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LUCC遥感目视解译

合集下载

遥感第六章 遥感图象目视解译与制图

遥感第六章  遥感图象目视解译与制图
(2) 对比分析法:依据解译标志的相近程度,从已知到未 知的 推断过程。 (3) 综合推理法:依据已有知识,经过分析、比较、综合 而做出的推断。
(4) 信息复合法:依据辅助资料,结合解译标志做出推断。
(5) 地理相关分析法:依据地学知识和地学基本规律做出 的推断解译。
4、遥感像片目视解译步骤 (1) 准备阶段: 对解译任务的深刻理解
☆ 摄影像片的基本特征:
(1) 投影方式:中心投影 (2) 视觉感受:地物顶(冠)的形态 ☆ 摄影像片的解译(判读)标志 (1) 直接判读标志:色调与色彩;形状;大小;
阴影;纹理;空间位置。
(2) 间接判读标志:相关布局;内在联系。
3、目视解译方法
(1) 直接判读法:依据解译标志做出的直接判断。
草地
建设用地
4-2
5 水域 未利用地 6
5、遥感制图
阅读重点: (1)遥感影像地图 (2)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的过程和步骤
基于遥感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
1 资料准备
(1)遥感信息源:googleearth上的遥感图作为更新调查的遥感数据源 (2)地形图(基期)、基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2 技术流程
利用遥感技术辅助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以googleearth的遥感图片为基础 调查资料,与原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对比,经实地调绘和补充调查,更新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其流程如下: (1)googleearth上下载调查区域的图像 (3)遥感图像几何校正(控制点从对应地形图上获取) (4)目视判读、解译并矢量化 (5)野外核实、调绘、补测 (6)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图型: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
空间位置:地物分布的位置地点。 相关布局:不同地物空间分布的内在联系。

6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6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制图

第6章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制图6.1 目视解译原理一、解译的定义根据地物的成像规律,在遥感影像上识别出它的性质和数量指标的过程,称为遥感影像的解译,也称为判读。

分: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二、解译标志遥感影像上不同地物有其不同的影像特征,这些特征是解译时识别各种地物的依据,这种依据就叫做遥感影像的解译标志。

也叫做识别特征。

直接解译标志 如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间接解译标志 如相关位置、相互关系1、形状:指目标物在影像上所呈现的特殊形状,在遥感影像上能看到的是目标物的顶部或平面形状。

例如飞机场、盐田、工厂等都可以通过其形状判读出其功能。

地物在影像上的形状受空间分辨率、比例尺、投影性质等的影响。

2、大小:指地物形状,面积或体积在影像上的尺寸。

地物影像的大小取决于比例尺,根据比例尺,可以计算影像上的地物在实地的大小。

对于形状相似而难于判别的两种物体,可以根据大小标志加以区别,如在航片上判别单轨与双轨铁路。

3、颜色:指彩色图像上色别和色阶,如同黑白影像上的色调,它也是地物电磁辐射能量大小的综合反映,用彩色摄影方法获得真彩色影像,地物颜色与天然彩色一致;用光学合成方法获得的假彩色影像;根据需要可以突出某些地物,更便于识别特定目标。

4、色调:指影像上黑白深浅的程度,是地物电磁辐射能量大小或地物波谱特征的综合反映。

色调用灰阶(灰度)表示,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图像上会有很大差别;同一波段的影像上,由于成像时间和季节的差异,即使同一地区同一地物的色调也会不同。

5、阴影:指影像上目标物,因阻挡阳光直射而出现的影子,包括本影和落影。

阴影的长度、形状和方向受到太阳高度角、地形起伏、阳光照射方向、目标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多种影响,阴影可使地物有立体感,有利于地貌的判读。

