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例谈
种内与种间关系

15
2、性选择
(1)植物的性选择:选择受精,如自交不亲 和性、远交不亲和性、多个花粉精核间竞争。 • 植物选择受精的生物学意义: • 一方面在同种中可以保证最适应的两性细胞 的高度融合,从而增强其后代的存活能力; • 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异种之间的自由交配,使 种间生殖隔离,从而保证了各个种的相对稳 定性。
26
4、动物的婚配制度
A、婚配制度的定义和进化 • 婚配制度: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 包括异性间相互识别、配偶的数目、配 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27
求偶行为的复杂性
• • • • • • • • • ①鸣叫、鸣啭、发声; ②体色显示,发光; ③释放分泌物; ④身体接触; ⑤舞蹈和婚飞; ⑥求偶喂食; ⑦象征性营巢; ⑧装饰求偶场; ⑨公共竞技场求偶等。
21
再如 求偶给饵:就是在婚配前的求偶期 间,雄性给雌性采集饵料作为礼物向 雌性献殷勤,这种行为与雌性繁殖前 的营养补给以及对抚幼运送饵料的能 力密切相关。
22
有些雌性有识别近亲异性的能力: 如欧洲天鹅通过羽色和姿容,山雀 通过鸣叫来识别近亲雄性。
23
•雌性选择的目的是生产出健康优质的后 代和提高繁殖成效,但明亮的色泽、美 丽的装饰必然给雄性带来极大的危险。 •所以,一方面,只有在生活史的晚期、 繁殖季节才出现美丽的色泽和装饰,或 埋藏在羽衣的底面。 •另一方面,让步赛特征表明它在一些方 面具有上等基因。
5
单 量 与 密 度 的 关 系 面 积 上 三 叶 草 的 干 物 质 产
6
位
亚麻在不同密度下发育到成熟期的植株大小
7
2、-3/2自疏法则 (the –3/2 thinning law)
• 自疏现象(self-thinning):随着植物密度的提 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 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样方 中,有些植株死亡了,这种现象就叫自疏现象。
种间关系举例

种间关系举例生物之间也有着许多关系,其实生物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同种种群内的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另一种则是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例如: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生物之间的关系吧。
(一)种内关系种内关系(同种生物)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种内关系。
1.种内互助生活中常见同种生物群居的现象,他们为了维持生存,互相合作的现象,叫做种内互助。
比如说狮群。
狮群中一般包含多数母狮,少数雄狮以及它们所生的孩子。
母狮负责捕猎、传宗接代、抚育后代。
雄狮负责在领地周边巡逻来防范其他雄狮的入侵。
母狮和雄狮共同合作,维持生活。
2.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争夺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叫做种内斗争。
还是我们刚刚提及过的狮群,在狮群内分工明确的同时,存在一定斗争,当年幼的雄狮长大后,会被狮群赶出去让它自己闯荡成长,当它们身强力壮后,便会去挑战狮群中的雄狮,接管这个狮群,就会出现一定的斗争。
(二)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
例如: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1.共生两种生物体之间生活在一起的互相帮助。
比如说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可以使海葵免于被其他鱼类食用,而海葵有刺细胞的触手,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而小丑鱼本身则会分泌一种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
它们之间的互相帮助便叫做共生。
2.寄生寄生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比如菟丝子寄生在大豆上。
菟丝子这个名字我们不常听到,但一定见过它。
菟丝子和绝大部分植物不一样,它并不是通过光合作用来生存的,而是寄生在大豆等豆类作物上,形成寄生关系。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时间
生物A
生物B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为食的现象。
例如:草食动物兔以某些植物为食 小型肉食动物可以草食动物为食 大型肉食动物可以草食或小型肉食动物为食 杂食性生物可以植物或动物为食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寄生关系,则可表示如下:
生物数量
时间
生物数量
时间
A 宿主
B 寄主
A 宿主
B 寄主
C 寄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
大草履虫小草履虫
分别培养
生活很好
混合培养
大草履虫死亡小草履虫正常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则可表示为
例四:狼群在追捕马鹿时,常常是几只狼在后面追,另几只狼在前面抄近路堵截,配合默契,它们的阴谋往往能够得成。
种内斗争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或对一方有利但对另一方无害;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两种生物的这种关系叫共生 。
