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体育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与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与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特点与文化传承中国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遗产之一。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和文化传承,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一、强调协调与和谐中国传统体育运动源于祖先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往往伴随着协调与和谐的理念。

例如,太极拳便强调身心协调,纷纷指导练功者在宣传的过程中注重呼吸、认真的修身。

而武术体育场上,“互帮互助、互相尊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正是反映出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二、重视气质和文化传统体育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文化传承,从中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和精髓。

例如,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其艺术性、实用性与传统思想体系相互渗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

同时,中国民间体育如跳绳、踢毽子等活动,更多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方式,传承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身体文化、团结及合作的价值观。

三、追求健康与长寿传统体育运动推崇“修身养性”的思想,强调运动的健康和长寿价值,体现出其健康主义的文化特色。

例如,中华吊柿子操、八段锦、气功等等,都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代表,相信做好这些运动对身体健康的有很大的好处。

而民间传统活动如踢毽子、跳绳等,不但有助于保持人们身体健康,同时也带给人们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

四、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不仅仅注重一种运动的行动和技巧,还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

例如跳绳、抖空竹、打陀螺等民间传统活动,大多都注重了人们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等等问题,并伴有着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意义。

同时,对于中国武术、太极等传统体育运动,也对“守文、养补、慎独、善思”等抱着传统美德的教育理念。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和传承方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它不仅是体育健身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我们积极去推广和发扬,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在中华民族的骨髓中进行延续。

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中国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和精湛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了许多古老的文字、完美的结构,以及细腻的笔触。

从东汉开始,书法艺术就伴随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不断传承并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 中国国画:中国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古老、最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国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西方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格调。

中国国画具有抽象的理念和多种技法手法,很多作品都非常有意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3. 中国民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民乐是一种综合艺术,既包括乐理、音乐创作、演奏、演唱,也含有舞蹈、杂技、操技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创作的发展成就,变化跨越千年,历史渊源深远。

4. 中国武术:武术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是以拳术为基础,融合各种多种中国民族特有的武术技艺,并以体能训练和形体动作发展而成的一种全面性身心运动。

通过接受武术训练,能够提高自身肌肉耐力、静力水平,增强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还有助于减少疾病等。

5. 中国文戏:中国文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有23种文戏形式,其中包括京剧、昆曲、豫剧等,是一部汇集优秀艺术元素的巨作,它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舞蹈、歌咏等元素,具有极强的艺术受众魅力。

中国文戏以其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而享誉世界,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6. 中国折扇:传统的中国折扇是一种象征着优雅、文明和高尚的艺术品,千百年来一直被用作宫廷和富有人家佩带。

中国折扇有着千古艺术瑰宝之美,其书画雕刻精致细腻,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中国折扇有着新颖的造型设计,图案独特,能够表达人们最深情厚意的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以初中体育教学为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以初中体育教学为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融合——以初中体育教学为例摘要:在初中教学中,体育是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财富,对“育人”“健体”等多方面都有极大的价值。

新时代全面推动新课改的有效落实,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但是,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初中体育教学相融合,是如今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学展开研究,探索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体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长,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在人才的培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

那么,究竟应怎样将传统文化与体育教学完美结合起来呢。

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当以科学的观念和先进的思想为指引,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展开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以创新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体系,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1.1推动体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按初中体育教学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給了教师和学生极大的自主权,为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科学性地设计教学计划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对于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尝试不断进行,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

这主要是受到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没有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突破性改变,没有找到契合体育的创新性教学内容。

通过对体育教学改革经验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其有效途径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与拓展,加强对学生体育文化以及体育知识的普及,加强文化渗透与体育教学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对体育建立认知,引导学生理解体育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许多领域,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思想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2. 艺术文化:包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戏曲杂技、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

3. 科技文化: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农学医学、四大发明等。

4. 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

5. 饮食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食品文化等。

6. 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

7. 体育文化:包括武术、气功、太极等。

8. 音乐文化:包括民乐、古琴、古筝等。

9. 语言文化:包括汉语、方言、文字等。

10. 礼仪文化:包括社交礼仪、婚丧嫁娶礼仪等。

以上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例子,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结合体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结合体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结合体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体育中的传统文化》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平时喜欢的体育活动里,藏着好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
就说武术吧,那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电影里的大侠,飞檐走壁、行侠仗义,他们厉害的功夫就是武术。

