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欣赏心得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

学习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研究中国画的心得与体会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瑰宝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中国画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真正能够欣赏和理解它的人却很少。
因此,我抱着一种好奇和探究的心态,参加了老师的“中国画赏析”课程。
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赏析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还没有完全了解,但在老师的熏陶下,我对中国画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体会。
我之前接触过小写意,这种绘画注重墨的运用,强调画者的个性表现。
因此,在写意画的创作中,画家可以挥洒笔墨,直接表达情感。
这次我初次接触工笔画,深深感受到它是一种锻炼细致和耐心的绘画技法,每一笔线条都需要流畅、柔美、有质感和连贯性。
毛笔和墨是中国画的独特工具,经过上千年的锤炼,使线条的表现力变化万千,无比丰富。
只有将具有抽象美感的线条与造型完美结合,使线条的表现力更加自由,将主观情感、意象形态和表现线条完美结合,才是中国工笔画追求的境界。
两位老师在教学期间,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并示范。
短短的几节课时间里,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东西。
研究国画需要一种平和的心态,欲速则不达,需要慢慢体会。
虽然这段短暂的研究已经结束,但我仍然怀着对研究中国画的兴趣,会在今后的研究中虚心求教,好好研究中国画。
研究中国画的道路还很长,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我最初对国画的认识是,画家只需几笔就能画出生动的画面,如盛开的牡丹、神秘的山水、欢快的竹林、圣洁的荷花等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从电视、书本、报纸、画展等途径进一步了解到国画,但这些只是肤浅的感性认识。
然而,国画已经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在寻找生命的起源,追寻内心的向往。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也许我这一生都无法完全探索,但我会全心全意地寻找、发现和创作。
实际上,每个人对国画的认识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国画传统美的概念是上留天下留地,繁儿透、空儿厚,水墨容情,色泽单纯,一般不超过三四种,这是一种淳朴而充满灵气的自然美。
中国画心得体会

中国画心得体会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其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画独特的魅力和艺术韵味。
首先,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表达。
中国画强调画家对自然和人物的感悟与理解,追求画作中的意境与情致。
通过细腻的线条和墨色的运用,中国画能够将画作中的主题和情感融入其中,让观者感受到画家的内心世界和审美追求。
在我学习中国画时,我发现只有真正理解了画家对于事物的感受,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画作所要传达的意境,这对于提升绘画技巧和创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画注重笔墨的运用。
中国画技法独特,笔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掌握不同的笔画技法和墨色运用,中国画能够呈现出迷人的艺术效果。
我在学习中国画时,特别关注绘画中的笔触和墨色。
在绘画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舒展自如的笔法和自由流畅的笔墨运用,力求将画作中的主题和情感透过笔墨表达出来。
而笔力的大小、粗细、湿润程度都会影响到画作的表现效果,因此我不断地进行练习和探索,以期在笔墨运用上做到炉火纯青。
再次,中国画强调创作的独特个性。
中国画鼓励画家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表达,强调创作中的独创性。
每个画家都有着不同的审美观点和创作风格,他们通过画作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情感和人生观念。
在我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也逐渐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观摩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这种独创性的发展对于提升个人的绘画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最后,中国画注重审美的熏陶和修养。
中国画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法,更是一种审美理念和修养方式。
通过学习中国画,我不仅培养了自己对于美的敏感度,还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
中国画作品所展示的自然美、人文美和生活美,都在不知不觉中熏陶着我的审美意识。
我懂得了如何欣赏一幅好作品,如何用心体验其中的情感和意境,这对于我个人的艺术修养和素养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学习中国画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韵味。
中国绘画欣赏课心得体会

中国绘画欣赏课心得体会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欣赏了许多经典的中国绘画作品,让我对中国绘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欣赏和学习,我对中国绘画的特点、传统以及艺术技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提升了我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首先,在这门课上我们学习了中国绘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了解到中国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礼仪活动。
