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作文材料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民间故事作文材料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民间故事作文材料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琴师,他们的故事流传甚广,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他们是一对志同道合的知音好友,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俞伯牙和钟子期相约在一起弹琴,以表达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然而,俞伯牙弹琴的琴弦断了,他感到非常沮丧,因为他知道,在他的好友钟子期面前,他的琴艺已经无法展现。
俞伯牙的琴弦断了,但他却没有放弃,而是决定割掉了自己的琴弦,以示对友谊的珍视。
钟子期听到了俞伯牙的琴声,感叹道,“伯牙的琴声如此悲壮,一定是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他赶紧赶到俞伯牙的家中,发现了俞伯牙的琴弦已经被割断。
他非常感动,因为他知道,俞伯牙这样做是为了表示对友情的珍视和忠诚。
于是,钟子期也毫不犹豫地割断了自己的琴弦,以表达对俞伯牙的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无私的,它不在乎个人的得失,只在乎对朋友的忠诚和珍视。
俞伯牙和钟子期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这一点,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后人,成为了中国古代的经典故事之一。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友情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珍视友情,不计较得失,真诚对待朋友。
只有在困难时,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心,只有在逆境中,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友情。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友情的可贵,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对待朋友。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友情变得越来越脆弱。
我们应该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学会珍惜友情,学会用心对待朋友,不计较个人得失,真诚相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友情,让友情之花在我们心中绽放。
伯牙鼓琴改写优秀作文范文10篇

伯牙鼓琴改写优秀作文范文10篇《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鼓琴改写优秀作文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伯牙鼓琴改写范文一【伯牙和子期的故事】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
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
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
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
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
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
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侯,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
”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
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伤心。
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
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
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
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
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
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6837a1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5.png)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篇一:[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关于名人的友谊的故事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俞伯牙,这人琴弹得特别好。
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里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打柴人叫钟子期。
俞伯牙一弹琴,钟子期就说了:“峨峨兮若泰山。
”俞伯牙心里很惊讶,因为他心里正想表现高山呢,就被听出来了。
俞伯牙心想:我换一个主题,我表现流水,看你还能不能听出来。
谁知,钟子期一听,又说:“洋洋兮若江河。
”不管俞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音乐表现的内容。
于是乎两个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
但是,没多久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伤心到极点的时候,就把自己的琴给摔了,发誓永远不再弹琴。
这个故事后来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形成了“知音”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
生死之交的故事诗人郑少谷与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谋面,却彼此倾慕,忽悠赠答。
郑少谷曾有诗赞王子衡:“海内谈诗王子衡,春风坐遍鲁诸生。
”意思是:当王子衡讲评诗歌时,就是鲁国孔子的弟子听了,也会如春风。
后来郑少谷死了,王子衡惊闻噩耗,哀伤至极,他不顾千里奔波,特地赶到福建,为他办理丧事,宽慰亲属。
“元白”情深的故事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休戚相关的命运,把白居易与元稹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一生交谊很深,世人称为“元白”。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鲍”指春秋时期的着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鲍步牙两个人。
管仲年轻时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之后,鲍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贫困,总是多分给管仲一些,绝不认为管仲贪心;管仲帮助鲍叔牙做事时,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鲍叔牙不认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鲍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时机和运气问题。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5篇】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5篇】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小编为朋友们整理了5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篇一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但他总觉得自我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老师明白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
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应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
这樵夫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之后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
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
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
”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民间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

民间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说书人说故事发布时间: 2020-06-08 22:37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最擅长弹琴。
钟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一个大雨倾盆的傍晚,钟子期砍柴时来到汉阳江边的岩石下避雨,抬头见前面江中有一条官船停在岸边。
忽然,从船上传来了一阵古琴声,音律古朴、声韵深邃、功力非凡,钟子期听得入了迷,脱口大叫一声:“好!”这一声大喊,那琴声霎时停了下来,只听船上有人问:“谁人叫好?”钟子期答:“荒山樵夫。
”船上人说:“请上船来坐。
”钟子期放下柴刀蓑衣,上得船来。
只见官船大厅上有一位官人,相貌堂堂,气度非凡,正焚香抚琴,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
官人问:“刚才是你叫好?你懂音律?”钟子期回答:“樵夫打柴晚归,在江边躲雨,听到大人琴声,失声打扰。
”那人问:“你既然叫好,你可知道我刚弹的是何曲?”“大人刚才弹的是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你刚弹了三句,还有一句没弹。
”那人大喜:“哦!先生果然是位内行,那我再考考你,你看我弹的琴叫什么?”子期上前仔细端详了一下古琴,回答说:“先生的琴名叫瑶琴,是人王伏羲用梧桐木制作,原来琴有五根弦,后因周文王被囚禁,为吊子伯邑考,添了一弦,清幽哀怨,叫文弦,后武王伐纣,为激发士气,又添一弦叫武弦,故称文武七弦琴,这琴弹奏到尽美处,能让虎啸失声、猿听不啼!”那官人听了这句话也不吭声,抚琴弹奏一曲。
钟子期说:“大人之志在高山!”那琴曲一变,他又说:“大人之意在流水!”官人把琴一推,双手握住子期的手,激动地说:“知音!知音啊!”两人喝酒聊天,越聊越投机,于是通报生辰年月,结拜为兄弟。
官人名叫俞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
这时风停雨歇,东方既白,船又要上路,临别时两兄弟依依惜别,相约来年八月十五中秋,再到这里来相会。
光阴似箭,又是一年。
八月十五将近,俞伯牙船行中江,前来赴约。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名人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名人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名人故事导语:伯牙与钟子期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名人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名人故事】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
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
钟子期高兴地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
开始弹连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
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
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拓展延伸】水流荡荡水犹寒。
叹高山、无语花间。
听阵阵松涛,层层瀑布如烟。
云鬟绾、淡雅容颜。
莲心伴。
丛岭飘飘有曲。
恁是琴仙。
问知音怎遇,梦里话桃园。
无眠。
星空月高远,应不解、月里婵娟。
独自舞翩跹。
对影桂树谁怜。
问泉音、何处回还。
想云外,难解青鸾际遇。
曲调千般,任风流地。
伯牙韵、子期言。
高山流水当代诗人冰雪芹溪流清见底,松柏立山巅。
碧草随风动,红花隔岸观。
林间鸟音脆,塘里鲤鱼欢。
踏浪赤足暖,流泉掬手寒。
落痕珠玉溅,飞瀑浪花湍。
白鹤江边现,青鸾云外旋。
杜鹃啼不住,蝶翅任其翩。
幽榭竹亭处,微风柳絮间。
犹怜碎琴远,何以唱阳关。
蝉叫噪声晚,霞飘行客牵。
画桥香径地,锦瑟应端弦。
遥想高山曲,唯和流水缘。
悠悠心事梦,苒苒愁绪添。
明月长空照,幽兰深谷磐。
眉尖几行句,眼底一钩纤。
谁解花之语,莲心素韵弹。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时,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音乐才子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出此曲的感情和意义,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和寡。
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
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伯牙悲痛欲绝。
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故事作文材料俞伯牙与钟子期
的故事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
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
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
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
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
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
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
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
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
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
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
”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
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
”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
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
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
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后人有诗赞美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与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