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峡》教案最新5篇

《三峡》教案最新5篇

《三峡》教案最新5篇《三峡》教案篇一《三峡之秋》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作者按时间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具体描述了三峡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下午的青色而透明、夜的宁静,表达作者了对三峡景色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安排在第四单元,该单元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读懂课文、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制订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三峡之秋的特点。

(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朗读、口语表达、审美、想象等能力。

【学习重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学习难点】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热爱三峡的真挚情感。

【学具准备】网络教室、课件、麦克风等。

【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方法】观、读、说、写四结合。

【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设计理念】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看VCD、看电视、请教到过三峡旅游的人、上网等途径去搜集有关三峡的资料,实现了“大课堂、中课堂、小课堂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一定要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在此过程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主动的获取知识能力得到养成,使他终身受用。

1、学生交流利用从网络上或图书馆等到地方搜集、整理的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三峡》教学设计8篇

《三峡》教学设计8篇

《三峡》的教学设计8篇老师肯定都学会制定教学设计,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力量,做好相关的教学设计可以确定同学的学习需要,下面是范文社我为您共享的《三峡》的教学设计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三峡》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娴熟把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同学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育同学喜爱家乡、喜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多媒体教学。

以美丽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乐吸引同学,使同学产生探究的爱好,形成剧烈的求知欲望。

在视听想象中,熬炼同学的思维,加深同学对文章的理解,培育同学喜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同学懂得可以手中资料、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育同学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同学能够在练习中仿照运用。

【教学重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和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用一般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同学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支配】两课时(一课时预习;另一课时集中解决重难点)【课前预备】1、布置预习:⑴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

⑵预习课后练习一,预备与同学们沟通。

⑶用行楷抄写课文。

2、老师要预备的一些资料(如:三峡风光图片、录音等),以便引导同学理解课文,用多媒体帮助教学。

【教学内容、过程】第一课时引导同学预习课文,过程略。

其次课时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活动导入:你知道长江三峡吗?(待生答)你了解三峡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吗?不知道吧。

好在老师今日有所预备,我有幸请到我们古柏最出名的导游,下面她将带领二(3)班旅游观光团和几位赶扒车的老师一起去参观风景绮丽的三峡。

初中语文三峡郦道元教案设计(11篇)

初中语文三峡郦道元教案设计(11篇)

初中语文三峡郦道元教案设计(11篇)课文《三峡》教学设计篇一《三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教学板块:朗读—品析—欣赏—背诵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由《三峡之歌》导入二、朗读,读出韵味。

1.听读。

听录音,或听教师泛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教师提出如下字词,请学生要注意读准字音:阙曦襄陵沿溯御素湍飞漱属引哀转2.默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懂文意。

结合课后练习三,解释重点词语:重岩叠嶂(山崖和峰峦一层一层的。

)夏水襄陵(夏季,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

)乘奔御风(骑着快马,驾着疾风。

)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

)绝山献(极高的山峰。

)飞漱(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3.吟读,要求读准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特点: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四字对偶句一般二二停顿,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梳理课文1.分组分别找出描写三峡的景物及相关语句。

板书: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色2、简要说说作者是从哪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山和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写水突出四季景象之不同。

3、动情朗读,学生自我体会语气、语调、语速,体会景物特点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春冬:春、冬:清澈见底,奇异峻秀摇曳多姿秋:悲寂凄凉忧伤,令人伤感4、为什么先写山?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呢?(结合课后题)(提示学生从“峡”字的意思“有山有水的地方”延伸理解。

)四、品读,读出意味。

1.品读课文,说描述性的话:同学们,三峡很美,那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美,你看(听)。

《三峡》优秀教案(通用15篇)

《三峡》优秀教案(通用15篇)

《三峡》优秀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峡》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峡》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正确解释关键词语,句子。

3、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

4、抒发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四、教学手段:图片投影。

五、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中国河山壮丽,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你都对哪些景观有了解呢?(由全国各地的自然风貌引入对三峡的了解、向往)出示三峡投影片。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默读课文,注意作者,读谁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出示生字投影片,让学生注音。

quē zhng xī xiāng sù yǎn zhǔ阙嶂曦襄溯 ? 属引4、学生练习自读,并进行指导,达至熟练。

三、文意理解。

1、小组共同解释文意,教师答疑。

2、出示投影片,指出解释重点。

<1>词语:自;阙;嶂;曦;至于;襄;沿;溯;或;虽;以;疾;湍; 漱;良;肃;属引;<2>句子①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熟练解释词,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指名四位学生各背一段课文,然后齐背。

二、分析课文。

1、讨论: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归纳并板书: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夏:急水春冬:清荣峻茂秋:哀婉凄异。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设计方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设计方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设计方案5篇《三峡》节选自南北朝北魏地理学家,官员,文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注》,是山水文言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八年级语文《三峡》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

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二、走进作者(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

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三、整体感知,通过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美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

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三峡》教案(优秀9篇)

《三峡》教案(优秀9篇)

《三峡》教案(优秀9篇)《三峡》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诵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位语言的精妙。