中国绘画的形成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绘画的发展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文化传统和审美理念,因此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其次,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中国绘画的基本要素和绘画技巧。
中国绘画主要以线条、色彩、构图和墨韵等为基本要素,运用这些要素来表达主题和情感。
其中,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写意和表现工具的运用,强调意境的表达和审美效果的追求。
学习这些绘画技巧和要素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和创作方法,也对绘画技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另外,通过在课堂上欣赏和分析大量的中国绘画作品,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魅力。
在中国绘画中,可以看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它通过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和构图的创作,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中国绘画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给观者带来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感受,让人陶醉其中。
最后,通过学习中国绘画,我不仅欣赏到了艺术作品的美感,也体验到了审美的乐趣和艺术的力量。
中国绘画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表达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引发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感动。
它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感悟。
通过学习中国绘画,我逐渐培养了对艺术作品的细腻感知和深入理解的能力,培养了欣赏艺术作品的审美情趣,也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总的来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欣赏,我对中国绘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和艺术魅力,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等要素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艺术家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学习中国美术赏析的心得体会模板5篇

(三)运用美术鉴赏方法创作,启发学生视觉创造力
视觉在人的行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视觉感官经验把对事物的感觉、感情与理性经验传递到大脑中,从中激发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发展学生视觉思维的过程中,除了在掌握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更要运用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进行创作,从中启发学生的视觉创造力。视觉创造力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美术鉴赏,考验我们的是细微的观察能力,这是一门用视觉来评判的艺术行为。所以,在鉴赏课上,老师选择的教学作品一定要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从而打动他们,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美术鉴赏的第一印象深刻且美好,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3.在美术鉴赏中,可以融入音乐与文学。
在艺术行为初期,音乐与文学都被广义的纳入美术的领域,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可以融入音乐和文学来传递美术作品中所含的情感与思想。高中生可以通过学习美术鉴赏课程,来陶冶艺术情操,体会到美术的艺术魅力。老师们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教学过程中,产生对美术鉴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在鉴赏课上,老师不仅要懂得如何传授专业知识,如何对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做到深入浅出,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到鉴赏的过程中来。鉴赏是需要互动的,老师一味的授课,或是学生一味地听,两者之间没有互动,没有信息交流的话,这样的教学也是不成功的,是无效的。另外,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避免照本宣科,一味地套用专业术语,只会让学生觉得与美术鉴赏领域的距离感越来越强,而且在专业名词中,学生也不能感受美术鉴赏带来的艺术魅力与冲击,不能满足对美的享受,这样会使得学生的鉴赏兴趣大打折扣。
中国十大名画心得体会作文

中国十大名画心得体会作文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艺术作品屡创辉煌。
特别是中国的十大名画,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在欣赏这些名画的过程中,我深感艺术的魅力和力量,也领悟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首先,谈到中国的十大名画,不得不提的是《清明上河图》。
