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老舍是一位生活积累厚实、创作激情旺盛的作家,他的创作跨越了两个时代——现代和当代,成就卓著。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是写他最熟悉的生活。
他的作品主要以他对市民阶层的深刻了解,塑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市民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开辟了现代文学创作题材的新领域。
从作者伦敦早期三部小说看,老舍的创作兴趣与写作水平都在渐渐提升之中。
刚开始创作时,有“幽默冲淡了正义感”的倾向,但自幼濡染京城满族文化,使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方言,描绘北京风土人情,以喜剧方式演绎悲剧的风格特点,为现代文坛吹来了全新的风,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格是“京味”。
它是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土人情、特殊的文化趣味的精妙展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审美趣味。
“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卷。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的画卷长廊里有寿棚寿席、巫婆的请神画符、坐花轿的婚礼、热闹的赶集庙会等,古都底层社会的众生相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细节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古老、颓败的皇城根下的四合院与胡同市民的生活情趣、文化取向被演绎得生动无比。
老北京人要面子、讲排场、喜气派,向往精致的生活艺术,讲究老礼与老规矩,追求散漫、苟且偷安、温良敦厚的生活态度,老舍在北京市民的庸常百态中揭示了其文化心理构成,也形成了“京味”的风格。
这样的“京味”气息弥漫于老舍作品气氛的营造之中、人物形象塑造、风俗的刻画之中。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有大量的对其精致、高贵、雍容的赞叹与欣赏,也有对美的不可避免的衰败与凋谢的惋惜与伤感。
老舍的市民世界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三类。
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太太等,善良、驯顺而又保守、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
老舍在刻绘人物病态精神时使用夸张手法,达到漫画式对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颓废心态的鞭挞。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作为一种风格现象,“京味”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作品“京味”的主要表现为:(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老舍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以及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郁的北京味儿,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至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3)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与趣味①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受到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②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这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
从《离婚》开始,老舍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
(4)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丰富多彩,情感细腻,充满着京味。
那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语言老舍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京味十足,他将北京方言融入到小说中,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形象力。
他常常使用北京话的特别说法,比如“也好意思,他头一次撞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吓我一跳儿!”、“离奇得很!”等等。
通过这种委婉、生动的语言,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北京人物形象。
二、题材老舍小说的题材很多都是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京城的生活、人物、风俗为主要素材。
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把表面琐碎的生活细节转变成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人物形象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京味特征,他们往往是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生活、言谈行为,展现出京城人民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比如,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小福子,以及《茶馆》中的老板娘、看门大爷等,他们都是背负着社会压力的艰苦生活者,他们的经历、生活状态以及话语口音等都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京味。
四、风景描写老舍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其中京城的街巷、胡同、楼房、街头巷尾、老旧派出所、茶馆等等,都是传统的北京风景。
他的描写技巧非常细致入微,不仅刻画了建筑的外在特点,还把人文特色融入到其中。
如《茶馆》中的茶馆(也是小吃店)、派出所里的走廊、见义勇为铜像和荒年负责人像等等这些细节,都让这些场景鲜活起来。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表现在语言、题材、人物形象和风景描写上,他将京味深深地融入到小说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具有浓郁京味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运用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京城和人们的生活。
