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构成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2原子的构成教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组成;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德;逐步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形成。

教学方法:实验学习法、问题解决法、情境教学法、经验中学习、课堂讨论法。

教学用具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药匙。

药品:氧化汞(固体)。

其它:线香、擦药匙的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

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解并板书】原子的构成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阅读课本建立原子可分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情况。

以直观的投影,让学生感知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记忆、书写都不方便,激【讲解】不同的原子、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投影】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千克即1.993×10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即2.657×10千克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288千克即9.288×10千克【讲解】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

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讲解】一种碳原子,指的是核内有6个质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1《原子的构成》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1《原子的构成》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1《原子的构成》教案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2.1《原子的构成》是学生在学习了原子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原子的构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核外电子则围绕原子核运动。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实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原子的构成,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原子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理解原子构成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构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

2.难点: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概念,以及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构成,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素材。

2.实验器材:模型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磁铁吸附铁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原子的构成有何关系。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的构成。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原子结构模型,介绍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组成。

同时,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构成,以及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即质子和中子的概念。

3. 让学生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4.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 教学难点: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原子的构成。

2. 利用模型或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原子结构。

3.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物质、分子、原子等概念,引出原子构成的探讨。

2. 新课导入:介绍原子的定义,提问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

3.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讲解质子和中子的概念,强调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4. 讲解核外电子:介绍电子的分布和作用,解释电子数与质子数的关系。

5.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讲解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离子的过程。

6. 课堂练习:给出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原子的构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描述原子核的组成和核外电子的作用。

2. 学生掌握了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 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实例分析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对于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部分学生理解尚有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模型,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的分布。

2. 让学生掌握原子的量子数,包括主量子数、角动量量子数和磁量子数。

3. 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包括主族、副族和过渡元素的分布。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模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原子的构成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原子的构成教案

【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人教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原子的构成教案课题1:原子的构成课题2:元素主要内容: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 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 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教学过程:一. 原子的构成1. 原子的基本性质(1)原子个体小、质量小;(2)原子在不断地运动;(3)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原子的体积很小2.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是指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它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的。

3. 原子结构原子原子核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相对质量为质子的数目决定原子的种类中子中子不带电相对质量为决定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影响原子质量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相对质量为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元素的性质()()()()()(),()()()/(),12131213123118364⎧⎨⎪⎩⎪⎧⎨⎪⎩⎪⎧⎨⎪⎪⎪⎪⎩⎪⎪⎪⎪⎧⎨⎪⎪⎩⎪⎪⎧⎨⎪⎪⎪⎪⎪⎪⎪⎩⎪⎪⎪⎪⎪⎪⎪(1)在原子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核所带电荷由质子提供,所以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数目(简称为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总数(即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总数相等,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可概括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只有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

故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因此原子核的密度很大。

(4)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多少,决定了原子的种类,所以同一种类的原子中,其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不同种类的原子中,核内的质子数不同。

原子的构成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原子的构成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陈艳芳单位名称阿瓦提县第二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8日学科化学年级/册九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 原子的结构》难点名称原子的构成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难点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 1.展示原子、乒乓球、地球相比较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原子还可以在分吗? 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知识讲解(难点突破)2. 原子的发现史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发现史,重点让学生记住英国的汤姆逊发现了原子中有电子,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研究微观粒子的想象过程及实验验证。

3.原子的构成活动一、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观察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并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一下?目的:学生看到了微观的原子结构,能形象、直观的知道原子是一个什么样的构成。

活动二、原子的构成明确1、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是什么关系?2、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如何?3、原子的质量主要是集中在那部分结构?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并用语言描述出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质量主要决定于质子和中子活动三、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教材中表格。

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目的:学生进行分析总结能够得出原子结构中出现的一些规律。

1、原子种类不同,质子数也不同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氢原子中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课堂练习(难点巩固)1、下列有关原子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B.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中子数C.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D.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2、铈(Ce)是-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4B.58C.82D.140小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

2. 让学生掌握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原子的概念及构成。

2.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分布。

三、教学难点:1.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显微镜、电子模型原子、离子转化器等。

2. 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构成。

2. 讲解原子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3. 讲解原子构成:讲解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4. 实验观察: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电子模型原子,加深对原子构成的理解。

5.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理解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原子的构成及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7.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掌握原子的构成,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以及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九、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验观察和作业练习,评价学生对原子构成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安排1课时,共计45分钟。

十一、教学拓展: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原子核物理学,了解原子核内部的结构,以及原子核反应。

十二、教学参考资料: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

2. 《中学化学教学方法》。

3. 互联网相关资源。

十三、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安全,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到伤害。

人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word教案二

人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word教案二

人教版化学九年《原子的构成》word教案二一.知识教学点1.原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3.相对原子质量。

二.重、难、疑点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明白得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

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摸索讨论,在教师的关心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明白得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本节课教学要紧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第一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原子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机械经历的成分,较深入的明白得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提高才能达到。

(三)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专门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图2-5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

[板书]:一.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学生活动]:观看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提问]:如何明白得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旧是原先的原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能够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原子的构成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陈春芳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原子的构成。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此时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原子能不能再分?
2.屏幕出示:汤姆森发现电子。

(致敬伟大的科学家)
3.教师讲解卢瑟福的a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通过三种现象,请同学呢们
进行分析,我们能得到哪些结论呢?
4.屏幕出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让学生通过对比去理解原子的构成。

5.师生共同归纳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6.教师引导。

通过表格得出结论:
1).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
2)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氢原子的中子数为0,它没有中子。

7.课堂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原子的构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问题,学生并不知道。

为此,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加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

二、学生分析
通过对教材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很多的问题还存在很大的疑问。

如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节课主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三、教学策略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
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
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
观性。

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
分知识的兴趣。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
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五、教学重难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六、教学方法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相结合的活动元教学
七、教学过程
什么是分子
认识原子的各部个
部结构有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
、使用
993×10
9.288×10
中原子的质量
[板书设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中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3、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 质子数 + 中子数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次自主、合作、探究,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课。

应该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思考和探究,教师重点在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和探究,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三维目标。

此外是,适当援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并适当展示图表、讨论问题,使教学既生动形象,又及时反馈信息,效果较好。

但是本节课没有真正意义上作到师生互动,让学生说话,只有教师在讲述重要的概念,重要的定律,没有很好地做到师生互动,让学生说话。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的体会知识怎样更轻松的转授给学生,研究师生互动,研究教材和教案,研究课堂常规管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