根据阴影的形状、长度可判断地物的类型和量算其高度。

6、纹理:也叫影像结构,是指与色调配合看上去平滑或粗糙的纹理的粗细程度,即图像上目标物表面的质感。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的应用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中的应用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不同类型的土地覆 盖为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通过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可以监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及时发现非法占用土地、破坏生态 环境等行为为相关部门提供执法依据。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中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自然地理、生态系统和气 候变化等领域为相关学科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还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农业生产和灾害监测等领域为相关行业提供决策 支持。
地质构造解译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在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解译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和形态 分析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预测地质灾害的风险和影响
资源调查与监测
资源调查:遥感 图像目视解译用 于土地、森林、 水域等资源的调 查提供全面的数 据支持。
监测变化:通过 对比不同时期的 遥感图像目视解 译可以监测资源 的变化情况及时 发现非法开采、 砍伐等问题。
灾害预警:遥感 图像目视解译可 以监测地质灾害、 水灾等自然灾害 的预警为灾害防 控提供数据支持。
生态保护:遥感 图像目视解译可 以监测生态系统 的变化为生态保 护和修复提供数 据支持。
环境监测与评估
步骤: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源、确定时间序列、比较和分析图像差异。
优势:能够发现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为决策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
信息综合法
遥感图像目视解 译的方法之一通 过综合分析多种 遥感影像信息提 高解译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添加标题
具体步骤包括: 选择合适的遥感 数据源进行预处 理和增强处理提 取和识别地物特 征进行信息综合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在环境监测中可用于检测和评估污染物排放和扩散情况。

遥感目视解译

遥感目视解译

遥感目视解译遥感目视解译是一种基于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的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解读和分析,从中提取和判断地物、地貌和地理特征等信息,进而为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介绍遥感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遥感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遥感图像上的不同颜色、亮度和形状等特征,将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和判读。

首先,遥感图像通常采用多光谱或高光谱技术获取,其中不同波段的数据代表不同的物理信息,如植被、水体、建筑物等。

经过预处理和增强处理后,图像中的各类地物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显现出来。

其次,目视解译者根据自己经验和领域知识,通过观察图像上的细节、纹理、形状和分布等信息,进行地物的分类和识别。

在具体的解译方法上,遥感目视解译主要包括图像解译、特征提取和判读三个步骤。

图像解译是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初步观察和分类,将图像中的地物按照类别和特征进行初步标注。

特征提取是根据解译需求和目标,从图像中进一步提取出关键地物的特征信息,如面积、形状、纹理、变化等。

判读则是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地物的具体类别和属性。

遥感目视解译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地质勘探中,可以通过解译地形、岩性和构造等特征,推断出矿物和矿产的存在和分布,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线索。

在农业领域,可以通过解译植被、土壤和水体等特征,评估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的肥力和水资源的分布,为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在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中,可以解译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城市建设等特征,监测自然资源的变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总之,遥感目视解译是一种有效的遥感解译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通过目视观察和分析,提取和判读地物和地理特征。

它在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

遥感目视解译是一种基于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的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解读和分析,从中提取和判断地物、地貌和地理特征等信息,进而为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支持和参考。

遥感(目视解译制图)

遥感(目视解译制图)

