朱祁镇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四散奔逃,而是镇定地坐了下来,等待着自己的命运时刻的来临。
经过瓦剌君臣的商议,朱祁镇活了下来,他们要让朱祁镇成为向大明索要钱物的人质。
原本伯颜帖木儿认为这个被俘的大明天子是何等的无能,但事实上,他错了。
朱祁镇的才能就像他的人缘,年仅二十三岁的他,谦谦有礼,温润如玉,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竟让伯颜帖木儿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
而此时的皇宫里,已乱成了一锅粥。
那个深爱着他的女人——钱皇后,早已急的不成样子,整日以泪洗面。
若英宗看见他所爱之人的痛苦,在当初,他应该会选择留在她的身边,默默守护着她吧!此时的文武百官早已乱了阵脚,不知如何是好,而他的弟弟朱祁钰也早已手足无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人那些事
朱元璋大概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坐上龙椅,贵为天子,君临天下,当初迫不得已跟着造反,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但形势不由人,一步一步下来,他这个乞丐和尚出身的人也当上了皇帝。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群雄角逐,给了豪强们功成名就的机会,但最终登顶的只朱元璋一人而已,朱元璋这个被时势造就的英雄最终也造就了自己的时代。
他大概也不会想到,他的孙子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就被四叔给赶走了;他想不到,自己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百年之后,帝国却一片狼藉,千里为官只为财啊,他改变不了;他也想不到,自己废除了丞相,自以为自此之后就是皇帝一人说了算,但另一个叫内阁首辅的官却比丞相还宰相;他想不到,自己手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竟然被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给撤掉了,之后的刘瑾,魏忠贤等大名鼎鼎的太监一个个比皇帝还风光;他还想不到,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试图给子孙们做个还榜样,却还是有那么多不成器的败家子挥霍着他的江山;他想不到,自己荡平四海,自认此后边疆永固,但有明一代,边患迭起,最后还是被那个他没有放在眼里的女真给替补掉了。
他想不到的太多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有多少精彩的事情,多少生动的人,这段好看的历史要是他能想到,那历史的未知性不就没了,还是得有后人来为我们书写这些。
历史很好看,我一直这么认为,但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发现,历史可以有趣到这种地步。
在我看来,一步有思想的书就是好书,而有思想,能让人接受,深入人心,又是基于事实的,就算是好书了,这本书不但具有这些,还生动有趣,鲜活形象,能达到这么多境界,而作者又是一如此年轻的非专业人士,那只能说是非常好了,五体投地啊!
出于爱好,我比较喜欢历史方面的东西,当然我承认,历史确实比较枯燥,但这本书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着读着竟然觉得是在看小说,而它确实是基于正史的,不是演义,能把历史白活到这种程度,真是绝了。
当然,形式很重要,一种好的形式可以吸引很多人,但最重要还是得有好的内容,这本书可称得上是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了,内容如形式一般引人入胜。
读历史的作用有很多,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其实不仅仅是这样,手头常备一些历史书籍,不管什么时候看看都有用,这部书出来之后,有这么一套摆在案头,经常翻翻,应该感觉不错吧。
困难时,看看朱文正是怎么守住洪都,袁崇焕怎么千辛万苦击退
宁远来犯之敌,再想想长征两万五,觉得这点困难不过如此了;失意时,看看杨慎,三朝元老杨廷和之子,状元及第,前途一片大好,曾经意气风发,却也躲不过政治的无情,杖责,监牢,流放,谋杀,他尝了个遍,却能安然处之,专心休学,最终著作等身,名扬天下;骄傲时,看看陈友谅,他是什么下场,想想蓝玉、胡惟庸,骄傲是什么下场,还是被朱元璋给灭了;看看那些个人渣,王振徐有贞魏忠贤之类的,你会觉得咱还不是那么差劲;读了杨继盛慷慨赴死,杨涟宁死不屈,就想到了信念的力量真是无穷的,精神真的可以支配肉体,人的意志可以坚定到如此程度,自愧不如感动之余也知道了崇尚正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的人生誓言,他做到了,每每此时,自小心中那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想法总被唤醒,顿感天地如此开阔,正是我辈驰骋时;看看李时珍,想想现在那些个庸医,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代社会人人为利而来,但总该讲点职业道德吧;明朝的那些言官,屡屡直言抗上,凛然不屈,宁死不从,现在那些不惟真,只惟上的人该脸红了吧。
明朝历史真是奇怪,嘉靖、万历两个皇帝在位将近百年,虽说多少管点事情,但比起朱元璋朱棣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而国家也能运转下去,这可就要归功于那些辅臣了,那两个时代产生了多少优秀的政治家,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等。
明朝官员的内耗是相当厉害的,这些人在你死我活之余还能顺手把国家给治理了,不是一般的强。
看着他们的斗争,丝毫不亚于刀光剑影的血拼,步步为营,进进退退,虚虚实实青云直上身败名裂只在旦夕之间,看看那些人,哪一个不是才高学富身手非凡,却也一个个一败涂地,只能感叹,一般人真玩不了政治啊!
