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
论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辩证关系

一
}
t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
( )经 济 全 球 化 格 局 决 定 了文 化 全 四
球 化 格 局
论 济 政 、化 球 的 经 、治 文 全 化
辩证商 大学马 克思主义 学院 北京 1 I 4 I f 8) )) )
经济全球化 对文化全球 化的作 用是通
过政治全球化这一中介因素而发生的。 治 全 球 化 是 指 各 民族 国 家 问 政 治 交 往 日盍 广 泛 、频 繁 ,相 互 影 响 日益 加 深 的 历 史 进 程 ,及 在 此 基 础 上 日益 形 成 有 机 的 全 球 醪
关键 词 :经济 全球 化
体现为在文化传播力度、广度 、影响力等
方 面 的 不 平 衡 性 。 据 中 国社 科 院 2 0 耸 根 09
发布的《 中国现 代化报告 2 0 — —文化聊 09
代 化 研 究 》显 示 ,全 球 文 化 影 响 力 排 名 前
立并形成了共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 规则 、 制 度与理念等 ,使各 民族 国家具有 了产生或 者接 受现代工业文化的经济基础 ;经济全 球化 实现 了商 品、 生产要素等的全球流通 , 致使 消费 方式 和生活方式 的全球化 ;经济 要素 、人 员、组织等在全球广泛而快速地
局中存在 着不平衡 性 ,即由西方发达 国家
居这 一进 程的核心地位 ,不发达 国家则处
于 边 缘地 位 。造 成 这 种 状 况 的 原 因是 发达
国家凭借其经济、技术、资本等 的优 势主
宰 着 经 济 全 球 化 进 程 。 各 民 族 国 家在 文化 全 球 化 进 程 中也 存 在 着 相 应 的 格 局 划 分 ,
《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论》1,《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新民主主义论》是⽑泽东1940年1⽉9⽇在陕⽢宁边区⽂化协会第⼀次代表⼤会上的讲演,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化》,刊登在1940年2⽉15⽇延安出版的《中国⽂化》创刊号上。
同年2⽉20⽇在延安出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是,题⽬改为《新民主主义论》。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是有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40年初,购机国内形势都发⽣和很⼤变化。
中国的抗⽇战争正处在战略相持阶段。
这是,⽇本帝国主义由于⾃⾝兵⼒不⾜和我党领导下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开展,不得不停⽌对正⾯战场的进攻,并把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政策由武⼒进攻转变为政治诱降和经济拉拢。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顽固跑反共投降倾向⽇益明显。
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的晴⽇拍公开投降⽇本,以蒋介⽯为⾸的亲英美派消极抗⽇,积极反共,1939年冬⾄1940年春发动了第⼀次反共⾼潮。
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战线向共产党发动进攻的同时,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也发动了攻势。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蒋介⽯接连发表演说,攻击共产主义,宣扬其专制独裁的假三民主义。
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切宣传机器,⼤肆宣扬“⼀个主义(三民主义)”、“⼀个政党(国民党)”、“⼀个领袖(蒋介⽯)”。
张君励发表致⽑泽东的公开信,要求共产党去⼩便去,取消⼋路军和新四军,“将马克思主义搁置⼀边”。
叶青等⼈宣扬“⼀次⾰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
这些肝功⾔论,不但破坏抗⽇团结,⽽且是⼴⼤群众对抗战的前途和中国的未来缺乏信⼼。
有些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物,虽然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抗战不⼒表⽰不满,但对共产党的主张和抗⽇战争的前途也抱有疑虑,有些⼈还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有⼀条道路,想在中国建⽴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就是在共产党和⾰命队伍内部,也有⼀些⼈对中国民主⾰命的性质和前途存在⼀些模糊认识,对中国⾰命的基本理论和策略缺乏统⼀的理解。
论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辩证关系

简述论十大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意义

简述论十大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意义十大关系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内部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内部的关系、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内部的关系这十个方面的关系。
十大关系的重要内容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 指导性:十大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指导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
十大关系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明确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如何准确把握各个关系,是和国家决策的基本遵循。
2. 统一性:十大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能孤立看待。
各个方面的关系之间要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统一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3. 辩证性:十大关系的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如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等。
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既要利用矛盾和冲突推动发展,又要尽力避免矛盾和冲突的激化和扩大。
4. 调整性:十大关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及时和灵活的调整。
和国家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确保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
5. 战略性:十大关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需要牢固地坚持,以保证国家的整体发展。
总之,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内部的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意义。
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含义运用矛盾的普特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含义运用矛盾的普特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现代化进程,特点是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和成果,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革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现代化:通过市场经济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高生产力和技术水平。
2. 社会现代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社会福利,促进城乡居民的平等发展,提高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3. 政治现代化: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推进民主、透明、权责明确的政府治理。
4. 文化现代化:保持中华文化的传统特色,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特色的道路,遵循自身国情和人民利益,保持国家独立、自主和发展的权利和自由。
它既吸收借鉴了西方的先进经验,又注重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结合,强调改革的渐进性和稳定性,提倡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
矛盾的普遍联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理论,它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联系具体体现为矛盾的普遍性、普遍的斗争、普遍的联结和普遍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充分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重要作用,认为矛盾不是对立物的对抗,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运用矛盾的普遍联系,既要顺应并解决现代化发展中各种矛盾,又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创新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
通过运用矛盾普遍联系,中国式现代化力图在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中找到平衡点,推动各种矛盾的协调和统一,实现持续稳定的现代化发展。
论经济、社会、文明的关系

