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

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汶川地震,简称“5·12”地震,是中国历史上破坏最为严重、影响最为深远的地震之一,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左右,震中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附近。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地震的震级为里氏8.0级,是近30年来中国发生的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地震造成了汶川县及周边区域的严重灾害,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也引起了全国和全球的关注。
为了对这次地震进行科学研究,开展国家级的震情调查工作,由中国地震局牵头组织了一支地震科学家团队,对地震灾害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在国家和全国地震科技攻关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灾害调查报告应运而生。
报告涵盖了灾害的方方面面,包括地震的基本震情特征,地震烈度分布及各种细节数据等,对地震烈度带、线和不同类型地表地貌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研究人员特别提到了汶川地震的发生机理。
地震原因复杂,但主要原因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
这种板块运动激发了川西的断层系反正断作用发生地震,导致了汶川地震的发生。
同时,报告中也讨论了地震路径、地震波传播、地震活动、岩石破碎和弹性反弹等方面细节内容。
此外,这份调查报告还介绍了地震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灾情十分严重,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人口流动性等社会问题也十分严重。
研究者呼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救援和修复工作,以尽力减轻灾害的影响。
报告还针对灾害后的复原问题提出了建议。
在灾后重建时,应当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水电、道路等,同时还要加强环境保护,进行生态修复。
此外,应加强山区人民的安全意识,提高抗灾能力。
总的来说,这份汶川地震调查报告提供了深入的科学数据和细节信息,对于地震的研究和预防扮演了重要角色。
希望在未来,中国地震科学家们能够继续保持好的工作状态,在地震预测研究与提高预警系统的能力及效率方面迈进更大的步伐,将中国的地震科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

权威详解汶川大地震:烈度已经接近极限四川新闻网成都6月16日电5月12日发生的八级汶川地震是一场巨大灾难。
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造成大范围破坏,其影响甚至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这次地震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呢?地震是如何导致房屋倒塌的?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内,有的房屋没有损坏,有的房屋却完全坍塌呢?权威地震专家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这些公众非常希望了解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此次地震最高烈度几乎达到极限“地震通常分为三大类,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主要发生在火山活动期,陷落地震主要是由地球局部的坍塌引起的。
前两类震级小、破坏小,引起大破坏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员钱洪教授告诉记者,这次汶川地震正是属于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从而聚集了大量的引力,当聚集的引力超过岩石的破裂强度的时候,岩石就突然破裂,引起震动,并且传到地面上来,导致地震。
”据介绍,地壳深处岩石发生破裂产生地震的地方就称为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头以垂直方向投影到地面上来的点则称为震中。
5月12日发生地震的震中差不多就位于汶川县的映秀镇。
“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非常重要的两个物理参数。
