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发展史
精神疾病概论

八、其他抗抑郁药 噻奈普汀:结构上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但并 不同于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独特的药理 作用,可增加突触前5-HT的再摄取,增加囊泡中 5-HT的贮存,且改变其活性,突触间隙5-HT浓度 减少,而对5-HT的合成及突触前膜的释放无影响。 草药 :圣约翰草(St. John's Wort)提取物为一种 天然药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金丝桃素,其药理 作用机制复杂,对中枢5-HT及NE均有作用。
抗抑郁药物
一、传统抗抑郁药 -MAOIs(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主要有异丙肼、苯乙肼、苯环丙胺等药。与富含酪 胺的食物如奶酪、酵母、鸡肝、酒类等合用时可发生高 血压危象,一般不应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 近几年研制出新型选择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 (RIMA s),克服了非选择性、非可逆性MAOI的高血 压危象、肝脏毒性及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缺点。 代表药物为吗氯贝胺(moclobemide)。
•
抗焦虑药物
• 苯二氮卓类:①抗焦虑;②镇静催眠;③抗惊厥; ④骨骼肌松弛。 短效(三唑仑)、中效(奥沙西泮、劳拉西 泮 )及长效(地西泮、氯氮卓 ) • 丁螺环酮:非苯二氮卓类新型抗焦虑药物,系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通常剂量下没有明显的 镇静、催眠、肌肉松弛作用,也无依赖性报道。 主要适用于广泛性焦虑症,还可用于伴有焦虑症 状的强迫症、酒精依赖、冲动攻击行为以及抑郁 症。 •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
精神疾病分类
• DSM-5 • ICD-10 • CCMD-3
多轴诊断
• • • • • 轴1 轴2 轴3 轴4 轴5
• 重性 • 轻性
精神疾病的治疗
• • • • •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物理治疗 康复治疗 特殊治疗:电痉挛治疗,胰岛素治疗(休克/昏 迷治疗,低血糖治疗),内分泌(激素)治疗
精神病学发展史44页PPT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史

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发展史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多个重要时期和里程碑事件。
下面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背景介绍、疾病概况、发展历程和现状展望。
背景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我国开始引进和发展现代精神病学。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借鉴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第一家精神病医院,标志着我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初步建立。
疾病概况我国现代精神病学涵盖了各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例如,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精神疾病,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
抑郁症则是一种以心情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性疾病,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
焦虑症则是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心理性疾病,常常伴有失眠、头痛、心慌等症状。
发展历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在理论、实践和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在理论上,我国精神病学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在实践上,我国精神病医院数量不断增加,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
我国还积极推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
在研究方面,我国精神病学界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方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痴呆、老年性痴呆等疾病的发现和治疗。
现状展望目前,我国现代精神病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国精神病学界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研究创新,以提高精神病学的整体水平。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精神病学界将进一步探索“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内涵和应用,深入研究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理论指导。
精神病学发展史

古代文明:
史前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
时间:公元前400年—公元476年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
价值观:英雄史观
古希腊人认为有不依赖躯体的灵魂存在,灵魂可以生病,也可以受治。
医学之萌芽始于西元前四世纪,大约在公元前5~4世纪,已有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萌芽。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是科学医学的奠基人,也被尊崇为精神病学之父。他是一位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主张精神疾患有如其他身体疾患一般,因自然因素所致,同样需要医疗处置,提出了精神病的体液病理学说。他创立四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和痰四种液体,就像自然界存在的火、土、空气和水一样。四种体液平衡则为健康,如果不调和,其中某一种过多或过少,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衡,人就生病,即会呈现如谵妄、忧郁等精神症状,且对应癫痫、歇斯底里症等。比如抑郁症就是由于过多的黑胆汁进入脑内,破坏了脑的活动所引起的。
随着基础医学,如大脑解剖学、生理和病理学的发展以及临床资料的积累,德国的格里辛格在1845年发表专著,极力主张精神疾病是器质性脑病变的结果,是器质性病因论的代表人物。
1845年第一本有关精神疾病的教科书问世。
现代
时间:20世纪
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
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
个人中心主义
进步论
先锋精神/新之崇拜
《内经》与《难经》同被公认为先秦时代的两大医学书籍,也是中医理论最古老的史籍渊源,讲究阴阳二界和五行学说。《难经》沿用《内经》的分类,并提出:“重阳则狂,重阴则癫”的看法,为区别癫与狂提供了根据。
精神医学历史