我认识一个小哥哥,他练武术可认真啦。

每天早早起来,扎马步、打拳,一招一式都有模有样。

他说,练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让人变得勇敢和坚强。

还有端午节的赛龙舟,那场面可热闹了!一艘艘龙舟像一条条巨龙在水面上飞驰。

划船的叔叔们喊着整齐的口号,齐心协力地向前划。

大家都想争第一,为自己的队伍争光。

我在岸边看着,心都跟着他们飞起来啦!
这些体育活动,不仅让我们玩得开心,还把传统文化一直传了下去。

我们要多多参加,让这些宝贝永远闪闪发光!
《在体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讲讲体育和传统文化的有趣事儿。

你们看过舞龙吗?长长的龙在叔叔们的手里上下飞舞,就像活了一样。

这可不光是表演,也是一种体育呢!我听爷爷说,以前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舞龙,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再来说说踢毽子。

小小的毽子,在我们的脚上跳来跳去,可好玩啦。

这也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游戏哦。

妈妈说,她小时候就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踢毽子,大家比谁踢得多,笑声传遍了整个院子。

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就像一个个神奇的故事,带着过去的记忆来到我们身边。

让我们一起在体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体举措

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体举措

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体举措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是维护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体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独特文化遗产和国民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

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体举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加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与整理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系统性、全面性地进行研究与整理。

各级相关机构应加强学术研究力度,开展传统体育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并整理出具备权威性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同时,应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档案和文献保护工作,收集、整理和保存有关传统体育文化的各类资料和文献,为后续传承工作提供基础。

二、加强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推广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体育形式,代表着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

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体育项目,需要加强对其技术、规则和精神内涵的保护和研究。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和支持力度,资助和培训传统体育项目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提升他们的竞技水平和传授技术的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举办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展览和表演等形式,推广传统体育项目,提高大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关注和认同。

三、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的融合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需要与现代体育相结合,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活化。

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规则和器械设备可以适度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现代体育的发展需求。

同时,可以将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的体育教育课程,增加学生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此外,与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习俗和民间活动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节庆活动。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需要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我国进行交流访问和学术研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

同时,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也可以走出国门,参加国际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体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体育

艺术是语言重要补充方法,就像讲话中我们会用大声代表生气,用笑声代表开心,用手舞足蹈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来传递给对方。

所以,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他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

而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本章选取了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向大家讲述古代社会丰富的艺术体育世界。

专题七艺术、体育(一)书法1、字体(1)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小篆: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

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大篆:汉字的古代体之一。

它的名字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2)隶书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

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西汉中期以来,隶书的脱去篆体(包括结构、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

隶书的结构特点:①字形扁方左右分展②起笔蚕头收笔燕尾③化圆为方化弧为直④变画为点变连为断⑤强化提按粗细变化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和体育也逐渐成为社交和集体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和体育都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身份和特点。

但是,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那么明确和显著,因此在此我们需要探讨一下有关这一问题的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

几千年文化的沉淀,孕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承。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发现了很多与体育有关的元素,例如“以静制动”的太极拳、韦编三绝的象棋、慢跑、太极舞和剑术等等。

所有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都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机会。

在生活的各个阶段中,文化与体育活动都能够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激情,促进身心健康,并传递传统价值观念,所以文化和体育之间的联系是相互依存的。

其次,传统体育也被认为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体育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中发展而来,同时也与其他文化体系有所不同。

它们既具有社会性,也带有艺术和文化的意义。

例如,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元素的体育竞技项目,就是运用音乐和舞蹈形式来展示华夏文化的传统。

此外,中国传统的民间运动,如淮北拳术和台湾武術等,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这些传统运动花费了几千年的时间和精力,代表了中国民族的智慧和劳动,在体育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传统文化和体育的交汇背后涉及一系列的文化问题,主要包括价值观、道德、心理、生活方式等。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顺、忍让和谦虚”等概念渗透到传统体育中。

在太极拳和象棋等传统运动中,思维方式强调平和、自我控制和自我反省,同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因此,这些传统体育都是培养人们优秀品质和道德精神的途径之一。

此外,民族传统体育还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不同种族和文化之间的传统体育活动是实现集体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也能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或共通之处,从而更好地加强跨文化合作、社交和交流互动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是语言重要补充方法,就像讲话中我们会用大声代表生气,用笑声代表开心,用手舞足蹈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来传递给对方。