这幅作品以其精细入微的笔触,描绘了北宋时期汴京都城的繁华景色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我在欣赏这幅画时,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出了他们的各种不同职业和社会地位。
这让我想到,历史上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并珍惜当下的生活。
接下来,我观赏了《百鸟朝凤》。
这幅名画以它丰富多彩的鸟类形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每一只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和魅力,它们和谐共处的画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意识到,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多元和谐才能创造美丽和繁荣。
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个体,共同追求和平与进步。
而《千里江山图》,这幅创作于明代的名画,给了我更加深刻的感受。
它以巧妙的构图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展示了中国的山川河流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我在欣赏这幅画时,不仅感叹自然界的壮观与魅力,更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保护环境,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另外一幅令我印象深刻的名画是《隐居图》。
这幅画刻画了一位隐士在深山中修炼的场景。
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清新宁静的氛围,以及隐士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这让我明白,人们应该学会放下一些物质的追求,去追寻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只有放下烦恼和负担,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同时,在欣赏这些名画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一些艺术的知识和技巧。
比如,我懂得了画家运用细腻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我学会了用心去感受和欣赏每一幅绘画作品,去品味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这些欣赏和体验,我培养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最新清明上河图心得体会

最新清明上河图心得体会最新清明上河图心得体会17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清明上河图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清明上河图心得体会 1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绘画作品,以其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构图,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通过欣赏这幅画作,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博大精深和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细致入微的生活场景。
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方古代都市繁盛的景象,绘画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真实细致,让人回到了古代社会的繁华盛世。
整幅画布分为歌舞娱乐区、商业区、民居区等,每个场景都展现了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从满城烟火、街巷喧嚣的商业区,到宜人的乡野风景,清明上河图仿佛时间机器,带领我穿越到古代社会,亲眼目睹人们的生活。
第二段:人物形象的独特塑造。
画中人物多种多样,有官员、巫女、商人、农民等不同职业的人们,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
绘画用了十分精湛的技法,给人物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特征。
他们有的忙碌劳作,有的安详祈祷,有的负责市政管理,每个人物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特点和时代的风貌。
观察这些人物形象,我发现他们的表情、动作和装束都真实地反映了各自的身份和职务,这一切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魅力。
第三段:丰富多彩的商业活动。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区展现了当时都市的繁荣景象。
绘画中商人们衣着华丽,行色匆匆,街巷灯谜、游戏、表演等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市场场面,勾勒出当时繁华都市的风貌。
观察这些商业活动,我不禁想象起古代人们的商业智慧和创业精神。
古代商人们在没有先进设备和科学知识的情况下,能创造如此繁荣的商业景象,实在令人折服。
第四段:追寻历史的印记。
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我从艺术的角度看到了历史的印记。
这幅画作反映了唐宋时期的景象,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都市生活,恰好是繁荣时期的真实写照。
参观国画展心得体会6篇

参观国画展心得体会6篇经常写心得体会是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语言组织能力的,通过及时写心得,我们可以很好的将自己的感情抒发出来,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参观国画展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参观国画展心得体会篇1年的一天,张永初老人带着他所研究的甲骨文和一些书画来我们江南实小展览。