震级就是反映地震波的能量,也就是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烈度反映地震对地面产生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大小。
”钱洪解释说,“随着地震离开震中区的距离不同,它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离震中区近,影响就大,离震中区远,影响就减轻。
所以,一个地震有一个震级,但是有不同的烈度。
”结合四川中北部地区地质构造,钱洪对汶川大地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一次逆冲右旋型地震。
“本次地震是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显著特点是震源浅,大概是十公里左右,震级高达八级,烈度最高达到十一度。
这就造成有感范围大,东到上海,南到台湾。
汶川地震震源

汶川地震震源引言汶川地震,也被称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是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地区发生的一次重大地震。
该地震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地震震级达到了8.0级。
此次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源地位于鲜水河断裂带。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的震源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形成原因。
汶川地震震源位置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小金县境内,具体的震中坐标为北纬31.02°,东经103.36°。
这个地区正好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带,所以地质构造相对复杂。
震中附近有多个主要断裂带,其中最重要的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正好位于该断裂带上。
震源深度和震级汶川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千米。
根据国际通用的矩震级计算方法,汶川地震的矩震级为8.0级。
这个震级代表了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是一个用于衡量地震破坏能力的指标。
8.0级地震属于大型地震,具有毁灭性破坏力。
震源形成原因汶川地震的震源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交汇的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
青藏高原是全球最年轻和最大的高原,其隆升和崩坍造成了巨大的构造应力。
而四川盆地则是一个地下的盆地,盆地内部存在着众多沉积物。
汶川地震的震源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
断裂带是地壳中岩石裂缝和断裂面的集合,是地震最常发生的地方。
鲜水河断裂带作为汶川地震的震源带,其构造活动造成了地壳的位移和应力积累,最终引起了地震的发生。
地震灾害与预防汶川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统计,此次地震共造成了约8.7万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几乎所有房屋倒塌。
此外,道路、桥梁、管道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地震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预防类似的地震灾害再次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发现并预警地震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地震科学研究,进一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演化机制。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抗震设施的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汶川地震过程的分析解说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 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 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 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 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 多种因素有关。
