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含答案)
江苏省淮安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江苏省淮安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8.(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故乡的芦苇徐刚ㅤㅤ①大地有很多的儿女,芦苇是挺拔的一群。
ㅤㅤ②芦苇的挺拔,自然不同于青松的苍劲、翠竹的出众。
芦苇是矮小的、清瘦的,但,它也确实昂首站立着——在江畔、海滨、河旁,总之,在我的家乡,是随处可见的。
良田是芦荡里开出来的,小路是芦荡里踏出来的,炊烟是芦荡里飘出来的……ㅤㅤ③有时是无边无际的,随风起伏,时高时低,和长江里的波浪连成了浩浩荡荡的一片。
倘是夏天,这一片绿色,会教人赏心悦目,胸襟大开。
倘是秋日,绿色变成了金黄,芦花已开过,芦苇在萧瑟寒风中依旧站立着,芦叶还不时在风中发出尖厉的哨音,仿佛是面对严寒的呼叫与抗争。
那时,就连鸭子也换了一身厚厚的绒毛,有的人早已用棉衣把自己包裹起来了。
ㅤㅤ④我的老家离江边不远。
儿时,为了谋生,经常和母亲一起去芦荡里拾柴、刈丝草籽,这呼叫声是经常听到的,以至今天想起还不绝于耳。
ㅤㅤ⑤在芦荡里燃起第一缕炊烟的祖先,曾经度过了何等艰难而又凄凉的时光。
ㅤㅤ⑥我在故书堆里寻找过他们的足迹,寻找过我的故乡最初的影子——那是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元年的。
那时,海岛就是一片芦荡,几群野鸭,几只螃蟹。
没有人烟,没有小路,没有村落,连鸡鸣狗叫也没有。
最早的房屋是用几捆芦苇搭成的,名为“环洞舍”。
岛上没有淡水的时候,就吃芦根——雪白如藕节的芦根,直到我儿时,依旧是孩子们常常找来吃的好东西。
ㅤㅤ⑦江流冲击,大浪淘沙,这芦根纵横的大地竟是捏得出油的肥田沃壤。
种稻得稻,种花得花,种什么长什么,岛上有了瓜果飘香,有了五谷杂粮。
从此后,芦苇便开始被故乡人认识、利用,成了岛上的一宝。
ㅤㅤ⑧临近江边的一排又一排芦苇,阻挡着潮水洪峰。
用芦苇编成的笆墙冬暖夏凉。
吃芦叶包的粽子满口都是清香。
把芦叶卷成喇叭一样的芦哨,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吹着,是田野上的一支支生活的牧歌。
穿上芦花织成的“芦花靴子”,就连冬天也变得温暖……ㅤㅤ⑨芦苇虽不能做支撑高楼的栋梁,却乐于千百年如一日地厮守着大海,面对着潮流。
江苏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12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八校2024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越发深入影响人类命运。
科技作为一把“双刃剑”,可能是造福人类的“利器”,也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凶器”。
科技伦理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技活动的规范发展提供价值理念,保障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文化价值是科技伦理的内核,基于何种文化价值决定着乘持怎样的科技伦理,影响着科技发展的方向。
一②在数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仁爱精神始终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既包括“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也包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科技伦理的文化价值中,“仁爱”应处于核心位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逐步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如果科技受“个人至上”的文化价值影响,那么个人的私心、欲望会越发膨胀,科技活动则容易失控而带来灾难。
科技伦理要注重“仁爱”的文化价值,怀有“仁者爱人”的仁善之心。
科技活动要以人类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美好幸福为目的。
③在看待“天人关系”的问题上,西方文化主张一种“分”的文化,即“主客二分,天人对立”,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主客体关系。
在此文化价值下,科技活动很容易破坏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带来诸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生态问题。
中国文化是一种“合”的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看作密不可分的生命整体,即“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可以在科技伦理中弘扬和发展“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到守“善道”、走“正道”。
树立“以道驭技,道技合一”的科技伦理精神,引领和规范技术向善发展。
④中国儒家还讲究“克己复礼”。
“克已复礼"是一种“成已达人”的善行,同时也是一种“内省自律”的慎行。
在科技活动中,特别是在高尖前沿领域,科技人员很多时候独处于“无人在之处”“无人知之时”,能否做到“慎独而行”则显得尤为重要。
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习近平认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延续和发展。