一、字词选用方面的京味老舍在选用字词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汇。
比如,“扯蛋,胡扯,糊弄,忽悠”,这些都是北京方言中很常见的词汇,用来描绘人物的语言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同时,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淳朴的京味。
比如,“一块儿出来蹦动,让我撞着了”中的“蹦动”即为“闲逛”的意思,“撞着”则是指“碰到”,这些词汇看似平凡,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
此外,在小说中,老舍还运用了许多京城的特有词汇,比如“板子”、“生炉子”、“大车间”等都是北京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为小说营造了浓郁的京味。
二、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在句式和用词方式方面,老舍也展现了独具京味的技巧。
例如,“瞎咯的又傻又大,摔了一跤不想爬起来”中的“瞎咯的”即为“无头脑的”;“挑最麻烦坑最深的是那些叫‘虎阵营’的士兵,因为‘虎阵营’这个称呼实在太可怕,越是瞎折腾越想扮演高深的样子”中,“瞎折腾”即为“胡搞”,“扮演高深的样子”则是指“虚张声势”。
通过这些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老舍成功地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流畅。
三、描写场景的京味在描写场景方面,老舍也运用了京味,生动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北京市井人民的生活。
比如,在描写鸟笼市的时候,“摆摊者们卖鸟、卖笼、卖地衣,有的捉虫、卖虫,越往里走越牵涉到菜市、肉市、土特产,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或住在凑热闹的,或在固定的馆子里出租的,做起电台广告,到处拐卖妓女或者出售口供证人,这些人当然排列在街子另一边。
通过这段描写,老舍抓住了鸟笼市这一民俗场景,深入细致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鸟笼市,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论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1、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其次,北京人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揭示了北京文化心理结构。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北京市民的生活态度也息息相关。
《骆驼祥子》里的京味儿品析

《骆驼祥子》里的京味儿品析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品析
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其深厚的北京背景,独特的京味儿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旧北平画面。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还深入地揭示了旧社会的种种罪恶,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
京味儿,是老舍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和俚语,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北京风情。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情节更加生动。
祥子,这个外号“骆驼”的人力车夫,正是老舍笔下的一个京味儿十足的人物。
他来自农村,身上带着农民的朴实和坚韧。
他拼命赚钱,希望有一天能够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
然而,在旧社会的压迫下,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
他的遭遇,正是当时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缩影。
除了祥子,小说中还有许多京味儿十足的人物,如虎妞、小福子、夏太太等。
他们与祥子之间的纠葛,构成了小说的次要线索,与主线相互交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这些人物的形象,也都充满了北京的风土人情,使得整部小说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老舍通过《骆驼祥子》这部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的种种罪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
同时,他也通过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京味儿的老北京,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孙若钿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从小读了许多课文,也看了许多文章,见惯了平铺直叙的陈述,看多了文辞繁缛的描写,一直很喜欢中学课本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觉得在一众中规中矩的课文中显得很特别。
等到看完此文的全集《城南旧事》后,我发现这种特别缘于林海音笔下展现的老北京风情,这让此书有了一股别样的“精气神”。
此后看了老舍的作品,无疑更让人眼前一亮。
老舍作品中也有这么一种精气神,使得他笔下的寻常琐事、市井风情如信手拈来,却又不似市井嘈杂的声音,高亢絮叨让人听而生厌。
老舍的作品,是处处透着一股爽利的气息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北京腔,明明喜欢处处带个儿化音却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让人听着格外舒服。
其比之《城南旧事》,则更多了作为旁观者对文中各种人物现象的调侃与客观思索,和更接近市井的民俗气息。
他的作品是这样的:即便你不知道作者是谁,但略略一看文章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写的。
他的作品充满了北京气息,按他的故事脉络氛围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老北京。
那么这种“精气神”,便就是“京味”无疑。
关于“京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他叙述的语言文字、描绘的环境以及展现的文化风情上。
一、语言文化上洋溢出的京味其实说北京话的人很多,写文章的人也很多。
但是把京腔融入文字记叙成长篇,老舍先生是第一个。
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他语言中的北京调调几乎每个作品都有且十分突出,却不会显得很刻意使读者感觉审美疲劳,也并不故作高深对某些事情讳莫如深。
