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对联专题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对联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对联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对联专题复习教学设
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1.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学生应该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功能,并可创作简单的对联。

2.本节课主要为弘扬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并为应对中考。

学情分析
1.学生目前只是简单有对联的名词概念,并无明确的认知以及积累,更不具备对联的创作意识和能力。

2.学生认知障碍点:对联的基本特点;语言的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积累古今名联;件事多种中考题型;学习拟写简单对联。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赏析,积累的同时发现总结并归纳,形成正确认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及其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对联基本特点,把握各种题型。

中考专项复习-对联公 开 课 教 案1

中考专项复习-对联公 开 课 教 案1
二、知识积累
(一)对联的分类: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二)对联的特点:
1、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2、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3、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不可重复。
4、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三)作对联,要合于下列五大规律:
公开课教案
课题
对联——中考专项复习
授课人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2011、4、23、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特点及规律。
2、掌握对联撰写的基本方法。
3、掌握中考对联的常见题型及解答方法
重点
难点
1、掌握对联撰写的基本方法。
2、掌握中考对联的常见题型及解答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的诗词专项复习中,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桃符”是指什么呢?(春联、对联)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对联。
板书设计:
对联
一、对联的分类:
二、对联的特点:
三、作对联的五大规律:
四、中考常见题型:
对子型、匹配型、删改型、链接型、
教后记:
<二>匹配型:即根据上联选出下联,或根据下联选出上联。
<三>删改型:有两种情况,一是改正对得不够工整的对联;二是改动散句,使之形成一副对联。
<四>链接型:即把对联与名句默写、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结合起来加以考查。
四、自主质疑
五、当堂练习
(一)说出下面对联的类型:
1、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中考专题复习——对联教案1

中考专题复习——对联教案1

中考专题复习——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学习拟写对联。

3.通过拟写对联,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2.了解拟写对联的方法。

教学难点: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1.提问法。

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白学生需要了解的知识,以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小组达成共识,推出佳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由清华大学教授陈寅恪对联题导入二、介绍对联的来龙去脉:对联来历简介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

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三、佳联趣联欣赏:1、讽喻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一二三四五六七(忘八)忠孝仁爱礼义廉(无耻)2、励志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范文澜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朝著名学者顾宪成3、谜语联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谜底:暖水瓶4、拆字联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5、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上联:雾锁山头山锁雾下联:天连水尾水连天------福建厦门鼓浪屿6、名胜联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为岳阳楼联。

即色即空,即心即佛。

亦诗亦酒,亦儒亦仙。

——甘肃兰州白云观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能力,能够体会对联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训练学生创作简单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联的基本特点,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内容相关等。

(2)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难点(1)理解和掌握平仄在对联中的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出既有创意又符合对联规则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对联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副有趣的对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知识讲解1、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2、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例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联都是七个字。

(2)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两个”对“一行”(数量词),“黄鹂”对“白鹭”(名词),“鸣”对“上”(动词),“翠柳”对“青天”(名词)。

(3)平仄协调平仄是对联在音韵上的要求。

一般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一声或二声)。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尾字“径”是仄声,下联尾字“舟”是平声。

但在现代创作中,对于平仄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4)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或相互映衬,或相互补充,或相互对立。

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表达了只有经过努力和磨练才能取得成功的意思,内容紧密相关。

《中考对联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中考对联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中考对联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中考对联复习》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特征2、通过模仿训练,掌握对对联的一般方法,学会对简单的对联。

一、导入1、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入学试,陈寅恪出了一个对对子的小题目,谜面是“孙行者”结果周祖谟对以“胡适之”。

陈寅恪说对得这么好,考任何系都该录取。

别看轻三个字,既要讲平仄,又要词性相对,更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意蕴在里面。

又如,中央电视台一九八二年春节征联出句:“碧野、田间、牛得草”,评冠军的对句:“金山、林里、马识途”。

各以三个文化界人名相对,各字分类相对也工整,第一字是颜色字,第二、三字是地理类,第四字是方位词,第五字是动物类,第六字是动词,第七字是具体名词,2、《2010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考试目标(二)4.正确运用句式,根据语言情境进行仿写、续写、改写,而对联就是一种特殊的仿写、续写。

中考常常用对联的形式结合文学常识、名著阅读、综合性学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查。

二、解题策略1、要了解特征。

出示:五千年梦想明日可期六十年辉煌今朝细数问:读这幅对联,你能说说对联有什么特征?(明确:对联是由对称的上下两联组成的对偶语句,上下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并列关系: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