藻类
光合作用
给真菌提供有机物
例如:地衣是藻类与真菌共生体
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
1 种内关系
2 种间关系
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种内互助
例一:社会性昆虫
例二:非社会性生物
Eg蚂蚁、蜜蜂
Eg 蝗虫、鱼类、某些哺乳类等;
同种生物生活在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如:群聚的生活的某些生物,聚集成群,对捕食和御敌是有利的
例三:麝牛聚集成群时,遇到狼群,雄牛就围成一圈,头朝外面,把雌牛和小牛围在圈内,可免遭狼群袭击。
真菌
吸收水和无机盐
生态学课件第5章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种间关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础,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竞争、共生、捕食和被捕食 等关系,共同形成和维持了生物多样性。
种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同时也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竞争关系
竞争关系
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两种不同的 植物可能会竞争阳光、水分和养分等资源,从而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总结
竞争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两种或多种生物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展开竞争,从而影响各自的生存和繁衍。
寄生关系
寄生关系
总结词
狼捕食兔子以获取食物,而兔子为了生 存则尽可能避免被捕食。
VS
详细描述
狼是兔子的天敌,通常会捕食健康的成年 兔子。兔子为了生存,进化出了敏锐的感 知和快速的反应能力,以便及时发现并逃 避狼的捕食。这种关系促进了双方的进化 ,维持了生态平衡。
森林中树木间的竞争关系
总结词
树木之间为了争夺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而 相互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种群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 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02 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互利共生关系
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利,但两者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例 如,蜜蜂和花朵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蜜蜂通过花朵获得食物,同时帮助花朵 授粉。
总结
互利共生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两种生物彼此提供对方所需的好处,共同 生存和繁衍。
是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身上获取营养,对寄主造成一定的危害。例如 ,某些昆虫寄生在其他昆虫体内,吸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导致寄主死亡。
生物种内和种间关系

-3/2自疏法则:
W = C×d-a
a一般为3/2。即W = C×d-3/2
思考题:
种植密度持续提高,对产量有何影响?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和自疏现象发生的原因?
种内关系之二:生物的性行为
植物的性别系统 雌雄同花:多见 同株异花:
雌雄异株:少见,优势?
哪个系统更进化?
种内关系之二:
动物的婚配制度
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
种间关系之五:互利共生
生物之间的和平共处现象
互利共生
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 活。 地衣中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两者分开,不能独立生活。 白蚁和肠内鞭毛虫的关系:白蚁体内无法分泌纤维素脢,无 法消化木质纤维素,然而鞭毛虫能分泌一种消化纤维素脢 蚂蚁和蚜虫;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一部分。
(2)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种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 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影响。
捕食有什么生态意义?
捕食的生态意义:
对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起着重要的生态意义 保持种群规模平衡:种群规模增大 例如 鹿种群的稳定 捕食者淘汰多余个体
促进种群健康:患病个体被捕杀以后,消除了病原体,减少传
植物和食草动物的协同进化
化学防御:植物发展防御机制, 积累有毒物质,以对付食草动物的进攻, VS 食草动物在进化中形成特殊的酶进行解毒; 物理防御: 植物长刺 VS 动物调整食用季节
食草作用对植物种群有何影响?