精神医学历史一、概述精神医学是研究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学科,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精神医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从古代的巫术和迷信到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治疗手段。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介绍精神医学的历史发展。
二、古代与中世纪古代文明中的精神疾病常被认为是神灵或恶魔的入侵,因此治疗方法主要是宗教仪式和祈祷。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将精神疾病与身体疾病联系起来,认为它们是由于体液的不平衡导致的。
中世纪的欧洲,精神病患者被认为是被魔鬼附身的受害者,因此受到严重的歧视和迫害。
他们经常被关在不人道的条件下,并受到酷刑和惩罚。
在这个时期,没有专门的治疗方法,只有极端的镇压。
三、启蒙时代随着启蒙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精神疾病进行更理性的探索。
法国医生皮内尔在18世纪提出了精神疾病与脑部病变有关的理论。
他的观点开创了精神病理学的先河,成为现代精神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世纪初,美国的贝教授提出了“精神病理学”的概念,即通过对心理和行为的观察来理解精神疾病。
这种方法开创了精神病学的研究方法,并被称为“现代精神医学之父”。
四、精神病院的建立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一些国家开始建立专门的精神病院,以提供更好的治疗环境和护理。
英国的贝塞尔病院是第一家采用人道主义治疗方法的精神病院,患者被视为病人而非犯人。
20世纪初,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学,该学说认为潜意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学为精神医学带来了全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五、药物治疗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精神药物的发现和广泛应用使精神医学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氯丙嗪和锂盐等药物的引入,极大地改善了精神病患者的症状,并减少了住院时间。
精神病的药物治疗成为主流,许多精神病患者能够回到社会生活中。
六、精神医学的综合治疗随着对精神疾病的理解逐渐深入,精神医学开始发展出综合治疗的概念,即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社会支持和康复服务相结合。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病学发展简史和现状
神经病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希腊人用神学解释了精神疾病,他们认为精神疾病是由恶魔所引起的。
在古罗马时期,病因理论发展较快,人们相信一些植物带有改变情绪的神秘力量,并把它们用于治疗精神疾病。
古罗马人也开发出了用以诊断精神疾病的评估工具,即精神病学家的“口诊”,以及治疗方法,如沉迷于娱乐,把病人放入精神病院,催眠等。
17世纪,精神病学家开始用实验方法来研究精神疾病,比如在接受精神疾病治疗的人体内植入“药物膜”来治疗精神疾病。
18世纪,英国精神病学家贝尔马克提出了“实验精神病学的四大基本原则”,开发出了用以诊断精神疾病的评估工具,如心理测量,正式心理测量,症状记录,精神病史,精神病发病率等。
此外,精神病学家也开发出了治疗精神疾病的技术,如精神分析,行为治疗,以及用药治疗等。
19世纪末,精神病学家开始研究精神病的发病机制,发现它可能与神经系统有关,并把精神病症当作生理疾病。
20世纪初,神经病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并且迅速发展起来。
精神病学总论4

11) 象征性思维(symbolic thinking): 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 念。 12) 语词新作(neologism): 指概念的 融合、浓缩以及无关概念的拼凑。
13) 逻辑倒错性思维(paralogism thinking): 主要特点为推理缺乏逻辑 性,既无前提也无根据,或因果倒置, 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 14) 强迫观念(obsessive idea)或 称强迫性思维: 指在患者脑中反复出 现的某一概念或相同内容的思维,明 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可迫性 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 思维、可迫性怀疑。
3) 嗅幻觉、味幻觉:常继 发产生被害妄想,见于精神分 裂症。 4) 触幻觉:较少见,见于 精神分裂症。
3. 感知综合障碍
1) 视物变形症 2) 空间知觉障碍 3) 时间知觉障碍 4) 非真实感 感知综合障碍多见于癫痫或精神分 裂症。
(四)
思维和思维障碍:
思维——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间 接和概括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 最高形式,是通过言语进行的。 正常思维的四个特点:目的性、 连贯性、逻辑性、有效性。
association):又称思维松弛,是逻辑 性障碍,见于精神分裂症。
5) 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是思维逻辑性障碍 ,见于 精神分裂症。 6) 病理性赘述 (circumstantiality) : 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联想 枝节过多,见于癫痫。
7) 思维中断(blocking of thought)又称思维阻 滞:患者在无意识 障碍又无外界干扰等原 因的情况下,思维过程突然出现中断。
1. 思维形式障碍:
包括思维的量及速度的异常, 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思维 结构及逻辑障碍,思维自主 性障碍等等。
中国的精神病学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国的精神病学现状与未来展望精神病学一直是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的任务不仅是治疗精神疾病,更是研究人类心理、行为、心理健康、疾病的病因和治疗。
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精神病学更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民族气质为特点。
这一阶段主要是一些热心于社会改革的人视精神疾病为反映社会问题的特殊现象,认为改善社会制度可以根治精神病。
第二阶段:50-70年代,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影响。
此时,精神病学被纳入国家医学系统,并在治疗、教育和科研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同时,精神病医院中出现了“难民化”和“僵化化”等问题,使得精神病学发展出现一定的滞后。
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逐步实现了从国家一个部门行政管理到与整个医疗体系融为一体,研究和治疗工作由以往的以治疗为主、辅以科研,转向以科研为主、辅以治疗的发展方向。
中国精神病学的现状如今,中国的精神病学面临日益加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临床经验不足。
中国精神病医生经验主要来自于临床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了一些误诊。
二是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治疗方法。
尽管中国的精神病学已经有了较长的历史,但是在治疗上仍然存在着不足。
这也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完善。
三是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依然存在,这也给精神病患者家庭带来很大的困扰。
四是患者自觉性较差,治疗着手较晚。
精神病早期的治疗,可以避免疾病的恶化和复发,但患者意识自觉性较差,缺乏治疗意识。
中国精神病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日益加重的心理问题。
这同时给精神病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机遇在于,随着精神病学的发展和治疗技术的提高,可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挑战在于,社会焦虑和压力不断增加,中国精神病学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患者群体时,需要积极研究疾病的种类、病因和治疗方法,加强研究成果的社会传播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