这关乎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语言是先入为主的直观印象。
一篇文章的语言文笔首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风格基调以及它对读者的吸引力。
我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他的语言,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京腔,干净利索,有股韵味,还十分幽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位代表作家张恨水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巴山夜雨》中,有个“许先生”始终未露面,主人公李南泉的介绍:“人家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文艺界第一流红人......许先生那分流利的国语,再加上几分幽默感,不用说他用小说的笔法去布局,就单凭对话,也会是好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作者:徐静摘要: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先导,其小说的一个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京味儿”。
老舍小说的“京味儿”风格,不仅包括老舍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也包括老舍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以及老舍北京方言的纯熟运用,这些都折射出了老舍的“京味儿”文学风范,并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风格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奠基人,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儿”的作家。
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儿”,所谓“‘京味儿’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1](p14)。
老舍的小说大都以北京城作为取材的原地,颇具特色的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再由北京城联系到北京人,揭示出北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且运用独具魅力的北京方言口语,使读者感受到城的“京味儿”文化意味。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风俗习惯、环境氛围、语言艺术,彰显了这种独特的“京味儿”。
老舍以自己独具个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和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描画北京的人和事,北京的环境和风尚,流露了老舍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关于老舍“京味儿”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写北京的人和事。
老舍的小说创作和北京是融为一体的。
他的小说描写的都是北京中下层市民的生活,记载着北京小人物以及小市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老舍笔下从车夫、棚匠、老妈子,到教书先生、巡警、店铺老板等等,几乎是北京市民能够从事的行业,老舍笔下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有多少行业老舍就刻画了多少种人物身份。
老舍小说写北京的人和事,还带有强烈的“市民性”。
如祁老人、祥子、赵四、老张等,这些都是性格鲜明、京味儿十足的社会各个阶层的代表。
因此真正寻找北京传统时期的特点的文化状态,确实应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普通人身上,这正是老舍小说的取胜之处。
《柳家大院》描写的场景是北京大杂院小市民的灰色人生。
老舍选取大杂院这样一个自己耳熟能详的现实生活场景,讲述老北京的现实生活状况,对人性进行深度的反思。
《月牙儿》中也是选取了北京城中受苦受难劳动人民为主题,展现小市民的悲惨命运。
老舍小说中描写的大都是北京中下层市民最普通的生活,着眼于这些各色各样的北京人,不仅反映着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也体现了社会批判和国民性批判的内涵,以及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深刻反思。
老舍自幼奠定了丰富的民间生活基础,长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挖掘出独具魅力的“京味儿”风格。
正是源于民间生活的文化素养,引导着老舍用一生的时间都在写北京的人与事,而且“老舍笔下的北京是相当真实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真名,大都经得起实地核对和验证”[2](p1)。
例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这几部代表作全部在写北京,而老舍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写北京,最成功的部分也是写北京。
他的小说《老张的哲学》以写北京开始,《正红旗下》又以写北京而终。
老舍有不少篇小说的故事是发生在北京,北京是他写作取材的原地。
他作品中的地名绝大多数都是真实的,有许多地方是北京的真实地名。
老舍这些以北京为背景而呈现的小说故事创作,源于现实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散发着“京味儿”气息。
老舍小说描写的都是人们熟悉的北京大杂院、四合院、胡同,这些建筑的结构具有封闭性,体现出北京市民封闭的人文景观。
以及写到北京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养老育幼等。
《骆驼祥子》是老舍描写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状况,以北京人祥子、虎妞、小福子等为描写对象,体现出旧北京文化背景下底层市民生活的举步维艰。
《我这一辈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等,虽然这些描写的是北京普通市民生活的俗人俗事,却都是北京人真实生活的写照,体现出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
老舍抓住了北京人的特色,这些北京人,说北京话,做北京事,都具有北京人的独有的气质、精神、性格、心理,都表现出十足的“京味儿”。
这跟老舍对北京各色人物的熟悉是分不开的。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现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的描写它”[3](P62)。