只有很好的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才能很好的认识和选择当代中国的发展特色和发展道路,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绵绵不已的民族精神和发展动力,蕴涵着今天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它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深刻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人们通过学习把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
他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其实质就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习近平同志要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清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摘编自董根洪《论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9期)材料二:当下中国,伴随传统文化复兴而来的“国风热”,无疑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江苏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含答案)

江苏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写作专题(含答案)写作专题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什么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是消除一切压力与焦虑,摆脱所有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随心所欲,自由自在,还是体认到自由与责任永远相伴相生,人必须在责任与压力中淬炼生命?前一种只是乌托邦,后一种才是真实世界。
既然如此,我们只有并且最好欣然,接纳世界的真实模样,接纳生活的本来面貌。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有时难免孤独。
有人说,摆脱孤独的最佳途径是与正确的人交流;也有人说,学会从自然万物中获得趣味,就能战胜孤独;还有人说,能忍受孤独,有比孤独更重要的事要去做,就会觉得孤独是一笔财富……孤独总能触发人对社会人生的思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常州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电影《长安三万里》近期爆火,影片中呈现了李白、高适、杜甫等数十位“顶流"诗人群像及代表作,引发大众对古诗词的新一波兴趣与关注。
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古诗词对人们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你能看到哪些古诗词的“渗透”?你感觉古诗词的学习到底对自己的素养提升有哪些帮助?……围绕这些问题,常州市第三中学高三各班级举行了一次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读古诗词"为主题的语文研讨会,要求大家结合学习古诗词的心得,任选角度提炼观点,准备好发言稿,作为代表在会上发言。
泰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模拟试卷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3.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
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
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
为了维持这传统方式,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等于以前的乡约。
可是事实上保长和乡约是不同的,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
以并不代表地方利益的人来握住地方的权力,而且他是合法的地方公务执行者,他有权来管理地方的公款,这变化在地方上引起的迷惑是深刻的。
结果是地方上有地位的人和保长处在对立的地位而没有桥梁可通。
乡村里有声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地方立场加入行政系统,较为合算。
他当了保长之后还是可以支配地方自治事务。
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
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
而事实上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地位,无从正式活动。
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
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
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
