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分离情绪

合集下载

如何应对团队中的工作倦怠和情绪失衡问题?

如何应对团队中的工作倦怠和情绪失衡问题?

如何应对团队中的工作倦怠和情绪失衡问题?
1. 了解原因
工作倦怠和情绪失衡可能源于工作压力、沟通不畅、人际关系问题等。

首先要了解团队成员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做到心理上的沟通和支持。

2. 制定合理目标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计划,避免团队成员因任务过于繁重或模糊不清而导致工作倦怠和情绪失衡。

3. 鼓励自我管理
给团队成员一定的自主权和自我管理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和情绪失衡。

4. 提供支持和反馈
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以及积极正面的反馈,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团队的温暖和认可,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减少工作倦怠。

5. 定期团队建设活动
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调整情绪和缓解工作倦怠。

以上是我分享的应对团队中的工作倦怠和情绪失衡问题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分享给更多朋友哦!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如何处理团队中的消极情绪和冲突问题?

如何处理团队中的消极情绪和冲突问题?

如何处理团队中的消极情绪和冲突问题?
团队中的消极情绪和冲突问题是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挑战,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
问题,将直接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下面就分享一些处理团队中消极情绪和冲突问题的有效方法:
分析问题根源
•首先要在团队中发现消极情绪和冲突问题,及时进行分析,了解问题的根源。

可能是沟通不畅、目标不清晰,或者个人观念差异等。

只有弄清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鼓励开放式沟通
•在团队中鼓励成员进行开放式沟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能够有效避免情绪和冲突的积累。

建立团队规则
•制定团队规则是管理团队情绪和冲突的有效手段。

规则可以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和权利,规范团队内部的行为准则,让团队的工作更加有条理和高效。

引入第三方
•当团队内部情绪和冲突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时,可以引入第三方中立人士来进行调解。

第三方的介入可以更客观地审视问题,让团队能够更好地化解矛盾。

提倡团队合作
•建立团队合作的氛围,让团队成员能够意识到团队共同目标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通过共同合作,减少团队内部的个人利益冲突,提升团队整体绩效。

以上是处理团队中的消极情绪和冲突问题的一些建议方法,希望能对团队管理
者有所帮助。

在团队合作中,重视团队成员的感受,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氛围,将帮助团队更好地应对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案

小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案

小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案小组工作作为现代企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其优越性体现在诸多方面,如:全员参与、分工明确、协作高效等等。

然而,小组工作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个人协调能力弱、沟通不畅、职责不明确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小组工作的效率和结果,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以确保小组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小组工作存在的问题1. 个人协调能力欠佳在小组工作中,成员往往需要在团队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完成各自的任务。

然而,许多人在个人协调方面存在问题,无法理解彼此的想法和意图,并使小组工作受到影响。

2. 沟通不畅沟通是小组工作的关键环节。

但是,在小组工作中,成员之间的沟通却十分困难。

有时工作中出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有时成员之间的合作也存在障碍。

沟通不畅的问题往往导致组员情绪波动,影响小组工作的开展。

3. 职责不明确小组工作中,每个成员的职责都应该明确,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某些任务没有规定的责任领导,有些成员可能会被其他成员冠以责任,从而让小组工作出现纷争。

4. 任务分配不合理任务分配是小组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存在不合理的分配现象。

这可能导致一些成员过度工作,而另一些成员失去了对小组工作的热情,从而导致工作失败。

二、改善方案1. 加强沟通沟通是小组工作的核心,因此,积极加强沟通是改善小组工作的关键。

小组成员应该及时沟通,制定一套沟通机制,以协助彼此的合作。

这种机制可以包括定期会议、交流和讨论,以充分共享信息和感知成员的需求。

成员应该随时向小组提供信息,以方便其他成员进行工作。

2. 明确职责每个成员的职责应该明确,以确保小组工作有效开展。

建议制定一个明确规则,每个任务都应钦定一位工作人员负责。

小组成员的权利和职责应该明确,并且他们应该了解他们需要负责的细节。

如果职责不明确或成员没有明确的职责感,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对成员进行指导和培训。