虽然这是几幅甲骨文,但是它们却是古人用无穷的智慧创造出来的,更是张永初老先生用半辈子的心血研究出来的。
张永初老先生从40多岁就开始研究甲骨文了。
直到现在,他虽然已84岁高龄,但是却仍然坚持不懈地去研究吴文化和甲骨文,他像一个贪玩、永不疲倦的孩子不停地感受着研究的欢乐。
张永初老先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珍贵的甲骨文,还让我们了解了吴文化。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也可以说这是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成果。
说到吴文化,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位伟大人物——泰伯。
传说,泰伯、仲雍二人是亲兄弟,生父是周朝太王古公亶父。
本来,泰伯三兄弟在古公亶父去世后应该依次继承王位。
但是他们看到父亲特别喜欢第三子季历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但是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因此他们二兄弟一致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
然后就由季历传给姬昌。
后来,古公亶父等人接二连三地要其他二人继承王位,他们都坚辞不受。
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为王的的念头,泰伯、仲雍便逃到吴地在这儿繁衍生息并将自己国家的文化礼仪全都教给这里的人们,这里的人见泰伯宁愿将吴国的文化礼仪教给幼弟的义举所感动,纷纷前来投靠追随。
周部族的人们见他俩已意志坚决,就只好拥立季历和姬昌。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也许就在这丰收之季,他更加努力奋斗着;寒冷的冬季,大雪纷飞,这是一年中的盛典。
也许当你还沉醉在家人团圆,新年快乐的氛围中时,张老师孤零零地在房中,辛勤的研究着甲骨文。
张老师在四季的陪伴下,一步步逼近成功。
参观国画展心得体会篇2四月五日,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也带着一份兴奋的心情,在菏泽市博物馆参观了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马硕山师生画展,说实话对于我这种平时没什么艺术细胞的人来说,这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更是一次难得的增加艺术修养的机会。
中国画心得体会

中国画心得体会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中国画需要持久的兴趣和坚定的决心。中国画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艺术形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在画画的过程中,要悉心观察、细致描绘,需要不断地修正和改进。学习中国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够取得进步。
其次,学习中国画要注重观察和练习。观察是中国画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够准确理解和传达对象的形象和气质。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常常去野外观察大自然的景色,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观察动物的动作表情。同时,我也要不断地进行练习,用画笔来模仿和表现所观察到的事物。只有通过观察和练习,才能够培养出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表现力。
再次,学习中国画要注重学习和借鉴。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传统,其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学习资源。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要认真研究和学习前人的作品和画法,了解他们的艺术创作方法和经验。同时,我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前人的优点,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最后,学习中国画要有耐心和毅力。中国画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艺术形式,需要细致入微地描绘和表现,需要经过反复的修改和修饰。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有时会觉得画画很难、很累。但是,只要我保持一颗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心,我就会克服困难,不断进步。
总的来说,学习中国画是一种内外修炼的过程。通过学习中国画,我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中国画给我带来了视觉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喜欢艺术。通过学习中国画,我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欣赏心得
做了十来年美术老师,说来真是惭愧??不会画中国画,谁听了都不会敢相信。
不过这是事实,而且是一个普遍的现状,学画者普遍重油画而轻国画,这当中有很多原因造成的。
说一个自己的切身所见。
我那年考入师大艺术系的时候,系里正好进行教学试点试验,由原来的清一色油画班又增设了一个国画试点班,学制都是四年本科。
那时的系主任是刘旦宅老先生、张培成先生是主管副主任之一,系里面有点社会影响的国画老师也不少,估计是这样的背景才有了国画班的试点。
可是不知道是开班准备不充分还是招收的学生都是从西画中挑出来的原因,没出两年国画班已经名存实亡。
当年国画班的同学在系里老师无奈的默许下全体叛逃去油画班里来,大家似乎更向往油画班的那种教学内容。
当然这只是一个特例,里边应该还有其他因素,不过二十来岁年青人普遍不喜欢国画那是不争的事实。
我和国画的真正接触也来自工作之后,因为教学的需要,自己只好东一块西一块的补缺少的东西,这样的过程即痛苦也苦恼。
本来很希望参加郑老师的国画工作室,可能因为人数的关系最后没能如愿。
所幸这次参加了郑老师的《中国画欣赏》,虽然是和各类学科的老师在一起的入门式学习,但我觉得还是收获颇丰。