互补关系、对立关系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和承接关系: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特征:A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B相应位置上的词要词性相同,C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节奏也应相合,D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还要求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E内容相互关联。

(相关,就是上下联所描写所形象的思想内容,思想意境必须相互关联,同为一件事物的.各方面,不能风马牛不相及。

如“电影院中看电影;图书馆里读图书”)符合以上特点的对联叫“严对”,而在结构、词性或平仄等方面不够严格的叫“宽对”,中考一般只作“宽对”的要求(但也有例外)。

初中语文对联 教案

初中语文对联 教案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对联的种类和结构3. 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应用和鉴赏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教师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 引导学生了解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自主学习(10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对联的种类和结构。

3. 课堂讲解(15分钟)a. 教师详细讲解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写作对联。

4. 小组合作(1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合作创作一副对联。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评价(10分钟)a. 各组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

b.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出意见和建议。

6. 总结拓展(5分钟)a.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

b. 学生分享自己对对联的感悟和收获。

c.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创作一副对联,并加以鉴赏。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对联的图片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 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 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联的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联的鉴赏能力的提高。

4.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对联》。

2. 多媒体设备。

3. 互联网资源。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对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教学,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多写多练,提高写作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对联专题复习教案.doc

对联专题复习教案.doc

“对联专题复习”教案江苏汤继宗教学目标:1、掌握对联相关知识2、掌握对联制作的方法3、提高对联的制作的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对联的制作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对联考察的类型教学过程:一、对联定义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以强调其文学性质。

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可以包括文字游戏。

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也就是说,上下联字数不限,但必须相等;联文是有意义的,或可以理解的;平仄要合律,对仗要工整;对联是独立存在的文本,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凡符合这些条件的就是对联,否则就不是对联。

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只有在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我们没有把上下联在意义上互相依存的要求(这是一般对联都应满足的要求)写入定义,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

例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这副对联平仄合律,逐字相对,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上下联在意义上毫不相干。

上联是一种酒名,即三星牌白兰地酒。

下联是江南五月阴雨连绵的天气,也是梅子熟了的季节。

据说是为了给“三星白兰地”做广告,故意出下联征对。

其效果之大,可想而知。

有些对联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

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这副隐字讽刺谜联,上联不成句子,下联不成句子,合起来也不成句子,但是上联有含义,下联有含义,合起来意义更明显(忘八/ 无耻)。

因此,我们只需要知道这副对联是七言句式,能理解字面和隐藏的含义就行,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语法分析。

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一样,属于古典文学范畴。

楹联的基本句式来自骈文和律诗。

用现代语法来分析楹联结构,是当前楹联教学的一大误区。

因为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

楹联语法(或文法)与一般语法(或文法)并无多大差别,无庸多说。

下面谈到的“句”,是指诗词的“句式”,或古文的“句读”,不是现代语法中的“句子”。

二、对联的形式(一)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

初中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了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培养学生撰写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技巧。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形式美观。

2. 对联的种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

3.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的诗、词、赋、散文等文学形式中汲取营养,逐步发展成为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4. 如何撰写对联:选定主题、构思内容、注重对仗、遵循平仄、反复修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学会撰写对联。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对仗和平仄方面做到恰到好处,提高对联的艺术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内容相关、形式美观。

3. 欣赏经典对联:分析名联的寓意和艺术特点,让学生感受对联的魅力。

4. 学习对联的种类:春联、寿联、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

5.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如何撰写对联,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教师示范:撰写一副对联,讲解撰写过程和技巧。

7. 练习撰写对联: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撰写对联。

8. 展示成果,互相评价:将学生写的对联进行展示,互相交流、学习。

9. 总结课程:强调对联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创作。

五、课后作业:1. 收集一副自己喜欢的对联,分析其结构和寓意。

2. 尝试撰写一副对联,可以是春联、寿联、挽联等,注重对仗和平仄。

3. 调查身边的对联使用情况,了解对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联璧合得佳句
——对联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学会对对联的方法,把握中考有关对联的题目类型,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把握中考有关对联的题目类型,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读《笠翁对韵》,初步感受对联的特点。

请学生观看昆明大观楼第一长联,增加对对联的感性认识,再说一个小故事,解缙,明朝的大才子,早在少年时代,就才华横溢。

十岁时的一年除夕,望着家门口的壮丽景色,触景生情,写下一幅对联:“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