3. 充分了解成员的技能和能力在小组工作中,如果能发挥成员的技能和能力,那么小组工作的效果会更好。

小班年级教研 如何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研讨活动

小班年级教研 如何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研讨活动

小班年级教研如何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研讨活动一、问题的提出(一)情境描述:1、张XX首日入园,抵达活动室门前即显现抵触情绪,拉着母亲欲离园,哭诉道:“我不想上学,我要回家。

”2、王XX同样是今日的新生,欣喜地握着母亲的手表示:“幼儿园美观宜人,我热爱这里。

”母亲安心离去,王XX也在园中度过愉快的一天。

然而,仅一星期之后,他便在家中哭闹,拒绝再去幼儿园,并称:“幼儿园无趣,我不喜欢。

”3、李XX性格内向,不擅与人沟通。

每日入园时,他都强烈抵制,哭闹不止。

母亲将其托付给老师离去后,李XX的哭声愈发响亮。

他在用餐时亦哭闹不已,不愿进食。

直至家长来接,他也表现得郁郁寡欢,奶奶目睹此景,不禁黯然落泪。

(二)问题分析:每年的新生入园之际,孩子们都会经历一段艰难的分离焦虑时期。

分离性焦虑是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过度的、且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它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

当幼儿与亲人分离或离开熟悉的环境时,他们会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害怕分离以至于不愿去幼儿园。

在预料到与依恋者分离的时刻,他们便会立刻陷入过度反复的哭闹和发脾气等情绪波动。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每年的这个时期都是一种挑战。

他们不仅要设法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还要引导家长了解幼儿园,以便于教师尽快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因此,我们开展了以“如何解决新生入园分离焦虑症”为主题的系列园本教研活动,旨在探讨如何让小班新生克服分离焦虑症,以及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等问题。

二、研究目标探讨出帮助小班新生克服分离焦虑症的有效经验。

三、研究内容在幼儿有分离焦虑症的时候,我们老师能做些什么?四、预设研究过程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教研方式:问题讨论式、集体研讨式具体实施方法:(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回顾以往新生入园工作经验,你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和困惑?我们的工作重点在哪里?结合大家讨论结果,梳理如下: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研讨方式:小组讨论式、集中分享式具体实施方法:(以小组讨论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在组长带领下,全园老师分为三组,针对之前梳理的四个时间段的工作重点进行小组研讨,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情绪处理小组工作计划书

情绪处理小组工作计划书

情绪处理小组工作计划书一、背景介绍如今,社会压力日益增大,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对个体的健康和幸福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问题、工作效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我们决定成立情绪处理小组。

本计划旨在为参与者提供情绪管理技巧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调节机制,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二、目标设定1. 提供情绪处理技巧:通过定期的小组会议和讨论,向参与者传授情绪处理技巧,如放松技巧、认知重构、情绪调节策略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负面情绪。

2. 提供情绪支持: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安全、支持和理解的环境,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困扰,互相倾听和支持,减轻情绪压力。

3. 培养积极情绪调节机制:通过引导参与者进行自我反思和学习,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机制,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情境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三、工作内容和计划1. 小组会议:每周举行一次小组会议,共计8次。

会议内容包括情绪处理技巧的讲解和示范、参与者情绪分享和讨论、情绪调节策略的实践等。

会议时间为每次1.5小时。

2. 情绪日志:参与者将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触发因素,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情绪反思和分析。

每周一次,参与者将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情绪日志,并共同探讨情绪处理方法。

3. 情绪处理技巧培训:在小组会议中,专业心理咨询师将向参与者传授情绪处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法、积极情绪培养法、情绪释放法等。

参与者将通过实践和讨论掌握这些技巧,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应用。

4. 情绪支持和倾听:小组成员将互相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困扰,倾听和支持彼此。

通过分享和倾听,参与者可以感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减轻自身情绪的负担。

5. 情绪调节机制建立:通过情绪处理技巧的实践和反思,参与者将逐步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机制。

小组成员将相互监督和帮助,以确保参与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情绪处理技巧。

社会小组工作——结束阶段

社会小组工作——结束阶段

社会小组工作——结束阶段小组的结束阶段是小组的完结期,已达到预期目标,也是小组历程的最后阶段。

不过这个阶段既是指小组最后结束的动态时期及过程,如最后一次聚会或活动,也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小组结束后对一些组员的跟进服务。

(一)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在结束阶段,小组最明显的特点是组员情绪和小组结构的变化。