中央下达的政令中,除了要钱要人之外,凡是要在地方上建设的事,好比增产等,却因为地方社会结构的紊乱和机构的僵持,公文停留在保公所里,走不出来。
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才能有多高,绝没有施展的机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重建》)材料二:改朝换代之际,地方纷乱,士家大族败亡,盗贼横行,灾害频发,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和礼治秩序遭到破坏,张履祥的家乡也在所难免。
江苏省近年高考语文阅读类文本题及答案 (2)

江苏省2004-202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2022年江苏卷〕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师陀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
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把戏。
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
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如今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
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假如碰见母猪带着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
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
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好心的怨言,他于是笑了。
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
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
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
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清楚刚刚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
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
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试题数:8.满分:1501.(问答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1年9月19日晚.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在互联网上风生水起的网络文学.多少显得有些“落寞”。
这一届茅盾文学奖首度吸纳网络文学作品参与评选.一共有7部作品.结果无一斩获.仅仅是在176部作品名录上露了一下脸而已。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茅盾文学奖中同台竞技.从目前的情形看是难有胜算的。
究其原因.从评奖性质上看.国内各大文学奖项说到底还是属于“专家奖”的范围.其评选机制和遴选标准都是基于文学传统和社会期待而设置的。
如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要求作品拥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注重思想的深刻内涵.要有切入社稷民生的历史担当和人性温暖.以及艺术审美的精致与创新等。
这些显然不是网络文学的强项。
“自娱以娱人”的网络写作.其长处不在于精致和深刻.而在于市场、大众、草根的认同和广泛参与。
从《诗经》算起.我国传统的精英文学已经走了两千多年.而汉语网络文学的成长期还不到二十年。
两种文学的创作方式、功能模式、发展水平和品相质地都存在较大差异.现在却要求用同一个评价标准去衡量.网络文学显然处于弱势。
且不说这次参评的几部作品是否真能代表浩如烟海的网络小说的创作实绩.单就本次参评作品要求必须是已经完成并公开出版的纸质出版物而言.这个前提就基本上预设了网络小说的“命运”。
因为网络小说可以是超文本和多媒体的.可以连载和续写.其生命活力永远存活于网上.点击率才是网站、写手和网民品评作品的基本“标的”。
于是.就难免出现这样的质疑:既然参评的网络小说都没有走得更远.茅盾文学奖是否过于“阳春白雪”了?是的.茅盾文学奖就是文学界阳春白雪式的“专家奖”或“精英奖”。
吸纳网络小说参与这种评奖是必要的.作为数字传媒时代最具大众趣味的网络文学落选于这样的奖项也属正常。
需要关注的也许是网络文学参评茅盾文学奖背后的意义.即对于优化当今文学生态的意义和对网络文学本身发展的意义。
江苏省常州市两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江苏省常州市两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有答案)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
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
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
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
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
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