论经济、社会、文明的关系作者:李正俊来源:《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8年第05期摘要: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文明体系的基础。
经济与社会、文明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共生互动的辩证关系。
但经济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因素,也不是文明体系的全部内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才是健全的现代文明。
关键词: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08)05-121-01经济的最一般含义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和这个活动中人们之间发生的利益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基础性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这个历史活动解决了人们吃住穿等最基本的需要,才使人类步人了文明社会,经济对社会、对文明有基础性意义。
(一)经济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第一前提,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
社会是人们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着的人及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个有机体,在社会这个有机体中,经济结构是基础,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社会有机体中有这样的几个子系统: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
这些子系统之间也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结构。
这个经济结构实际上就是和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相关的系统和关系,它包括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是社会系统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中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构成社会的物质经济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的总和,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社会政治结构既是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又是通过人们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形成的。
对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辩证思考

对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辩证思考陈刚李林河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是和经济、社会的全球化浪潮相伴而生的。
在一些人看来,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化是一对对立范畴。
如斯图亚特霍·尔就认为本“土和全球之间始终有一种对立,一种延续不断的对立。
”。
这些人认为,文化全球化会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界限趋于消亡,而文化本土化则会造成对文化全球化的阻碍。
然而,这是对两者关系的一种误解。
将两者对立起来的谬误根源于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两者内涵的认识不清。
也就是说,这种看法一方面认为文化的全球化必然会结出某种先进的普世文明之善果;另一方面,它将文化的本土化视为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
这就使两者在价值判断上有了优劣之分。
郝p文化的全球化代表着文化发展的。
正途”,而文化的本土化是文化发展挂程中出现的与“倒退”。
在笔者看来,文化的全球化与文化的本土化应是一对僻证统一的范畴。
为了能正确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还是需要搞清楚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究意是什么意思。
一、文化的全珠化与本土化释义首先,文化的全球化,按一位学者的看法,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邀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撅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
在这里,需要引起注愈的是,文化的全球化既是一种过程,包括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融合等。
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即各民族丈化区域的资x可以被全人类所共享、共有。
但是,它井不愈味着各种民族文化的泯灭,而形成某种一致的、共通的:普世的全球性文化。
这点我们接下来还将详加探讨。
文化的全球化在当今世界表现得越发明显。
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国家吃到美眯的中式佳肴,买到巴黎最新软的时装和香水,看到好莱坞的最新影片。
同时,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各个国家之间及各国人民之间能在瞬息中了解对方的一举一动,井进行沟通和交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关于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其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这两个原理合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进行探讨。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构成了社会形态的基础。
而上层建筑主要由政治、法律、哲学、文化等组成,它们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历史的连续性和演进性。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不同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例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眼中不同的社会形态,它们之间发生了阶级矛盾和社会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还重视人类自身的历史。
它认为人类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所创造的过程,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实践活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个体的社会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源泉,而这种实践活动又受到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
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原理,与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斗争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斗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
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动力,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人民群众与剥削者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构成了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内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对立面,推动事物向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将文化与经济割裂开来,认为文化与经济就像两条道上跑的车。
事实上,文化与经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便成了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总结,经济是基础,文化是核心。
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一、文化与经济从来密不可分。
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
生产力越发达,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
从这个角度说,今后的经济是文化经济。
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
如果中华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变得自觉了,对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并且把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结合好,可以预见中华民族在未来的民办经济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
二、文化渗透于经济的全过程。
从经济活动中的人到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以及使用,无不渗透着文化,因为经济的全过程都是人的活动。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
简单地说,就是人主动地采取一种运动,用它来改变人和物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也是在劳动当中产生的。
而中央在决策过程和操作方法上也渗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在思维方
式里包含了很多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不仅看到物与物、实际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更看到了中国社会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
单就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级”这几个字,就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
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和经济总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然而,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有的时候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甚至成负相关性,即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自成逻辑”。
我们注意到,文化发达,与之并存的经济有可能非常落后。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优势等同于生产力优势、经济优势。
因为文化作为一种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变为经济优势还需要通过许多中介和环节。
同时,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然而,就像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除了正面的效应之外,也有一些负面的效应。
例如“快餐”式的文化使人们的文化鉴赏水平逐渐下降。
应当看到,经济发展在促进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制约其扩大的内容和质量。
四、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
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
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个地区过去经济发达,后因多种因素落后了,其文化影响力仍可能因惯性持续很长时间。
一般来说,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着贫困的经济。
当今世界正逐步进入文化经济时代。
在这个时代,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趋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大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小到企业生产管理和名牌产品的创立,既是经济活动也是非常复杂的文化活动,需要文化的力量和智慧。
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都凸出相当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建设课题,也是社会科学文化建设课题。
没有文化的协调发展,经济伦理和经济规范确立不了,经济建设就难以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建立不起来。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文化经济,就是知识化经济,就是文化知
识作支撑的经济。
发展文化经济,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产业结构的文化层次和品位,已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重要途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们必须十分注重经济增长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文化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