适度的食草作用(放牧),可以促进植物生长
报复性生长
放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息地或食物结构,避免与竞争对手的生态位重叠
,以获取新的生存方式。 生态位重叠越显著,那么生态位分化越强烈
生态学种间和种内关系

寄生与宿主关系
寄生定义
一个物种(寄生者)从另一个物种(宿主)身上获取营养,通常 对宿主造成损害。
寄生类型
寄生关系可以是内寄生或外寄生。内寄生生活在宿主体内,而外寄 生生活在宿主的表面或与宿主接触的地方。
寄生与宿主关系的结果
寄生关系通常会对宿主产生负面影响,如降低繁殖能力、生长速度 或生存机会。
共栖
社会等级
优势等级
在某些动物群体中,个体之间存在优势等级差异,例如狮子 和猴子。优势等级有助于协调群体行为,确保群体稳定和资 源分配的合理性。
社会行为
动物会根据优势等级表现出不同的社会行为,例如屈从、顺 从和支配等。这些行为有助于维护群体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繁殖策略
单配制
一些动物采用单配制繁殖策略,即一雄一雌结成配偶共同抚育后代。这种策略 有助于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应合理配置水资源 ,防止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保障 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在土壤改良方面,可以采用土壤改良剂 、有机废弃物等手段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方法包括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水资源管理等,旨在改善生 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植被恢复方面,可以选择适宜的植物 种类和种植方式,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 和演替。
种间和种内关系可以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水循环、气候变 化等。
05 种间和种内关系的应用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 性昆虫、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来 控制或减少有害生物种群数量
的方法。
生物防治在农业、林业和城市 生态系统中广泛应用,可以有 效降低害虫和病原体的危害,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
落的结构和功能。
群落演替
07-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物种在共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 生活,由于不同物种相互成为环境因子,形成了不 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动态: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动态 协同进化:物种在进化上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 捕食作用 寄生和共生
18
主要研究方向
关系类型
(一) 种间竞争
33
稳定的共存
种间竞争总结
1/K1和1/K2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种内竞争强度
β/K2代表物种1对物种2的种间竞争强度
α/K1代表物种2对物种1的种间竞争强度 1/K1< β/K2, 1/K2 > α/K1 ,种2被排斥,种1取胜 1/K2 < α/K1, 1/K1 > β/K2,种1被排斥,种2 取胜 1/K1 < β/K2, 1/K2 < α/K1,不稳定的平衡点,皆可能 获胜 1/K1 > β/K2/, K2 > α/K1, 稳定的平衡点,共存
壮、体重大、性成熟程度高,具有打斗经验。
生理基础:是血液中有较高浓度的雄性激素(睾丸
酮)。实验证明,给低位鸡注射睾丸酮就会出现反 啄食顺序的表现,许多野生动物也有类似结果。
一般说来,社群中雌雄各有等级顺序,主雄多 与主雌或若干强雌交配,不允许其他雄体与后 者交配。
14
领域性社会等级与种群调节的关系
Growth curves for双核小草履虫Paramecium aurelia and大 草履虫P. caudatumin separate and mixed cultures
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共培养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先的位置。在社群等级关系中地位的高低,可能受雄性激素的水
平、强弱、大小、体重、成熟程度、打斗经验、是否受伤、疲劳
等因素的影响,特别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若给低位鸡注射睾
丸酮,它就会出现等级顺序变化。
• 社会等级的意义:通常,有稳定社会等级顺序的的群体,其个体
生长的速度往往比不稳定的快,产卵也较多,原因是在不稳定的
环 境 科 学 系
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 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 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澳大利亚, Donald,1951) Y(C)=W·d=Ki W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为密度;Y(C)为单位面积产量;Ki为常数。环
境 科 学 系
三叶草播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多配偶制:一个个体具有两个或更多的配偶。如果一对配偶
中的一个能从养育关怀后代中解脱出来,就有可能把能量和
精力消耗在种内竞争配偶和竞争资源上去;如果资源分布不
均匀,社群等级中处于高地位的种类有了配偶以后,未有配
偶的一方选择配偶的困难将会增加,出现多配偶现象。包括 一雄多雌,如海豹,北美松鸡;和一雌多雄,如美洲雉鴴。
环
文献阅读: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境 科
学
系
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niche)是物种在生物群落
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维生态位空间(multidimensional niche space):影响 有机体的环境变量作为一系列维,
湿 度
温度
多维变量便是n-维空间,称多维生
态位空间,或n-维超体积(n-
K1 < K2 /β,K2> K1/α 1/K1>β/K2,1/K2<α/K1,N1失败,N2取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例谈
盛文龙