15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地面各种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中存在着 不同的色、形、位的差异,构成了可供识 别的目标地物特征。目视解译人员依据目 标地物的特征,作为分析、解译、理解和 识别遥感图像的基础。
16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遥感摄影像片的种类 遥感探测中采用了多种遥感摄影像片, 常见的包括可见光黑白像片、黑白红外像 片、彩色像片、彩红外像片、多波段摄影 像片和热红外摄影像片。
14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间接解译标志 目标地物与成像时间的关系:了解成像时间,有助 于对目标地物的识别。例如,东部季风区夏季炎热 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土壤含水量因此具有季节变 化,河流与水库的水位也有季节变化。
间接判读标志因地域和专业而异。建立和运用 各种间接判读标志,一般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 识和判读经验。熟悉和掌握遥感摄影像片特点 与解译标志,对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大有帮助。
10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目标地物识别特征
–大小(size):指遥感图像上目标物的形状、
面积与体积的度量。它是遥感图像上测量目标 地物最重要的数量特征之一。根据物体的大小 可以推断物体的属性,有些地物如湖泊和池塘, 主要依据它们的大小来区别。判读地物大小时 必须考虑图像的比例尺。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可 以计算或估算出图像上物体所对应的实际大小。 影响图像上物体大小的因素有地面分辨率、物 体本身亮度与周围亮度的对比关系等。
17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遥感摄影像片的特点与解译标志
–摄影像片的特点 从航空像片上看到的是地物的顶部轮廓,这与我 们日常生活中观察目标地物的视角不同。我们熟 悉地物侧面形状,但不一定熟悉地物的顶部形状, 因此,航空像片解译,需要利用熟悉的区域和熟 悉的地物类型进行练习,掌握“鸟瞰”目标地物 的经验和解译技巧。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
化在影象上的模型系统。 可识别的特征在空间的展布。
13
直接解译标志
布局:物体间的空间配置。物体间一定的位置关系
和排列方式,形成了很多天然和人工目标特点。 砖厂:烧砖窑的高烟囱、取土坑、堆砖坯的场地、
管理办公室、(水体)。
位置:地物间彼此相互关联关系在影象上的反映,
相互印证。 沿海岸分布的滩涂、盐地、沙滩;火山附近的熔
8
直接解译标志
形状:地物的轮廓在影象平面的投影。需要
根据影象比例尺和分辨率具体分析,注意畸变 (雷达、航片边缘)
9
直接解译标志
大小:地物的尺寸、面积、体积等按比例缩小的
相似记录。根据比例尺在影象上量算,比较 市区建筑物: 居民楼、工厂、仓库、大型商场
色调:灰阶(黑白)或色别与色阶(彩色),最
像范围内进行。
4.动态对比法
利用同一地区不同时相成像的遥感图像加以对比
分析,从而了解地物与自然现象的变化情况,称为动态
对比法。这种方法对自然动态的研究尤为重要, 如沙
丘移动、泥石流活动、冰川进退, 河道变迁、水库明
岸、河岸冲刷等。
➢利用不同时相图象识别植被类型
32
解译方法
5. 逻辑推理法
它是借助各种地物或自然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 用逻辑 推理方法 , 间接判断某一地物或自然现象的存在和属 性。
20
目视解译一般顺序
从已知到未知是遥感图像解译必须遵循的原则。
“已知”主要指解译者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地物, 或是别人 最熟悉的环境地物, 如地形图及有关资料等。所谓的未知 就是图像上的影像显示, 根据己印证的影像在相邻图像上 举一反三 , 然后根据影像再在相应地面 上找到新的地物, 这就是从己知到未知的含义。

遥感技术与应用6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

遥感技术与应用6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
a 光滑表面(镜面反射— Specular Reflection)若传感器照射 方向与太阳入射方向一致,此时影像呈暗色调;若传感器照射方 向逆着镜面反射的方向,则影像呈亮色调
b 无光泽表面(粗糙表面,漫反射—Diffuse Reflection) 各 方向上光线被均匀散射开来,因此无论哪个方向得到的影像色调 均一
三、遥感图像解译的两种方式
• 目视解译(Visual Interpretation)
借助人眼的观察和人的智能,结合一些量测工具(测微尺、放 大镜、立体镜等)来识别图像中的目标。特点:解译者的学识 和经验在判读中起主要作用,精度高,但难以对海量空间信息 的定量化分析
2 计算机图像理解(Computer Imagery Understanding)
直接解译标志:能在遥感影像上直接看到可供判读的影像特征称为 直接判读标志,如形状、大小、阴影、纹理、色调等;
间接解译标志:指运用某些直接解译标志,根据地物的相关属性等 地学知识,间接推断出的影像标志,如根据道路与河流相交处的特 殊影像特征,可以判断渡口;根据植被、地貌与土壤的关系,来识 别土壤类型和分布(如温带针叶林区多为灰化土)
b 遥感信息本身的综合 遥感图像可以是不同时间、空间、光谱、 辐射分辨率的综合遥感数据对应的地理环境又是一个复杂的、 多要素的、多层次的、具有动态结构和明显地域差异的开放巨 系统,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不断变化的,因而遥感信息中的
诸要素是相互关联、复杂变化的
因此,遥感解译过程是复杂的,主要体现在:
1 地物波谱特征是复杂的,它受多种因素控制,本身也因时因地 而变化
1、发现目标
根据图上显示的各种特征和地物的判读标志,先大后小,由易入 难,由已知到未知,先反差大的目标后反差小的目标,先宏 观观察,后微观分析等,并结合专业判读的目的去发现目标。 在判读时还应注意除了应用上一节讲到的直接的判读标志外, 有些地物或现象应通过使用间接判读标志的方法来识别。

