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风险评估处理报告制度

合集下载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为了预防和控制压疮的发生,我们实行了以下评估和报告制度:1、压疮风险的评估:我们要求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的两小时内对其进行压疮危险因素量化评估表(Braden评分表)的评估。

评分表根据得分的高低将患者分为极高、高、中度和低风险。

极高风险≤9分的患者每24小时评估一次,高、中度风险≤14分的患者每周评估两次,低风险≤18分的患者每周评估一次。

对于择期手术病人,我们要在手术前一天、手术当日和术后第一天分别评估一次。

对于危重病人和病情变化者,我们要随时评估其风险。

2、报告制度和程序:一旦患者的评估值达到各风险临界值,我们要逐级上报。

对于低风险的患者,我们向护理组长报告;对于中风险的患者,我们向病区护士长报告;对于极高、高风险评分≤12分的患者,我们每月汇总向护理部上报。

如果在院内或院外发现带有压疮的患者,我们要及时向病区护士长报告,并在24小时内报告护理部和造口伤口护理小组,并填写好《压疮上报表》。

3、会诊制度:对于压疮或疑难病例,我们需要请造口伤口护理小组会诊并提供指导。

对于皮肤高危患者发生院内压疮时,我们要组织造口伤口护理小组的两名以上人员进行会诊,对其压疮的发生进行定性,讨论并最终定为难免压疮或者可避免压疮。

4、记录制度:对于院内或院外发生的压疮,我们要使用《压疮与伤口观察及护理措施记录表》进行记录。

5、高风险患者登记制度:对于评估后评分≤12分的高危患者,我们要在科室填写《压疮高风险患者登记表》,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密切观察皮肤变化,并及时准确记录。

6、病人转科制度:在病人转科时,我们要将压疮危险因素量化评估表(Braden评分表)交由转入科室继续填写。

7、病人出院或死亡制度:病人出院或死亡后,我们要将压疮危险因素量化评估表(Braden评分表)和压疮与伤口观察及护理措施记录表保存在科室内,而《压疮高风险患者登记表》则交由护理部负责核查并记录。

如果发现科室隐瞒不报,我们将按照护理质量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压疮风险评估及报告制度流程

压疮风险评估及报告制度流程

压疮风险评估及报告制度流程一、压疮风险评估1. 确定评估工具:医疗机构需要选择一种科学可靠的压疮风险评估工具,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Braden评分和Norton评分等。

2.评估时机:对于每位入院患者,应在入院24小时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

3.评估内容:通过评估工具对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评判,包括患者的感觉知觉、患者的湿润程度、活动能力、患者的营养状态、摩擦力和剪切力等。

4.评估结果分级: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的风险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

二、制定预防措施1.根据评估结果,对于低风险患者,制定常规的预防措施包括:定时翻身、保持干燥清洁、使用合适的床垫等。

2.对于中风险患者,需要采取更加严格的预防措施,如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加强床垫的选择、定时按摩等。

3.对于高风险患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如使用特殊护具、进行特殊护理等。

三、监测和记录1.对低风险患者的监测和记录可以采用常规的护理记录表格进行。

2.对于中风险和高风险患者,应制定专门的监测表,对患者的压疮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进行详细的记录。

四、报告制度1.建立责任人制度:医疗机构应指定专门的责任人,负责压疮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落实,并报告给相关的上级部门。

2.定期报告:责任人应定期向医疗机构的管理层报告患者压疮风险评估的结果、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和压疮发生率等相关数据。

3.事件报告:对于压疮发生的事件,责任人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进行事后分析,找出原因和改进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培训和宣教1.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同时,医疗机构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加强患者和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对压疮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六、持续改进1.压疮风险评估及报告制度应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2.医疗机构应根据报告结果和反馈意见,推动护理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通过以上流程和步骤,医疗机构可以有效评估和预防患者的压疮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发生压疮的可能性。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压疮(pressure ulcer)是因为长时间处于压力作用而引起的皮肤和组织损伤。

由于压疮可以导致严重的疼痛、感染和困难的愈合,严重的压疮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因此,对于需要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和制定压疮报告制度非常重要。

1.患者特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与压疮风险相关的疾病、手术史等。

2.压力分布:确定患者身体的哪些部位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

3.感知能力:评估患者对于疼痛、瘙痒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压力引起的损伤。

4.活动能力:了解患者是否能够自行改变体位,减少长时间压迫的部位。

5.皮肤健康状况: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包括患者是否存在湿疹、皮肤干燥等问题。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