想不出具体该写点什么,就谈谈自己对“四僧”的理解
十年前购买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四僧画集》时,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髡残画得没有其他三位好,笔法狂野,很多画面上都是一叶小舟浪迹江湖。
这种印象在多次看了上博藏画之后被彻底颠覆,我甚至怀疑我是否记错了人!髡残在这里原来是一个热爱“山”的艺术家,他的语言非常讲究,笔墨清新雅致,而且只要仔细研读他画作上的一些文字,就可以看出其心气道行之高绝。
渐江的画这两年特别的喜欢,这可能和我喜欢莫兰迪有关系。
两个处在不同时空不同纬度上的艺术家,在艺术的意趣上上尽然有如此的相像。
渐江的构图总
是那么险奇,笔法总是如此的干净,一块石头一棵松树都那么有精神,洗净铅华占尽风流。
每次站在他的作品前面,人立刻会静下来,慢下来;他的笔有让人调匀呼吸的魅力,不由自主地随着他一起高古。
石涛成就自然不用多讲,在四僧当中他的山水有一种特别的博大感,个人感觉也是四僧当中语言表达最好的一位。
实在堆砌不出那些描述性的词语。
朱耷的作品一直就特别喜欢的,现在家里还挂着他的两幅小品(二玄社的复制品)。
我认为他具有表现主义的气质,虽然南宋时期的梁楷已有逸笔草草直抒胸臆的“减笔”佳作,但八大身处的时代风云际会,国仇家恨集淤心头,让他的艺术多了一层凝重肃杀,多了一层桀骜不群,也就多了一层感人至深。
XX年的时候,我和朋友特地参观过南昌郊外的青云浦,直叹服那是一个多么清净的世界,古木森然,三面环水,窄窄的半岛曾经庇护了一颗痛苦的心灵,也庇护了一颗伟大的心灵。
画为心象,言为心声。
“四僧”艺术的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只有当艺术成为个人唯一的寄情之物时,艺术才可能产生意义。
充沛的强烈的感情会驱使艺术家去寻找和之匹配的表达方式,唯有这样,视觉语言的突变才有出现的可能。
中国画欣赏心得(2):
上世纪,东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我们的革命家对西方文化,政治以及大量科学技术的引进,我们中的很多人开始对中国的一些东西开始远离。
纵观学生有几个能拿起毛笔,吟出诗词,甚至对中国的文学作品都很陌生,造成了他们对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中国绘画也是那么无法理解。
中国民族的确是一个包容量很大的民族,但是没有在中国绘画上,我们离他更远了,甚至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他否定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兴趣,这是可怕
的。
现在的教学工具越来越方便地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起作用,baidu,google网上有大量的图片可供我们下载。
我们知道,文化的辉煌,历史的发展,都是靠经典的延续,和新的经典的创造去完成的。
历代的艺术大师都是在学习经典,延续经典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经典。
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另外也是延续社会文化。
郑板桥、徐渭的绘画,不正是建立在传统的绘画之上的吗?它是继承的改革,前人尚在改革,我们更不能停滞不前。
[Ok3w_NextPage]
齐白石闭门谢客,徐悲鸿卖画还债,张玉良自己做模特,顾恺之画龙点睛,这些小故事会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画家的人进而更好地了解到画家的作品。
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
了解对人格品行的修炼是中国画家终身要做的功夫。
中国画在内容上力求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造型上不满足于写实的形似,而是追求“不似之似的神似”如黄宾虹先生曰:“画有三:一、绝似物像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以物象者,此乃真画。
”形式上不同于西画追求的明暗调子,而是追求水墨笔法的笔情墨趣。
另外,中国画还以诗、书、画、印即为一体,形成中国画特有的传统形式。
作为中国绘画的内涵,不只是存在于画家对画的表面的演绎,中国画最妙之处是她的意境,这是人看不见,摸不着,但体会得到的东西。
正是这些东西,使中国绘画透过薄薄的纸张,散发出无穷的意味。
中国画,表面简朴和粗拙的线条代表的不只是简朴和粗拙。
它不象汉堡包那样直接,它是小笼包,要咬破外表才会尝到内中的鲜美。
宋元之后的中国画大师无一不是中国文化的饱学之士,无一不是文坛赋诗作文的高手。
它是曲折的,不是一览无欹的,但肯定是存在的。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内秀的民族,中国画在不张扬中也体现了民族的内秀。
在现在的高中美术课上,虽然有思考题,可实际上,同学们并没有真正思考,更谈不上动手实践,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我觉得,不能是纯欣赏,就象对茶
文化,光看、闻,不亲口品是不行的,把欣赏和绘画分开,是不恰当的,是不科学的。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璀璨传统文化宝藏中闪闪发光的珍品,是我国绚丽的民族艺术花坛中常开不败的奇葩,追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可以看到,有无数的画匠和著名的艺术大师,上下求索,不断创造,历经时间的淘洗与磨炼,使我国的书画达到了令世人惊叹的艺术高度。
正因为如此,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感到十分荣幸与自豪,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开创了中国画,这种在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
国画是可以亲近的,它不贵族,也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
中国画有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不泥古,不媚外,不妄自菲薄,不固步自守,多接触,就会多一份了解,多一份赞美。
在艺术欣赏课上,短期的直接的效应可能不是立刻就有回报的,艺术作品是突破国界的,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空间无论多么遥远,也不会阻碍,时间无论多久也乐意得到沟通,艺术的所有形式如此,当然包括中国绘画,相信我们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