汶川7.8级地震的震中位置 在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度, 东经103.4度),余震沿映 秀—北川—青川断裂带及相 邻区域分布,呈北东30度方 向。主震及余震分布的长度 约为240公里,其最严重的 破坏区域也是沿映秀—北 川—青川断裂。表明这次地 震是龙门山中间的一条主断 裂活动的结果。
汶川7.8级地震强余震时序图
地壳
地幔
外核
内核
刚性 塑性
地幔对流带动刚性板块运动 在板块边界上产生地震
Thermochemical convection
?
地幔热对流示意图
大洋与大洋板块碰撞
大陆与大陆板块碰撞
印度板块插入青藏高原
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Receiver Array (seismometers)
发生地震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内部物质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把地球分为地 壳、地幔和地核等部分。其中地幔又分为岩石圈、软流圈以及下地幔部分。由于 温度的差异,地幔发生大规模的对流,带动了上覆的岩石圈运动,板块产生大规 模的漂移运动。在各板块的缝接部位或张裂部位,产生岩块的碰撞、挤压和强烈 变形,应力在某些部位高度集中,在超过岩块强度极限的时候,产生突然破裂, 引起大地剧烈振动,地震波向四周发射。产生地面变形、开裂和建筑物的严重破 坏。
Source (Earthquake)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

地震案例分析与总结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发生于四川省汶川一带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沿龙门山构造带的浅源逆冲型地震[1],断裂带长达240km,宽约30km。
断层错动持时达100s~120s。
国家地震局公布的本次地震的震中烈度高达11度,以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
9度以上地区破坏极其严重,其分布区域紧靠发震断层,沿断层走向成长条形状。
超越6度区的面积合计达44万平方公里[2]。
导致震区桥梁损毁的因素很多,有桥位处的烈度、地面运动加速度、强震持时、频域特征、距震源的距离、断裂带情况、场地土特征、桥梁自身的结构特性等。
但在本次地震中,地震诱发的地质次生灾害,如滑坡、落石、地基液化等也给震区桥梁造成不小的损害。
本文结合5·12汶川大地震震后现场考察及相关资料,选择了断裂带附近的3座梁桥和3座拱桥,详细地描述了其桥位、结构及震害情况,初步分析了桥梁倒塌或损伤的原因。
最后,对震区桥梁的一般破坏形式进行了总结,从抗震设防标准、结构的易损性、构造细节及设计理念等方面,讨论了汶川地震对桥梁工程的启示。
桥梁震害案例分析汶川大地震共造成24条高速公路受损,161条国省干线受损,8618条乡村公路受损,6140座桥梁受损(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何建中,2008年6月19日)。
震区桥梁的破坏形式多样,这里结合现场考察并参考相关报道,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中6座严重损毁的桥梁进行破坏形态描述和简要分析。
其中都江堰市庙子坪大桥、汶川县百花大桥和绵竹市回澜立交桥为混凝土梁桥;彭州市小鱼洞大桥、什邡市红东大桥和青川县井田坝大桥为混凝土拱桥。
其桥位见图1。
庙子坪大桥庙子坪岷江大桥位于建设中的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上(国道317线),跨越紫坪铺水库,为东南-西北走向。
2003年动工.地震发生时已接近完工。
桥梁全长1436m,主跨为(125+220+125)m连续刚构,墩顶梁高13.5m,跨中及边跨直线段梁高4m。
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

. 当时,我们学校的2207名小学生正在 上课,强烈的地震摇撼着整幢教学楼,孩 子们又怕有慌的,就在这当头,上课的老 师和在办公室备课的老师都在第一时间反 映过来,一起组织孩子们疏散撤离,短短 的不到两分钟时间里,2207名孩子顺利地 从4层教学楼上安全到达操场,无一损伤, 甚至没有一个人摔倒。这一切缘于我们 108位教师的沉着冷静,每一个教师都是 扫视完教室后,最后一个离开,一边有序 地组织着孩子下楼,一边鼓励安慰着受了 惊吓的孩子。而下楼后,我分明看到好几 个年轻的女教师脸色苍白、一下字瘫软在 了操场上,其实她们也还是个大孩子啊, “其实,自己内心也恐惧不堪,但那一刻, 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让你来不及有没有 半点的犹豫”。一位老师如是说。 这一刻, 我被感动了,我们108名教师啊,你无愧 于教师的称号!!!
——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
