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操作规程
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流程和步骤

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流程和步骤农产品的初加工是指从农田收获到产品出厂之间的一系列加工过程。
这些工作包括原料的清洗、去皮、去籽、切割、脱水、烘干、研磨等等,以使农产品达到市场需求和食品安全标准。
本文将探讨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流程和步骤。
一、原料采集和初步处理在农产品初加工的第一步中,首先要进行原料的采集和初步处理。
这包括将成熟的农产品收获下来,并进行简单的清洗和分类。
在这个阶段,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二、清洗和预处理清洗和预处理是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重要一步。
在这个阶段,农产品会经历多个步骤的清洗和处理,以去除土壤、杂质、有害物质和细菌,从而保证产品的卫生和安全。
预处理的方式根据不同的农产品而各有不同,比如去皮、去籽、切割等。
三、脱水和烘干在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的脱水和烘干是为了减少产品中水分含量,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和便于后续加工。
脱水可以采用自然干燥、热风干燥等不同的方法,具体根据不同的农产品来选择适当的脱水方式。
四、研磨和浸泡一些农产品需要进行研磨和浸泡的处理。
研磨是将农产品的颗粒变小,使其更易于加工和消化。
而浸泡是为了软化农产品的纤维,以便后续的加工和制作。
五、加工和包装在农产品初加工的最后阶段,进行产品的加工和包装。
加工包括烹饪、腌制、发酵等,以提高产品的风味和口感。
包装是为了保护产品的品质和卫生,同时也是产品营销的重要环节。
六、质量检验和销售质量检验是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通过检验产品的外观、口感、营养成分、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指标,确保产品符合标准和市场需求。
一旦产品通过质量检验,就可以进行销售和分销。
结论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流程和步骤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对农产品的特性和处理需求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规范的流程和步骤,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食用价值,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期望。
提高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是农产品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产地初加工实施方案

产地初加工实施方案一、引言。
产地初加工是指将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进行初步加工,以保持原料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延长货架期,提高附加值的一项重要环节。
本文档旨在制定一套完善的产地初加工实施方案,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产地初加工实施方案。
1. 原料采集。
在产地初加工的第一步,需要对原料进行严格的采集和筛选。
应选择新鲜、无病虫害的优质农产品作为原料,避免使用过熟、变质或受污染的农产品。
2. 加工设备。
产地初加工需要使用一定的加工设备,包括清洗设备、切割设备、烘干设备等。
这些设备应当符合卫生标准,保持清洁,定期进行维护和消毒,以确保加工过程中不会造成污染和细菌滋生。
3. 加工流程。
在产地初加工过程中,应制定详细的加工流程,包括清洗、去皮、切割、烘干等环节。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4. 质量控制。
产地初加工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关键。
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原料检验、加工过程监控、成品检验等环节,确保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
5. 包装和储存。
产地初加工完成后,产品需要进行包装和储存。
包装应选择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储存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整理,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和新鲜度。
6. 营销和推广。
产地初加工完成的产品可以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
可以选择开设线下门店、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也可以选择线上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总结。
产地初加工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完善的产地初加工体系,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本文档能够为产地初加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推动农产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操作规程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操作规程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中心二〇一四年一月前言近年来,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下,各地建设了大量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通风库、冷藏库和烘干房。
