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师生故事
尊师重道的故事

尊师重道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名叫孔子的伟大教育家,他提出了“尊师重道”的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今,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关于尊师重道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故事一,孔子拜师求学。
孔子年幼时,家境贫寒,但他对知识的渴求却是无比强烈的。
于是,他决定去拜师求学。
他先后拜师学习礼仪、音乐、射箭等各种学问,虽然路途艰辛,但他始终怀着一颗尊师重道的心,虚心向师长请教,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
故事二,张良拜师投效。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年轻时曾在山野间偶遇一位老者,老者教他读书识字,传授他为人处世的道理。
后来,张良拜入名将韩信门下,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
张良不仅尊师重道,更是在师长有难时,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展现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
故事三,班门弄斧。
古时候,有一位叫做许由的人,他在去见老师的路上,遇到了一群人在讲述一个人班门弄斧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木匠面前吹嘘自己的斧头有多么锋利,结果却被木匠的斧头比了下去。
许由听罢,深有感触,明白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他在老师面前虚心求教,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学者。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品质。
在师生关系中,尊师重道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只有尊师重道,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好地成长,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让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好地成长。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尊师重道,虚心向老师请教,努力学习,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悉心教育学生,成就更多的人才。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牢记在心的行为准则。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尊师重道的美德,让这种美德在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中得到体现,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古今中外那些师恩的故事

古今中外那些师恩的故事师恩如山,是人生中最为珍贵的财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许许多多关于师恩的感人故事。
这些故事以各种形式展现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和师者的伟大。
在古代中国,孔夫子是教育的楷模。
他教书育人,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学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四配”。
孔子的学生孟子、子思、子贡和子路,都成为了后来的名儒。
他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他们的悉心教导和真诚关怀,终身感激不已。
在中国古代的另一位教育家关羽也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师者。
他为人正直诚实,待人宽容有爱心。
他不仅教育自己的儿子,还从事了广泛的教育工作。
他传授给学生们的不仅是学问上的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
关羽的学生们对他深感敬佩,他们心中都对师恩怀着一份感恩。
在外国,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一位深受学生尊敬的教育家。
他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的学生中最有名的是柏拉图,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教育理念,开创了柏拉图学派。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和他对学生的关爱,为希腊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现代教育中,也有许多感人的师恩故事。
例如,孟凡贵是中国一位普通的农村教师,他一心为学生付出,不辞辛劳。
他在学校修建了图书馆,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购买学习资料,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他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学生和家长。
还有外国的教育家海伦·凯勒,她是一位在生活中双目失明和失聪的盲聋教育家。
她尽心尽力地教育视听障碍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智慧,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海伦·凯勒的坚强和无私奉献,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恩是永恒的,不分古今中外。
无论是古代的孔子、关羽和苏格拉底,还是现代的孟凡贵和海伦·凯勒,他们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成才而默默付出的伟大师者。
师生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感和师者的伟大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文明中最美好的一面。
让我们都铭记师恩,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
名人师生故事

名人师生故事1、程门立雪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
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
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
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
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
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2、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3、毛泽东感恩老师建国之初,毛泽东尽管政务十分繁忙,仍忘不了他与徐特立之间的师生情谊。
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来到徐特立的住地,邀请他到中南海家中吃饭。
席上,还专备了几样家乡风味的菜肴招待老师———一碗湘笋,一盘青椒,这是两人都爱吃的。
毛泽东抱歉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
”徐老笑着说:“人意好,水也甜嘛!”主席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
”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
”硬是让徐老坐了上席。
4、朱德敬礼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
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
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匆忙起身上前,破正敬礼。
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召唤:“叶老师!”,而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5、鲁迅尊敬老师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
古代教师学生情谊经典故事

古代教师学生情谊经典故事引言在古代,师生关系被视为一种崇高的情感连结。
许多古代故事中都能找到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深厚情谊的经典描写。
这些故事传递着尊师重道和教育的重要性,追溯至今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教师学生情谊的经典故事,展示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教育的力量。
1. 孔子与颜回公元前551年,孔子创建了儒家学派,影响了几代后人。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
据说,孔子把颜回视为自己的知音和接班人。
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师生关系基于相互尊重和深厚的情感连结。
传说中,颜回偶然病倒,孔子非常关心他的病情,亲自探望并照料他。
在临终前,颜回向孔子告别时,孔子悲痛地说:“天不给我以知音了!”这个故事表明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的感情纽带。
2. 李白与杜甫的师生情谊唐朝时期,李白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的才华和创造力震撼了当时的文坛。
李白的作品深受当时年轻学子的喜爱。
而在李白的诗歌生涯中,他的教师是另一位伟大的诗人杜甫。
杜甫是李白的启蒙老师,两人之间有着师生情谊。
据传,杜甫赞扬李白的才华,并常常和他一起探讨诗歌技巧。
这种师生之间的互相尊敬和开放对话,推动了李白的创作力,并且激励了杜甫继续研究和写作。
3. 秦始皇与李斯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统一者,但他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作为秦始皇的贤臣和文官,李斯是他的重要助手和忠诚的学生。
李斯为秦始皇整理和改革了法律、历史和文化,对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秦始皇深信李斯的才华和专业知识,曾经说过:“我立刻听从他的意见。
”这表明了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和彼此对对方的尊重。
结论这些古代故事都展示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和教育的力量。
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关心和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还可以为社会和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这些经典故事也提醒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续尊重和重视教育,培养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以推动我们的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注意:本文摘取部分经典故事,仅供参考,切勿抄袭,如需使用请注明出处。
师生关系的名人小故事