预防压疮的策略包括:1.减轻压力:使用合适的床垫和减压垫,避免长时间压迫不同部位。

2.定期翻身:对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每隔2小时左右翻身一次,以减轻对其中一部位的持续压力。

3.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摩擦和湿度。

4.补充适当的营养:营养不良会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因此,为患者提供适宜的饮食,补充足够的营养是非常重要的。

压疮报告制度是对发生压疮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的制度。

报告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处理压疮的问题,减少或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压疮报告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发生压疮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记录发生压疮的具体时间、患者所在的机构或科室以及其他相关情况,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2.压疮的程度和分类:根据压疮的损伤程度和分类,对压疮进行评估和记录。

3.相关检查和治疗:记录患者接受的相关检查和治疗措施,以便后续的评估和分析。

4.根本原因分析:对于发生压疮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以便后续的措施改进。

5.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根据压疮的报告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改进措施,减少或避免患者发生压疮。

总之,压疮的风险评估和报告制度对于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非常重要。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一)本着预防为主的原则,各病房对所有新入或转入的患者须按照BradCn评分表认真做好压疮风险评估。

1、首次Braden评分>12分,暂不做持续评估记录。

2、Braden评分(12分,提示患者有发生压疮的高度危险,需持续进行评估,每周至少两次(病情稳定、住院时间超过15天者可每周评估记录一次),若连续评估3次BradCn评分均>12分,即可不再做继续评估记录。

3、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出现新的危险因素时,需及时进行再次评估并记录。

(二)根据压疮风险评估识别出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预防压疮发生。

1、BradCn评分在16-22分患者,须加强健康教育,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压疮发生2、BradCn评分W13T5分的压疮中危患者,床旁悬挂警示标识,加强交接班。

3、Braden评分≤12分的压疮高危患者,床旁悬挂警示标识,加强交接班。

4、Braden评分≤10分的压疮高危患者,填写难免性压疮申报表,按流程上报。

必要时可申请院内护理会诊。

(三)对压疮高危患者加强管理,护土长督查措施的落实并进行效果评价,护理部随时进行抽查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一旦发现压疮,无论是院内发生还是院外带入,在24小时内填写“皮肤压疮登记上报表”经科室护士长审核后上报护理部。

护理部人员24小时内到科室核查并指导采取处置措施,避免压疮加重,促进好转愈合。

(五)填写压疮观察评估表,密切观察皮肤变化,及时评估并记录。

(六)当患者转科时,将观察表或监控记录交由所转科室继续填写,患者出院时压疮观察评估表随病历归档保存,压疮监控记录上交护理部。

(七)发生压疮的科室应主动上报,如有意隐瞒不报,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并纳入护士长、病区当月质控及绩效考核。

(八)各病区要定期组织科室人员对科内的压疮和难免性压疮患者的管理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护理质量。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第一条压疮风险的评估一、评估流程(一)压疮危险人群使用Braden压疮风险评估表进行评分,24小时内完成初次评估,当评分(>12≤16)分,无需上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根据病情阶段评估,由病区护士长定期监督措施落实情况,直至危险解除。

(二)当评分≤12分,责任护士及时报告护士长,24小时内护士长上报护理质控小组,护士长亲临指导,护理质控小组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会诊。

科室根据病情进行阶段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护士长定期追踪措施落实情况。

(三)符合难免压疮条件者需在压疮发生之前填报“难免性压疮”申请表并上报护理质控小组,由护理质控小组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核实确认并指导科室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

(四)易发生压疮的高危人群:1、老年人、肥胖者、营养不良病人;2、瘫痪及感觉障碍病人;3、水肿;4、疼痛病人大小便失禁病人、高热病人;5、意识不清和使用镇静剂病人;6、糖尿病病人和晚期肿瘤病人;7、限制活动:石膏固定、手术、牵引;8、病情危重患者;9、因疾病造成强迫体位者。

二、评估频次:所有高危人群患者初次评估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此后评分≤12分者及重症护着每日评估一次,(>12≤16)分者每隔三天评估一次,直到评估值到正常范围;长期住院患者第一个月内每周评估一次,之后每月评估一次;手术后及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