3、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指导诵读的方法,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完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培养诵读的习惯,形成诵读的能力。

教学设想:始终以“读”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齐读、品读句段等,在读中完成教学目标,加深文本印象,力求当堂能背诵。

教学过程:一、析字义,赏三峡。

汉字是表义文字,每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什么?(山)往深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

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二、走近作者及作品。

(学生齐读书下注解)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世称颂。

这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三峡》语言的魅力。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课文,正字音。

——前两组齐读至“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后两组接着读完。

要求读得准,听要听得清。

听出学同朗读中的错误,读完后,帮他指出来。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

——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认真听把自己把握不准的停顿在听老师读是做上批注。

学生再自由读2遍,然后请一名同学展示一下,老师做评价。

三读课文,译《三峡》。

——单排向后转,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

重要的词作出批注,有疑问出做出标记,六分钟后教师通过小检测,查看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到位。

(出示)准确译,我能行!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分段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

《三峡》教学设计15篇

《三峡》教学设计15篇

《三峡》教学设计15篇《三峡》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并会解释。

4.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会认、会写、会解释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会认、会写、会释义、会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具准备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三峡的学习资料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7)1.今天我们来欣赏三峡的迷人风光。

(多媒体出示三峡风景图)教师作简单介绍:三峡,即长江三峡的简称:是矍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谷的全称;位于长江中游,两岸悬崖绝壁,风光秀丽;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

2.如果有学生去过三峡,让他们说说所见所闻,加深学生对三峡景物的印象。

3.下面,我们一直来领略三峡的风光。

(出示课题)二、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15)1.老师读课文,学生跟着读。

2.学生自由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把字音读准。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字音是否读准了。

4.指导读“痴、巫、菱”。

5.学生读课文。

集体读、分组读、指名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逐段朗读,理解课文内容(15)1.全文共有四节,每节都以“三峡雨,三峡云”开头。

2.(1~2节)作者回忆起在故乡渡过的童年生活;牵动了思乡之情。

3.(3~4节)诗人身处异乡,仍如梦如痴的眷念着故乡的山水。

4.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学习体会。

四、课堂作业(8)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词。

篙()驾()锦()恰()3.写出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摘录__中的比喻句。

初二语文《三峡》教学设计(精选4篇)

初二语文《三峡》教学设计(精选4篇)

初二语文《三峡》教学设计(精选4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

2.理解文意。

3.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

二、介绍三峡: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风景之首。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三大峡”。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之首,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

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

瞿塘峡在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是一幅神奇的自然画卷和文化艺术走廊。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以幽深秀丽称奇于天下。

巫峡两岸群峰,以十二峰为奇,它们各具特色,尤以神女峰最为纤丽奇俏。

“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

西陵峡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

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

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

三、走近作者1.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关于本文作者及代表作品的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

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

他一生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对祖国河山十分热爱,对地理风物精切钻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八年级语文上册
主题:《三峡》
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及制定依据:
课标依据
•提高默读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技能。

‚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公里。

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用自己的所见撩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今天,让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脚步,一起来领略三峡美丽的风光吧!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
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1、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评价任务:
(1)郦道元,北魏、,本文选自他写的《》。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

(3)读准下列词语的音;
重岩叠嶂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素湍绿潭飞漱其间属引凄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导语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有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

我国北魏时期著名大地理学家郦道元为我们留
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三峡画卷中去吧。

二、教学主要内容
(一)、作者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

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

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

《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

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

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三、合作探究
1、在大家的背诵中,再一次把我们带入了三峡美景,回顾上节课我们概括的四幅图景,说说作者写出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征,共同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3、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
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

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突出三峡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雄壮美。

4、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突出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5、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
6、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

“绝
六、课堂小结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七、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三峡
郦道元
山——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正面侧面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热爱
水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动静俯仰——趣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凄同情
八、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三峡》,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背诵课文。

二、教学主要内容:
三峡如此的险峻峭拔,全文仅150多字,可谓精致短小,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可谓内容丰富,笔力雄健。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作者的笔法之美吧。

描绘景物的方法很多,可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可从动、静方面写;可从声、色、形、味方面写;可从视、听、嗅、味、触方面写;
还可从高、低、远、近方面写。

请以第一、三段为例,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峡的?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说说: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

“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侧面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动静俯视仰视
三、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

一位地理学家却用文学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把三峡描绘的如此出神入化,其用词的精妙,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

那么我们以第三、四段为例,来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吧。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三段中“素湍绿潭”,一“素”一“绿”,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

“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一字一景,字字珠玑,惊人赞叹。

“良多趣味”中一“趣”字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第四段中“林寒涧肃”,一“寒”一“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3、注重字词的锤炼。

五、小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

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

作者的描写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同时作者的语言精练美妙且情感也蕴含其中。

六、作业布置
请融入自己的感受,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七、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群山图连绵高峻雄壮正面侧面
夏水图浩大湍急奔放美热爱
水春冬图清荣峻茂清幽美动静俯仰——趣
深秋图凄清寂静凄婉美——凄同情
八、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