1.浓重的离别情绪经过前几个阶段,组员之间已建立起密切的、支持性的组内人际关系。

面临分离,组员之间依依不舍,甚至产生悲伤和失落感。

部分组员也会对将来能否建立一个互助信任与接纳的社会关系产生担忧。

这时的离别情绪主要表现在:一是采取逃避的态度否定小组即将结束的事实。

比如,继续采用一贯的做法来互动,甚至引入一些.新话题、新任务,或用缺席、较以往不同而冷淡的方法来对待组员等。

二是出现退化行为,以期能够延长小组的日程,增加与社会工作者和组员相处的时间。

比如,原本在小组中已经解决的问题这时又出现了。

2.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由于组员知道小组即将结束,小组规范对一些组员的约束力、影响力开始减弱,组员间的联系也可能松散化,互动频率和强度相对降低。

这时有些组员开始情绪转移,向外寻找新资源以适应实际生活;有的组员则因害怕小组结束对自己的伤害,提早离组或减少对小组的感情投入。

(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结束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主要是处理好组员的离别情绪,帮助组员保持他们获得的小组经验。

1.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在小组结束阶段最后一次聚会之前,社会工作者有必要告知每一名组员小组结束的日期,让组员做好心理准备,逐渐接受即将离开小组的事实。

同时,社会工作者还应该与组员一起讨论并处理他们此时内心的矛盾与伤感,以帮助他们认识到离开小组进入现实生活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2.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组员保持已经改变了的行为,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小.组.中获得的成长经验。

主要方法有:(一是模拟练习。

模拟现实的生活环境,让组员在小组中练习他们学到的行为规范等。

《小组工作》练习题库及答案.doc

《小组工作》练习题库及答案.doc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小组工作》练习测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什么叫小组?2.什么叫小组动力?3•什么叫小组领导?4•什么是沟通?5 •什么叫小组工作6.什么叫镜中自我?7•什么叫赋权?&什么是冲突?9.什么叫封闭小组?10.什么是价值观?11.什么叫对质?12.什么是小组的内部结构要素?13.什么叫非自愿小组?14.什么叫社会目标模式?15.什么叫理性及秩序性的冲突?16.什么叫小组的外部结构要素?17.什么叫组成小组?1&什么叫同理?19•什么叫小组规范?20.什么是非真实冲突?二、填空题1•根据小组的形成,可以把小组分为________ 和 ________ O2.小组的内部结构要素包括小组、成员、_______ 、目标、协议、_________ 等。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中常见的沟通模式有:链状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轮状沟通、环状沟通和________ O4•按冲突性质可将小组冲突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即“理性及秩序式”冲突、和“权力及控制式”冲突、___________________ o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评估包括过程评估和-6.根据组员的参与,可以把小组分为 __________ 和________ -7•小组的外部结构要素包括机构、__________ 、时间和空间等&小组目标包括协议目标、沟通目标、___________ 、实质目标、需求目标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领导的方式包括专权式、民主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评估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测量工作和目标行为,坚持_________ 的原则,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认识情绪,感受情绪,管理情绪体验小组

认识情绪,感受情绪,管理情绪体验小组

小组计划书
情绪ABC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C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1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本次小组旨在引导组员培养自我合理信念,正视情绪,正如ABC理论所说,任何情绪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但原因是客观因素,难以做出改变,所以我们小组就从身为重要环节的主观信念出发,让成员认识情绪,树立良好信念,营造积极氛围,使其善于管理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工作的分离情绪的导因与应对策略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小组成员分离情绪问题解决摘要: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的三个工作方法之一,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

分离情绪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分离情绪不但会对案主的发展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对社会工作者接案的持续行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学会解决分离情绪的问题,在活动即将结束时社会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离别情绪,明确自己做短期服务的社工角色,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必要时向导师求助,并注意在活动过程中就预先帮助小组成员解决可能会产生分离情绪的问题。

这样社会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完成每一次活动。

翻译:Group work is one of the three working methods of social workers, in the process of group work,some problems will inevitably produce. Separation of emotion is an inevitable problem. Discrete emotions will not on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aller of the case, but also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workers taking case sustainably, so the social workers should learn to solve emotional problems.In the end,the social worker should handle their parting mood,clear the role of doing short-term service,and learn more professional knowledge.To the teacher for help when necessary and to help team members to solve separation emotional problems which may produce in the course of the activity . So that social workers will accomplish each activity perfectly.小组是一个有生命的发展周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过程。