师生关系的名人小故事
众所周知,师生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关于师生关系的名人小故事,展现了名人们与他们重要的教师之间的真实互动。
1. 老子和孔子之间的相遇:相传,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而孔子则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之一。
有一次,老子正在旅行,遇到了年轻的孔子,两人坐在一起谈论道德和政治。
孔子后来说,在老子的教导下,他学到了很多东西,而老子则对孔子的才华和学识印象深刻。
2. 阿基米德与他的导师:古希腊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在他的研究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他的导师艾尔克曼尼斯一直激励着他,鼓励他坚持下去。
最终,阿基米德克服了所有问题,在科学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3. 爱因斯坦和米列夫斯基的合作:爱因斯坦是现代物理学的创世纪人之一,而米列夫斯基是他的导师和合作伙伴。
米列夫斯基向爱因斯坦介绍了相对论理论,这对于爱因斯坦后来的工作有了重大启发。
他们的合作不仅推动了科学界的进展,也成为了一段杰出的师生关系的典范。
4. 身边的老师:有许多名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受到了身边老师的启发和帮助。
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曾回忆起他的中学老师夫人罗宾逊对他的影响。
罗宾逊激发了奥巴马对知识的热情,并帮助他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小故事都展示了师生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
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共享知识、经验的过程对于启发和激励学生,并塑造他们的人生道路起着关键的作用。
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在成长道路上与师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都是宝贵的财富。
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故事(10篇)

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故事(10篇)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故事(篇1)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明白它能飞;鱼儿,我明白它能游;野兽,我明白它能跑。
善跑的野兽我能够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能够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能够用良箭把它射下来。
至于龙,我却不能够明白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其犹龙邪!”古今名人尊师重道的故事(篇2)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
“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小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十分用功。
之后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老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齐去程颐家里。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大。
关于尊师的故事

尊师重道的故事古往今来,尊师重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众多名人中,有些人在成名之后仍然不忘师恩,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尊师的美德,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一、孔子与老子:尊敬与感恩的典范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老子,始终对老子充满感激之情。
在老子离世后,孔子每次提到老子时都会尊称其为“先生”,并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到老子的教诲对自己的影响。
二、岳飞与周侗:师徒情深,百世流芳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从小就受到父亲岳和的严格教育。
岳和在世时,曾拜著名武术家周侗为师,学习武艺。
岳飞在周侗的悉心指导下,武艺精湛,最终成为一代名将。
周侗去世后,岳飞一直铭记周侗的教诲之恩,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尊师的美德。
三、毛泽东与徐特立:师生情深,革命路上携手同行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徐特立则是毛泽东的老师之一,他们在革命道路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始终尊重和信任徐特立,将他视为自己的导师和战友。
徐特立也一直关心和支持毛泽东,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钱学森与李培根:师生情谊传佳话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航天专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李培根则是钱学森的老师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
在钱学森的求学生涯中,李培根对他的成长和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钱学森始终铭记李培根的教诲之恩,将他视为自己的导师和人生楷模。
在李培根的离世后,钱学森仍然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尊师的美德。
这些故事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它们告诉我们:尊敬老师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始终铭记老师的教诲之恩,以实际行动回报老师的关爱和教育。
古今孝道关于师生的故事100字

古今孝道关于师生的故事100字
1、明朝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师父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师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师父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师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2、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师生故事
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
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
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
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
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
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
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
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
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
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
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
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
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
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
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
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
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
”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
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儒家学者魏昭: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
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军事家张良:访贤求师终获真传
张良,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
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
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
张良很不高兴。
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
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
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
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
”
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
过5天再早些见我。
”说完就离去了。
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
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
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
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
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
10年之后,兵事将起。
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
”
说完飘扬而去。
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
张良特别高兴。
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帮助汉高祖刘邦统一了全中国,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大汉王朝。
图片
文学家鲁迅:探望老师传为美谈
鲁迅,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伟人毛泽东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书。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
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
这8
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
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数学家华罗庚:修炼成名不忘师恩
华罗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
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一代伟人毛泽东:尊师重教光辉榜样
人民领袖毛泽东, 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而他在尊师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宇居,毛泽东小时的私塾老师。
1959年, 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重回故乡韶山,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老师敬酒,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 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 应该应该! ”杨昌济, 杨开慧的父亲,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学时的老师,毛泽东认为: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
他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
讨论问题,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器重他。
而徐特立老人是毛泽东一直非常敬重的另一位老师,1937年徐老60寿辰时。
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老师,您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
”1947年徐老70寿辰时,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