所以,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他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

而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本章选取了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向大家讲述古代社会丰富的艺术体育世界。

专题七艺术、体育(一)书法1、字体(1)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小篆: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

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大篆:汉字的古代体之一。

它的名字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2)隶书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

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西汉中期以来,隶书的脱去篆体(包括结构、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

隶书的结构特点:①字形扁方左右分展②起笔蚕头收笔燕尾③化圆为方化弧为直④变画为点变连为断⑤强化提按粗细变化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

大致风格有:①工稳端庄类,如《西岳华山庙碑》、《礼器碑》;②方劲古朴类,如《张迁碑》、《鲜于磺碑》;③秀丽飘逸类,如《曹全碑》、《孔宙碑》、;④宽博厚重类,如《衡方碑》、《鲁峻碑》;⑤雄放态肆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夏承碑》;⑥古拙雄浑类,如《郁君开通褒料道刻石》、《装岑纪功碑》。

(3)行书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

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而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行书的布局谋篇:①错落大小②调整轻重③左右挥洒④上下贯穿以上四点是行书布局谋篇的具体方法,“和谐”则是布局谋篇的整体要求。

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和谐主要包括一下几点:①笔触和谐统一②间白和谐统一③风格和谐统一④字体和谐统一。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②以欤侧代替平整;③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④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与画的呼应;以圆转代替方折;结构特点①大小相兼②收放结合③疏密得体④浓淡相融。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字体分类: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

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很少出现过小于1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欧阳询(欧体)唐颜真卿(颜体)唐柳公权(柳体)元赵孟頫(赵体)钢笔楷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将就用笔②笔画分明③结构方整(5)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①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②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

③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章法原则:草书之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①气势贯通②错综变化③虚实相生2、名家名作(1)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兰亭序》书法,符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

其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书体以散求正,具有敬侧、揖让、对比的间架美感,成为“中和之美”书风的楷模。

欣赏《兰亭序》,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2)颜真卿《多宝塔碑》颜真卿:字清臣,唐代的大书法家,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曾任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平叛殉职,人品书品为世所重。

书法初学褚遂良,又从张旭悟笔法,参和篆书笔意,正行书均自开天地,其楷书世称颜体,与柳公权有颜筋柳骨之说,颜早年书风用笔庄重雄厚,细横粗竖,蚕头燕尾,结体相背,气象开阔,晚年用笔清劲健硕,易方为圆,老辣自在,结体相向,气势磅礴。

对当时后世影响极大。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文》。

此碑首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正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

天宝十一年(公元 752年)刻於陕西兴平县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今尚存。

楷书,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刊石。

《多宝塔碑》是唐代的书法家颜真卿在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写的,反映的是他早期的书法风貌,字体工整细致,结构规范严密,用笔一丝不苟,因而这方碑石也是后人初学楷书最通行的范本。

(3)柳公权《玄秘塔碑》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柳公权是楷书书体的总结者和创新家,他在研究和继承钟繇、王羲之等人楷书风格的基础上,遍阅近代书法,学习颜真卿,溶汇自己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

“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

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简称《大达法师玄秘塔碑》,唐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

因体势劲媚,骨力遒劲,结构严谨,字体清秀,有“柳骨”之称。

《玄秘塔碑》由刻玉册官邵建和及弟邵建初镌。

碑额篆字排三行,每行四字,共十二字。

碑正文楷书28 行,满行54字,总(1302)字。

《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虽历经千年,字画仍清晰完好。

(4)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欧阳询:(557-641)是初唐的大书法家之一。

字信本,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

幼时聪慧过人,博通经史,工于书法。

由篆隶书得笔,晋帖得韵,隋碑得神;形成笔力遒劲,结构险峻的“圆畅方挺”的新体。

“把两晋和南北朝以来,兴起、演变的楷、行、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名声远播国外,并且为历代书苑所推崇。

他传世的碑刻有《化度寺邕禅师塔铭》、《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墨迹有《张翰帖》、《卜商帖》(唐廓填本)、《千字文帖》及《仲尼梦奠帖》等。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25.5cm ,横33.6cm,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是欧阳询现存的四件墨迹之一。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仲尼梦奠帖》行书,九行,行九字,共七十八字。

(5)苏轼《寒食帖》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

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