在所有的小组发展阶段模式中,由卡兰德等人提出的发展阶段理论最为流行。

在这个理论中的最后阶段,即小组的分离期,小组进行到终结并且小组目标已经实现,成员们面临分离,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找新的资源以满足他们自己社会的,娱乐性的,职业性的需要。

在转移和打破已经建立的成员间的默契关系中会出现许多焦虑,如内聚反对小组解散,情绪反复,逃避现实等,这些情绪被称作分离情绪。

分离情绪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小组成员的问题,因为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方法是与案主直接接触,出于人文伦理的原因,在社会工作者与小组成员接触时逐步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小组成员渐渐对社会工作者以及其他小组下成员产生依赖感,但是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正如人生历程的发展是一个周期一样,小组的历程也有开始和完结,在活动即将结束时,这种情绪依恋被破坏,小组成员对将来能否建立一个互相信任与接纳的社会关系产生担忧,进而会产生一种被小组遗弃的感觉,,在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中(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主要是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小组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

了解这一理论会提高工作员在小组工作过程中对成员的行为和成员之间关系的洞察力。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在分离期,已经形成的感情需要突然将终止,刚刚恢复或依然没恢复的案主可能没有这么强的承受能力。

所以就会产生焦虑,愤怒,缺乏安全感,甚至精神崩溃等一些列问题。

随后小组的支配关系松弛或瘫痪,最后,众人纷纷脱离小组。

其次,是由于小组工作者的原因,因为每一个专业的小组工作者都会遵守一定的伦理守则或专业伦理标准,就如特斯兰德和利瓦斯提出的专业伦理标准中提到小组工作者在主持小组过程中,要坚持热情,具有人情味和自律性的原则。

这其中就有提到人情,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工作过程中感动在所难免。

在工作过程中小组工作者,发现某个成员特别像自己的亲友,或者有和自己相似的价值观和经历,就会给予了他/她过多的关注,就是工作者反移情(有些小组工作者,工作员因为自身的需要或者平时生活中的重要客体关系而对服务对象产生的移情被称作“反移情的体现”)。

在专业关系中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情感的投入是必需的,但过度的情感投入和反移情是专业伦理所不允许的。

分离情绪对于小组工作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组员之间已建立起密切的、支持性的组内人际关系,面对即将分离,组员难免有些悲伤和失落,部分组员也会像一开始加入小组时再度升起落寞感,拒绝分离。

小组的即将终结,一方面会对组员产生一种压迫感,另一方面也会提升起他们对小组经历的眷恋,为了使小组能延续下去,他们会采取逃避的态度,否认小组即将结束的事实。

担忧、失落等复杂感情的产生可能影响小组成员的康复和发展,甚至加重其困难,例如,一些会员会通过引入一些新话题、新任务,或是用缺席等方式来避免结束小组。

此外,成员亦会用一些倒退性的行为来对抗小组的分离。

例如,组员间关系松散,或是已解决的问题再度出现等等,这些都是组员对分离的恐惧、抗拒等心理的反映。

对外面世界的担心参加小组的组员中,很多都是对外面世界状况适应不良者。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经过波折,与小组建立起接纳、肯定、相互支持的关系,这种愉快的体验反过来又使其对外界的人和事产生忧虑和担心,害怕自己适应不良,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

小组的解散意味着他们要独立面对许多新的情况,于是导致其产生无所适从和莫名的忧虑感等。

同时分离情绪还不利于小组工作者接案的连续性因为社工介入的时期比较短,可能对服务对象并不够了解,再加上社工特有的亲和力,与长期跟案主在一起的医生或其他治疗师相比,社会工作者可能更容易受到案主们的欢迎。

所以,社工一旦离开,案主们在有了对比之后,失落感会非常强烈。

这给机构工作人员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和挑战,也是机构工作人员不太接纳社工的重要原因,如果因为我们社工的介入和离开给案主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不仅不利于我们已经提供的服务效果的巩固,还可能会对我们整个专业今后的介入造成很大的阻碍,影响到专业的本土化发展步伐。