遥感目视解译

遥感目视解译
法。
3. 信息复合法:利用透明专题图或透明地形图与遥感图像复合,根
据专题图或者地形图提供的多种辅助信息,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 地物的方法。
4. 综合推理法:综合考虑遥感图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常识,
分析、推断某种目标地物的方法。
5. 地理相关分析法:根据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
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借助专业知识,分析推断某种地理要素性 质、类型、状况与分布的方法。
不可麻痹大意,要防微杜渐。20.12.92 0.12.90 5:14:39 05:14:3 9December 9, 2020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 0年12 月9日上 午5时1 4分20. 12.920. 12.9
追求卓越,让自己更好,向上而生。2 020年1 2月9日 星期三 上午5 时14分3 9秒05:14:3920 .12.9
30
31
32
六、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
1. 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
✓ 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 ✓ 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 ✓ 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
2. 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
✓ 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 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
✓ 野外考察:填写各种地物的判度标志登记表,以作为建立地区性 的判度标志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影像判度的专题分类系 统,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33
五、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
3. 室内详细判度
✓ 统筹规划、分区判度, ✓ 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 去伪存真、静心解译。
4. 野外验证与补判
✓ 野外验证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检验解译 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六LUCC遥感目视解译
实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体系,学习影像判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影像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
3、解译判读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像特征;
4、实地考察判读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并绘制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实习资料、设备
TM遥感影像(多光谱)、地形图、图像处理工作站、遥感图像处理平台(ERDAS)及ArcGIS平台。

实习内容
1、土地分类体系认识
阅读判读地区文献资料,拟订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依据《全国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影像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一级分类为六大类,分别是林地、草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二级分类为25类。

2、建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判读标志
在航空像片上,地物目标各种各样的特征通过图像的形式,在可见光谱区域里,反映的大小、形状、色调和阴影等称之为判读标志。

判读标志分为直接判读标志和间接判读标志。

(1)直接判读标志
直接判读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它包括遥感摄影像片上目标地物大小、形状、阴影、色调、纹理、图型和位置及与周围的关系等,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观地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

①大小:指在二维空间上对目标物体尺寸或面积的测量。

②形状:指某一个地物的形态、结构和轮廓。

③色调:指像片上物体的色彩或相对亮度。

④阴影:指阳光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影子。

⑤纹理:指通过色调或颜色变化表现出的细纹或细小的图案。

⑥图型:指目标地物以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是物体的空间排列。

⑦位置及与周围的关系:指目标地物在空间分布的地点,及相对其它地物的关系,据此可以识别一些目标地物或现象。

(2)间接标志
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的各种特征,借助它可以推断与目标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如河流的流向,就常用一些判读的间接标志。

3、解译判读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像特征
根据航片判读标志的建立方法,建立判读目标地物的判读标志,解译各土地利用类型,并完成下表。

表1-1 实习区判读标志
4、实地判读
根据判读标志,通过观察和判读,实地观测各目标地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同时用皮尺丈量有关地形地物。

5、航片蒙绘
将透明纸蒙在其中的一张航片上,按照《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中的类型,勾绘目标地物的边界,注意划分的三级地类。

注意事项
1、地形图为国家机密文件,必须妥善保管。

2、解译时认真分析各地物分界线,考虑由特殊原因造成的特殊影响。

如不同植被类型或处于不用生长阶段,其光谱特征不同,不同时相条件下地物在影像上表现出的差异性。

3、利用GIS平台进行目视解译时,矢量数据属性字段地物类型的代码按照《全国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填写。

思考题
1、《全国生态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的一级、二级、三级地类的名称及基本含义?
2、如何建立土地利用类型判读标志?
3、简述土地利用类型遥感解译的方法?
4、试述利用遥感图像确定土地利用类型的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