灾难的发生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8.0级大地震。强烈地震波及全国多个省区,海南、云南、 四川、湖南、重庆、江西、湖北、北京、甘肃、山西、内 蒙古都不同程度感觉到了震感。据民政部统计,截至5月 20日下午,汶川县死亡2562 人、受伤24000人。北川县死 亡8605人、受伤9693人。绵竹市死亡6805人、受伤31569 人。什邡市死亡3546人、受伤31978人。都江堰市死亡 3069人、受伤3202 人。青川县死亡2675人、受伤12987人。 安县死亡1571人、受伤13476人。平武县死亡1546人、受 伤32145人。彭州市死亡870 人、受伤5580人。茂县死亡 418人、受伤7365人。江油市死亡359人、受伤9483人。理 县死亡101人、受伤123人。 。 受灾人数还在不断攀升。 成都地区因地震机场关闭、铁路停运、通信中断。目前灾 情还在进一步统计核实中。继年初冰雪冻灾之后,中国大 地面临又一场天灾。巨灾当前,让我们携起手来,抵御灾 害,共同救灾!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四川省历史上的8级左右大地震

四川省历史上的8级左右⼤地震四川省位于川滇菱形地块,巴颜喀拉地块,扬⼦淮地块交界处,历史上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较多,根据历史7级或者7级以上地震资料记载四川省7级或者7级以上地震最活跃的断裂带是鲜⽔河断裂带。
下列是我⽅整理的四川省历史上8级左右的⼤地震。
【包括疑似8级左右的地震】1、公元前186年2⽉22⽇在四川⼴元-青川和陕西宁强-略阳和⽢肃康县⽂县交界⼤地震推测震级:7.8级⾄8级之间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86年2⽉22⽇【汉⾼后⼆年正⽉⼆⼗七】地震,武都道羌道⼭崩,地震⾄⼋⽉乃⽌,压死⼋百六⼗余⼈。
这场⼤地震导致古汉⽔上游陕西宁强县汉王⼭⼀带发⽣极为严重的⼭体崩塌,崩塌堵塞了古汉⽔上游河道形成了巨⼤的堰塞湖,公元前161年堰塞湖湖⽔从堰塞湖南部流出进⼊古潜⽔河道随后流⼊嘉陵江上游河道,最终导致了嘉陵江夺汉⽔河道。
关于这场⼤地震震中位置我⽅认为诱发这场⼤地震的断裂带是龙门⼭断裂带,主要原因是这场⼤地震发⽣在公元前186年,⽽根据现代地质调查发现在龙门⼭断裂带中段-东北段在最近6000年内发⽣过⾄少3次8级左右的特⼤地震。
龙门⼭断裂带中段-东北段第⼀次8级左右特⼤地震是在距今5920年⾄5730年【公元前3902年⾄公元前3712年】发⽣过⼀次8级左右的⼤地震。
龙门⼭断裂带中段-东北段第⼆次8级左右特⼤地震是在距今3300年⾄2300年【公元前1282年⾄公元前282年之间】发⽣过⼀次8级左右的⼤地震。
龙门⼭断裂带中段-东北段第三次8级左右的特⼤地震就是2008年5⽉12⽇四川汶川8级地震。
从龙门⼭断裂带中段-东北段历史8级左右特⼤地震资料可以看到龙门⼭断裂带第⼆次8级左右特⼤地震发⽣时间和公元前186年川⽢陕交界这次⼤地震发⽣时间相隔⾮常近,因此我⽅认为公元前186年川⽢陕交界发⽣的这次⼤地震可能是龙门⼭断裂带诱发的。
2、公元1320年±65年四川省德格县-⽢孜县-⽯渠县交界⼤地震推测震级:7.7级⾄8级之间这场⼤地震是根据现代的地质勘探发现了古代地震遗迹进⽽进⾏研究后得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8级特大地震综述饶扬誉(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1 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附近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
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震区人口稠密、地形复杂、救援难度大,破坏性余震频度高、分布范围广,是建国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
截至2008年6月22日,地震造成69 181人遇难,18 522人失踪,374 171人受伤,累计受灾人数4 616余万人。
房屋倒塌779万间,损坏2 459万间。
初步估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人民币。
本文在分析震区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基础上,根据遥感影象、余震分布特点和目前已经获得的相关观测与理论模拟成果、尤其是陈运泰等(2008)的研究成果,对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发震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2 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性2.1 大地构造背景震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的交接部位,其北部为秦岭地槽褶皱系。
早古生代扬子准地台与其西部的羌塘—昌都陆块,均为“泛扬子陆块”的一部分。
从泥盆纪开始,泛扬子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拼合。
晚古生代至三叠纪羌塘—昌都块体与扬子陆块裂张解体,其间形成南古特提斯洋盆,洋壳向西俯冲,并使羌塘—昌都陆块不断向东增生而闭合,扬子板块同时向北俯冲于昆仑地体之下,于是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形成双向俯冲收缩(许志琴等,1992)。