老舍把北平刻画在了心里,这就是老舍能够把北京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原因。
老北京所独有的本地特色,展露了老舍创作的“京味儿”风格。
老舍小说中除去北京的人和事,另外关于北京的环境和风尚,也体现了取材的地域特色。
老舍小说描写的几乎全是北京真实的地名,这些地名和位置是老舍出生地附近的区域,和老舍的生活息息相关。
小说描写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写北京的风景,写市民生活的场景、习俗。
这些都体现了原汁原味的“京味儿”文化,描绘出一幅亮丽的北京画卷。
老舍小说从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北京传统的习俗三个方面来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
首先,老舍小说中大都是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
他小说中的地名大都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上,这是因为北京的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老舍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四世同堂》中以护国寺小羊圈胡同、土城、西直门外护城河为主;《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离婚》以西四的砖塔胡同为主;《老张的哲学》以德胜门外、护国寺街两地为主要地点。
而这些地点都是属于北京西北角这么个范围的,老舍小说正是描绘了这些地方,构成了北京城的实景,显出了北京特有的城市风光。
同时老舍也详尽描绘了这些个真实地点的环境。
《四世同堂》中老舍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北京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老舍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老舍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老舍对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老舍心目中北京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老舍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老舍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北京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北京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美丽,富有朝气,所以老舍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北京的魅力。
在《骆驼祥子》中小说的第十八章,自然景物的描写达到了顶峰,对烈日和暴雨的描写是很富有诗意的,同时它们又紧紧联系着祥子的心理情感,而这些自然景物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在老舍的笔下变得无比美丽动人,绘出了北京的自然画卷,从中看到北京的自然风光和北京的新旧风貌,体现了老舍对北京自然风光的陶醉和无比热爱,让读者心驰神往,散发出老北京本地的自然风采。
不仅如此,老舍还写到了北京民间的传统习俗,体现取材的本地特色。
老舍所描写的北京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礼仪风俗构成了北京市民的生活画卷。
如老北京的冬天吃热面汤,夏天吃水面,正月初二吃春饼,腊月初八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吃糖瓜,除夕吃饺子。
这些均体现了老北京的民俗。
另外,北京的一些民俗还体现在讲礼仪,喝老茶馆,听大鼓书,吃风味小吃等。
《正红旗下》的典型例子就是为出生的孩子洗三:参加典礼的老太太们、媳妇们,都先“添盆”,把一些铜钱放入盆中,并说着吉祥话。
几个花生,几个红、白鸡蛋,也随着“连生贵子”等祝福放入水中。
……边说边洗,白姥姥把说过不知多少遍的祝词又一句不减地说出来:“先洗头,作王侯;厚洗腰,一辈比一辈高;洗洗蛋,作知县;洗洗沟,作知州!”《骆驼祥子》中老舍用北京话描写的北京祭节的风俗画,描绘在北京街头上祭灶时节的气氛。
老舍不仅描写北京祭灶的风俗,而且也描写了北京人的历史文化观念,传达出北京人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物思想面貌,展现出一幅充满“京味儿”的民俗风情画。
这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风俗描写,而是在其中寄托着对民族性的深刻反思和沉痛批判。
这使他的作品含有时代特色,又具有浓郁的“京味儿”。
如果没有北京社会生活的“京味儿”,就不会有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
老舍掌握了北京人独有的质、独有的“魂儿”和独有的味儿,描摹了一幅老北京的全景图:事态民生图、地理风貌图、自然景观图、民俗风情图,奠定了“京味儿”文学的基础,老舍被认为是“京味儿”小说的宗师。
二、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老舍的小说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用了“官样”一语概括了北京文化特征。
“官样”体现在:写北京人的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艺术生活”;讲究礼仪,固守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合、谦和、温厚等。
这些在老舍的小说中俯拾皆是。
写北京人的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艺术生活”。
老舍小说中的北京人无论经济、地位状况如何,在场面上都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要“脸面”。
《正红旗下》对清朝末年北京下层旗人生活的描写,不管是有钱的人还是没钱的人都很讲究,它们除了喜事丧事要隆重的办,就连生小孩“洗三”的典礼也要办的很像样。
小说中的大姐婆婆靠赊度日,“到了十冬腊月,她要买两条丰台暖洞子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着一点黄花的王瓜,摆在关公面前;到了春夏之交,她要买些用小蒲包装着的,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大樱桃,陈列在供桌上”。
这些“只是为了显示她的气派与排场”,“气派与身份有关,她还非打扮不可”“该穿亮纱,她万不能穿实地纱;该戴翡翠簪子,决不能戴金的。
于是,她的几十套单夹棉皮纱衣服,与冬夏的各色首饰,就都循环地入了当铺,当了这件赎那件”。
写出了大姐婆婆为了讲究体面、排场、气派,即使生活拮据也不失这一“脸面”的状况。
《骆驼祥子》中,刘四爷做寿“可着院子的暖棚,三面挂檐,三面栏杆,三面玻璃窗户。
棚里有玻璃隔扇,挂画屏,见木头就包红布。
正门旁一律挂彩子”“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个大碗,一个锅子”,只有这样刘四爷才感到体面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