环境中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和分布,其中生物因素可以分为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
(1)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
它是种群数量调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植物同种个体间斗争一般表现在对水分、养料、光照、空气等无机环境因素的需求上。
同种动物间,由于食物、栖所、繁殖或其他因素的矛盾而斗争也时有发生。
如有的动物的雄性个体在繁殖期时,往往为了争夺雌性个体与同种的雄性个体进行斗争。
对于失败者常常造成死亡,但是对于种的延续是有利的,可以使同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比较充分的生活条件,或者出生的后代能够更优良一些。
(2)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
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群聚生活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①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同时又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群体的生存;②与社会性昆虫不同的一些昆虫(如飞蝗)、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的群聚生活,个体之间没有明确分工,聚集成群在一定区域内,沿着一定的路径漫游,从而使种群在适于栖息的区域内分布得均匀一些。
动物的群聚生活有利于捕食、御敌。
动物通过种内互助能更有效的捕食、避敌,更好地适应环境。
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
两个种群的相互关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互有利益的关系,称为互利共生典型的互利共生例如:地衣、菌根、根瘤。
另外蚂蚁和蚜虫也可看作是一种共生关系,蚂蚁收集蚜虫的分泌物,并保护蚜虫,蚜虫的分泌物是蚂蚁的食物,到深秋,蚂蚁把蚜虫卵带到蚁穴越冬,第二年春天又把它送到地面孵化繁殖。
(3)偏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一起,一方受利,另一方无利亦无害、无显著利害关系。
如某些蕨类、兰花附在大树上,为了获得较多的阳光。
(3)竞争:通常是指在不同种的个体之间,因争夺共同的资源、空间发生的相互作用。
生物对资源的需求与生活型态越相似时,彼此间的竞争也就愈激烈。
竞争的结果可能是一个物种获得生存发展,另一个被淘汰;也可能导致其生态要求的分化而长期共存。
例如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幼苗,随着云杉的生长,两者矛盾日趋尖锐。
当云杉的高度超出桦木时,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桦木林被云杉林代替。
(4)寄生:一种生物居住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以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使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此种关系称为寄生。
动物中寄生现象相当普遍,有的寄生在体表,有的寄生在体内,如蛔虫寄生于人体的小肠内。
植物组织中也有寄生现象,如菟丝子以茎部的不定根寄生在大豆等植物的茎内。
(5)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叫捕食,是群落中生物之间最常见、最基本的关系之一。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都产生了
一系列的相互适应性。
一个有独特的捕杀技巧,另一个就要有一系列保护性适应。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在种群数量上关系复杂。
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时,捕食者因食物丰富数量随着增加,但这种增加必然导致被捕食者数量下降。
这种相互作用常使许多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种群出现周期性的数量波动规律,捕食者的数量高峰总是出现在被捕食者数量高峰之后。
3.典型例题
例1.“白蚁和其消化道内鞭毛虫”的相互之间关系,与下列哪项最相近()
A.老虎与被其捕食的山羊B.人与消化道内的蛔虫
C.寄居蟹与其体外的海葵D.樟木与附生其树干上的蝴蝶兰
例2.X、Y 两种微藻分别在锥形瓶中培养时(图甲),其数量随时间之变化如图乙,而当混合在同一个锥形瓶中培养时(图丙),其数量随时间之变化如图丁。
则在混合培养时,两者的关系如何?若X生物非微藻而为一种草履虫,则在混合培养时,两者的关系是是什么?
例3.生态学家高斯曾在实验室里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2种草履虫,即有尾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培养在容器中,各给以细菌作食物,不久两种草履虫分裂繁殖并和细菌数量达到平衡。
但是如把2种草履虫放在同一培养皿中,给以细菌混合培养,16天后,结果如下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是,不能正常生长的是。
(2)试分析高斯实验结果的原因,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是什么?
(3)混合培养后,能正常生长的个体发展趋势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将由转变为。
(4)如果在自然界中,2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是否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C(白蚁与鞭毛虫为互利共生;老虎捕食山羊-捕食;人与蛔虫-寄生;寄居蟹与海葵-互利共生;樟木与蝴蝶兰-偏利共生)
2.A(X微藻与Y微藻均为自养生物,两者竞争水中的无机盐等;草履虫为异养生物,草履虫捕食微藻)
3.(1)双小核草履虫有尾草履虫(2)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繁殖速度略高于有尾草履虫,具有一定优越性,因此在食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它就能胜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
生物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种间竞争。
(3)先增加然后稳定竞争种内斗争(4)不会发生与高斯实验相同的结果。
原因: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