为了指导广大农民群众使用好这些设施,实现“一窖多用”、“一库多用”、“一房多用”等目标,逐步提高产地初加工设施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减损、增收、提质、增效作用。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专家编制了马铃薯、甘薯、苹果、柑桔、梨、香蕉、桃、葡萄、枣、柿子、荔枝、龙眼、猕猴桃、李子、红果、石榴、哈密瓜17种农产品贮藏保鲜操作规程,以及枸杞、杏干、辣椒、黑木耳、香菇、槟榔6种农产品热风烘干操作规程。
各地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要加大操作规程的普及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农产品贮藏、保鲜、烘干等产地初加工技术的使用范围,逐步提升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整体技术水平。
目录马铃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1甘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7苹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10柑橘类水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14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19香蕉贮运保鲜操作规程24桃贮藏保鲜操作规程29葡萄贮藏保鲜操作规程32鲜枣贮藏保鲜操作规程35柿子贮藏保鲜操作规程39荔枝贮运保鲜操作规程41龙眼贮运保鲜操作规程44猕猴桃贮藏保鲜操作规程48李子贮藏保鲜操作规程51山楂贮藏保鲜操作规程55石榴贮藏保鲜操作规程59哈密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62枸杞热风干燥操作规程66杏热风干燥操作规程70辣椒热风干燥操作规程73黑木耳热风干燥操作规程77香菇热风干燥操作规程80槟榔热风干燥操作规程84马铃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一、收获(一)适时收获。
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气候状况、病害发生程度、生产目的和市场需求确定收获时间。
对于冬贮鲜食薯和加工薯,应达到生理成熟期,其特征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薯块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薯块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
成熟期如遇涝灾时,应提早收获。
对于随收随上市、不用长期贮存的鲜食薯,收获期应视市场淡旺季需求及后茬作物播种期而定。
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流程与方法

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流程与方法农产品初加工是指将从农田、农场或者农户采摘收获的农产品进行简单的处理和加工,以提高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涉及到农产品质量的改善、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本文将介绍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一般流程和常用的方法,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农户更好地进行初加工工作。
一、农产品初加工的流程1. 原料采摘和采购:首先,需要从农田或农户采摘新鲜的农产品,确保原料的新鲜度和质量。
农产品采购可以通过与农户的合作关系、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合作或者直接收购的方式进行。
2. 初加工准备:在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例如,清洗和筛选农产品,去除杂质和病虫害,确保原料的卫生和健康。
同时,准备加工设备和器具,确保初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3. 加工处理:将准备好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处理,目的是将其进行适当的破碎、切割、分离、提取或调制,以获得所需的农产品加工品,如果蔬切片、果汁、酱料等。
在这个阶段,可以根据产品需要进行适当的烹饪、安瓿装或者冷冻保鲜等处理。
4. 包装和贮存:初加工完成后,将农产品加工品进行包装,以确保其品质和卫生安全。
包装可以采用塑料袋、纸箱或玻璃瓶等适合的材料。
同时,需要对农产品加工品进行适当的贮存和保存,以延长其保质期和销售时的可持续性。
5. 品质检测和质量控制:在初加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品质检测和质量控制,以确保农产品加工品的安全和符合市场要求。
这包括对加工品进行外观、口感、营养成分等方面的检测,以及遵循卫生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
6. 销售和配送:最后,将农产品加工品投放到市场进行销售,包括批发、零售以及在线销售渠道。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的配送网络,确保农产品加工品的及时送达给消费者。
二、农产品初加工的常用方法1. 脱水加工:通过脱水处理,将农产品中的水分去除,从而减少体积和重量,延长保质期。
常见的脱水方法包括晾晒、烘干和脱水机。
2. 切割和切片:对于果蔬类农产品,常采用切割和切片的方法,使其便于进一步加工或直接消费。
农产品加工操作规程

农产品加工操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农产品加工操作,保障加工食品的质量与安全,提高农产品加工效率,确保食品卫生与人身安全,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饭店、食品生产企业等有关单位及人员的农产品加工操作。