自始新世以来,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整个青藏地块强烈隆升并向周缘扩展,在东部受到扬子板块俯冲构造莫霍面上隆区的强烈阻挡,青藏地块向东挤出物质被分流成向东南和东北两股,东南股形成川滇菱形逸出体,东北股形成东昆仑-秦岭逸出体。
其中,在高原东缘与扬子板块的交接地带,形成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及其断裂系。
2.2 区域地震活动性震区所在区域位于南北地震带。
南北地震带大致分布于东经102°~107°之间,分为北、中、南三段。
北段,包括宁夏西部、甘肃和青海东部及其邻近地区;中段包括四川西部和其邻近地区;南段包括云南和其邻近地区。
根据《中国地震简目》和近年强震目录,南北地震带共发生≥7级地震63次,其中7.O~7.4级地震38次,7.5~7.9级地震18次,M≥8.0级地震7次,以1920年l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为最大。
其中北段发生M≥7级地震21次,包括7.0~7.4级地震l2次,7.5~7.9级地震5次,≥8级地震4次,以海原地震为最大。
中段M≥7级地震23次,其中7.0~7.4级地震12次,7.5~7.9级地震9次,≥8级地震2次,即1879年7月1日武都8级和本次汶川8级地震;南段发生M≥7级地震l9次,其中7.0~7.4级地震14次,7.5~7.9级地震4次,≥8级地震1次,即1833年9月6日嵩明8级地震。
雍幼予(1990)将南北地震带划分出4个地震期。
第4个地震期从1920年开始,可分为5个地震幕。
第4地震幕从1988开始到2007年结束。
以汶川地震为标志,第5地震幕从2008年开始。
每个地震幕活动时间为18~27年,平均为23年。
3 岷山—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活动3.1 岷山断块岷山断块是一个东西宽约50km~60km、南北长约150km的南北向新构造隆起。
岷江断裂为其西界,虎牙断裂为东界,其南、北分别被龙门山构造带和东昆仑断裂所截接。
虎牙断裂北北西走向,断面西倾,倾角不定。
断裂以东为中低山,夷平面高程3 200~3 500m;以西为岷山,夷平面高程约4 200m~4 500m。
因此,虎牙断裂应表现为由西向东的逆冲,将东西两侧的夷平面垂直断错了1 000m左右。
断裂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约0.5 mm/a,水平滑动速率为约1.4mm/a(周荣军等,2006)。
岷江断裂北部为东昆仑断裂所截接,向南经漳腊至松潘后,大致沿岷江西岸继续南延至较场、马老顶,在茂县以北的畜牧铺一带消失。
分别以川主寺、较场为界,分为北、中、南三段。
南段断裂西盘逆冲于第四系之上,并错切了全新统坡洪积物。
中段在木耳寨附近和松潘南存在明显的冲沟左旋断错现象。
北段呈右阶展布。
岷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应小于0.53mm/a。
岷江断裂显示逆走滑运动性质,且水平位错量与垂直位错量大致相当。
1713年9月4日和1933年8月25日两次叠溪7.0~7.5级地震、1938年3月14日松潘南6.0级地震、1748年5月2日6.5级和1960年11月9日6.7级漳腊地震均发生在岷江断裂带上(邓起东等,1994)。
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岷山断块区的现今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WW,P轴近于水平,T轴近于直立(成尔稀,1981)。
综上所述,岷山断块可能是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自西向东逆冲导致的差异运动所致,开始时间在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均表现为向南东东的推覆逆掩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岷山断块边界断裂的逆冲兼向南的左旋滑移,与龙门山断裂带融为一体,成为龙门山断裂带走滑活动的消减带,其东界向南直达北川,西界过茂汶后,向东南到绵竹清平乡一带,其间构成龙门山断裂带的闭锁段。
3.2 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南起泸定和天全,北达广元和陕西勉县,长近500km、宽40~50km,北东走向,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叠瓦状逆冲断裂构成,具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中段自西向东有茂汶—汶川断裂(后山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中央断裂)、江油一灌县断裂(前山断裂)。
3.2.1 茂汶—汶川断裂茂汶—汶川断裂走向北东25°~45°,由倾向北西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组成,位于彭灌杂岩西北侧。
沿断裂形成强烈变形的断层角砾岩、断层泥或劈理化带,并经历了由韧性剪切到脆性破裂的发展过程。
茂汶至汶川间断裂控制了岷江河谷,并在茂汶和汶川形成两个小的山间盆地(邓起东等,1994)。