(病人转科时,压疮风险评估单交由转入科室继续填写)。

第二条压疮的上报流程一、发现院外带入压疮或者院内压疮时,需在24小时内填写(压疮观察记录表、压疮护理记录及Braden压疮危险评估表),报告科护士长。

二、对于院外带入Ⅰ、Ⅱ期压疮需由护士长负责进行指导和跟踪措施的落实情况。

三、对于院外带入Ⅲ度压疮、院内发生所有级数压疮及疑难病例有科室组织会诊、讨论、指导换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

四、临床质控组定期跟踪核实。

五、院内及院外压疮均需填写压疮评估表、观察记录表、护理记录,患者出院或死亡时将评估单入病历。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
1.压疮风险评估:新入院、病情危重、卧床等有发生压疮危险的患者及时进行压疮危险性评估。

对肢体活动障碍、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水肿、营养不良、病情危重、强追体位者、大手术后等当天内必须完成初次评估(用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根据评分情况的情再评估,当病情发生变化时随时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护理措施,并按规定逐级上报。

2.报告制度
①压疮风险报告;轻度(14~18分)、中度(12~14分)、高度(512分)危险均向护士长报告;≤12分者,责任护士及时填写《压疮(高危病人)上报表》于24小时内上报压疮管理小组。

压疮管理小组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上报护理部。

②压疮上报发现皮肤压疮,无论是院内还是院外带来的,按照Braden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评估患者,责任护士及时填写《压疮上报表》于24小时内上报压疮管理小组。

压疮管理小组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上报护理部。

③如隐不报的护士及护土长通报批评,与绩效考核、年终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挂钩。

3.追踪监测;
①对有压疮风险的欢,责任护士根据Braden评分定期评估,反馈到病区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严格床旁交接班。

压疮联络员及护士长对护理指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纠正、调整预防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压疮的发生。

②压疮患者应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包括发生的部位、时间、程度和已采取的处理方法,并根据其程度制定相应护理指施,填写压疮监测记录。

③会诊:压疮管理小组根据各病区上报情况组织会诊,对压疮的发生进行讨论、分析并给予指导。

压疮处理报告制度

压疮处理报告制度

压疮处理报告制度
是指针对压疮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进行记录和报告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1. 报告内容:
(1)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

(2) 压疮发生情况:记录压疮发生的时间、部位、类型、分级等。

(3) 治疗和护理措施:如压疮的清创、敷料更换、定位转移、营养支持等。

(4) 医嘱执行情况:记录医嘱的执行情况,如给药、床位活动等。

(5) 治疗效果评估:对治疗和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如创面愈合情况、疼痛缓解程度等。

(6) 医务人员沟通:保留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记录,如医生的医嘱、护士的病情观察和处理意见等。

2. 报告频率:
(1) 日报告:每天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进行记录和报告。

(2) 交班报告:每次换班时将上一班次的治疗和护理情况进行交班,并进行口头汇报。

3. 报告记录方式:
(1) 纸质记录:可以使用病历本进行记录和报告。

(2) 电子记录:使用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进行记录和报告。

4. 报告审核和评估:
(1) 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对报告的内容进行审核,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压疮治疗和护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报告存储和保密:
(1) 报告应妥善存储,便于查阅和追溯。

(2) 报告内容涉及患者的隐私和机密信息,应确保保密。

通过建立压疮处理报告制度,可以实现对压疮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情况进行记录和交流,确保患者得到规范和科学的治疗和护理。

同时,也便于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提高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制度、工作流程、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预防压疮的护理规范及措施