第二章农产品加工前的准备工作第一节原料准备第三条进行农产品加工前,应进行原料的筛选与分类。
对于异常、腐烂、变质等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原料,必须予以剔除或者下架。
同时,对于原料进行质检,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加工。
第四条原料的存放应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原料在仓库中应有专门场所进行存放,并做好一定的标识,以便于查找及避免交叉污染。
第二节设备准备第五条进行农产品加工前,必须保证相关设备的正常运行。
设备应按照使用规程进行检查并保持清洁。
如发现设备异常,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第六条加工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并按照要求使用设备。
设备的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岗前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
第三章农产品加工操作流程第一节农产品清洗处理第七条农产品在加工前,应进行充分的清洗处理。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清洗处理规程,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第八条清洗处理过程中,应使用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清洗剂,避免使用成分不明或者有毒有害物质的清洗剂。
第二节农产品加工与烹饪第九条农产品加工应按照食品安全规范进行。
加工过程中,应确保加工环境的卫生与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第十条加工过程中,加工人员应佩戴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工作服及口罩,并注意手部卫生。
操作过程中,应避免直接接触食品,减少交叉污染的可能。
第三节包装与贮存第十一条对于加工完成的农产品,应进行适当的包装与贮存。
包装材料应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保证包装的完整性。
第十二条贮存场所应保持干燥、清洁,并定期进行卫生消毒。
农产品贮存时,应与其他杂物隔离并注意分类贮存,防止交叉污染。
第四章监管与检验第一节农产品加工监管第十三条加工企业应自觉遵守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定,积极配合监管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农产品加工操作规程

农产品加工操作规程一、前言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产品加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农产品加工能够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提高附加值,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为此,制定农产品加工操作规程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从安全操作、流程规范、质量监控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农产品加工操作规程。
二、安全操作1. 穿戴合适的工作服和防护用具。
在加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穿戴整洁、合身的工作服,携带必要的防护用具,如手套、口罩、鞋套等,以防止对农产品造成污染。
2. 制定操作规范。
对于每一项加工操作,制定详细的工序说明书,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操作流程,避免随意性操作导致的事故发生。
3. 坚持维护工作环境清洁。
加工场所应保持干净整洁,加工机器和设备应定期清洗和消毒,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安全。
4. 妥善处理危险废弃物。
产生的有害废弃物应分类储存,并由专门机构进行处理,确保环境污染的最小化。
三、流程规范1. 原料收集和检验。
在加工开始前,对原料进行检验,确保原料符合加工要求,避免因为原料质量问题导致的产品不合格。
2. 清洗与去皮。
对于需要清洗的农产品,应使用清洁的水源进行清洗。
去皮操作需要根据不同产品的特性进行,确保产品质量。
3. 分类与分级。
根据产品的大小、形状和质量等特征,进行分类和分级,以便后续的加工工序。
4. 加工制作。
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如切割、蒸煮、烘焙等,确保产品的口感和外观符合要求。
5. 包装与贮存。
对加工好的产品进行包装,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确保产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同时,在贮存过程中,要注意温湿度的控制,防止产品受潮或者变质。
四、质量监控1. 设立质量检验点。
在加工流程中,设立多个质量检验点,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2. 定期进行工艺调整。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反馈,定期对加工工艺进行调整,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3. 建立质量档案。
对每一批次的产品加工过程进行记录和归档,以备后续的质量追溯和问题处理。
农产品初加工工作中的卫生标准与操作规程

农产品初加工工作中的卫生标准与操作规程在农产品的初加工过程中,卫生标准与操作规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卫生标准与操作规程能够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卫生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农产品初加工工作中的卫生标准与操作规程,并以几个常见的农产品初加工为例进行分析。