在茂汶东北方向断裂形迹不明显,在青川附近与北东东向的青川—平武断裂遥相呼应。
茂汶—汶川断裂具有明显的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
计算结果表明汶川—茂汶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滑动速率为0.3~0.84mm/a,水平滑动速率0.95~1.28mm/a(赵小麟等,1994)。
3.2.2 北川—映秀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位于彭灌杂岩东南缘,总体走向35~45°,倾向北西。
该断裂是龙门山主体中高山区和东缘中低山区的分界线,断裂西北侧海拔4000~5000m,东南侧1000~2000m。
沿断裂带主要发育有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代表脆性变形的断层岩类,局部可见碳酸盐糜棱岩,表现出脆—韧性过渡的特征(邓起东等,1994)。
一般认为北川—映秀断裂为彭灌杂岩逆冲推覆体的底界,从北川向南西经映秀直达宝兴。
从GoogleEarth上看,北川—映秀断裂具有新生性质,并出现平行分支断裂。
北川—映秀断裂主体起于汶川县漩口镇西南,向北东直至绵竹市北清平乡篾棚子,断层崖十分清晰,沿断裂呈现平直的V形槽谷,并出现奇特的“坡中谷”现象,众多向东南的山坡被断层整齐地断错成反坡向的断层崖。
断裂主体在漩口—绵竹清平间是继承性活动段落,而本次地震又使断裂向西南有所扩展;北川至清平间近40km的段落为与岷山断块衔接段落,断裂线性隐晦,被岷山断块的向东逆冲和向南左旋走滑所同化而成为压扭性闭锁区段;过北川后与平武—青川断裂衔接。
3.2.3 江油一灌县断裂由多条断裂成雁列展布,总体走向北东35~45°,倾向北西,倾角5O~70°,为龙门山山前主边界断裂。
断裂在双河东北的长河坝、油茶树一带,河流北西坡形成长约3km的断层崖和断裂沟槽,断层崖倾向北西,与地形坡向相反。
全新世晚期发育的最新小冲沟横穿断层崖,但在最年轻的冲洪积层中没有断层崖发育,所以其最新活动时期为全新世中期(赵小麟等,1994)。
大邑至彭县一带断裂的新活动最强。
该断裂从l787年灌县4.7级地震以来,曾发生过多次中强地震,最大一次是1970年大邑西6.2级地震就发生在该段上,本次地震该断裂部分段落被断错而破裂。
4 震源机制4.1震源机制解综合多个研究机构得到的汶川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破裂面南段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
主震最佳双力偶解:A节面走向229°倾角43°滑动角123°;B节面走向7°倾角55°滑动角63°;T轴方位角222°仰角67°;B 轴方位角23°仰角22°;P轴方位角116°仰角7°。
据陈运泰等(2008)研究,地震断层破裂长度约300km。
破裂过程总持续时间近120s,地震的主要能量于前80s内释放,最大错动量达9m,震源深度约10多千米,矩震级Mw8.3(美国地质调查局Mw7.9,国家台网中心Ms8.0)。
据张培震介绍,彭灌断裂也发生了60多千米的破裂。
4.2 断面静态位移分布陈运泰等(2008)反演得到的断层面上的静态位移分布,最大静态位错约为6.7m。
整个破裂以单侧破裂为主,主要的破裂向北东方向传播了约200km,但在北东方向300km处也存在着较小的滑动位移量(小于1m);在震中西南方向,滑动位移和破裂延伸范围总体上都比较小。
从最大滑动位移的分布位置来看,主要位于震中和震中北东方向100km(对应绵竹清平乡篾棚子)以内;另外在震中北东方向150km左右,也存在着最高达4.4m的静态滑动位移。
破裂在传播过程中遭遇了多个障碍体的阻挡。
4.3 释能进程根据陈运泰等(2008)研究:破裂大致由3个主要的子事件组成,所释放的地震矩分别占整个过程的16%、63%和16%,发生时间分别为0~15s,17~46s 和48~60s。
第60s以后,总体上整个破裂已经基本完成,但仍有一些地方在继续发生断断续续的破裂,这些破裂只占所有地震矩的5%。
因此,此次地震的主要能量释放时间大约为60s。
进一步将整个地震过程分成7个阶段,对应的地震震级分别为Mw7.1、Mw7.1、Mw7.6、Mw7.4、Mw7.4、Mw7.4 和Mw7.2。
这种分解对理解震源过程十分有用。
4.4 余震分布截至2008年6月2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4级以上强余震220次,其中4.0~4.9级187次,5.0~5.9级28次,6.0~6.4级5次,最大余震为青川县5月25日6.4级。
余震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余震分布在从青城山到青川的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上,长约300km,宽约60km。
2)丛集在断裂带的西南和东北端两个区段,中段与岷山断块的交接部位余震较少。
3)强余震分布不对称,主震仪器震中西南方向几乎未发生4级以上余震。
5 发震构造5.1 发震动力机制根据横穿龙门山的黑水—重庆—秀水深部岩石圈断面资料,龙门山构造带正处于岩石圈厚度的突变位置,由扬子地块的岩石圈厚度95km至松潘—甘孜造山带的140km,表明龙门山构造带为一条切割岩石圈的深大断裂(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