因此,处理分离情绪,对小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对一些初步实践的社会工作者来说是极其困难的,这需要很多的社会工作技巧、经验和价值的引导。

对于小组成员几种不同的情绪反应,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介入方法。

比如说对于行为倒退的行为,这是组员反对小组终结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

组员想以此来提醒工作者小组目标仍未达到、任务仍未完成、解散小组是不明智的和不适宜的。

此时工作者可适当指出此类组员行为背后的含义,协助其客观地认识、评价不可避免要出现的小组分别的事实。

同时,尽可能地带领成员讨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准备及可能获得的支持,通过激励、支持来增强组员提高适应能力的信心,从而减轻失落与不安全的感觉组成员参与小组以外的活动,以获得外部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

一些比较情绪化的小组成员,在小组即将分离时,会产生一种被遗弃与排斥的感觉,因而会对机构、工作者产生不满,甚至会将不满的情绪投射到小组成员身上。

愤怒的情绪有时是对目标的达成、小组进展状况表示不满,例如当面挑战工作者、故意与工作者意见相左、对工作者采取不合作不友善的态度,或是抨击其他组员的观点等等。

遇到组员的此类情绪,工作者应当表现出谅解、宽容的态度,并让组员明白工作者了解与理解他们的感受。

工作员对有不满情绪的组员采取接纳的态度,而非直接的回击,可避免矛盾激化。

用以退为进的方法让组员有个缓解自身情绪的余地,让组员能静下心来,对自己的表现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估。

在一些关系比较亲密的小组中,面对小组即将终结,一些感性的组员会表现出忧伤、流泪,或对小组活动的反应呆滞、提不起兴趣或保持沉默的现象。

遇到这种情况,工作者的介入方法可以是与组员一起表达彼此对小组完结的感受。

工作者可以率先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发组员对分离感受的表达。

在分享过程中首先肯定组员在小组中的成长、小组中良好亲密的关系、愉快的小组经验等,鼓励组员离组后与他人建立密切及愉快的关系,将目光投向未来,为离组后独立面对生活做准备。

还有一种情况,面对即将分离解散的小组,一些组员会对小组的终结采取回避态度,用缺席、不愿讨论有关小组终结的问题来掩盖负面感受,以开展一些新计划、新话题等行为表现来对抗小组的分离。

此时工作人员可适当地肯定和揭露组员的情绪。

如:“到了快分别的时候了,大家似乎都有些恋恋不舍,小组过程中有过许多难忘的经历,此时大家可能会有一种失落感,也许谈一谈比闷在心里好过一些。

”另外工作者可以通过自我表露对分离的体验,来抒发其面对小组完结时的感受。

通过示范,主动表露他(她)观察到的组员的感受,同时分享他(她)此刻的情绪,从而协助组员进一步表达。

在组员的表达过程中,工作者可给组员支持,协助其合理地疏导自身情绪。

有些工作者也会产生分离情绪。

在小组后期,即将到来的离别时刻常常将小组笼罩在由小组工作者和小组成员共同构成的一种“非理性伤感”的环境之中。

作为工作者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社工需要理性地认识到社工服务的宗旨是“助人自助”,我们永远只能陪伴服务对象一同走过人生的一小段,我们服务就是通过我们一小段的陪伴能够给服务对象带来收获和成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离别意味着服务对象在我们的陪伴之后可以充满能量地继续自己的生活。

而服务对象“自助”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服务目标的真正实现。

所以我们要学会坦然并欣慰地从专业关系中离开服务对象。

同时要帮助小组成员接受离别的事实,做好结束小组的心理准备。

一方面要调动小组成员的情绪,鼓励他们将内心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让成员认识到小组结束的正面的、积极的意义,从而引导其对离组后的生活结束的经验本身都会增强下一次面对结束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小组工作来说,没有处理好的情绪经验会阻碍成员记住和应用本次小组中学到的经验和技能。

做出妥善的安排,将视线投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在小组后期,工作者要在小组活动结束前一两次告知组员小组结束的大致时间,让成员有心理准备,接受即将分离的事实。

工作者应表明自己对离别时组员的情绪变化的理解和接受,鼓励组员将自己的小组经历和离别时的感受表达出来。

在后期离组准备上,应将部分精力放在对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估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