一、卫生标准农产品初加工工作中的卫生标准是指对工作环境、设备、人员及原材料等方面的卫生要求。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卫生标准:1. 工作环境卫生:加工场所应保持清洁,定期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以确保空气流通和污染物排放。
地面、墙壁和天花板应平整、无积水,易于清洁和消毒。
2. 设备卫生:加工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确保不会交叉污染。
加工设备的表面应光滑,易于清洁,并且应避免使用生锈或破损的设备。
3. 人员卫生:操作人员应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并戴着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和口罩。
工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的卫生培训,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和个人卫生习惯。
4. 原材料卫生:农产品初加工的原材料应选择新鲜、无污染的农产品。
对于需要剥皮或去壳的原材料,应确保进行充分的清洗和消毒。
二、操作规程除了卫生标准,农产品初加工工作中的操作规程也非常重要。
操作规程是指每个环节中需要遵循的具体步骤和要求。
下面以几个常见的农产品初加工为例,介绍相关的操作规程。
1. 水果初加工:首先,选择新鲜、成熟但无腐烂的水果作为原材料。
然后,将水果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污物和杂质。
接下来,削皮或去壳,并将水果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确保操作人员的手部卫生,以避免交叉污染。
2. 蔬菜初加工:与水果初加工类似,蔬菜的初加工也需要选择新鲜、无污染的蔬菜作为原材料。
首先,将蔬菜进行彻底的清洗,去除泥土和杂质。
然后,根据需要切割、切丝或切块。
操作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使用洁净的切割板和刀具。
3. 肉类初加工:对于肉类的初加工,需要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和食品中毒的风险。
操作人员应始终佩戴手套,并确保操作台面和切割工具的清洁。
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技术要求与标准规范

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技术要求与标准规范农产品的初加工是指将生产的农产品进行初步加工,使其具备较高的商品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可销售性。
为了保证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质量和安全,制定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农产品初加工工作的技术要求与标准规范进行论述。
一、技术要求1. 原料选择与贮存在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正确的原料选择与贮存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
选择优质、新鲜的农产品作为原料,并采取适当的贮存方式,如冷藏、保鲜等,以防止原料的变质和损失。
2. 清洗与去杂在农产品初加工前,必须对原料进行充分的清洗与去杂。
清洗要彻底,确保农产品表面的污物、杂质以及农药残留等物质得以去除,以保证产品的卫生安全。
3. 分选与分级根据农产品的特性和质量要求,进行分选和分级工作。
通过合适的设备和操作,将农产品按照形状、大小、质量等特征进行分级和分选,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 削皮与去壳针对需要削皮或去壳的农产品,必须掌握正确的削皮和去壳技术。
在保证产品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削皮和去壳过程中的损失,确保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5. 切割与切片对于需要切割或切片的农产品,应根据产品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切割方式。
操作人员应掌握正确的切割技术,保证产品切割的均匀和规整,以提高产品的外观质量和口感。
6. 调味与混合在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对产品进行调味和混合是非常常见的操作。
操作人员应准确掌握调味和混合配比的技术要求,确保产品的口感和品质,避免过度或不足的调味和混合。
7. 保鲜与包装在农产品初加工后,必须进行有效的保鲜和包装工作。
根据产品的性质和要求,选择适当的保鲜方式,如真空包装、冷藏保鲜等,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减少质量损失。
二、标准规范1. 卫生标准农产品初加工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的卫生标准。
操作人员应保证自身的卫生条件,如洁净的工作服、手套等,以及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以防止细菌污染和交叉感染。
2. 质量标准制定农产品初加工的质量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操作规程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中心二〇一四年一月前言近年来,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下,各地建设了大量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通风库、冷藏库和烘干房。
为了指导广大农民群众使用好这些设施,实现“一窖多用”、“一库多用”、“一房多用”等目标,逐步提高产地初加工设施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减损、增收、提质、增效作用。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专家编制了马铃薯、甘薯、苹果、柑桔、梨、香蕉、桃、葡萄、枣、柿子、荔枝、龙眼、猕猴桃、李子、红果、石榴、哈密瓜17种农产品贮藏保鲜操作规程,以及枸杞、杏干、辣椒、黑木耳、香菇、槟榔6种农产品热风烘干操作规程。