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
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
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
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
”“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
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
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无声的歌荒煤一九三八年的十月革命节。
黄昏夕照中,延安城闪耀着热情和欢喜的光辉;红旗在阵阵歌声里飘扬起来,街道上拥挤着灰色的人群,阳光投射在他们红红的脸颊上、衣领和胸襟上的红证章上。
落日似燃烧起一堆火焰,熊熊的红光在苍穹波动着。
他仿佛投入太鲜丽的红色的海里,感到头都有些昏眩起来。
他有一张瘦削苍白的脸。
一双很大的眼睛,然而那样灰黯,没有光彩。
他身材很高,但瘦瘦的腰杆有些弯曲。
他慢慢地移动脚步,两腿之间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并且显出了膝盖的僵硬。
其实,他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是刚从监狱被释放,才来到延安的。
到延安三天,一切都在他眼前呈现着新奇的印象。
随着人群走进会场,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奇迹。
有最新式武器的军队和荷着红缨枪、大刀的农民自卫队站在一起,铜号和唢呐用完全不同的节奏齐吹着。
小脚的妇女,背着木刀的儿童团……每个人都在歌唱。
他觉得每个人都会歌唱,歌唱斗争的热情,未来的希冀……是一种幸福!可是他同时却回忆起一个没有歌声的时代……六年前的秋天,一个细雨濛濛的夜晚,入狱三个月的他突然被送进一辆黑色的大囚车。
一切都是漆黑的,车厢空旷旷的。
死亡的影子以最清晰的想象掠过他的脑海,却又没有恐怖。
车走入了街道,他借了些许灯光,看见了车厢里的同伴。
两个身材较高大的人,另一个是女的,却很瘦小,长长的头发盖住了脸蜷缩着;两个人中间,有一个站起来斜靠着车壁,一直不动地凝视窗外。
车子穿过一条热闹的街道,站在窗前的人猛然地咬着牙闷声叫道:“同志们!我们唱《国际歌》!”他也站起来,身子一晃,便挨近了那几个人。
那个高个子盯了他一眼,说:“唱!” 他摇摇头说:“我不……”汉子激怒地推了他一掌,冷笑道:“胆怯的东西!去你的……来,我们唱!”“什么?我真不会唱!”他气愤地叫了起来。
他觉得“胆怯”两字非常损伤自己。
他记起来,第一次看见这个歌并不久,那是印在一个小册子的前面,一个比他还小的同志送来的。
他心跳了,睁了大眼睛望着那同志,问道:“你会唱么?”他用有些颤栗的手指指着那支歌问。
“不,我也不会!”青年摇着头,随即抓住了他的手,坚定地说道:“有同志会的,慢慢的,我们一起学吧!”他们两个紧紧握住手,互相凝视着,充满了坚信地笑了。
从此,他心里秘密地埋藏着一支歌,在疲乏和烦恼的时候,他便用一种无声的自己的调子,默默地在心里背诵着这支歌,算作歌唱。
可是工作是紧张的,四周恐怖的压抑有如窒息的瓶子,闷得你喘不过气来。
他和他的同志在一起时,总是紧张的悄悄的,最艰苦的工作也只是最简单的几句话。
常常一个同志见了两三面,以后再也看不见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行动就是一支悲壮的歌。
那个说只要有机会就一起来学歌的青年人,在和他第四次见面以后,再也没露面了。
而他自己,不久便也被捕了。
他想着想着,难受起来,他是因为这才没有学会唱《国际歌》的……车停止了,像是已经驶到世界尽头。
他被推下车来,机械地走着。
深深的黑暗里,一切可怕的沉寂着。
忽然地,歌声起来了,一种颤抖但悲壮的声音走在他前面,两个粗壮的男音和着尖细的女声歌唱着: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他第一次听见他心爱的歌。
这支歌以他不曾想到的悲壮节奏感动了他。
他也想唱,虽然他觉得这歌声是那样熟悉,如同他时常在心里歌唱的一样,却还是唱不出来。
就在这时,他听见一排枪声朝他射击过来。
他倒了下去,一切都沉寂了……他醒过来,仍然在车上。
他摸摸自己的身子,是潮湿的,感到很寒冷,却没有什么苦痛。
车厢里只有他一个人——原来他是被拖去“陪斩”的。
“同志们!大家——起立!”他忽然被四周人群的起立惊醒了,他也站了起来。
“脱帽!唱——《国际歌》!”台上的人挥动着手,悠悠地,一阵歌声便飘扬起来:千万人的歌声开始甚至有些杂乱,但是渐渐变得和谐激昂了。
这时天已经黑了,红色的五角星灯,镰刀斧头,革命领袖的肖像……各色各样的灯彩都以无比的光辉闪耀着。
四周的山谷回响着雄厚的歌声,波涛似的山头的影子像是在颤栗。
他掉过头来望望两旁的人,清清楚楚听见歌声从他们的喉咙里传播出来。
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长长的头发整齐地盖满了白皙的额头,显露着一双黑大明亮的眼睛,发出柔和的歌声;一个白发的老人,混浊的眼里含着泪滴,像在默默地诉述着一个梦想……他的眼泪盈满了,一种类乎呜咽的声音在他喉咙里响着,发着太低的模糊的声音。
“唱吧,幸福的同志们!你们能够唱,也能够自由地唱!但是别忘了许多牺牲了的同志,他们一直不能够唱,也不会唱……”他喃喃地念道。
一阵风吹过,那一群彩灯飘摇着颤抖的光芒,好像在震动的黑夜里挣扎。
但一会,风停了,歌也唱到最后,彩灯却忽然地闪耀起辉煌的光亮,从地里迸裂出来似地照亮了全场。
温暖的光明排挤开了寒冷的黑暗。
终于,他觉得自己唱出声音来了,温暖的光明照亮了他的心,歌声便从心底涌了出来,融合在人群的合唱里面,一同在山谷间巡回荡漾——其实,他只是有了歌唱的感觉,他唱的依然是一支无声的歌,但这支歌,正由千万个幸福的人们,以最高的热情和嘹亮的声音在歌唱着。