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制度、工作流程、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预防压疮的护理规范及措施
(内髁和外髁)、踝部(内踝和外踝)。 •3.俯卧位时,易发于额部、下颌部、肩峰部、 肋缘突出部、髂前上
棘、膝前部、足趾、女性的乳房、男性的 生殖器官
•(五)护理规范护理措施
•Ⅰ期:每2小时翻身一次,易受压的骨隆突处, 可用软枕、海绵垫等架空 ,气垫床减少组织受压力,避免摩擦力和剪 切力,患者取半卧位时,注 意防止身体下滑,忌托、拉、推,保持床单 位整洁,干燥、平整 、无渣 屑。加强营养。骨突出皮肤使用透明贴或者 减压保护。
可见全层皮肤缺失,损害涉及皮下脂肪层。
Ⅳ期
全层皮肤缺失,伴有骨,肌腱或肌肉外露。
可疑的深部组织损伤期
局部皮肤完整,呈紫色或黑色,不能确定其深度。色或 褐色)或有焦痂附着(碳色、褐色或黑色)
•(二)压疮发生的原因:
•1.外源性因素:压力、剪切力、摩擦力、潮湿。 •2.内源性因素:移动性受限,营养不良、合并症、衰 老的皮肤。
•III期、IV期和难以分期:
• 用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再用依沙吖啶等 清洁创面:对于深伤口,
用3%过氧化氢清洗,再用生理盐水清洗。
•彻底清创、去除坏死组织。选择合适的敷料, 根据渗液情况及时更换
敷料。
三、预防压疮的护理规范及措施
•(一)评估
•1.评估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采用Braden 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
[方案1]
用温水清洁受影响部位的皮肤,待干燥,应用粘贴伤口敷料粘贴在发红和容易受到摩擦 力的部位,以减少摩擦力。 粘贴伤口敷料如无卷边和脱落,3天左右更换,如有渗液流出 或卷边,应及时更换。
[方案2]
用温水清洁受影响部位的皮肤,待干燥,用溃疡贴覆盖,5天左右更换或粘贴不牢固时更 换。
•Ⅱ期:
•上述措施加:大水疱要在无菌技术下抽出液 体,涂以消毒液,用无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疮风险评估、处理、报告制度
一、压疮风险的评估:
对所有新病人入院后2小时内或大手术后当天内必须完成初次评估。

评分标准:最高23分,<16分为高危患者,≤12分为极易发生压疮患者。

<12-16分每周评估;≤12分每周评估2-3次;院内发生的Ⅰ、Ⅱ、Ⅲ期压疮或院外带入的Ⅲ期压疮,须班班评估;ICU病人每日评估;如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评估且24-48小时再评估1次。

二、报告与处理:
1、一旦病人评估值达危险临界值,要逐级上报:评分≤12分,护士应填写《压疮上报评估追踪表》并及时报告病区护士长、上报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应于24小时内、科护士长于48小时内查看患者,检查监控压疮护理措施是否得力,给予相关指导,并在报表上签名。

2、评分<16分应按照《压疮风险评估记录单》系统落实预防压疮的措施,密切观察皮肤变化,及时准确记录。

病区护士长每周监控1次并在《压疮风险评估记录单》备注栏签名。

3、院内发生的Ⅰ、Ⅱ、Ⅲ期压疮或院外带入的Ⅲ期压疮,须第一时间报告病区护士长,并在24h内填写《压疮上报评估追踪表》上报科护士长;院外带入Ⅰ、Ⅱ期压疮,须报告病区护士长,于72h内填写《压疮上报评估追踪表》报告科护士长。

4、对院内或院外发生的压疮,均要使用《压疮风险评估记录单》系统落实预防压疮的措施,Ⅰ、Ⅱ期压疮由责任护士在上级护师的指导下处理,Ⅲ期或者疑难伤口须请专科护理小组或外科医师会诊并提供指导处理意见。

5、对上报的已发生压疮和高危患者,科护士长每周监控1次。

负责到科室核查并记录,组织会诊,对发生的压疮进行定性,讨论并最终定为难免压疮或者可避免压疮。

如科室隐瞒不报,一经发现按护理质量管理相关规定处理。

6、病人转科时,《压疮风险评估记录单》交由转入科室继续填写;病人出院或死亡后,《压疮风险评估记录单》填写完整后科室保存。

7、难免压疮,实行三级报告制度。

①申报条件:以强迫体位如骨盆骨折、高位截瘫、生命体征不稳定、心力衰竭等病情严重、医嘱严格限制翻身为基本条件,并存在大小便失禁、高度水肿、极度消瘦3项中的1项或几项可申报难免压疮。

②申报程序:病区护士长根据申报条件向科护士长书面报告难免压疮病例{填写《难免压疮申报表》},科护士长或专科护理小组成员到病区核实,批准后登记在册。

③跟踪处理:对批准的病例由科护士长或专科护理小组组织院内护理会诊,制订预防措施,护士长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组织实施。

科护士长或专科护理小组成员每周1~2次查房听取护士长汇报,对护理措施及其效果进行评估,及时纠正、调整预防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