各地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要加大操作规程的普及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农产品贮藏、保鲜、烘干等产地初加工技术的使用范围,逐步提升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整体技术水平。
目录马铃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1)甘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7)苹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11)柑橘类水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15)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20)香蕉贮运保鲜操作规程 (26)桃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31)葡萄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34)鲜枣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38)柿子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41)荔枝贮运保鲜操作规程 (44)龙眼贮运保鲜操作规程 (47)猕猴桃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50)李子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54)山楂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58)石榴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63)哈密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66)枸杞热风干燥操作规程 (70)杏热风干燥操作规程 (74)辣椒热风干燥操作规程 (78)黑木耳热风干燥操作规程 (82)香菇热风干燥操作规程 (86)槟榔热风干燥操作规程 (90)马铃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一、收获(一)适时收获。
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气候状况、病害发生程度、生产目的和市场需求确定收获时间。
对于冬贮鲜食薯和加工薯,应达到生理成熟期,其特征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薯块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薯块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
成熟期如遇涝灾时,应提早收获。
对于随收随上市、不用长期贮存的鲜食薯,收获期应视市场淡旺季需求及后茬作物播种期而定。
种薯:应根据其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成熟度确定收获期。
(二)注意事项1.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7-10天杀秧,使薯皮老化。
2.选择晴天收获。
3.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具,采运、筛选过程中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减少转运次数。
4.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用途(种薯、鲜食薯和加工薯)要求,分别收获。
先装运种薯,再装运鲜食薯和加工薯,并分开存放,防止混杂。
5.收获时,可在田间适当晾晒,使薯块表面干燥。
6.收获后,应避免暴晒、雨淋和霜冻。
7.去除薯块表面泥土,并进行筛选。
筛选种薯时,应剔除带病虫、损伤、腐烂、不完整、有裂皮、受冻、畸形及杂薯等;筛选鲜食薯和加工薯时,应剔除发青、发芽、带病虫、腐烂、损伤、受冻及畸形薯等。
8.收获、运输中使用工具、容器应进行消毒,可使用0.2%-1%的过氧乙酸或0.05%的二氧化氯稀溶液擦拭,也可用0.1g/m3-0.2g/m3的二氧化氯或6g/m3-10g/m3的1硫磺熏蒸,或者采用符合食品添加剂要求的化学方法或采用热烫、紫外线或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二、质量要求(一)种薯。
种薯级别分为原原种、原种、一级种和二级种,各级种薯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1要求。
表1 各级种薯的质量要求92(二)鲜食薯。
同一品种或相似品种;完好、无腐烂、无冻伤、无黑心、无发芽、无发绿;无严重畸形和严重损伤;无异常外来水分、无异味。
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鲜食薯分特级、一级和二级,各等级质量要求见表2。
表2 鲜食薯质量要求(三)加工薯1.薯片、薯条用薯。
薯片、薯条用薯块茎分为优级品、一级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
各等级质量要求应符合表3的要求。
91表3 薯片、薯条用加工薯质量要求(2)淀粉加工用薯。
淀粉用加工薯淀粉含量要求不低于16%,马铃薯中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含量应低于食品中污染物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
92三、贮藏设施准备(一)检查。
贮藏前应检查库(窖)整体的安全性、牢固性、密封性、保温性,通风管道的畅通情况,风机、照明、监测等设备的运行情况。
(二)清杂。
贮藏前一个月应将库(窖)内杂物、垃圾清理,彻底清扫库(窖)内环境卫生。
(三)通风。
贮藏前1-2周,应将库(窖)的门、窗、通风孔打开,充分通风换气。
(四)控湿。
气候比较干燥的地区,应在贮藏前2-3周,用适量水浇库(窖)地面,控制相对湿度为85%以上。