解缙家门口的邻居,是当朝的曹尚书,听说此事,赞叹中有怀疑,想考考解缙,于是就在解家大门口的河堤上,栽了一片青竹林,挡住了解家门前的景色,可是解缙,灵机一动,写下了这样一幅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曹尚书大吃一惊,于是命人将竹子全部砍断,解缙在对联下各加一字,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曹尚书一见,干脆将竹子连根挖掉,解缙又各加一字,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解缙的智慧,也让我们充分领略到了对联的富于变化。

对联,就是对子。

古来有之,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

对联常常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二)把握对联特征
对联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语文的素养,同时也是中考的热点所在。

为此,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对联的特征,从而提高中考做对联题的针对性。

请大家阅读老师给出的几个对联,看看有什么问题。

1、福如东海,寿比山。

指出问题:上下联字数不相等,应该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明确对联的第一个特征:字数相等。

2、请选出“千里始足下”的下联。

A、高山微尘起
B、高山起微尘
明确答案是B——对联应该上下联词性相对。

可以借鉴杜甫《绝句》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明确对联的第二个特征:词性相同。

3、是否满足了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对联就是佳对了呢?
请看一道对联题。

上联是:荷香夏送一湖水,请你写出下联。

有同学写的是:柳雾春送十里堤,请指出问题。

明确:上联、下联中都出现了相同的字“送”,应该写成“柳雾春笼十里堤”。

明确对联的第三个特征:上下联对应字避免重复。

4、有同学跃跃欲试,信心满满开始对对联了。

老师出了这样的上联:战士风格高,他很快写出了下联:九初景色美。

问题:上下内容不相关,没有内在的联系。

于是他进行了修改:改成了“将军肚子大”,内容有了关联。

可是还是有问题。

问题:上联下联语体风格不一致,上联褒扬战士的精神,而下联表明将军的肚子大,如何改?
明确:战士风格高将军肚量大
明确对联的第四个特征:上下联内容相关,语体风格须一致。

(三)反馈练习
连线题:
1、A.坐,请坐,请上坐a.更上一层楼
B.冬去山青水秀b.后天下之乐而乐
C.欲穷千里目c.茶,敬茶,敬香茶
D.辞旧岁d.春来鸟语花香
E.先天下之忧而忧e.迎新年
2、A.古今来多少角色a.文章不写一句空
B.有声画谱描人物b.恶语半片一夏寒
C.板凳要坐十年冷c.天地间大小舞台
D.好言一句三冬暖d.无字文章写古今
(四)学会对对联的方法
1、延展法
东风春雨
东风吹春雨洒
东风吹出绿春雨洒来新
东风吹出千山绿春雨洒来万象新
2、拆合法
“祖国江山好”可拆成“祖国”“江山”“好”三个词,分别对之。

祖国——家乡、社会、人民、大地、百姓
江山——风景、生活、心情、气象
好——美、新、多
然后加以组合:家乡风景美、人民气象新等
总结:对联第一步:觅词成句
对联第二步:回读润色
(五)反馈练习:
一字对联来、山、风、是、有、喜
二字对联山川、落花、天涯、南辕、珠联
三字对联朱雀桥、花溅泪、山有色、满招损
四字对联学海无涯、风吹杨柳、春夏秋冬
对联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1、关注运用修辞的地方,上联中有比喻用法,下联中也要对应运用比喻修辞。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练习:补足“杨柳绿似玉”的下联“桃杏红”
2、关注运用数词的地方。

例如:两岸连山无阙处,三峡四季有奇观
练习:补足对联
清风存正气,一间陋室透书香。

陋室一间天地广,诗书古今香。

3、关注直接化用原文词语的地方。

例如:仰观三峡瀑布飞漱其间,俯视江中倒影清荣峻茂。

练习:根据课文内容,选用原文中合适的词语,补足对联。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
对联:亭美百鸟乐,众人欢。

总结:对对联的方法:拆合法、延展法,关注对联特殊的表达。

(六)把握中考出现的有关对联的题型
1、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

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

(2013内蒙古包头)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

对联题型启示1:要关注生活。

2、根据课文内容将下列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郭沫若向往光明勾画天上街市
下联:陶渊明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联题型启示2:要勾连课内。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4分)(2013甘肃兰州)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

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郃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郃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

并简述其故事情节。

花和尚唐三藏野猪林火焰山路阻败走大闹
下联:故事情节:
对联题型启示3:善积累名著。

(七)对联专题复习总结:
1、把握对联特征
2、阅读古今名联
3、加强诗文积累
4、技巧多加练习
(八)课后练习
依据所提供的信息,在下联句子的括号内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字。

(3分)
上联: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下联:()棋半局,车无轮,()无鞍,炮无烟火()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