(节选自《荒煤短篇小说选》,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黯淡无光的眼神、弯曲的腰杆和特殊的走路姿势等,暗示了六年的监狱生活对“他” 的摧残。
B.在车厢里被同志指责为“胆怯的东西”,“他”先“气愤”后“难受”,表明其情绪渐趋平和。
C.醒来后“他”由身子的“潮湿”“寒冷”“没有什么苦痛”意识到自己还活着并且没有受伤。
D.集会上众人脱帽齐唱《国际歌》,表明歌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延安人民的团结一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心理,有助于更好地呈现人物在革命斗争中逐步成长的心路历程。
B.小说以点面结合的手法表现众人合唱的盛况,以“他”努力发声的行为侧面表现歌曲的感染力。
C.作为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小说追求对时代风貌的忠实反映,在场景的描写中努力做到客观冷静。
D.小说隐去所有人物的姓名,不但不影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反而有助于突出这些形象的普遍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标题“无声的歌”的丰富意蕴。
(6分)9.这篇小说时空多次转换,叙述却紧凑有序,请结合文本简析原因。
(6分)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小菜一碟赵文辉今天又是一个重霾天气,压得人喘不上气来。
他们在等一个人,给饭馆供应木耳的那个东北人。
俩人都没有吃早餐,大伟给丽菊冲了一碗鸡蛋水,丽菊根本没有心情碰它,水慢慢地变凉,变凉。
饭馆里空空荡荡,明天,这里的一切就不属于他们了。
俩人是从农村来的八零后,能在城里安个家,成了他们朴素而热烈的愿望。
他俩在同一个饭店打工,非常优秀。
大伟英气逼人又舍得吃苦,从配菜工干到厨师长,丽菊从收银员到大堂经理,付出了常人无法付出的辛苦。
三十岁那年,他俩用全部积蓄和借款开了一家小店,主营私房菜和鸡汁面,还起了一个特别亲切的店名“小莱一碟”。
大伟的拿手菜——百年老汤鱼锁住了很多客人的胃,加上丽菊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人脉,“小莱一碟”开业后出奇地火爆。
他们像编制绳索般严谨地还清了最后一分钱,并在开店的第三个年头分期付款买下一个一百一十八平的单元房,就在他们计划购买一辆哈弗小型越野车时,丽菊一个在秦皇岛发展的国安找上门来,执意带她去见识一下自己的事业。
丽菊去了一超秦皇岛,立即被那种热血沸腾的赚钱方式迷住了。
先是说服大伟把节余全部拿出来,后来又动用了材料款,再后来就身不由已地借了高利贷。
秦皇岛半年,她收获了两件事:一次小型车祸造成的挥鞭式头疼,另外就是刷新了对闺宝的认识——所谓闲家就是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倾家荡产的人。
最后,他们不得不把住了不到一年的房子卖掉,同时把“小菜一碟”转让给了一个“觊觎已久”的同行。
这个同行没有趁火打劫,出了一个不菲的价格,交接期限也很宽容。
签过转让合同,他们开始退还客人寄存的酒水和发放出去的充值卡,供货商的欠款更是头等大事。
他们不打算逃避,转让费根本不够支付这些欠款,制余的他们重新打了欠条,然后认真地摁下自己的指头印。
今天是最后一天了,木耳商去东北订购木耳,他在微信里回复今天一定来,还说有一个重要的消息告诉他们。
虽然囊中空空,还是决定等到最后。
他们非常留恋这里的一切,转让后,不知道还有没有勇气再踏进“小菜一碟”。
一整天俩人都在打扫收拾饭馆,终于结束了,大伟摘下襄在头上的毛巾,俩人坐下来喝水,丽菊额头冒着细密的汗珠,她把脖子上那条货真价实的千足金项链摘下来。
大伟一阵惊慌:“不,不!”他的眼晴里噙满了泪水,丽菊装着没看见:“等将来有钱了,你再给我买。
”接下来丽菊迅速转移了话题,谈起了那个木耳商。
木耳商是一个完全不像东北人的东北人,清瘦单薄,双眸明亮,每次来送货,过完秤拿到收条就走,他活得不声不响。
即便是那一次月结,他把几张欠条都丢了也没着急。
那是饭店给供货商的唯一凭证。
不像那个粮油供货商,长了一副衰渎神明的模样,丢过一张欠条仿佛天塌了一样跑来找他们。
这一回又是第一个跑来要账,一分钱的欠条都不让打。
那次丽菊和大伟翻看存根后就把木耳商的账结了,从此后他们就成了朋友。
暮色一点点加重,整个城市街道开始变幻,准备融入黑夜之中。
丽菊头又开始疼了,好像有根铁丝在脑袋里搅动一样。
她把十根手指头插进头发里,使劲掀搜。
她让大伟去药店买复方羊角颗粒,她决定加大剂量。
大伟出门时差点跟一个人撞上,木耳商一脸倦容地站在他们面前。
木耳商端起桌子上的水就喝,水珠顺着下巴滴下来。
放下水杯掏出香烟,抽出一根递向大伟,又抽出一根,捏一下海绵嘴,往嘴里送。
鼻孔冒出第一批烟雾后,他开始说话了:“我刚从老家回来,今年木耳丰收了,品相好价格也不贵,我订购的数量是往年的双倍。
” 也许这就是他在微信里说的重要消息了。
丽菊给他续上水,请他坐下来。
木耳商又开了口:“我需要帮手,要是你们不嫌弃的话…… ”这时,木耳商抬起低垂的眼睛,面孔大大张开了,现出了一个男人的全部诚意。
丽菊面对这个木讷、诚实、不善于花言巧语的东北人感到很踏实,地轻轻叹了一口气。
大伟愣在那里,点燃的火柴燃疼了他的手指。
木耳商等待着他们的答复。
“小菜一碟”出现了从来没有的寂静,只有门帘被风报动的声音。
最后,大伟和丽菊还是拒绝了他的好意。
他们决定还去干老本行,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
那个傍晚却因木耳商的到来突然明媚起来。
头突然不疼了,丽菊的手指从头发里抽了出来,她的头发很黑,像是上过漆似的。
她去洗了洗手,开始张罗“小菜一碟”的最后一场酒宴。
一瓶“牛二”被木耳商拧开口,咕嘟咕嘟倒进了两只酒碗里。
(有删改)文本二:赵文辉以平实的文字以及沉稳的叙事,描写豫北乡镇的人物世情,表现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百态,展现小人物的善美情怀,文笔细腻传神,真实而有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