气候比较潮湿、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将库(窖)门窗打开进行通风散湿,并在库(窖)地面、墙壁摆放5-7cm厚、消毒后的秸秆,或在库(窖)地面铺放疏密均匀、清洁干燥的砖块、干木板等架空或垫底材料,垫层高10-15cm,防潮湿,利通气。
(五)消毒。
对于鲜食薯和加工薯贮藏设施。
贮藏前1周左右,对贮藏库(窖)、辅助设施及包装材料(袋、箱等)进行彻底消毒,依据库(窖)体积,可使用1g/m3的过氧乙酸、或0.1g/m3-0.2g/m3的二氧化氯、或6g/m3-10g/m3的硫磺密闭熏蒸1-2天,然后通风1-2天,或使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喷雾,或用饱和的生石灰水喷洒,密闭1-2天,然后通风1-2天。
可移动设备可采用热烫、紫外线或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对于种薯贮藏设施。
除了使用上述消毒方法外,还可用45%百菌清烟剂、高锰酸钾与甲醛溶液混合密闭熏蒸1-2天,然后通风1-2天,或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消毒,密闭1-2天,然后通风1-2天。
91四、预贮(一)创伤愈合条件。
在温度13℃-18℃、相对湿度85%-95%的环境下放置1-2周。
(二)预贮方法。
在阴凉通风的室内、阴棚下、或在露天(薯堆上应覆盖透气的遮光物)进行预贮。
散放薯堆高度不超过0.5m,宽不超过2m,并在堆中设通风管;袋装薯堆不超过6层,垛宽不超过2m,垛与垛之间不小于0.6m,垛堆走向应与风向保持一致。
对于强制通风库(窖),与贮藏初期管理同步进行。
温湿度控制可通过内部和外界空气的互换或内部空气循环流动来实现;只有当外界温度比室内温度至少低2℃时,才可利用外部空气流动来调节室内温湿度;内部空气循环是为了减小堆垛顶部和底部的温度差异,温度差不宜超过1℃;通风量主要根据气候条件、贮藏库(窖)大小和薯块贮藏量、湿度等情况确定,约为每吨薯块0.01m3/s-0.04m3/s。
预贮期间,通风量要适当加大,尽快干燥马铃薯表皮和去除呼吸热。
对于恒温库,与贮藏初期管理同步进行。
每天降温0.5℃-1℃,确保不产生冷凝水。
通风量为每吨薯块0.01m3/s-0.04m3/s。
五、贮藏(一)贮藏方式。
应按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等级分类贮藏。
堆放、码垛时,应轻装轻放,由里向外,依次堆放,贮藏总量不应超过库(窖)容量的65%,堆放高度一般不超过贮藏库(窖)高度的2/3,堆垛与库(窖)顶间的距离不小于1m。
适宜贮藏量,可根据贮藏库(窖)的总容积(m3)进行计算,按照每立方米650-750kg,由以下公式计算出适宜贮藏量:适宜贮藏量(kg)=窖容积(m3)×700×0.65921.散堆。
自然通风库(窖)薯堆高度不超过1.5m;具有地面通风系统的强制通风库和恒温库,种薯薯堆高度不超过3m,鲜食薯和加工薯薯堆高度不超过4m。
2.袋藏。
有透气编织袋、网眼袋或麻袋等多种包装形式,如使用有效宽度为550-650cm、线密度为111tex、经纬密度为36×36根/100mm-40×40根/100mm 的编织袋包装时,鲜食薯和加工薯码放层数平放不宜超过8层,种薯不宜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观察过道,宽度应不小于0.6m(宽度可根据机械搬运作业需要确定)。
3.箱藏。
有木条箱、塑料箱或可防潮防腐蚀金属筐等多种包装形式。
如使用容积为1.8m3-3.6m3的木条箱包装时,码放高度不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运输和检查作业过道。
(二)贮藏条件1.适宜贮藏温湿度。
种薯贮藏温度应控制在2℃-4℃;鲜食薯贮藏温度应控制在3℃-5℃;加工薯贮藏温度一般应控制在6℃-10℃,也可根据品种本身耐低温、抗褐变等特性确定适宜温度。
贮藏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5%。
2.二氧化碳浓度。
种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0.2%;鲜食薯和加工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应不高于0.5%。
3.光照。
鲜食和加工薯应避光贮藏,照明作业时应使用低功率电灯。
种薯贮藏后期可利用散射光照射,散射光强度最小为75Lux。
(三)贮期管理。
整个贮藏期间中,应最大限度的将室内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保证垛内外温差不超过2℃,确保薯皮不潮湿,鲜薯不发生冻害;种薯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0.2%,鲜食和加工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0.5%;及时检查去除烂、病薯,尽量控制病害发生,抑制薯块过早发芽。
1.贮期通风、控温、控湿管理。
(1)贮藏初期。
贮藏开始的第1个月,主要加强通风,及时除湿、散热和降温,防止库(窖)和薯堆内部温湿度过高。
对于自然通风库(窖),应利用夜间低温,通过打开通气孔、库(窖)门进行自然通风。
对于强制通风库(窖),应利用夜间低温,通过机械通风设备和通风系统进行强制通风换气,温湿度控制通过内部和外界空气互换或内部空气循环流动来实现。
对于恒温库,应逐步降温至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同时每天进行适当通风。
每天降温0.5℃-1℃,通风量为每吨薯块0.01m3/s-0.04m3/s。
2.贮藏中期。
对于自然通风库(窖)和强制通风库(窖),应尽量控制库(窖)内温湿度处于适宜范围。
当外界温度较低时,应关闭库(窖)门和通气孔,必要时加挂保温门帘,或在薯堆上加盖草帘吸湿、保温,或使用加热设备,确保马铃薯贮藏温度不低于1℃,以防冻害、冷害发生。
在温度适宜天气,适量通风。
对于恒温库,控温控湿同时,应适当通风。
3.贮藏末期。
对于自然通风库(窖)和强制通风库(窖),出库(窖)前1个月,最大限度减少外界温度升高对库(窖)内温度的影响。
自然通风库(窖)应利用夜间低温,通过通气孔、库(窖)门进行自然通风;强制通风库(窖)应利用夜间低温,通过机械通风设备和通风系统进行强制通风换气。
出库(窖)前,应缓慢升温使不同用途的马铃薯回温至适宜的出库温度。
对于恒温库,出库前,应利用控温系统使不同用途马铃薯的薯温逐步升高到适宜出库温度,每天升高温度0.5℃-1℃。
(四)设施维护。
定期检查库(窖)体有无鼠洞,若发现鼠洞,应及时进行堵塞。
检查库(窖)周围的排水情况,注意防止雨水、地下水渗入窖内。
检查库(窖)体结构,发现库(窖)体裂缝、下沉等涉及安全的问题,及时处理。
经常维护库(窖)内照明、风机、温湿度监测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