这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开国名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这些不必说了,嘉靖到万历这一百年,也是人才济济,东南抗倭有戚继光,镇守辽东,拱卫京师有李成梁,出征朝鲜有李如松,还有谭纶、王崇古、杨博这些文官出身搞军事的也做得有声有色,明朝的江山没有他们估计也做不了这么长时间。
戚继光当然是我最服气的了,先是抗倭,每次看戚家军和倭寇的阵亡比例,往往是个位数对四位数,就是想不通他是怎么做到的,真刀真枪的拼能有这么悬殊的差距,鸳鸯阵真有那么厉害?戚家军真的如此勇猛?再是北方守蓟门,十五年屹立不倒,相当于前十任总兵的任职时间总和,看来他不但英勇善战,领兵作战三十多年,未尝一败之外,还精通人情世故,为人慷慨仗义,作为一个纯武将出身的人将领却能写诗著书,在明朝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混的风生水起,等等这些,高山仰止啊!而李成梁就不那么地道了,辽东铁骑纵横天下,他的战功百年少有,但私心太重,贪欲太强,对蒙古女真,他是谁厉害谁打,却也从不做毁灭性打击,一次都打
光了他也无功可立了,于是边疆貌似平安无事,其实是养虎为患,最终后金的崛起,努尔哈赤坐大,最终对明朝长期为患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的儿子李如松倒是厉害非凡,远征朝鲜,打得丰臣秀吉手下那些战国名将落花流水,长国人志气,只可惜天妒将才,英年早逝,可惜了。
海瑞算是明朝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影响力之大古今少有,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也有他一份功劳。
举人出身,四十做官,还是不入流的教谕,为人又不是一般的正直,这种人头脑里想的都是忠君爱民,廉洁奉公,和官场规则不接轨,按说一辈子是没指望了,但正直的人永远都有,所以正直的他被个别欣赏他的人提拔,官越做越大,事情办得也越来越不靠谱,名声也越来越盛,海瑞是个好人,但这种正直近于刻板,廉洁近于苛刻,奉公近于自虐的行为是不是有点过了?水至清则无鱼,凡事得讲策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有匡扶济世的理想,但理想的跟着现实走啊!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事只能是日渐封闭,事倍功半了,虽有千古美名但都是虚的,除了道德理想,也得讲技术,看看徐阶张居正,这些人无疑更出色。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看来海瑞得学学,徐阶就是王守仁的传人,这一点上他做得很好。
说到王守仁,作者把他列为明朝第一号人物,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此人确实厉害,大哲学家,心学的创始人,军事家,单枪匹马能召集千军万马,荡平宁王叛乱,政治家,政治上相当成熟,跟他作对的坏人基本没什么好下场,基本上能在立于不败之地,文学家,著作颇丰。
算是传奇人物了。
皇帝不好当,我算了算,明朝的皇帝平均寿命最多也就四十吧,像皇帝这种地位高贵,养尊处优,吃好的喝好的,还有一大帮太医围着转,却寿命不长,什么原因?压力大算是一个吧,整天得提防着谁暗算,谁图谋不轨,心神不宁,生活压力也大,那么多嫔妃,累啊!最主要是治国理政太累,每天得批多少奏折,想多少点子,英年早逝也算正常,当然也有高寿的,像朱元璋、朱棣,这父子俩战乱出来的,长期征战,身体条件好,活六十多七十正常,像嘉靖、万历祖孙俩情况就不一样了,虽说活了五十多,但主要是靠偷懒换来的,不光彩。
待遇高就得卖命干活啊!都不容易。
一个朝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皇帝大臣,明朝有多少个皇帝很少有人能说出来,堪比宰相的内阁首辅近百人,真正让人记住的不过十人,历史记住的永远只是那些功勋卓著或是臭名昭著的。
就说青史留名的,各行各业都可以,只要是对人类的发展有贡献,浓墨重彩也好,痕迹淡然也罢,史书上都有一笔,后人的评价可就不一样了,当时的小人物现在可以是大人物,当是大名鼎鼎的现在也许无人知晓,像李时珍,像徐霞客,他俩一个医生,一个旅行者,当时或许籍
籍无名,现在却是尽人皆知,只因为他们有功于人类;至于那么多名噪一时,位高权重的状元、首辅、尚书有几个能让人记住?
明朝的特务算是封建王朝里登峰造极的吧。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组织,无所不为,监视、抓捕、审讯、绑票、暗杀等等,虽说威风八面,但一个政府如果用这么一些恐怖手段去统治大众,它的脆弱也可见一斑了。
还是讲法制的好,要想坐稳了江山,搞这些是不行的。
王朝更迭是历史规律,中国更有趣,封建社会的大一统王朝没有一个能超过三百年的,汉唐明清,都是二百多年,秦隋元则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几十年而已。
明朝开国之初,灭北元,下西洋,修大典,四海归一,万国臣服,泱泱大国,何等尊崇。
但岁月流逝,当这些繁华都已成旧日往事,帝国风光不再时,鞑靼瓦剌又是俘虏皇帝又是兵临京城,东瀛小国也敢骚扰侵犯,虽说一次次化解危机,但不难看出,大明帝国已渐渐走向没落,最后苟延残喘也逃不过历史的宿命,被革掉了。
想起诸葛亮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国家的强盛,需要一大批人才的支持,但凡盛世,无不是君主励精图治,臣下各司其职,建言献策,一心为国。
而那些黑暗的年代则是各有各的不同,有主上昏庸不堪,有奸臣蒙蔽圣听,有阉党为非作歹,有党锢之争,有外戚作乱,但社会大众永远都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当群众的愤怒达到了顶点,揭竿而起时,王朝末路就到了。
明朝也是如此,后期魏忠贤一折腾,皇太极在关外骚扰,国内又有天灾,政府还要加派三饷,去剿这个灭那个,那些当官的还照贪不误,老百姓也不是摇钱树,活不下去就反了他,大明最终是谁也没剿就被老百姓给灭了。
明朝那些事儿,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精彩生动的历史故事,读了之后真是感触不少,毕竟才读了一遍,多读几遍,每一次读应该都有不同的感触,这就是读书读史的乐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